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青城……
有些研究者或许留意过,有的期刊采用单盲(single-blind)有的则用双盲(double-blind)评审。所谓单盲评审是指,匿名评审人知道作者的名字和所属机构。而双盲评审是指,匿名评审人看到的论文也是匿名的,即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是谁。初看上去,双盲似乎比单盲要公平。那么,我们有实施依据吗?既然两者都存在这么多年了,必定各有其优点。这两者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呢?学者们又是怎么评价的呢? 在著名学术期刊PNAS上,Tomkins等博士发表了关于单盲和双盲评审的看法。文中指出,自17世纪以来 同行评审 一直是科研发表的基石。很多讨论都肯定了单盲评审的优点。 为了科学地评价这两者,Tomkins等博士进行了科学对照组实验。以计算机科学为例,科研报告通常先出现在学术会议上而不是期刊杂志上。因此,该实验使用了2017年度高规格的学术会议中收录的论文。每篇文章都送出去分别进行单盲和双盲评审。结果表明,单盲评审中著名学者和高声望的机构享有显著优势。具体而言,单盲模式下,评审人会选择更少(22%)的论文来评审,而且专门挑选著名学者和高声望机构的提交上来的论文。更甚的是,评审人更易于接收这些论文。 那么,双盲评审就真的比单盲占优势吗?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双盲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如果作者不想匿名,总有办法透露身份和机构的。同时,评审人也是总有办法找出作者身份和机构的。这就导致了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次,有研究表明在有条件选择单盲或双盲评审的情况下,作者更乐于选择单盲评审,因为双盲评审的拒稿率(要想降低拒稿率,可以选择靠谱的英文润色机构)比单盲要高,70%对50%。这也许是因为评审人更加客观了,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比较差劲的作者才会选择双盲评审。 显然,单盲有单盲的偏见,双盲有双盲的顾虑。只因双盲评审的缺点更隐蔽和不可控,所以受到更多质疑。许多期刊为了改进同行评审机制,使用了各种方法避免有利益关系的评审人和作者碰头。既然这样,我们也许可以考虑开放式同行评审了。也就是说,论文的作者和评审人都知道彼此的名字和所属机构,并且两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绰号昵称
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
盲审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这样打出来的分数作假率低,高校阅卷使用这个方法。
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一般高校,特别是研究生院,均有对学位论文进行定期盲审的相关规定,多为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论文进行盲审。
扩展资料:
盲审的基本要求:
1、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盲审工作正常进行,所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硕士生必须提前30天、博士生提前45天提交学位论文(扣除寒暑假时间)。
2、论文送审意见若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全部收回,研究生部可根据已收回的评审意见,决定是否让研究生先进行论文答辩,再根据缺额份数收回情况及评审意见确定答辩的处理意见。
3、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中若出现一票否决的,则追加二位评阅人重审,如再出现否决意见,则该论文评审定为不合格。若出现二票否决,则该论文评审即定为不合格。硕士学位论文实行盲审意见一票否决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盲审
双月刊就是每两个月就出版一次的刊物。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 《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党内机关刊
学位论文的意思。D是单词degree的缩写学位级别的意思,学位论文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三个级别,其中博士论文的级别最高含金量也最高。在知网中期刊的
简单点说就是重点关照对象,很多学校都是内定的,将要来评优秀论文的。也有的就是纯粹抽的,抽谁谁倒霉
毕业论文查重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将论文上传至查重系统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简称为论文查重,论文查重是用来核查论文当中的重复率、引用率、格式排版等问题,只有通过学校
盲选就是随机选!是匹配模式中,选择英雄时,你只能看见自己队友的选的英雄,看不见对面的,这样就不能因为对面的英雄专门选克制的,更公平一些。你要不想玩盲选的,就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