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16

吃货的晚宴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国寒潮相关论文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沅希Angela8

已采纳

咳~ 我也是二外的 百度文库也有我们的生物作业 政治也有我说啊.... 我们二外的同学真是团结啊~顺便弄弄数学答案呗

266 评论

麻酥酥Jessica

[1]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协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冲突的法治对策[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2]林明凤.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现代交际,2010,(6). [3]曹东勃,秦茗. 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兼论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J]. 财经科学,2009,(1). [4]丁化美. 在金融危机中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创新——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辩证关系[J]. 山东经济,2009,(4). [5]王惠凌,滕进华.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及金融监管的启示[J]. 特区经济,2009,(6). [6]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7]王海军,姜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与发展[J]. 区域金融研究,2011,(1). [8]张细松. 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与资本市场——基于美国金融危机分析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3). [9]陈强. 后金融危机时代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价值工程,2011,(33). [10]李向军,解学成. 引入金融创新的IS-LM模型:金融危机求解[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2). [11]陈光华. 美国金融危机战略成因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滨州学院学报,2010,(1). [12]李翰阳.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 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3]秦建文,梁珍. 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稳健推进中国金融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09,(7). [14]吴文平,刘颖,欧阳斌. 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创新与监管的法治对策[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5]秦建文,梁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发展的启示[J]. 金融论坛,2009,(7). [16]张华荣,陈伟雄. 金融危机下对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的思考——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阈的分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6). [17]吴丽红.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 改革与战略,2010,(1). [18]刘红. 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19]岳彩申,张晓东. 金融创新产品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反思[J]. 法学论坛,2010,(5). [20]狄瑞鸿. 透视美国金融危机中的金融创新“蝴蝶效应”[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 [21]周逢民.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金融创新——在哈尔滨金融学院建校60周年金融高端论坛上的演讲[J]. 黑龙江金融,2010,(11). [22]吴云峰. 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 北方法学,2011,(4). [23]张梅.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金融创新策略与风险监管[J]. 上海金融,2010,(2). [24]黄嘉仪. 金融危机成因中的金融创新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10. [25]记者 姜欣欣. 在改善风险监管的基础上加快银行创新[N]. 金融时报,2010-02-01(008). [26]祁绍斌. 从迪拜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关系[J]. 生产力研究,2011,(4). [27]王海波,尹晓海.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1). [28]李若璇. 金融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该相匹配[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 [29]盛硕.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与金融创新[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7). [30]皮天雷.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当前金融危机下的解读[J]. 西南金融,2009,(6). [31]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32]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3]记者 姜微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34]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35]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36]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37]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38]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39]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40]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41]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42]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43]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44]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45]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46]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47]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48]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49]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50]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346 评论

paradisevita

参考文献: [1]蓝庆新: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国情国力》,2008.(4):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3]王颖:“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5). [4]白明:次贷危机波及我国外贸发展[J].经贸观察,2008(3).参考文献: [1]张燕生王海峰等: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7-10 参考文献: [1] Otzfeld,M.The logic 0f currency 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 et 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 model 0f balance 0f payrmmts crises[J].Journal 0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79, (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 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7]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 [8]张军.各国金融危机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4,(13). [9]王晓东.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深层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3,(02).

351 评论

chetcn0948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0.6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0.2-0.3摄氏度)。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215 评论

zhinaltl333

浅谈寒潮的成因及对我国的主要危害【摘要】由于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以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而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40-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使寒潮成为强度大、范围广、来自极地或寒带向中纬度或低纬度侵袭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也是主要灾害性天气,其对国民经济人民生产生活尤其对民航安全的危害较大。本文对寒潮成因、危害以及预警信号等做了简要的介绍,对于这种灾害性天气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从而对其有更清楚的了解,以至于更好的预防寒潮带来的危害。【关键词】寒潮 危害 预警信号 成因 路径引言寒潮是强度大、范围广、来自极地或寒带向中纬度或低纬度侵袭的强烈冷空气活动。由于它来势迅猛,所经之地,短期内气温急降,并伴有大风,常有雨或雪和急剧降温,会出现冰冻。一般而言,寒潮对北方的影响强于南方,西北、华北、东北的北部是受寒潮影响较强的地区,过程降温值平均12~14℃;但江南的南部到华南北部的南岭一带,寒潮降温却达到和三北北部相同的强度,平均为12~13℃。据统计,1955年秋季~1975年春季期间,青藏高原及其周围边缘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弱,尤其是高原东南部背风坡,过程降温值平均仅4~6℃,而青藏高原外围较远的北面、东面和东南面所受的影响都较强;位于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平原上的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降温明显偏小。1、我国寒潮的定义及其出现频次目前我国对寒潮的规定是:受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 10℃(14℃)以上,最低气温达4℃以下,陆地上有相当于三个(三四个)大行政区的地方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所有)海区出现了7级以上大风,如出现这样天气,则称为一般寒潮(强寒潮)活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国中央气象台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出发,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低于平均值的数值)的绝对值高于5℃,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平均而言,中国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为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度达10 次,而出现最少的年度仅2次。影响中国的寒潮主要出现在10月~翌年4月,9月和5月很少。各月出现寒潮的总次数,以11月最多,共25次,约占1/6,即平均每年有一次;12月22次;1月18次;2月21次;3月和4月均为20次;10月15次;5月6次和9月4次。夏季不能形成寒潮。2、寒潮的发生原因北极地区因太阳高度角极小,地面和大气吸收的热量亦极少,终年为冰雪覆盖。冬半年因太阳斜射,加以昼短夜长,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更少,其放出的热量远远超过所吸收的热量,因而使寒冷程度逐渐加强,范围扩大。冬季的温度一般都在零下 40-50℃之间,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过零下60-70℃的低温。这些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有利的大气环流引导之下,大规模向南倾泻而下。这就是寒潮爆发。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著升高。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2.1 影响我国寒潮的3个主要源地及其入侵路径:2.1.1 寒潮的3个主要源地①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冷空气经巴伦支海、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其出现次数最多,达到寒潮的强度也最多。②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冷空气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苏联地区进入我国。它的出现次数虽少,但是气温低,可达到寒潮强度。③冰岛以南的洋面。冷空气经前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它出现次数较多,但是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他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以上三个源地的冷空气,是中央气象台对1970~1973年1~4月和10~12月资料的统计结果。其中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气中部(70°~90°E,43°~65°N)地区并在那里积累加强。这个地区称为寒潮关键区。2.1.2 寒潮的路径寒潮入侵时其主体的移动路线称为寒潮路径。由于入侵我国的寒潮源地不同,加之地势的影响,其路径并不是每次都一样,但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统计分析表明,寒潮常有四条路径入侵我国。①从西北来的寒潮,由新地岛附近的冰洋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国,朝东南方面,扫过黄河河套地区泻人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穿过南岭影响南部沿海,又称中路,较为多见。②从北方来的寒潮,由亚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经苏联远东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径直南下,称为东路。③从西方来的寒潮,由欧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启程,穿越整个欧洲大陆,南下到地中海附近, 然后拐弯向东走,从我国西部进来,又称为西路。④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2.2 寒潮发生时的主要环流特征寒潮发生时的环流形势大致分为五类: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转竖型、纬向环流型、低槽旋转型。(1)小槽发展型:出现在新地岛以西,格陵兰岛以东的不稳定小槽在东移过程中发展,最后演变成东亚大槽。这类寒潮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北部的不稳定小槽沿脊前西北气流东移南下时,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迅速加深为南北向的大槽,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的,速度快,各系统强度猛增是这类寒潮最显著的特点。(2)低槽东移型:欧洲小槽东移过程中,有来自北方的新鲜冷空气并入,使小槽发展,导致寒潮过程. 这类寒潮是由一对槽脊在西风带中自西向东移动,带动冷空气大举南下造成的。在寒潮过程中,欧亚上空始终为径向环流,影响槽直接与极涡相连,冷源雄厚,前48小时低槽一般位于乌拉尔山,蒙古中部到贝加尔湖为一高压脊,亚洲低纬度环流平直,多南支槽东移,前24小时低槽位于河套西部。此时,能否大举南下,关键在于青藏高原有无高压脊发展,有则暴发,无则为一般性冷空气活动。(3)横槽转竖型:东亚倒Ω流型建立时,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风(340°-20°)与偏西风(300°—250°)的切变.转竖 欧亚上空为两槽一脊型,乌拉尔山或东欧或西亚为一高压脊,欧洲或欧洲西部为一低槽,横槽位于东亚。与南压类相比,与横槽相连的低压中心偏东偏北,一般在105°E以东、60°N以北,槽线呈西南西~东北东走向,位置也在50~70°N之间。横槽能否转竖南下,关键在于乌拉尔山一带的高压脊能否在东移中继续发展。是,则转竖,否,则短期不易转竖。(4)纬向环流型:欧亚上空的大气环流径向度加大,槽脊几乎原地加强或南北叠加而成大槽大脊是这类寒潮的特点。(5)低压旋转型:是横槽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与横槽型的区别在于寒潮暴发不是由一条槽线南压或转竖造成的,而是太梅尔极地低压逆转,低压后部一个又一个的小横槽连续南下,带动一股股冷空气南下而形成持续低温。低压后部的长波槽脊稳定少动,是这类寒潮的显著特点。例如2005年3月10~13日一次全国性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天气系统的主要成因是(1)西欧上空500hPa强暖平流致使在西伯利亚地区形成阻塞高压,建立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超极地冷空气和西路冷空气合并加强;形成了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2)两个短波槽东移侵入阻塞高压,使得横槽两次建立和转为竖槽,导致强冷空气大举南侵。(3)寒潮带来大范围强降温、700hPa西南急流与冷空气交汇、1000hPa以上层气温在0℃以下的垂直分布,为南方大到暴雪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的温度条件。3、寒潮对我国的主要危害与预警信号寒潮是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寒潮南下,在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它在不同季节还可形成不同天气,其中有几种天气对国民经济危害较大。冬季寒潮造成急剧降温会冻裂工矿中的各种管道和阀门,还可酿成火灾水灾,致使停工停产。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我国南方的经济作物也最怕冻害,橡胶树在5℃以下低温时,会使主干爆皮流胶,甚至全部干枯;柑桔遇—9℃以下低温便会冻伤。春季寒潮南下,在长江以南与暖湿空气对峙,便造成连续低温阴雨。它对早稻影响最大,只要日平均气温低于12℃,最低气温低于8℃,持续三天以上,并伴有阴雨,就会发生冷害,引起芽种霉烂或烂秧。在冬季和春秋寒潮中形成冻雨,且高山比平原多。冻雨最大的危害是压断电线,拉倒电杆,造成电讯和输电中断;交通受阻,事故频发;甚至牧区母畜吃了有冻雨的草也会引起流产。寒潮可造成雪灾。例如1983年12月21——28日春城昆明连续下了近30个小时的大雪,积雪达36厘米,破500年来的记录,大雪使西南铁路中断2天。北方牧区更是常遇风雪天气而酿成“白灾”,造成牲畜大量死亡。寒潮对民航飞行安全也有很大的影响。寒潮大风平均风速一般可达15米/秒以上,阵风可达25 米/秒以上,风向多为西北到偏西,维持时间较长,一般为几小时到十几小时,有时可达2天以上。特别是首都机场,大风与跑道形成45度以上交角,大侧风交角使飞机的起飞和着陆会变得很复杂。在侧风中滑跑时,飞机两翼所受风的作用力不相同,迎风一侧机翼的升力增加,背风一侧机翼的升力减小,于是产生一个倾斜力矩。另外,由于侧风压力中心与飞机重心不重合,还会产生一个使飞机向逆风方向旋转的转弯力矩。当侧风很大,与转弯力矩作用相反的跑道面对机轮的反作用力,不足以使飞机保持平衡时,机头便向侧风方向偏转。所以飞机在侧风中滑跑时,机长都向侧风方向压杆,以消除倾斜力矩,向侧风的反方向登舵以消除转弯力矩。飞机在有侧风时着陆,比起飞时困难更大,此时机长必须注意修正偏流,如果修正不当,会造成飞机场外接地。飞机在强侧风条件下接地时,很可能发生轮胎破裂和起落架折断等事故,严重危及飞机和乘客的安全。寒潮降水使低层湿度急剧增大,很容易产生低碎云,这种低碎云有时仅有几十米,而且云底高起伏很大,严重影响飞机的起飞和着陆。寒潮冷空气由高纬度寒冷大陆上酝酿发展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型式下受到对流层内强偏北气流引导,途经苏联的新西伯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或苏联中亚地区进入我国。冷气团的直径可达几干公里,厚度伸展到6、7千米高空。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其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含义: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含义: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寒潮橙色预警信号含义: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可能持续。4、小结(1)寒潮是强度大、范围广、来自极地或寒带向中纬度或低纬度侵袭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在我国年出现次数约在6次左右,对南方影响一般小于北方。夏季则不能形成寒潮。(2)我国寒潮有4条路径及3个主要源地。其环流形势大致分为五类: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转竖型、纬向环流型、低槽旋转型。(3)寒潮是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受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因此,对于道路交通,农业生产,电力输送,民航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气象学与气候学》 张志明、范钟秀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唐东升 气象出版社[3]《气象万千——寒潮》 金传达 气象出版社[4]中国气象报 2007-03-03 (蒙嘉川)[5] 樊明,冯军,尚学军.“2001 4 9”寒潮天气形成过程分析.气象,2002,28(3):54~57.

200 评论

亲切的海沫儿

一万多年前,因为一件突发事件,全球的气温出现骤降,北极冰川向南部移动,导致了一段1300年左右的冰河期,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新仙女木期。 而在这之前,全球的气温正在逐步升温。那么这段时间为什么叫做新仙女木期呢?科学家们对于格陵兰冰川,曾经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当时原本应该生长在欧洲北部寒带地区的,一种植物的花粉,在这一段时期开始大面积出现,并且在低纬度的地区,都能找到。这种植物是仙女木属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气温十分寒冷,而这种植物又大肆南侵,像是爆发一样,所以科学家们就给这段时间取名为新仙女木期了。在这个时期,北美格陵兰地区的气温,骤降了20摄氏度左右,这也造成了北美大多数的巨型动物群灭绝,也导致了当时玛雅人的克洛维斯文化迅速灭亡。在欧洲,英国南部地区的温度也降低了八摄氏度以上。 最开始人们以为这新仙女木期,这种奇特的现象,只是发生在北美和欧洲地区,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也发现了在这个时期,存在温度降低的证据,比如说中国南海的生物硅沉积物,还有青藏高原,冰川当中的氧18同位素,都忠实地记录下了,在那个时期出现了气候异常变冷的现象。而这表明,其实这是一段波及世界范围的大冰期。 那么13000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一、科学推测,彗星撞地球说 关于13000年前发生的事情众说纷纭,但是科学界倾向认为,当时有一颗直径超过四公里的彗星,或者是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撞击形成的碎片又随之撞击了北美、南美、欧洲和西亚地区,从而引发了大洪水,以及气候的急剧变化。之后又导致了长达千年的大冰期。而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是,新仙女木事件。 1694年,著名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就是那一位计算出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的哈雷。他曾经预言说,哈雷彗星每隔75年到76年,就会再次回归地球。对于这次大冰期,他也认为说,这应该是一颗,我们人类还没有了解的彗星,造成了一次 历史 性大洪水。而另外一位天文学家、法国人拉普拉斯也比较认同,他在1796年发表了巨作,宇宙系统论。书中就提到说,许多人和动物在遍及世界的大洪水,以及强烈的地震中死去,所有物种、所有人类的遗迹都被毁灭,而这正是一次彗星撞击能够造成的东西。 后来有更多的科学家提出了类似的假说。2007年在阿卡普尔科,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理查德费尔斯通和韦斯特,还有其它大约20位科学家,第一次一起正式提出了彗星撞地球假说。 后来这个专家小组,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几年之后,支持这个假说的更多证据也出现了。2013年有一份科研报告指出,格陵兰岛的冰心大约是在12900年前形成的。在冰心当中检测到铂的浓度存在异常,大概是正常状态的上百倍。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异常,应该也是由陨石撞击所形成的。根据推测,这块陨石应该是一颗,直径大约为800米的大型铁质矿石。2017年,科研人员又在大路上的其他11个地点检测到了铂浓度异常的现象,而这些地点的 历史 时期,同样可以追溯到新仙女木期。 截至2019年为止,科研人员在全球28个地点,都检测到了相同时期的铂浓度异常,并且分布非常广泛。这说明如果当年真的是有彗星撞地球的情况,那么当时引发的灾难可能是全球性的。不过呢,这些都是来自科学界的推理。 二、狮身人面像年龄之谜 而关于这场史前大洪水和气候异常的现象,在考古界、地质界也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跟埃及狮身人面像有关的话题了。那么这要怎么联系起来呢?位于卡夫拉金字塔附近的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之一,但是关于它的建造者是谁,以及这座巨大雕像的建造时间,直到现在还是未解之谜。在目前所有被发现的古埃及铭文当中都找。不知道有关这座雕像的文字,什么是谁建造的,怎么样建成的,干什么用的等等等等,一概没有。 就连他的名字斯芬克斯,也是由2000年前的古希腊人给起的。这是因为这座雕像与古希腊传说中的斯芬克斯一样,拥有狮子的身体。虽然大家都认为这座雕像,必然是立在卡夫拉金字塔旁边,那自然就是,应该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建立的。然而1857年,开罗博物馆的创立者马里埃特,他忽然发现了一座纪念碑,这纪念碑大概是埃及第26王朝,也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建立的。 然而这碑文讲述的却是一个新的故事,碑文说这是法老卡夫拉发现了这座狮身人面像,它被埋在了黄沙里面,所以说,狮身人面像其实应该是比卡夫拉金字塔更为古老的,可是究竟有多久远呢?在狮身人面像的身上,有一些很明显的波形凹纹,地质学家们一直认为,这种痕迹应该是由风沙侵蚀而造成的,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雕像身上有着痕迹,而雕像的脸上却不存在这些凹纹。 在1950年代又有埃及学家提出了一个说法,他认为这些凹纹,应该是被洪水侵蚀过的痕迹。当时洪水只是咽到了雕像的身体部位,而脸上没有被淹,也就没有被腐蚀。这个说法后来又得到了另一位地质学家的认可。 1990年代,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修齐推演了一下,这场大洪水出现的时间,应该就是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的末期,差不多也就是我们刚刚介绍过的,新仙女木期时代。到了2008年,乌克兰又有两位地质学家,一位叫马尼切夫,另一位叫帕霍敏柯支持修齐这个观点,并深入论证了,有关狮身人面像上凹纹的来源。 他们从地质学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凹纹是由波浪能量造成的,而不是风沙侵蚀形成的,他们认为那些凹纹跟黑海海岸,悬崖上的波浪形凹纹非常一致,而在附近被风沙侵蚀的岩石形态,就与狮身人面像上的痕迹,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两位科学家认为,狮身人面像曾经是长期泡在水下,这个说法是成立的。这种波形纹的地貌确实让人觉得神秘,而且不仅仅是在埃及。在遥远的北美洲,有位地质学家哈伦布雷茨,也在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的哥伦比亚高原上,发现了这种波形纹地貌。他认为这些可能是由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所造成的,但是因为无法解释水源,也不知道这洪水能达到什么程度,才能淹没了1500米的高原。 所以说,当时的学术界并不认可他的说法。不过呢,布雷茨没有气馁,他前后花了30年的时间,发表了30篇论文,他终于在和30多位质疑者的辩论中舌战群儒,取得了胜利。在后来1974年,卫星图像的出现,让大家比较全面地看到了地球的地貌,而这也给大洪水说,得到了最后的确认。 五年之后,67岁的布雷茨接受了美国地质学会授予的彭罗斯奖章,这是美国地质学会的最高荣誉。再给他的颁奖词中说道,虽然大洪水说长期存在争议,但是一张距离头顶900公里的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已经为这个史前灾难的范围,和性质提供了明确的证据。不管怎么样,如果一万多年前狮身人面像真的曾经被水淹没过。那么就带来了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了,因为在大家的印象当中,那个时代人类还是处于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是石器工具,裹着两片兽皮,到处的追逐野兽,又怎么可能有工具有能力,建出狮身人面像这样巨大的雕像呢?要知道它可是长70多米,宽19米,是有六七层楼那么高的庞然大物。三、哥贝克力石阵 有人说了,只要你认可史前文明的存在,这一切就不是没有可能的啦。咱们现在这个高 科技 的现代文明,也就是200来年的时间就已经发展成这样了,那要是按照目前大家所说的,在漫长的46亿年的地球 历史 当中,怎么就发展不出来,几个像样的高度文明呢?说到这儿啊,咱们再来看看来自另外一个史前文明的遗迹,土耳其的哥贝克力石阵。 这个石阵是位于土耳其东部,乌尔法市郊大约十公里的位置。1994年一位库尔德族牧羊人,发现了石镇。1995年,德国的考古学家,克莱斯史密特主持了一次挖掘行动,他们鉴定认为,这处石阵至少是有12000年的 历史 ,是人类至今在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文明遗迹之一。 此外,施密特的考古队至今还挖掘出了45块,类似矩形或者是T字型的巨石,他们距离五到十英尺,围成了一个圆圈。在这些石头上,雕刻的主要是狩猎时代的野猪、鸭子、长舌小龙虾和狮子。在其中的一块巨石上,还刻着一组神秘的图像,包括一只秃鹰、一只狼,一个蝎子、一条蛇,而自从发掘出来,一直没有学者能够破解这组图的含义,直到最近谜底才被揭开。2021年6月28号,英国爱丁堡大学考古专家,马丁斯维特曼团队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哥贝克力石阵其实是一种古代的观星台,这个时刻上的不同生物所代表的,其实是不同的 星座 ,其中有人马座、天秤座、天蝎座、蛇夫座、豺狼座、双鱼座、双子座和处女座。因为有岁差,不同的时代, 星座 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有所不同,而这些 星座 在石头上的相对位置,可以对应到公元前10950年的星空,也就是大约1万3000年前,石刻上的其他符号,包括一个无头人,以及天空出现了疑似冲击波一样的东西,似乎是在描述一件灾难性的事件。 斯维特曼博士认为,这描述的应该是彗星撞地球的现象。他说,这场宇宙的巨大灾难,已经被纪念在了哥贝克力石阵的巨大石柱上。好,那问题又来了,13000年前,喜好夜观天象,又可以清楚地划分 星座 的土耳其人,他们究竟有着怎样发达的文明呢?他们又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呢?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和大家讲到这儿,大家有没有觉得,其实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我们人类的文明就像是地球上的一颗小小草,一岁一枯荣呢?冬去春来新生的小草,或许不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然而 历史 却永远不会因为被人的忘记不复存在。您对古老文明有什么看法,不妨在评论区留言。

111 评论

相关问答

  • 伤寒论文献通考

    表里,即外内。半表半里,不是仲景或《伤寒论》的观点;是后世医家创立的。我认为,也许表与里的结界没有泾渭分明,但也不会一半一半。

    蝎子豆丁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美国电影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实现了运营与艺术成就方面的完美结合。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好莱坞电影论文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

    瞳言無忌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喜剧论文相关文献

    中国当下情景喜剧研究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类型,情景喜剧在美国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而且发展成熟。多方面的理论指导与评析使得美国情景喜剧有丰富成功经验。它和情节系列剧

    bonbean棒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寒潮对棉纱的影响研究论文

    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的关系摘要:服装材料是服装成品设计的物质基础,它不仅要满足服装服用性能指标,更要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服装设计是通过服装材料的不同造型完成的

    魅影幽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美式潮流杂志

    上大学的时候每一期都会买《灌篮》杂志看,而那时候能与《灌篮》相媲美的并且也更加权威的篮球杂志就要属《体育画报》和《当代体育》了。

    幸福的小猫zz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