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捞出吱吱吱
酸雨 一、酸雨的定义 「酸雨」,顾名思义,雨是酸的。其正确的名称应为「酸性沈降」,它可分为「湿沈降」与「乾沈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著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在化学上定义水之pH(酸碱)值等於七为中性,小於则是酸性。自然大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於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因此大自然的雨水是酸的;但是,在大自然中,仍存在其他致酸的物质,例如,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硫化氢,海洋所释放出的二甲基硫,高空闪电所导致之氮氧化物等,均会使雨水进一步酸化,而酸碱值会降至 5.0 左右。因此,在 1980 年代后期以来,许多国内外(包含环保署研究报告)研究者,已将所谓「酸雨」认知为当雨水酸碱值在 5.0 以下时,即确定受到人为酸性污染物的影响。因此,在环保署研究报告中,已统一雨水酸碱值达 5.0以下时,正式定义为「酸雨」。例如,若以环保署台北酸雨监测站 1990-1998 年之有效雨水化学分析资料为准,显示约九成降水天数的雨水pH值在 5.6 以下,而酸雨发生机率则为七成五左右。 二、酸雨的组成 一般酸水化学组成中,较重要的物种包括 H+、Cl-、NO3-、SO2-4、NH4+、K+、Na+、Ca2+及 Mg2+ 等九种。其来源包括 自然来源及人为来源如图所示,一般而言NO3-及 SO2-4 为主要的致酸物质,其硫氧化物与氮氧化物转化而来。在人为污染排放方面,前者则与化石燃料使用、火力电厂、含硫有机物燃烧有关;后者主要源自工厂高温燃烧过程,交通工具排放等因素 。Ca2+ 及 NH4+ 为主要的中和(致碱)物质。 人为致酸物质 人为致碱物质 SO2-4 石化工业、火力电厂、燃烧 Na+、Cl- 、 Mg2+ 海洋的海水飞沫 NO3- 工厂高温燃烧过程、交通工具排放 Ca2+、K+ 尘土 NH4+ 农药喷洒 在此厘清一个观念,雨水 pH 值之高低与否,并不必然代表其中人为污染物多寡除了上述酸性离子外,亦存在其他如铵根、钙、镁等碱性离子,以中和其酸性,雨水酸碱值则为以上离子平衡后之氢离子所计算得来。换言之,雨水中若有高浓度之硫酸根与硝酸根离子,但因有其他碱性离子中和之,那麼雨水未必呈现酸性反应(即低酸碱值),反之亦然。雨水酸碱值无疑地可以作为一项先期指标,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进行雨水化学成份分析,了解其污染物来源,并计算随雨水沈降至地表的污染物通量(即所谓沈降量,以公斤/公顷/年为单位),进而制定控制策略以改善之。 三、酸雨的危害 人类 酸雨对人类的影响,我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会”秃头〃,但是否真正会导致秃头,科学家们仍再努力研究,但大家还是少淋雨为妙。 酸污染对人类最严重的副作用就是呼吸方面的问题。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射出物会引起呼吸方面的问题,例如哮喘、乾咳、头痛、和眼睛、鼻子、喉咙的过敏。对人类而言,酸雨的一个间接影响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有毒金属被水果,菜蔬和动物的组织吸收。虽然这些有毒金属不直接影响这些动物,但是吃下这些动物却对人类的产生严重影响。例如,累积在动物器官和组织中的汞与脑损伤和神经混乱有关联的。同样地,在动物器官中的另一种金属,铝,与肾脏的问题有关,近来也被怀疑与老年痴呆症的疾病有关。 建筑物和雕像 酸性粒子也会沈积在建筑物和雕像上,造成侵蚀。例如,建在渥太华的美国国会大厦一直被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硫瓦解。石灰岩和大理石跟酸接触后会转变为一种粉碎物质,称为石膏。此外,桥梁以更快的速度被腐蚀,铁路工业和飞机工业同样的必须花费更多的钱来修补由酸雨造成的损害。酸雨不仅造成了经济负担上的问题,而且也对一般大众的安全产生危险。举一个实例,1967年俄亥俄河上的桥倒塌,造成46人死亡。原因为何?由於酸雨的腐蚀。 另外,酸雨也造成暴露在外的雕像受到侵蚀,这造成文化资产的破坏,令许多人担忧。 农作物 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稻子的叶子,同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因被酸雨溶解,造成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但土壤中因酸雨释出的金属也可能为植物吸收造成影响,这问题极其复杂,譬如,酸雨中某些金属( 如,铁 )的释出反而有助於植物的生长。因此,酸雨对植物、农作物、森林的确实影响仍不清楚。 左图为叶子受酸雨为害的情形 右图为显微镜观察叶子内部的组织 树木和土壤 酸雨造成最严重的影响之一是在森林和土壤。硫酸随著降雨落到地球而造成严重损害,土壤中的养分也会流失,因此树木会因为维持生命所必须的钙和镁的流失而枯死。并非所有的二氧化硫都会转变成硫酸,事实上有一相当的量会漂浮在大气中,当最后沈降到地表时,会阻碍叶子的气孔进行光合作用。研究显示当红云杉的幼苗被酸碱值 2.5 到 4.5 的硫酸和硝酸的组合喷洒后,观察得知这些幼苗会产生棕色损伤。最后,针叶会减少,同时也发现在酸性高度集中区域的针叶,生长速度较缓慢,因为在此区针叶凋零的速率大於再生的速率,光合作用也大受影响。 此外,剧烈的霜也可能使这个情况进一步恶化,随著二氧化硫、空气中现存的氨和臭氧的增加,会减少树的耐霜性。从硫化铵产生的氧化氨和二氧化硫,这些产物会在树的表面上形成。当铵硫酸盐到达这些土壤时, 它会起反应形成含硫和含氮的酸性物质,这样的条件会刺激真菌和有害动物例如甲虫的成长。 林业在加拿大是一个一年价值一千万元的工业,大约有百分之十的加拿大人仰赖树木的收获和加工处理维生。若森林处於危险时,这些职业也会跟著消失。
矮油没游
酸雨最早出现在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随后扩展到中欧和东欧,直至覆盖整个欧洲。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欧洲的降水pH值为4.0~5.0,雨水中的硫酸盐含量明显升高。1972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了空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合作研究计划(LRTAP),该研究计划证实,在欧洲确实存在硫化物的长距离传输。1984年3月6日,在渥太华召开的各国环境部长会议上,10个国家结成了“30%俱乐部”,即这些国家达成协议,最迟在1993年底削减SO2排放量的30%(以1980年的排放水平为基准)。1984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综合了欧洲20多年来的酸沉降研究成果开发出了综合性酸雨模型——RAINS模型,该模型在欧洲的酸沉降谈判和控制对策的制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北美大陆发现酸雨较欧洲晚。1978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批准实施大气沉降物评价计划(NADP)。同年,美加两国组建了大气污染远距离传输咨询小组,并于1980年签定了《跨国大气污染备忘录》。研究表明,在加拿大所有酸性沉降中至少有50%来自美国。迫于加拿大的压力,当时的里根政府拿出25亿美元发展清洁煤技术(CCT),加拿大也花费巨资削减其SO2排放量。美国国会于1990年通过了《清洁大气法修正案》,规定电厂到2010年应在1980年的基础上,将SO2的排放量减少1000万t,达到890万t。在亚洲,关注酸雨较多的国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日本先后开展了2次全国性五年酸雨调查,结果表明,降水pH值为4.5~5.2,分布情况为东北高、西南低。韩国于198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监测酸雨,结果表明,未出现严重酸雨,但在冬季采暖期降水pH值低于5.0。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和贵阳等城市开展了酸雨调查,发现这些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着酸雨污染,西南地区较严重。1985~1986年我国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酸雨监测,结果表明,降水pH值小于5.0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及东南沿海一带。“七五”和“八五”期间,酸雨研究连续2次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七五”酸雨课题主要针对西南、华南两大酸雨区展开了酸雨形成机理、传输扩散、控制方法以及生态影响等研究。“八五”酸雨研究表明,我国酸雨污染已十分严重,长江以南的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出现了大片酸雨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0%,“八五”酸雨课题提出了我国酸沉降控制对策,并开发了一系列清洁燃煤技术和脱硫技术。 欧美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行动削减SO2排放量,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关注SO2排放量削减对酸雨的影响。科学家们对大气降水中化学组份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世纪90年代末,JAMESALYNCH等运用线性最小平方趋势分析法构造了一个能够识别和定量化降水化学变化趋势的模型。应用该模型对NADP1983~1994年的降水化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美国降水化学变化趋势,并估算了1995~1997年的降水化学数据。用1995~1997年降水化学实测值与以上估算值相比较,得出了以下结论:《清洁大气法修正案》第4款第1阶段的执行已经削减了SO2排放量,直接导致了美国东部尤其是俄亥俄河谷、大西洋沿岸中部以及新英格兰一带的降水中SO42-浓度的显著下降,降水中的H+浓度也相应地显著下降,相反,NO3-浓度却几乎不变。SO42-和H+浓度下降最显著的地区恰恰是《清洁大气法修正案》第4款规定削减排放量的主要大固定源的下风向地区。可见,《清洁大气法修正案》第4款的执行已经减少了美国东部的酸雨,尤其在东北部地区[1]。欧洲、北美大气降水中SO42-浓度逐年下降,而NO3-浓度却几乎不变。NOx既是酸雨的主要前体物,同时又在大气光化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空气中的NOx越来越引起欧美科学家们的关注。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外场观测,测量不同区域氮的干湿沉降量,并通过模拟实验深入研究了大气中NOx、CH以及O3的化学反应机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区域酸沉降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的化学模块,并用这些模型模拟NOx对酸沉降形成所起的作用。NoreenPoor等人于1996年8月~1999年7月的3年间观测了Tampa湾河口的氮干湿沉降量,测量结果表明湿沉降占总沉降量的NOx总沉降量集中在夏季6月、7月和8月,在总沉降量中氨和铵盐占58%,硝酸和硝酸盐占42%[2]。HSievering等人运用通量梯度法观测得出克罗拉多针叶林区硝酸的平均干沉降速率为7.6cm/s,较大的干沉降速率主要归因于该区域湍流强度高和针叶林叶子的空气动力学尺度小[3]。EdmundsHA等人开发了一个城市尺度的大气扩散模型(该模型包括了一个能够预测大气中NOx和O3浓度的综合性化学模块),根据NOx排放清单,预测了伦敦市空气中NOx和NO2的浓度,并将模型预测的结果与4个测点的实测浓度进行了对比[4]。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各种NOx削减技术尤其是各种催化净化技术的研究。BhattacharyyaS等人用铜离子置换X型沸石中的阳离子,开发出一种X型沸石催化剂,并测试了它对汽车发动机排气中NOx的净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和贵金属相比X型沸石催化剂在比较宽的空燃比范围内具有显著的NOx还原能力,随着空燃比的增加,还原NOx的能力降低得较慢[5]。在人们热衷于降水化学组分变化和NOX模拟和控制技术研究的同时,欧美其他一些科学家则继续在酸沉降模型和酸沉降临界负荷等传统酸雨研究领域里辛勤耕耘,并使酸雨的研究日趋国际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研究者们吸收酸雨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开发RAINS模型的新版本,1999年开发出了RAINS8.0。目前的RAINS模型不仅分析、模拟SO2,而且考虑了NOx、NH3以及O3。90年代末,挪威气象研究所的OlendrzynskiK等开发了一个三维EMEP欧拉网格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来以50km×50km的分辨率模拟欧洲大气中酸性污染物的传输和沉降,该模型取代了传统的EMEP拉格朗日轨迹模型,进行欧洲各国之间的污染物输送计算[6]。JonsonJE等人运用以上模型,输入专业气象预测模型输出的气象数据和各国提供的NOx、NH3以及SO2的排放数据,模拟了欧洲大气中氮的传输和沉降。计算中考虑了NOx、NH3和SO2在大气中复杂的氧化反应以及氮的干湿沉降,并将模拟结果与1992年的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7]。90年代中期,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EI)在瑞典国际发展合作处(SIDA)的资助下,召集来自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科学家们,开展了一个名为全球酸沉降生态敏感性评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提出了一个完全基于全球土壤缓冲能力的酸沉降生态敏感性研究方法,它以FAO1995年出版的世界土壤地图为基础,将基本饱和度、阳离子交换能力等参数分配给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根据土壤厚度等参数,得出了全球酸沉降生态敏感性地图,并用区域性的酸沉降敏感性地图以及以往的全球性研究结果进行了校核[8]。 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美各国由于多年来签署的各项协议的实施,SO2排放量得以削减,酸雨和酸沉降的威胁趋于缓和,而亚洲各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酸雨污染越来越严重。于是,欧美各国纷纷把目光转向酸雨威胁最严重的亚洲,亚洲各国的科学家们也积极投入到酸雨研究当中,亚洲地区的酸雨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3.1致酸物排放清单的研究致酸物排放清单是研究酸雨的重要前提。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Akimoto等估计了亚洲1987年SO2、NOx和CO2的1°×1°网格排放量,中国1987年SO2、NOX和CO2排放量分别为9995Gg/a、2243Gg/a、649Tg/a[9]。1997年美国依阿华大学的RLArndt和GRCarmichael等人公布了1987~1988年亚洲SO2的人为排放和火山排放(1°×1°),其中人为源的排放量31.6Tg、火山排放量3.8Tg。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来自薪材燃烧、电力和工业部门的排放量分别占16.7%,21.7%和12.2%,在印度、孟加拉国,薪材燃烧的排放量占很大比例。而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大部分排放来自电厂[10]。作为亚洲地区的排放大户,中国的致酸物排放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白乃彬教授应用国内特定的排放因子和国家、部门及各省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排放源数据,依1°×1°网格精度估计了1992年中国大陆CO2、SO2和NOx的排放数据[11]。薛志钢、杨志明等调查了中国城市、电厂SO2排放量,对中国分省SO2排放量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校核;运用中国分省、分行业能源消耗量统计数据,合理选择国外的相关排放因子,计算出了1995年中国地级行政单位和分省的NOx排放量,绘制了中国SO21°×1°网格、NOx分省分地区的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示意图,统计和计算结果得出,1995年中国SO2和NOx的排放量分别为2370万t和1066万t[12]。3.2酸性物质的长距离传输和扩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依阿华大学的ArndtRL和CarmichaelGR运用一个三层拉格朗日酸沉降模型计算了亚洲西起巴基斯坦,东至日本,北起蒙古南至印度尼西亚广阔地区的1°×1°网格精度的硫沉降量,结果显示在中国中南部局部地区硫沉降量超过了10g/m2[13]。之后,ArndtRL和CarmichaelGR等又在模式计算的基础上估算了亚洲和印度次大陆各国硫沉降的季节性源和受点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分析了长距离传输对各国沉降量的影响,分析表明,在这一地区广泛存在着硫的跨国输送:越南的硫沉降35%来自本国排放,19%和39%分别来自泰国和中国;尼泊尔60%以上的硫沉降来自印度,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冬春季的贡献比夏秋季高出2.5倍,同时与湿清除率关系密切;中国和韩国对日本西南部的硫沉降起着重要作用,日本东北部的沉降量主要来自火山和本国的源排放[14]。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的科学家们于2000年开发出了RAINSASIA模型,该模型覆盖了亚洲东南部的24个国家,能够为这一地区的酸沉降控制提供决策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科学家们在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领域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黄美元等人建立了三维欧拉污染物输送模式,进行了中国和东亚酸性物质输送研究,得出了中国各省之间的硫传输矩阵[15]。清华大学的周学龙博士、南京大学的王体健等[16]也先后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行了中国致酸物长距离传输模拟。日本中央电力研究所的IchikawaY建立了一个烟团轨迹模型,模拟了东亚地区的硫湿沉降量,结果表明日本本国人为排放源和亚洲大陆排放源在日本引起的硫沉降比例为1:2[17]。韩国的KimJ和ChoSY建立了一个嵌套网格的硫传输欧拉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韩国1996年6月10日的酸雨,发现气相SO2和O3的浓度与现场监测非常吻合,该模型计算了雨水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浓度,并进一步识别了液相硫酸盐和硝酸盐的高浓度区[18]。3.3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科学家与亚洲科学家们一起进行了大量有关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1995年,荷兰科学家HettelinghJP、瑞典科学家SverdrupH、中国科学院的赵殿武应用源于欧洲的稳态质量平衡法(SSMB),计算了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次大陆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临界负荷,绘制了临界负荷分布图,欧洲的临界负荷是针对森林土壤和地表水进行计算的。在亚洲,则区分了森林、草地、农田、沙漠等31种植被类型进行临界负荷计算。该研究给出了亚洲1°×1°网格的临界负荷分布图,结果表明亚洲临界负荷较低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南方,该研究得出的亚洲地区临界负荷地理分布为在该区域进行致酸物长距离传输的区域风险评价以及排放量的分配提供了依据[19]。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更加活跃起来。清华大学的段蕾博士利用一种基于矿物风化率和土壤状况,并对温度、土壤结构、土地利用情况的影响进行了修正的半定量方法,得出了中国土壤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图,中国土壤中对酸沉降最敏感的是中国东北的灰壤,其次是砖红壤、黑褐森林土、黑土,南方的铁铝土居中,对酸沉降最不敏感的土壤是青藏高原的高山土壤以及西北的干旱土壤[20]。中国农科院的陶福禄博士、中国科学院冯宗炜教授运用一种适用于亚热带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分类方法,研究了中国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得出中国南方陆地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呈带状分布,总体说,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其中最敏感的地区是浙江西北部和东南部,福建中部,广东东北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21]。3.4酸雨和酸沉降综合防治对策研究亚洲酸雨的日趋严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日本率先采取了一种再分配的方法,向排放SO2的固定源收费,将收来的资金用于向空气污染的受害者支付赔偿金[1]。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防治酸雨的实际行动。1995年8月,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提出在全国范围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简称两控区)。根据大气法的规定,清华大学和中国环科院组成了联合研究小组,在国家环保局的领导下进行了两控区的划分研究,1998年1月该方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1998年2月国家环保局召开了全国酸雨会议,会后各地编写了《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0年,中国环科院承担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编制。该计划提出了“十五”期间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目标,分配了2005年各省SO2排放总量指标,提出了限制燃煤含硫量、电厂脱硫以及治理其它重点SO2排放源等控制措施,筛选出了SO2污染治理重点项目清单,同时提出在两控区实行SO2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以及排污交易等管理和经济政策。酸雨和酸沉降未来的研究趋势酸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欧美各国与亚洲国家的联合研究,促进了酸雨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可以预见,全球网络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强未来酸雨研究的全球合作趋势。随着各门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酸雨的形成机理、传输扩散、临界负荷以及治理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未来的酸雨模型将融合各门学科研究NOx在大气层中十分活跃,在酸雨、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以及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NOx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机理、传输扩散以及NOx的减排技术将继续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在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敏感性方面,人们将越来越关注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特性对酸输入的响应,试图将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与生态系统响应酸沉降的生物学特性联系起来
jiangdan1101328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关健词:酸雨 危害 防治措施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与大气不断摩擦放电,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1、酸雨的概念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2、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酸雨形成的大体是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3、酸雨的危害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环保总局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左右,今后这种污染损失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3.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3.2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3.3酸雨破坏土壤、植被、森林。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大量流失,导致土壤日趋酸化,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酸雨还会影响固氮菌的活动,造成土壤徽生物群体发生生态系统的混乱,抵御氮的固定,严重影响植物生长。据西方通讯社报道,由于酸雨的危害,欧洲许多国家的森林正以惊人的速度死亡,尤其是德国西部的森林受害最为严重,全国约有50%的森林受到酸雨的破坏。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3.4酸雨腐蚀金属、油漆、皮革、纺织品和含碳酸钙的建筑材料。例如,完好地保存了几百年的文物古迹,艺术珍品,自从50年以来,几十年间有的已被腐蚀得面目全非。在地中海沿岸的历史名城雅典,保存着许多古希腊时代遗留下来的金属像和石雕像,近十多年来多被慢慢腐蚀。著名的杭州灵隐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经酸雨侵蚀,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剥蚀严重,面目皆非,修补后,古迹不“古”。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学反应,酸碱中和,即被腐蚀。南方某地属于酸雨区,有一块五百年历史的大理石碑,50年前字迹尚清晰,现在已一片模糊,这说明此事与近40至50年间的酸雨现象有关。酸雨尚可使油漆泛白、褪色。给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带来许多麻烦,缩短粉刷装修的时间周期。4、酸雨的防治措施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采取的措施有以下方面:4.1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火电厂脱硫工程建设。4.2在火电、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明确各重点企业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污问题和削减量,强制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严格监督管理。4.3开展以控制燃煤污染为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政府工程,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禁止使用高污染燃料燃烧设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利用燃煤;大幅度提高城市气化率,减少城市燃煤量;限制高硫煤使用,加速城区空气质量的改善。4.4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并尽早组织实施控制和减排二氧化硫的经济政策,重点是将现有火电机组脱硫成本纳入上网电价、保证脱硫机组上网电量、制订发电环保折价标准、提高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标准,鼓励多渠道加在脱硫资金投入、落实国债资金和排污费对重点脱硫工程项目的补助等政策。4.5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对超标电厂坚决限产甚至停产。4.6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要求,有效实施排污总是收费和新的收费标准,以后要继续提高二氧化硫排放收费标准,使之逐步达到或超过污染物治理成本,促使企业治理污染。最后社会和公民也应采取措施:处处节约用电、支持公共交通、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支持废物回收再生。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
First, the water body acidified suppression fungus reproduction,caused the fungu
论曹禺《雷雨》的艺术特征按照这几个方面
目前市场上发酵奶制品中提到的乳酸菌传统意义上是指: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这两种菌是酸奶发酵过程中传统使用的乳酸菌,其中保加利亚乳杆菌主要影响酸奶的风味,嗜
百度百科上有
1、论文题目 2、摘要与关键词 3、目录 4、翻译任务描述:主要写有关报告的背景,翻译任务的内容,目的、意义及报告整体结构。 5、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