喊姐姐~给糖吃
淮阴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苏ICP备017589 邮箱:>> 办公电话 一、管理部门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 83591010 学生处 83591026 党委组织部、统战部 83591102 招生就业处 83591026 宣传部 83591098 成人教育处(继续教育学院) 83597233 纪委、监察室 83591013 国际合作交流处 83591070 教务处 83559133 审计处 83591023 科技处 83591025 设备处 83591057 学科建设办公室 83559107 总务基建处 83591061 人事处 83591021 保卫处 83591172 财务处 83591178 离退休工作处 83559119 二、群团组织 工会 83591995 团委 83591104 三、教学科研单位 机械工程学院 83559196 人文学院 83591152 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83559052 数理学院 83559135 计算机工程学院 83591046 设计艺术学院 83591197 建筑工程学院 83591148 江淮学院 83597338 交通工程学院 83559165 体育教学部 83591049 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83559044 省凹土资源利用实验室 经济管理学院 83591149 省数字化制造技术实验室 83559198 外国语学院 83591157 四、直属单位 教学评估中心 83591168 后勤服务总公司 83591029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83591065 饮食服务总公司 图书馆 83559072 资产经营公司 83559088 高等教育研究所(学报编辑部) 83591024
guyanni1987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及高等教育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团体。学会接受中共教育部党组和民政部的领导。学会的宗旨是:以马列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方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 1983年5月30日。第一、二届会长为蒋南翔同志(教育部原部长),第三届会长为何东昌同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第四届会长为周远清同志(教育部原副部长)。2006年4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周远清同志再次当选为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共有理事350名,常务理事222名。理事会成员有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等学校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现有单位会员108个。其中,有省级高等教育学会28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15个、专业委员会(分会)56个、高校高等教育学会9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形成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组织网络。学会设有学术委员会,为学会的审议、咨询机构;学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为学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学会秘书处下设办公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学术部、高校技术物资中心等内设机构,另设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等附属机构。《中国高教研究》为学会的会刊。
Joyce@静艳
您好,江苏省淮阴工学院目前分为新校区与老校区两个校区新校区位于淮安清浦区大学城枚乘路1号;老校区位于淮安清河区北京路89号更多有关淮阴工学院的资讯,可以登陆我们的淮工论坛 或者 加入 江苏省淮阴工学院吧!
亲爱的小慧慧
该院下设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评估与开发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同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和院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10月,当时称为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13日,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16日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后,高等教育研究所为研究院下属研究所之一。现有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和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点,高等教育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该所主要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尤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思想、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十五”重点科研课题、湖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福特基金会国际合作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近期确立的重点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研究型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该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学、中外高等教育史、大学德育论、比较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大学德育专题研究、教育哲学专题研究等。院校研究所院校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5月,是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的核心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的会长单位,刘献君教授任会长。现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点。本所主要开展中国特色的院校研究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学校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院校咨询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尤以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闻名,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包括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社科司课题、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课题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近期着重开展院校研究案例库建设和院校研究数据库建设。本所开设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概论、高等学校战略与规划、教育组织行为研究、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政策分析、教育法学、教育统计方法等;开设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主要有:院校研究、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题、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专题、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等。现任所长为赵炬明教授,副所长为陈敏教授。 心理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12月。该所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面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承担的主要课程有: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在科学研究上,承担和参与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承担了多项湖北省和学校资助的科研项目。该所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品德心理、大学管理心理等。 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该所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原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面向全校开设公选课程。该所共有5名教师,2名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除一名教授外,其余五位教师均在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两位教师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访学一年。该所现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课程论、教学论、教师教育、家庭教育学等。在科研方面,该所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和科技部“十五”重点课题湖北子项目等多项课题。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3月,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刘献君教授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中心拥有坚实的学科平台,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设有院校发展与战略规划、学生学习与发展、教师聘任与发展、院校数据系统设计与分析等研究方向。中心成立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引领着我国院校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心已出版著作20余部,在CSSCI源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8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自2003年以来,定期举办院校研究学术研讨会,单年举办国内会议,双年举办国际会议。现已成功举办国际会议5次,国内会议8次,国际研讨班4次。中心注重建设院校研究案例库,定期出版院校研究案例辑,为我国院校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与发表的平台。中心教师曾受邀为400余所高校做学术报告,提供管理咨询,帮助40余所高校制定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好评。中心多次派教师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访问交流,聘请多位美国学者为兼职教授,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合作举办国际研讨班及培养研究生。2012年10月,中心下属的中美院校研究国际科研合作中心成立,将与美国院校研究会、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进行合作,引进院校研究课程,授权翻译出版著作,进行数据共享。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以推动我国院校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为重点,深化院校研究的专题研究,探索院校研究理论和方法,培训院校研究人员;将中心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管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提高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与科学化水平,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咨询;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并在国际院校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跨所研究中心,该中心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沈红教授曾赴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泰国、越南等6个国家和港、台2个地区学习或访问; 别敦荣副教授曾赴美国和法国学习或访问; 张晓明副教授曾赴日本和加拿大访问; 陈敏副教授曾赴日本学习或访问; 周艳副教授曾赴英国学习。 本中心所承担的比较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学生贷款----亚太地区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学生财政与学生资助的国际比较、多校园大学管理的国际比较、研究型大学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世界趋势、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国际化----两岸三地比较研究、中美大学学术管理比较研究、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中英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研究、私立高校赢利问题的比较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于1997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相融合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即:1、实施按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系科打通培养的方案,以强化基础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2、实行人文社会科学辅修专业制;3、开设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考试;4、举办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每年出版一卷《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5、开展形式多样、内容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纳入课程体系。基地设有学术委员会、《中国语文》水于达标测试工作室、《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编辑部等机构。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基地是湖北省文科重点建设基地、学校文科重点建设基地,是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院校发展研究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院校管理与发展研究方面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使中心整体科研水平和参与国家高教改革重大决策的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和享有较高声誉,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将中心建设成为联系全国高校和校外研究机构的伞形网络中心,并起到对外学术交流窗口的作用,成为全国高校院校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造就和培养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良好学风的国内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使中心成为全国从事院校发展研究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成为全国的研究咨询基地和教育部进行高校改革决策的智囊团。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专门调查与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跨院校研究机构,2008年筹建,2009年正式获批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其中区域高等教育调查与评估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理论与比较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研究中心挂靠在中心本部;区域产学研合作与发展研究中心挂靠武汉工程大学,区域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心挂靠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会刊,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共同主办。1980年创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设在华中科技大学内。 《高等教育研究》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促进高教改革发展为办刊宗旨。作为高教研究类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杂志注重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形成了注重反映高教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特别重视扶植中青年作者,积极加强与海外专家学者的联系等办刊特色。杂志现辟有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院校研究、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德育与美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史、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探索与争鸣以及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要栏目,并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题研究,刊登的论文具有选材面广、观点新颖、针对性强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高等教育研究》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据200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对1998年全国社会科学期刊按影响因子排序,本刊名列第19,成为进入前20名的唯一教育类期刊。《高等教育研究》1994、1996、1998、2000年连续四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5、1998和200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期刊。在高教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在作者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之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编辑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学报1982年由教育部党组决定创办,1983年创刊。20多年来,学报一贯坚持探讨教育规律、开展学术讨论、反映研究成果、交流教育信息、推动教育改革、促进国际交流的宗旨;以其工程应用性、学术前沿性的鲜明特色,深受我国高教界、工程界的好评——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8年11月,中国工程院成立教育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协调工程院在工程教育方面(含工、农、医等领域)的咨询研究和学术活动,就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建议,同年决定,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工程院教委会会刊。根据工程院教委会的安排,本刊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每个院士人手一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在全国高教界和工业界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我国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面向工程教育研究的全国性权威学术期刊。常设栏目有:院士论坛、校长论坛、工程教育前沿、高等教育经济与政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与专业建设、院校发展研究、企业家论坛、国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撷英、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并根据需要定期开设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等专栏。
桐叶封弟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 1983年5月30日。第一、二届会长为蒋南翔同志(教育部原部长),第三届会长为何东昌同志(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第四届会长为周远清同志(教育部原副部长)。2006年4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周远清同志再次当选为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共有理事350名,常务理事222名。理事会成员有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等学校负责人、中科院院士、知名教授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等。2012年8月24日至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教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现有单位会员108个。其中,有省级高等教育学会28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15个、专业委员会(分会)56个、高校高等教育学会9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形成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组织网络。学会设有学术委员会,为学会的审议、咨询机构;学会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为学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学会秘书处下设办公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学术部、高校技术物资中心等内设机构,另设有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等附属机构。《中国高教研究》为学会的会刊。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21028号
是。《新教育时代学》是新教育时代编辑部出版的杂志,旨在推广教育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新教育时代》杂志主
校园编辑部主要是负责是校刊编辑这块的。就是报到学校最新动态,和一些好的文章,供学生、老师、领导看,就是办校报。
《教育家》编辑部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
该院下设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教育评估与开发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所、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同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
《高等教育研究》是重点核心期刊,评职称硬材料!还要看你单位的自己的要求和规定,(如只能在核心上发表还是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发表就可以。价格上差好大一截呢。)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