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otiao1985
近年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越发明显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如何对待工业文明这个为我们带来无数财富的文明形态,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在今天,因为环境的恶化和人民对于“人与自然”的觉醒,这一文明形态几乎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声讨。甚至在一些偏激分子的眼里它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头号“敌人”。但是我要说的是:“刀不会伤人,伤人的是拿刀的那一个人!“,我们不可否认在过去两百多年来工业文明为我们所创造出的价值,而是应该持着一碗水端平的态度,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正确看待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自西方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社会都因为这一场不可思议的,看不见的流血的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开始进入了资本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科学,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发展。随后西方国家在浑厚的经济基础下开始探索世界,不断的建立殖民地,一方面为国家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他们国家势力的发展不断地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进行迫害,资源的掠夺。不过祸福相依,世界上虽然有许多国家受到了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却也同时接收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强行文化“灌溉”,接触到工业文明。经过了第一第二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国家社会体系的变化,人民世界观的改变,各国开始纷纷效仿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家进行经济生产的工业化,纷纷步入了工业文明。中国于19世纪末期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1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自然环境问题都与工业文明脱不了干系。长达了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同时这样发展的副作用是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也正正是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主要有三大类,也就是上文多提及的: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工业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为主体的资源消耗殆尽,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最为严重。这种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所谓的工业发展本质上就是建立一能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实用和各种矿物原材料的巨大的耗费。到了如今,各种积累了上万年的自然资源已经逐渐被消耗殆尽。全球石化类燃料的开采期, 石油至多为 50 年 , 天然气至多为 70 年, 贮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 230 年。 工业文明还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工业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如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规模的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加速蔓延 。据统计, 在不到 200 年时间里,这个星球失去600 万平方公里的森林 。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 土地侵蚀造成的沉积增加了 3 倍。在一些小而利用强度较高的河流流域,其沉积甚至增加了 8 倍 。世界沙漠面积现已达3 600万平方公里, 几乎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此外 ,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 生物多样性在消失, 生物物种在减少。目前世界上有1 000多种高等动物濒临灭绝 ,约 2.5 万种有花植物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以上数据均为引用于网上资料)生态平衡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耗尽依然不及工业文明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来的严重;那就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工业生产制造出产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副产品: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正是这些工业副产品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身体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生态污染和健康危害,主要表现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酸雨、臭氧层遭到破坏 ,温室效应及海洋污染等等。其实在工业文明之前便已存在环境问题,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 ,情况发生了变化。因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 人的活动能力大为增强, 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影响, 人类活动产生的破坏力要严重得多,以至今天发展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程度。正是因为工业文明有如此之多的弊端,所以即使现在被这么多人指责也显得合乎情理了。而实践证明,工业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故此,知识经济将成为未来的经济主体。 2,历史发展与工业文明的环境问题既然工业文明在如今的时代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在未来也注定要被取代,那么它就是如表现出的那么一无是处了吗?正如前面所说的,当然不是。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工业文明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正如人们在愚昧无知的时代时所盛行的狩猎文明,再被后来出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文明取代,再到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文明。我们不难看出,自狩猎文明开始,人类走上了与其他动物的不同的道路。人类开始依靠自己的智慧去改造自己的生活,与依照自然规律而生存这条道路渐行渐远。工业文明与以往的文明形态相比不一样的地方只是大大加速了人类主体认识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也彻底改变了人对自然也就是愚昧时代的鬼神的屈辱地位, 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肯定。从事实角度来看,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经济的增长,生活条件的优越,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等。这一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与人类并受益与人类自己啊,我们只用了短短两百年的历史就完成过去数百万年来人类乃至所有生物加起来都完成不了的伟大奇迹。正如同马克思与恩格斯同志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 电报的使用, 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 ,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 ———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涵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 [ 4](P277)所以在我看来工业文明确确实实是我们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成就,新文明。人类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醉于工业经济带来的高速发展,罔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推到几乎与自然作对的对立面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最惨重的战争灾难,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被卷进了这一场”闹剧“。战后大多数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早日重建家园,所有国家几乎同时纷纷出现了“工业增长“的热浪。最终人类用了几十年建立起了崭新的全球工业时代,。从历史角度看待全球文化交融的的过程来看,工业文明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起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200多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首先掀起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浪潮。在短短几十年里西方国家完成了对传统封建国家例如中国,印度等在社会形式,科学技术,经济上的完全超越。到后来西方国家因为自身的自然环境资源在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们选择探索世界,寻找发展的资源。这才有了以后全球性的改变。总的来说,人类因为发展工业而产生的欲求不满致使了全球性的文化与经济的交往。离我们身边最近的例子便是东莞这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早期东莞地理位置在中国版图来说不是重要位置,也没有浓厚的历史。但是正是东莞的企业家发挥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大量引进外资企业在东莞建立厂房,大大拉动了东莞的经济发展,虽然这也另东莞产生了许多的环境问题但也为东莞以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转型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实际上 ,人类在向自己提出要认真对待工业文明至今已有 31 年(从 1972 年联合国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算起)。一些国家已在治理“工业文明病”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更多的国家已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摆上了重要的日程 , 并采取了有效的实际措施 。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们继续坚持下去,工业文明的弊端定能得到有效克服并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小妖乐乐10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有限发展;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有限的规定,这种有限的规定既不是对人类发展意义与价值的贬低,也不意味着以消极和终结的态度来看待和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科学发展观是对强调无限发展及盲目发展行为的理智警醒,是解决科学发展道路上困惑与难题的现实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精神要义予以了丰富和拓展。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的,它是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有限的规定 从伽利略以来社会发展的哲理依据和核心观念本质是一种无限发展观:世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进化的系统。自然界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人类凭借科学技术这一有效的手段可以实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无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文明及其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既是这种无限发展观的胜利,同时这种胜利又不断地证实和完备了这种无限发展观,最终酿成当代社会各种带有全球性的人类危机。这种发展观存在的前提是“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一哲学信条,它所关注的只是如何发展得更快,而不是“为了什么发展”和“应该怎样发展”这样一个目的论、价值论命题。这可溯源于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对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完满性的承诺这一历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沿袭了西方的发展道路。然而,发展并非是天然合理的。在当今人类面临各种全球性危机甚至人类对自身的生存都存在疑问的情况下,这种发展的“天然合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于是一种有约束、有规范的发展即科学发展便被提上了中国发展的议事日程。 科学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人类及其社会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有限发展系统。人类与自然不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既不能创造、更不能毁坏这些基本条件。只有在有限的发展条件下,运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手段去开发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竞争和协调机制,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共存,从而谋取自身的持续发展。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用大量的数据和简单的逻辑,论述了地球有限论。尽管该论点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及种种争议,但它毕竟针对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病态的“增长无限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因而,这种“有限增长论”比那种盲目的乐观对人类更有价值。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把一些条件的限制作为发展的内在参数来确立我们的发展目标的话,我们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同时,在现实中,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实际能力总是有限的。理性主义的“人类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乐观态度只不过是一种可能性的假设。因此,与那种仅仅在可能性上寄希望于人类技术的无限增长来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相比,还是立足于人类能力在现实性上的有限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可靠一些。这种有限意识的确立,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观得以确立的首要前提。 第一论文网 就其实质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它以现代生态学革命为契机,倡导“没有破坏的发展”。它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干扰和削弱自然界多样性存在的发展能力,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人类在与自然界的各种变换关系中,必须把自己置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网络中,在自身的发展中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界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它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的同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于人的未来。这种世代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要求当代人自觉担当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资源、开发利用数额的伦理责任。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发展的有限性,并不意味着贬低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也不意味着以消极和终结的态度来看待、阐述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它只是从本来意义上的人的在世状态出发,现实地说明了人的发展的真实境况,提醒人们注意人的发展是有限的这一基本事实,以免在人类无限发展的梦想中迷失自己而毁灭自身。这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人更自觉地面对大自然的无限和人的有限这宿命式的必然,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自由的境界。人能做的,并不一定都是应当做的。因此,人的行为不仅要有法律的约束,而且要有伦理的规范。由于人的实践能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毁灭整个人类自身的程度,所以对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行为及其发展进行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之所以造成了当今世界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发展模式只追求物质利益的无限欲望和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而很少做出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只关心“如何”更快地发展,而不关心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即“应当”怎样发展。 二、科学发展的困惑与难题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的20年间,世界各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自然引起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反思。何中华先生指出,在人与人的关系维度上,市场逻辑所内蕴的“零和博弈”关系即“增加这个人的份额(或者称之为生活水平)往往牵连到减少另一个人的份额”带来的贫困问题,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与“损人”之间具有内在相关性:“利己”恰恰是由于“损人”,反之亦然。贫富两极分化在全球市场化进程中的日益尖锐,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同时,市场经济的博弈性对责任主体的遮蔽和责任本身的消解,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构成直接的威胁。这一情形的存在,实际上也就鼓励了人们最大限度地攫取生态环境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而不必为此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付出必要的代价。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要求我们去预测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以避免它们的出现,而不是造成破坏后才去补救。正是由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造成了发展机会的排他性,于是在这个问题上,可持续发展遇到了棘手的道德困境。一方面,自然资源和发展机会的有限性与发展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使得一部分人对稀缺资源和有限机会的占有,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人占有机会的被剥夺。发达国家一般来说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放弃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两难选择。另一方面,如何在不同代人之间进行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操作上也面临着重重障碍。因为在资源有限和稀缺的前提下,前代人和后代人的“所得”与“所失”相抵为零且互为因果。如果考虑后代的利益,我们就不能不“让渡”部分当代人的利益;而若考虑当代人的利益,我们又不能不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这就把我们抛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 [来源:第一论文网 www.1lunwen.com]
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毕业论文区别如下: 自然科学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研究又被称为基础研究,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一般
何谓“学前教育”?它的意义何在?这是我们首先必须了解的。名音乐家马思陪教授曾说过:“太早学音乐对小孩来说并不好。”幼儿的世界里,练习写字、学琴,在他们认为并不存
第一:改变女性的依赖性,自尊、自立、自强始终是女性的主流价值观;第二:具有平衡的生活信念:始终相信自己内在的潜力,有能力,有智慧实现丰富的个性化生活,对个人的快
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题材十分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论文的题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中文摘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永恒而又常新的命题。研究中华民族精神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价值。近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