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小M回归中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与非遗之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者堕落天使

已采纳

非遗,你了解多少呢?

157 评论

请叫我癸小亥

福建省 泉州市 德化县 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德化瓷器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享有“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盛誉。

得天独厚 源远流长

德化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脉腹地,高岭土质优量多。据民国《德化县志》记载:“观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岩在其巅,全山数里皆瓷土,邑名瓷多产于此。”

新石器时代,德化先民开始制作硬陶和印纹陶,到夏商时期,已出现原始青瓷。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原始青瓷窑址,历经3700多年,窑体结构依然清晰。

晚唐五代时期,德化地区的制瓷业已初具规模,工匠们已经能够使用当地品质优良的高岭土并烧制出了青瓷。德化有史记载最早的陶瓷烧制工艺研究家颜化彩编纂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了世界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

至宋代,德化开始生产青白瓷和白瓷,其白瓷制作工艺已相当精湛,可与北方定窑白瓷相媲美,被称为“南白定”。

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德化制瓷人林炳利用有坡度的山地,将多个窑房顺着地势串联起来,大大提高了热能利用率,降低了成本,这种窑型被称为“龙窑”。后来,日本的制瓷人加藤四郎前来德化学艺,并将窑炉烧造技术带回日本,林炳也在日本被奉为“陶祖神”。

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盛、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德化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畅销海外。“南海一号”沉船出水的陶瓷近三分之一出自德化,器物以碗、洗、盒、罐为主。

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还使用亚里士多德时代表示贝壳的单词porcelain来命名德化瓷器,因为它们就像贝壳般洁白通透。后来,马可·波罗成为德化白瓷传入欧洲的关键人物。

明清时期,德化瓷器因瓷塑人物的独特技艺而声誉日隆。尤其在明朝中期之后,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为外销瓷的一个重要品种。在欧洲,德化白瓷被称为“中国白”,具有中国风的杯、炉、盖盒、壶、笔筒等器具一度风靡市场,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到清代时,德化窑业已臻至全盛。清代“泰兴号”沉船中发现了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可见其生产外销的活跃。

一脉相承 薪传不息

在烧制技术成熟的基础上,瓷雕艺术繁荣兴盛起来,明代时就涌现出以何朝宗、林朝景、陈伟、张寿山等为代表的一批瓷艺大师。

其中,何朝宗被尊称为“瓷圣”,他所塑造的各种造像既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能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又着重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魅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德化陶瓷 业获得新生,这一时期的创作多表现领袖人物、民兵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民族人物、现代生活等题材,《青春》《和平万岁》《丰收》三件瓷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发展迅猛,逐渐形成了大师艺术瓷、日用家居瓷、出口工艺瓷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经历“以电代柴、天然气烧瓷、微波烧瓷”三次能源革命后,德化陶瓷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许瑞峰是德化“许氏瓷塑”当代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1994年,许瑞峰成立了德化县德艺瓷雕研究所,潜心研究配方与烧成技术的改革。2001年,他成功研制出被称为“中华红”的红釉瓷,和宝石般熠熠夺目的“宝石釉”瓷,改变了德化瓷千百年来以白为特色的状况。

2007年,许瑞峰的独创之作《玄》出世。该作品采用螺旋性的线式结构,类似一根弹簧构成了一个造型完美的瓶器,轻松地突破了瓷泥成型和陶瓷烧制的两大极限。

此后,他又独创了许氏“实心瓷塑”技艺。实心瓷塑因整个瓷体无掏空全实心,在烧制上难度极大,且十分考验耐心,雕好坯体后,还需花上三四个月时间等它自然风干,此后更要烧制十多次。经过反复实验、屡败屡战,以许瑞峰为代表的“许氏瓷塑”成功地烧制出全实心瓷塑,甚至瓷塑高达100厘米,填补了世界陶瓷史空白。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许氏瓷塑在继承“山湖祖”雕塑风格基础上,融入德化“何派瓷塑”特点,形成了人物形体饱满、局部精细、开脸爽朗、线条飘逸的艺术风格。从许氏瓷塑的传承故事,我们看到了德化瓷烧制技艺薪传不息的一个缩影。

花开满园 各有千秋

正是因为众多陶瓷大师、工匠和企业家的默默耕耘,开拓进取,德化陶瓷大观园里呈现出一派日新月异、异彩纷呈、欣欣向荣的胜景。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5月,联合国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称号;2021年7月,德化窑址(屈斗宫窑、尾林-内坂窑)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要的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个瓷窑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德化县拥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等467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2人、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1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从业人员10多万。

老一辈艺术大师邱双炯推动“电代柴”烧制技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他与苏玉峰都对薄胎雕塑技艺作出重大贡献,冰冷的陶瓷人物在他们的手里,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中生代”陶瓷艺术大师是德化瓷雕的中坚力量,陈明良、赖礼同、寇富平、林建胜等人醉心于还原明代“中国白”材质与风韵,塑造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品。柯宏荣、苏献忠等人,在传统雕塑的基础上,主动引入现当代雕塑理念,让传统雕塑在雕塑对象及表现主题上有了更多可能。

一批新生代陶瓷艺术大师,努力突破材料对德化瓷塑艺术的限制,创造出带有个人风格印记的艺术作品。陈明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通花雕的技艺发展到新境界。连紫华则借鉴唐卡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创造出一种新的德化瓷品种——极彩,为德化雕塑锦上添花。

陶瓷厂家的科研攻关,是德化瓷烧制技艺突破的生力军。有的研制出作画用瓷板,所制作的超薄瓷板可挥毫泼墨,渲染出宣纸效果,丰富了艺术表现的形式;有的致力于耐热釉研发,所生产的金刚煲可用于明火干烧炒菜,陶瓷应用领域进一步提升……

亘古流传的烧制技艺,指挥着火与土的共舞。常燃不息的熊熊窑火,折射出闽人的文化和底蕴。一撮故乡的泥土,遇上匠心和智慧,历经捣炼煅烧,成就千秋绝色,续写白瓷传奇……

出品: “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新福建客户端、福建省非遗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郑雄彭:《浅谈德化瓷塑艺术特征与技艺传承》,原载于《中国艺术》2022年第1期

黄静:《试析明清德化白瓷外销的器形、原因与影响》,原载于《博物院》 2020年第1期

白宪波:《论德化白瓷》,原载于《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 第4期

345 评论

傻傻的双子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可以作为参考文献的。

190 评论

北京大妞轩儿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到破坏甚至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鼓励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进保护。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

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

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 *** 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 *** 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

每年要向 *** 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

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2001年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2002年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

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

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

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

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

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自2008年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2016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201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

)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

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

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

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

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2013(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3):10~12

[3]徐继宏,薛帅,郑蕾。“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行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7-06-08

[4]郑海鸥。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2017-06-08

271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遗落时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对部分初中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比较困难,有的学生一想到写议论文就感到头疼。不如看下这些优秀的议论文学习下吧。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优秀议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陳詞濫雕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非遗纪录片论文参考文献

    1. 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62.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3.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

    琉璃跃跃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非遗之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非遗,你了解多少呢?

    小M回归中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非遗民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我整

    猴子kam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非遗文献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正式提出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有形的物质类文化遗产,非物

    厚德悟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