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风舞飞雁
首页 > 学术期刊 > 西厢记红娘毕业论文喜剧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ohao开心

已采纳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张生的形象。剧中张生是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形象,是一个热情、执着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是极具生气和活力的喜剧形象,他的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一、概述名列元代四大爱情剧之首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观众、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能持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在表达这一主题时,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二、“文章魁首”张生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①[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三、“志诚种”张生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诚种”。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却不顾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鸳茸。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他首先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的口中得知: “老夫人治家严肃。”张生自知: “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爱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压寨夫人”,老夫人当众许婚,这就给本来无望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张生为了莺莺自告奋勇,写信给杜确,请他领兵解围。张生凭着他的“灭寇功,举将能”,进一步赢得莺莺的倾心,更使他们向爱情婚姻接近了一步。解围退贼后,正当张生欢天喜地地准备成其好事时,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缘。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只好落空。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的帮助:[末跪红科]小生为小姐,昼夜忘餐废寝,魂劳梦断,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见,隔墙酬和,迎风待月,受无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变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穷,此事几时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怜见小生,将此意申与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第二本第三折)张生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了爱情,他可以不顾身份向一个丫环下跪;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以至红娘也被他的“志诚”深深感动,为他出谋献策、传书递简,张生才得以与莺莺约会。到了约会的时候,莺莺碍于红娘在场,又变了封。张生一场欢喜一场空,面对情人的拒绝、训斥,仍不放弃,还求红娘: “小生再写一简,烦小娘子将去,以尽衷情如何?”。张生为了莺莺而苦苦相思,为了莺莺而“卧枕着床,忘餐废寝,折倒得病似愁潘,腰如病沈”。红娘一再牵引红线。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得与莺莺私定终生,私下成就姻缘好景不长,张生与莺莺的私情被老夫人发觉。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上京赶考。张生又为了莺莺上京,一举夺得了头名状元。得了功名后,张生并没有富贵不认人,并没有“停妻再娶妻”,而是一往情深,刻骨的思恋着莺莺,并及时地赶了回来。张生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困难与考验后,终以他的热情、执着,冲破了层层礼教的束缚,越过了重重障碍,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张生以他的“志诚”维护和争取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四、“傻角”和“银样锱枪头”张生张生除了拥有过人的才学与志诚的性格外,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还常常透出一股傻气。例如在第一本第二折中,张生在方丈室与红娘初次见面,就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而且又是如此唐突,如此冒失。难怪红娘打断了他:“谁问你来?”然而张生却不管红娘的反应,还问道:“敢问小姐常出来吗?”似乎他“并不曾娶妻”,莺莺小姐就合该跟他见面似的。他的言语是这样的怪诞、迂腐,让人在吃惊之余,感到又可气又可笑。此举当然激怒了红娘,难怪张生被红娘狠狠地抢白了一番,并且在小姐面前嘲笑他:“世上有这等傻角。”其迂腐的书呆子气使张生从一开始便被人冠以“傻角”的称号。这一幕,让人在捧腹之余,看到了张生的另一面。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张生的“傻”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由于红娘为张生传书,张生便一厢情愿的认为“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并且信心十足的等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张生一见红娘来回话,便问:“擎天柱,大事如何了也?”然而由于莺莺为瞒住红娘,在红娘面前使诈,红娘带来了不好的消息。张生听后,犹如晴天霹雷,不禁苦苦求红娘,并跪哭在红娘面前:“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然而一听到小姐有回书,看到内容,猜出了小姐的真意,张生一下子风魔劲又出来了,又变得欢天喜地了,说:“呀,有这等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早知小姐简至,理合远接,接待不及,勿令见罪!”张生这一哭一笑,情绪的高涨与失落,表现出他对爱情的无比自信,却又不堪一击。然而前后变化之大,变化之快,显得十足的滑稽,透出了十足的傻气,不禁让人失笑。当晚,到了莺莺约会的时候,张生在花园外着急地等待着。一听到红娘发出的暗号“赫赫赤赤,来”,也不认真看清楚来人是不是莺莺,就以为是小姐发出的暗号,就兴奋得一把搂住了红娘,他的举动既莽撞又滑稽。当他真正面对着莺莺时,又变得那样忠厚老实。在莺莺训斥张生时,张生连一句分辩的话也不会讲,一句顶撞莺莺的话也没有说,糊里糊涂地被训斥了一顿。张生原本就文思敏捷,现在却变得笨嘴笨舌,拙于应付。张生这种表现并不是假意装出来的,而是出于内心对莺莺的深爱,出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此外,张生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既忠厚又懦弱,既滑稽又可笑。爱情路上顺利的时候,信心十足,处处显出其“风魔劲”;然而,一碰到挫折时,又失魂落魄,苦苦哀求红娘的帮助。所以红娘除了常嘲笑他是“傻角”外,还说他“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锻枪头”。五、市民喜剧中的张生张生以志诚感人且带有戏剧性的形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但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便是这样。张生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元稹的传记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中。当时在元稹笔下的男主人公张生是一个所谓“善补过”的封建无行文人。然而经过后世民间的不断流传与改造,张生才由一个负心薄幸之人,逐渐变为一个忠于爱情的正面形象,并且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最终得以定型为一个市民喜剧的形象。张生形象的转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转变角度来看:在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人学士养尊处优,倍受礼遇,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莺莺传》中张生的社会地位比莺莺的高,其自私负心的行为不免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后来到了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重武轻文,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处处受制。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有所反映,连丫环红娘也称张生为“馋穷酸来”,可见其地位的低下,故此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的追求会遇到众多外来的干扰,受到重重的波折与磨难。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空前壮大,作者身处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合了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个语言明白晓畅,轻松诙谐的市民喜剧形象——张生。张生形象的转变并非一个跳跃,他是经过不断地锤炼,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市民大众的人生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作者重视生活上:张生本来要上京赶考,在巧遇莺莺后,他一反传统学子对仕途前程的追求,而将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义无反顾地追求莺莺。与拥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文人相比,张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他对自我理想及人生目标的追求,恰恰与潜藏在市民大众内心的人生观念一致,并产生共鸣,故而为市民大众所津津乐道。此外,作者还非常重视喜剧的娱乐作用:剧中张生并不是一个严肃正经的书生,而是一个生动而带有傻气的喜剧形象。作者利用故事情节的突变,充分向观众展现了张生的自身矛盾,在其前后行为抑扬交错的对比中,生动活泼地显露了他的“风魔劲”,嘲笑了他的痴、傻,从中表现张生身上志诚专一的美好品质。作者把张生塑造得生动有趣、诙谐滑稽,非常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由此营造的轻松惹笑的氛围,吸引了观众的笑声,使观众从中得到极大的娱乐与满足。于是一个生气勃勃、幽默诙谐的正面市民喜剧形象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传诵千古。六、结论王实甫笔下的张生是文魁、志诚、傻角的统一体。张生的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为他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婚姻提供保障。他的志诚是他克服外界各种阻力,冲破重重障碍取得爱情的关键。他的傻气既源于他对莺莺的深情,又使他更加生动可爱。在戏剧冲突的不断形成与演变中,充分地体现了张生性格的复杂性与立体性,给人留下鲜明生动的深刻印象。张生的一切言行皆是真心的流露,他的形象拥有着人性的光辉。张生这一人物的典型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世许多爱情题材的文学创作。如在同一时期的《墙头马上》的裴少俊,或稍后的《倩女离魂》的王文举等许多作品中主人公的创作都深受其影响。 《西厢记》中张生的叛逆精神更令后世许多名篇巨著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所继承和发扬。在他们的共同鼓舞下,激励着后世许多青年积极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并且共同聚集成一股力量,共同讽刺与冲击着封礼教与封建制度的堡垒.

159 评论

kiss小妮妮

张生在追求爱情的曲折过程中,既热烈真挚,又始终不渝,所以前人用「志诚种」来概括他的形象。真诚而执著的爱情追求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举考试抛在脑后,在僧寺住了下来。为了接近莺莺,他附斋追荐亡父,祷词却是希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为了莺莺,他月下吟诗,写信退贼。崔母赖婚,他失望得要悬梁自尽。莺莺变卦,又使他病倒书斋,几乎不起。后来也还是为了莺莺,他强打精神上京应试。与《莺莺传》中那个「忍情」的负心汉不同,与董西厢中那个时露轻薄油滑之相的张生也不同,王西厢中这个张生自始至终都是非常「志诚」的。忠厚而带傻气的痴心人在执著地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张生的忠厚还带有几分傻气。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麼?」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188 评论

你自己觉得

《西厢记》的喜剧因素浅探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一部出色的抒情诗剧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王伯良称《西厢记》为曲中神品,"《西厢》如正旦,色艺俱绝,不可思议。"(《曲律》)都穆在《南濠诗话》中说"北词以《西厢记》为首",王世贞在《曲藻》中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臧晋叔在《元曲选》序里也记载了《西厢记》"不可增减一字,故为诸曲之冠"的说法。 《西厢记》广受人民的喜爱,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老幼妇孺无不知晓,其中一个极大的原因是《西厢记》的喜剧性。《西厢记》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既讴歌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同时又鞭挞了虚伪腐朽的宗教和封建家长制的不合理,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 一 讽刺,是喜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一般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反面现象以及落后腐朽事物的揭露和否定。《西厢记》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突出的表现在对僧侣佛教、封建婚姻制度及封建礼教的卫道者——老夫人的嘲笑和讥讽上。 首先,王实甫将张生和崔莺莺从一见钟情到私定终生的全部恋爱过程选择在"庄严肃穆"、"神圣高洁"的佛寺禅院中进行,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那金碧辉煌的佛堂灵殿,竟是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张生风魔相思的场所。在有情人终结连理之夜,背后却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木鱼钟声悠悠,权作迎亲礼炮;香炉佛烟袅袅,暂为洞房花烛;菩萨罗汉目瞪口呆,屈作证婚之人;西厢坐禅诵经之地,竟化乌峰云阁┄┄。"佛教的禁欲主义始终战胜不了尘世欢乐,〔闹斋〕折中,在美丽的莺莺面前,那些平时一本正经的和尚们也变得轻狂起来,忘记了四大皆空,忘记了追荐相国的神圣大典,无论"老的少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表现出各种丑态—— 〔闹斋〕折在尽情嘲弄僧侣的笑声中进入了第一本的情节高潮。在这里作者揭露了宗教的伪善与虚假、可悲可笑的本质,表达了对人的宗教的憎恶和谴责,对僧侣们的蔑视。联想到元代"一官二吏三僧"的阶级层次划分,我们就可以得知王实甫的讽刺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同时也证明了,连"只少圆光,却便是捏出来的僧伽像"的法洁长老,都禁不住对莺莺动情凝望,更何况清纯如火,才貌双全的张生。张生与莺莺的相爱是有着合理性的。 其次,《西厢记》通过崔、张的爱情讽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虚伪、不合理。莺莺张生的行为完全违背了封建礼教要求的"男女授受不清"的原则,游园相逢,他们便眉目传情,产生爱慕之意,继而在墙角吟诗弄琴,递简传书,终于成就一段佳话。封建礼教要求的"门当户对"在崔、张的爱情中也被推翻了,崔莺莺是相国之女,而张生则是个"白衣饿夫",但他们却不顾门第的差异结合了,他们指斥功名富贵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渴望的是"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张完全不顾封建婚姻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红娘为月下撮合人,在追荐父母的道场旁,在眼目的眼皮底下私会,铸就良缘。 老夫人在《西厢记》中是封建礼教的代表,作者对她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作为莺莺的母亲,她是爱莺莺的,但这种爱是充满着私欲的,这种爱造成的是对女儿的戕害。她为了将莺莺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作了种种的努力结果都徒劳无功,从而将她放置在一个戏弄者的位置上,遭到读者的嘲笑。例如,她为了重振家声将莺莺许配给尚书之子郑恒,然而莺莺对这桩婚事并不满意,一出场就发出了"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感慨,向张生大胆的表达了爱意;老妇人派红娘去"行监坐守",哪想红娘却成了崔、张之间传帖送简的"鱼雁";老夫人食言赖婚,自以为得计,反而激发了崔、张两人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终于冲破阻力,缔结秦晋之好;老夫人拷红逼供,到头来反被红娘所制,亲口答应了崔、张的婚事。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之间的人和对比,都是可笑的。可笑这样的一种矛盾,由于这种矛盾现象在自身之内消灭了自己,目的在完成时失去了自己的目标。"《西厢记》中对老夫人讽刺就是针对她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在成功塑造这一反面人物的同时也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西厢记》中的讽刺和早期的参军戏、宋金院本、杂剧相比,它不再以浅露夸张的插科打诨见长,而以含蓄的剥露斥责为主;它不靠游离情节之外的噱头笑料来迎合观众,而以强烈的对比、鲜明的象征,巧妙的暗喻、滑稽的背景,"于嬉笑诙谐之中,包含绝大文章"。(李渔《闲情偶寄》)使讽刺成为揭示主题、塑造反面形象的重要手段。 二 幽默手法也使喜剧中常用的手段,常常在其中用来塑造那些性格中有一定缺陷、但又可亲可敬的正面喜剧形象。幽默,是他们身上存在的引人发笑的特点或缺点的率直而风趣的表现。这种手法在《西厢记》中最为明显地用在张生的塑造上。 张生聪明多才,风流倜傥,但书生气十足,是个"风魔秀士,风欠酸丁";他对莺莺的追求大胆执著,是个"至诚种",但在行动中又显得鲁莽、神经质,遇到问题就手足无措,是个"银样镴枪头"、"傻角"。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喜剧冲突充分表现了张生性格中的矛盾与不和谐,既有赞美,也有讽刺,使读者在嘲笑他弱点与缺陷的同时又感到他的可爱。 张生出场时是一个"书剑飘零"的清贫书生,"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然而遇上莺莺后,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不去应试了,对莺莺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为了有机会结识莺莺,他竟然对小丫环红娘赔笑讨好,冒冒失失的自我介绍起来: 在遭到红娘的嘲笑后,他面红耳赤,唯唯而退,自怨自艾道:"是相思索使害也。"但墙角联吟后他马上得意起来,认为"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证,再不向青锁梦儿中寻,只去向那碧桃花树下儿等。"张生得知莺莺将出现在道台上时,他不惜以追荐父母亡灵为借口,向法洁哭诉"带一份斋"。法洁同意后,又立即破涕为笑,其冒失冲动的性格跃然纸上,使人忍俊不禁。 〔寺警〕中张生一听长老呼吁,立即鼓掌而出,自荐道:"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当老夫人再次强调"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女与他为妻。"他忙说:"既是恁的,休唬了我浑家,请入卧房里去┄┄"在那种情况下,他竟然就已莺莺的夫婿自居了,表现了他幽默风趣的个性;与紧张中洋溢着自然微妙的喜剧气氛。 〔请宴〕中,张生自恃功高,一厢情愿地认定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于是百般地打扮起来:"皂角也使过两个也,水也换了两桶也,乌纱帽擦得光挣挣的。"红娘"请字不曾出口,"他"应字连忙答应"。然而老夫人一声"小姐进前,拜了哥哥者,"张生便"智竭词穷",回到西厢解下腰带准备自尽!一折中心情大起大落,气氛迥异,情节跌宕,突出了张生充满幻想,不堪一击的书生气。 〔赖简〕中张生面对骤然翻脸的莺莺,张生的口才智慧全都烟消云散,只能跪在地上任由红娘奚落。当莺莺离去时,他才壮着胆埋怨一声:"你著我来却怎么又偌多说话!"这一喜剧性冲突,刻画了张生真诚而又迂弱的性格。黑格而《美学》中说:"在喜剧里,占上风的是对自己有无限信心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判断一旦在现实中遭到了失败,就会显得很可笑。在这里,约会西厢成了纯粹的假象,成了张生主观性的可笑产物,因而具有一定的喜剧性。 张生的性格是使这个人物具有戏剧性的重要因素,他的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随着爱情的发展而大幅度地波动起伏。因此这种人物产生的喜剧效果是强烈而动人的。此外,张生的语言也体现了张生形象的幽默。他常用夸张、感叹的语调来表达他对爱情的渴求和急不可待的心情。 总而言之,张生的可笑之处在于:为了获得爱情,他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这与他性格上由于受传统教育形成的另外一面形成了冲突。它有着很好的文学、音乐才能,聪明多智,但同时又缺乏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恋爱方法,常使自己陷入尴尬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对于感情的"至诚"。张生这一喜剧形象地塑造是成功的,他根本不同于《会真记》中"始乱终弃"的登徒子,也不同于《董西厢》中带有轻薄庸俗成分的张解元,王实甫在张生的身上概括了当时青年士子们幽默性格的一面,是作家幽默性格的体现,也是他讽刺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手段。采纳哦

2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西厢记论文的开题报告

    《西厢记》研究分析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下面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西厢记》研究分析

    薛苏一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西厢记论文关于崔老夫人的研究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即张珙,字

    nanjingyiy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西厢记中红娘的毕业论文

    张生在追求爱情的曲折过程中,既热烈真挚,又始终不渝,所以前人用「志诚种」来概括他的形象。真诚而执著的爱情追求张生从游殿时对莺莺一见钟情起,就将事关读书人前程的科

    小喵酱一小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有关西厢记毕业论文题目

    学术堂整理二十个好写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3、"道"的文化阐

    春暖花开ca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喜剧世界杂志在线

    《时代青年》郜艳编辑: 《风流一代》郑儒凤编辑: 《深圳青年.国际》慧慧编辑: 《女友》莎梨编辑: 《爱人》贾琼编辑: 《爱人》艾葭编辑: 《爱人》如风编辑:

    鼠weakor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