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0113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写的也是人世的荒凉,那种荒凉是由于传统的朽腐、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摧残、压抑,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寒冷,人的声音在野地里如野狼孤独地长嗥。这是鲁迅体察到的荒凉,是一个先知式的思想家在时代的转折关头对于生活的独到捕捉。《红楼梦》的繁华衬托了另一种荒凉。“散场是时间的悲剧,少年时代一过,就被逐出伊甸园。家中发生变故,已经是发生在庸俗黯淡的成人世界里。”卡夫卡的小说充满着恐怖的荒凉,人在体制的惯性中丧失了一切的自主意识,成为“动物”,而世间的一切规则、机构,就像永远无法进入的封闭的迷宫般的城堡。 鲁迅、卡夫卡的荒凉带有寓言的色彩,是思想家思想的产物。《红楼梦》的荒凉带有日常色彩,是作家体验的产物。张爱玲无疑是近于《红楼梦》的,她作品中荒凉的基调是建立在对于日常生活的描述上的,而且是对日常细节的不厌其烦的描述上的。“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张爱玲的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一种女性化的敏锐细腻的感叹。时代、国家、革命等一切的大题目都被浓缩在家庭生活的一幕或一角,社会的波澜壮阔是遥远而短暂的,长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平凡的悲欢,其间的曲折、跌宕才是生命的底蕴。 张爱玲作品中最触目惊心的是;人淹没在日常的细节中。人的灵性;人的活泼与绚烂,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的是同样的话题,时间变得虚幻,一天与一年与一生,没有什么区别。父母亲只盼望着女儿嫁人,嫁了人的女儿又成为母亲的翻版,又接着造人,那些小人又会长大,又会重复他(她)的祖父母或父母亲的生活。就这样循环下去。家里的卧室、客厅、公司的办公室、电车、咖啡厅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局促于这些狭小的空间,每天往返,一点点地磨蚀生命,一天天地萎缩下去。 热闹、拥挤,然而陌生、隔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充塞着幻觉、烟幕。这个世上“好人” 很多,但“真人”很少”。“好人”的好是社会赋予的,是一种客套或习惯。人们相互亲热、敷衍,仿佛人情味十足,但内心的想法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仇恨、嫉妒、鄙视、猜忌,掩饰在冠冕的言词之下。 因而,张爱玲的人物没有朋友,也没有亲人,更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字也是着了不少杂色的。《留情》中淳于敦凤与米晶尧那种相儒以沫的样子,别人看来都以为是一对恩爱夫妻,但敦凤心里明白:“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我自己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这些男女甚至连简单的情歌都似乎丧失了,剩下的只有强烈的愿望,抓住一些实在的、物质的形质。 现代女作家中,张爱玲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得透彻明白的人。 人的本质始终是自私,这也许是张爱玲的观点,因而,她笔下的人心总是那么寒冷、荒凉。一颗一颗的心是迷失的,是孤单的,在自己的家里,也永远有着异乡人的凄楚。 《花凋》中川嫦的父亲不肯花钱给川嫦治病,因为她的病治不好了,“明日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敦凤的心里盼望着米晶尧的前妻早点死掉;而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的姑母设下了圈套让自己的侄女往里钻。为了自己的贪欲.也为了自己隐秘的复仇心理;……世界是嘈杂的,然而用张爱玲笔下一个人物的话说:多么寂寞,死一样的寂寞。 张爱玲作品荒凉的气氛还在于她叙述的调子,那种特有的回忆的调子。读她的作品,总想起小的时候,在古老的临河的大墙门前,在月光里,听老爷爷老奶奶讲从前。讲的人是眷恋的,哀伤的,听的人则是萧瑟的、恍惚的。张爱玲曾经说过:回忆总是令人惆怅的,过去的美好只会使人感到一切都已完了,而过去的烦恼,只会使人再度烦恼。 回忆的语调之所以苍凉,是因为时间的阴影,那种犀利而黯败的光芒,足以击败一切的抗争与反叛。 张爱玲的场景都是时间性的场景,例如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袄,雕花的家具,重重叠叠的物质的影子间,晃动着沧桑变幻,辉煌衰败,喜怒哀乐,人的面影越来越黯淡,直至虚无。而她作品的取景往往集中在某个时间点,典型的如《封锁》,只是电车中短暂的一幕,然而,却仿佛将长长的一生写尽。生命的真相——壮丽与苍白,在这一刻中已呈现无遗。 张爱玲的笔调一方面让我们感到时间过于短促,另一方面却又感到时间过于漫长,年复一年,不断地,演着老一套的戏。就如她的姑姑说到一个年老唠叨的朋友:“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张爱玲曾谈到:中国人与众不问的地方是,这“虚空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已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一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干是临风流泪,对月长叹,感到生命的短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上,不往前想了。实则上,读完张爱玲的作品,觉得张爱玲说的好像是她自己。张爱玲最明显的不是正在于:反来复去感叹的是同一种荒凉的情绪,而选取的角度、空间似乎始终相似,连许多人物都是相似的。 有人把张爱玲与鲁迅相比,但很显然,鲁迅是一位能够承担“伟大”两字的作家,不单单因为他与时代的关系,他与民族的联结,也在于他在艺术表现上总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他的主题固然集中,但他的每一篇作品总能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以及开创一种新的格式,从狂人日记》到《故书新编冲的作品,没有一篇是重复的。 相比之下,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到《五四遗书》似乎始终没有“长大”,唱的仍是同一种腔调。一个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的作家,终究难以以“伟大”形容。 张爱玲只是一位创造了一种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民国女子——张爱玲胡兰成当年为取悦张爱玲所写的捧场文章倒是有很多精到准确之处,比如,“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再如,“她的生活里有世俗的清洁。”还有这段话,看来就像是胡兰成捏住了张爱玲的七寸,“她写人生的恐怖与罪恶,残酷与委屈,读她作品的时候,有一种悲哀,有时是欢喜的,因为你和作者一起饶恕了他们,并抚爱那受委屈的。” 一个女天才和一个男才子之间的结局,是后者又“欢喜”又“悲哀”地制造了罪恶、残酷,前者因为清洁,因为不纠缠,因为那种凄美的“萎谢”意象的暗示,于是只能自己抚爱自己的委屈,甚至抚爱自己的绝望。 台湾作家季季曾在文章里说,当年她主持某大报副刊时,拒绝刊发一篇侵犯了张爱玲隐私的文章,此事为张爱玲所知,来信称:“肝胆相照”;在此之前,季季曾有心促成张爱玲重回上海,去看望久病在床的姑姑(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自然熟悉当年她和她姑姑之间的深厚感情),但在这封信里,张爱玲拒绝了。两相对比,季季大为感慨,“她不回去探望久病的姑姑,却对从未谋面的我写出‘肝胆相照’这样的字眼!同样的张爱玲,同样的一封信,为何一则看似寡情,一则形似深情呢?”这也就是张爱玲,一个寡情薄意却又可以生死相许的女子。要分析得刻薄一点,寡情薄意是本性,生死相许是希冀;前者是不奇怪的,特别是其心境寂灭的晚年,更是打不起精神,对于亲情,别说回报,连应付也懒得了;后者是她的一种自我塑造,要知道,张爱玲是喜欢传奇的,也是喜欢戏剧性的。如果我的这段臆测可以成立的话,张爱玲给予胡兰成最后那段飞蛾扑火般的牺牲,也就可以解释了。我不是说在张爱玲这方面没有一种年轻女子单纯的情感,只是这种情感里掺加了太多的幻觉和一种对背叛和决绝自虐似的偏爱。 这样说成立吗? 不敢肯定。因为张爱玲不说话。几乎所有关于张胡二人的说法均出由胡兰成之口。感谢这个饶舌的才子成全了我们这些张迷的窥视欲,哪怕它不完全真实。胡兰成自己说,他将《今生今世》寄给了张爱玲,她简单而客气地回信说,书收到了,谢谢。别无它话。 这几个字让胡兰成好生伤感,说是爱玲的确将他完完全全置于脑后了,哪怕是她不作回音也好啊。而这种冷淡完全是张爱玲式的。读者都知道,张爱玲当年在文章里将她家的恩怨情仇向大家—一交待,她是一个不讳言私事的人,但关于她和胡兰成,我们看不到她的任何交待,这真是应了老话,“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话可说他应了她祖父张佩纶的一句诗,“秋色无南北,人心自浅深。” 张爱玲曾说人生恨事有四:一、海棠无香;二、鲥鱼多刺;三、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四、高鹦妄改,死有余辜。她用的是闲笔,人生的要紧处全被她荡开,天凉好个秋的意境。 对于很多张迷来说,人生恨事之一就是,爱玲无话,兰成多嘴。而人们偏偏想把这段男女情事探个究竟。浅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的“自我爱恋情愫”——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内容提要:张爱玲小说以爱情为创作的题材,表面看并无新颖之处。但是,她却从男男女女的平凡琐事中抽出了女子特有的“自我爱恋”情结,这表现出张爱玲的特异之处。作家认为这是女子最本质的情感之一。所以,以此为机缘,作家解开了女子难解的复杂感情,这使作家从更深层面表达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的解读,深入认识张爱玲小说女性刻画的这种特异性,并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关键词:爱情;女子;“自我爱恋”情结;女性自我意识
治愈系小精灵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
bonbean棒冰
深刻的悲剧:分析《金锁记》的月亮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沉下去的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而不是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物过时了,死去了,那些人物的灵魂却继续存在,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浮华和升华终将过去,张爱玲的世界将常在常青。Beverley 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 Nichol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文字里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这可以追溯到她最早的一篇铅字――1936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上的小说《牛》,这个农民被牛顶死的故事里两次使用月亮的意象。当悲剧的主人公禄兴被牛顶死后,十五岁的张爱玲这样描写夜景:“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从此,月亮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出现,君临其中芸芸众生。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纵观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金锁记》被夏志清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中篇小说(注意不是之一!),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我看来,《金锁记》是张爱玲所有小说中最好的一部。(一)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的分析张爱玲所要揭示的恰恰就是:钱,毁掉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钱埋没了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其实曹七巧堕落的原因之中明显的有着时代的因素。对于张爱玲,仿佛人性中所有丑恶的因素都被她解释得淋漓尽致,故事讲到了一个人的内心中真正的“精神的枷锁”,似乎“金锁记”这一个题目本身就意味着故事的主人公曹七巧(二奶奶)整个的一生就带着黄金的枷锁。一个被“利令智昏”的女人。在这篇作品中更为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存在的一些本质特征:孤独感、失败感与耻辱感。曹七巧的出身——开麻油店的本身就是一个预设的在她内心世界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样看来,所谓的曹七巧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生存哲学,那就是:我只要有钱,那么我就有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别人来和我搭关系,主要目的就是冲我的钱来的。所以一切的一切,症结就出在“钱”使得一个女人的心灵完全扭曲甚至于“变态”了。曹七巧是用自己的一生幸福换来了姜家的部分家财的,于是在她的眼中,钱有着格外的地位,仿佛葛朗台眼中的金子一般,所以当提到分家产的时候,她能够不顾任何长幼辈分和亲戚朋友的关系,死争着让三少爷还清属于她的一部分家产。要知道:三少爷是她曾经喜欢过的男人,她要下嫁给姜家,主要目的也只不过为了多看他几眼。可是最终她的幻想破灭了,她的人格也已经被金钱扭曲了。她变得完全自私化,残忍化,个人化,自我中心化了,或许更甚一点说他已经是“非人”了。对于结尾处手镯被曹七巧弄到手臂上去,这同时反映了曹个人完全的堕落与无助。而由此所带来的当然还会涉及到她的女儿和儿子爱情的悲剧:女儿刚开始和曹春熹玩耍被七巧误认为为了图谋她的家财,曹七巧也只不过想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不会有人要的人,这样她认为女儿可以用自己留下的家财完全养活自己就够了。她不仅自己守寡了,而且让自己的女儿也“守寡”了。她让女儿裹脚(当时已经不再裹脚),她让女儿吸毒(这一点让她的恋人童世舫彻底绝望),学堂在变相榨取她的钱财(所以她让女儿退学),而女儿也最终不负他的希望,真正变成了一个翻版的“曹七巧”。儿子则不同,起先和三爷一起逛窑子,曹七巧紧张起来(一方面三爷可能图谋钱财,另一方面自己儿子花钱不务正业还要伤及身体),为她娶了媳妇,可是她嫌弃媳妇,最终竟然将媳妇能够活活气死,如果她还有有生之年,她会把为她生了孙子的偏房也给气死。她心中只希望——她用一生换来的钱财能够完全留在儿子身上,所以故事结尾张有意的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就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因为他的儿子更像是一个翻版的三爷,而她的女儿也已经完全堕落绝望了,故事当然还会继续着……文章着意于故事的情节,同时并没有忘记点点滴滴景物描写的穿插米,这一些都是画龙点睛之笔:旧上海那淡淡的月光,带着苦涩,带着凄凉;“街上小贩摇摇摇着拨浪鼓,瞢腾的‘不楞登……不楞登’里面有着无数老去的孩子们的回忆”;还有长安那个牺牲——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long long ago”的细小的口琴声音等都是一些让人回味的意象。正是因为这些意象群,《金锁记》给人的感觉是忧郁的、凄凉的、悲惨的,对于往事的一个沉痛的回忆。曾经得对麻油店伙计的爱情同时展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一个人的形象,这是张爱玲独有的文学魅力。(二)曹七巧的性格分析以及与鲁迅的比较对于《金锁记》里面的七巧,我认为她是一个最正常的人,以至于你会对她的正常感到害怕。张爱玲曾经在她的文章《自己的文章》中说过七巧是一个最彻底的人,是张爱玲所说的“真人”,而非“好人”。要知道,张爱玲常常慨叹这个社会“真人”太少!从道德意义上,我们无法接受曹七巧,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已经光顾了曹七巧的阴影。只不过并非多么明显。七巧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结构的产物,就像阿Q一样,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正常的(从结构上考虑)、却又是变态(在其他人看来)的产物,是中国历史长时段的产物,他们不能决定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或说成为谁,即使是成为自己也不行(在《金锁记》即将结束的地方,张爱玲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的结局——一种生存的耻辱感与存在的不真实感!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认为张爱玲可以与卡夫卡相比较,还有妥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是社会博弈所产生的“囚徒困境”的参与者与被困者。他们只能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的,我们则要说他们是不真实的、不正常的。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不能再同意萨特的观点——人被宣判为自由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七巧所展现的恶则不是自己的恶,而是整个人类的恶,是整个人类的可怕存在困境——这是本质,其他的都是表象,七巧也是表象。鲁迅的笔下曾经有过阿Q的典型文学形象,其实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本身也有着一种文学韵味。阿Q的生存哲学就是欺软怕硬,小尼姑是他把玩的对象,而赵师爷是他尊敬的对象,背后还不会忘记使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进行一番自我安慰。只不过曹七巧却是用“钱”进行自我安慰的。同时与鲁迅相比较,张爱玲的文章或许更具有文学性,我们可以说,在张爱玲的笔下,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展现她的生存与毁灭,而在鲁迅笔下,则是一个“概念”在行进与发展,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的写法更具文学性。(三)与《红楼梦》的比较就整个文章的结构而言,《金锁记》的出场人物繁杂,由此有必要进行梳理:玳珍(大奶奶)—-大少爷;曹七巧(二奶奶)——二少爷(残废早逝)——儿子长白(媳妇芝寿,偏房绢姑娘),女儿长安(恋人:童世舫);兰仙(三奶奶)——姜季泽(三少爷:完全的浪荡公子)——女儿长馨;姜云泽(三小姐);曹大年(曹七巧亲哥哥),嫂子——儿子曹春熹;长辈:九老太爷,马师爷、老太太等;丫环;小双、风萧、赵麽麽等。无意中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红楼梦》的叙事结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以贾家为中心展开故事线索,而《金锁记》则是以曹七巧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同时无论是对于华丽服饰以及桌椅床凳的关注和细节描写,对于家族观念的重视,对于长幼尊卑礼节的重视等等,无疑都是有《红楼梦》的影子的。.与《红楼梦》比较,张爱玲在继承了其优点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心理或说感觉描写,通过这方面的描写她展现了一种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相对照的时间,表现了一个立体的人——这是其他作家常常不及的地方,也是与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注意其作品《罪与罚》)十分相似的地方。在这方面,施蜇存可能是张爱玲的先驱。同时说到心理描写,不能不提及弗洛伊德(Freud)的影响,在这方面其小说《心经》与《茉莉香片》是代表作,并且比较而言,后者更成功。(四)总结性话语——钱的魅力而《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却完全另有所指,一方面人内心中的揣度被张用的出神入化,无论人的内心世界多么复杂,张总能够用细腻的笔调娓娓道来,不失一个才人的称号。同时人物的内心世界都已经被她归结为一个非常刺眼的字——钱。为了钱,曹七巧能够不顾自己真正的爱情而躲避三爷,为了钱,曹七巧能够猜疑任何人,包括她的哥哥和侄子;为了钱,曹七巧亲手毁掉了她儿子和女儿的幸福;为了钱,她能够想尽一切办法与家人勾心斗角,唾沫四溅,这一点让我看到了王熙凤的身影;为了钱,曹七巧将自己人性中所有恶的因素无疑的暴露出来,没有一点人的尊严,没有一点人性的质朴,完全的就像小说中的一句话一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是黄金让她完全堕落腐化,完全丧失人性,完全以黄金为尺度衡量任何事情,包括本不应该用金钱衡量的东西——爱情、友情、亲情!或许故事仍然有很多,只不过《金锁记》的故事永远讲不完,说不尽,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曹七巧的影子,你我又何尝不是呢?
论张爱玲的小说迅雨(傅雷)在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谁也不存什么幻想,期待文艺园地里有奇花异卉探出头来。然而天下比较重要一些的事故,往往在你冷不
字幕翻译研究的创新点的意思是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论文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新,俄汉字幕翻译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翻译领域,论
找文献的创新点方法如下: 1、研究方法 看与你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哪些方法是最常用的,哪些是不常用的。选择不常用的那一类方法作为你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小说的底色是:荒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写的也是人世的荒凉,那种荒凉是由于传统的朽腐、人心的麻木对于人性觉醒的摧残、压抑,人的世界布满了鬼影,阴森而
通过对曹七巧一生命运的叙述,既表达了男权社会下,女人被侮辱被损害的遭遇,又表现了女性自身画地为牢的悲剧,借用一句话来说:“女人永远在塔里,这塔或由她自己筑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