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9

柠檬草星冰le
首页 > 学术期刊 > 灾难救护人员心理危机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紫晨郡主

已采纳

医务人员是比较特殊的群体.现在那里的医务人员都很忙,建议还是不要太多地干预他们,特别是询问一些勾引他们痛苦回忆的问题. 他们有些一面承受着丧失亲人的痛苦,一面还要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 什么时候你都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一想,相信你就能做好.跟他们交流时要注意不要太多影响他们情绪的言语.

140 评论

不想吃成胖嘟嘟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干预措施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25.4%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2、生活方面的问题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情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4、家庭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5、躯体疾病问题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6、就业压力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4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5 文美荣. 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175 评论

我只爱摄影

给我你的邮箱

121 评论

横竖都是213

灾难一旦发生,大到整个社会、小到受灾个人和家庭,不仅经济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而且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的安定局面都将受到考验。传统上当公共性灾难发生时,各级政府迅速启动救灾预案:民政部门组织调集大量物资运抵受灾地区,武装部门出动大批军人会同其他人员立即进行灾民的搜救,卫生防疫部门派出医疗队救死扶伤并开展防疫工作,公安部门保障灾区的社会治安……但灾民受惊吓的心理和丧失亲人和财产的悲恸却少有专业的和科学的关怀。 比如在一次突发的大厦火灾中,大量的人们互相拥挤践踏,一些人四处乱跑、慌不择路以至坠楼身亡;许多脱离危险的人们不吃不喝、神情恍惚;丧失亲人的幸存者悲痛欲绝,一些人激动不安、谩骂指责,把怒气直指前来救援的工作人员,甚至静坐示威;一些搜救人员拒绝休息和饮食,连续作战已近耗竭状态;附近的许多居民彻夜不眠、提心吊胆、各种谣言开始四处散播……年逾半百的张老师的爱子不幸去世,老两口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再也没了笑容,整天闭门不出,天一擦黑就早早熄了灯。事隔两年了,两位老人不仅搬了家,杜绝了一切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而且不敢看到任何火灾的报道,不能进拥挤的大厦购物,儿子面目全非的惨状还会突然浮现在眼前而使老两口经常默默流泪……这就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震荡在许多人心头将持续地存在,久久难以消除。 如果在救灾同时能有一支心理社会干预的队伍及时地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救援,将会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增强他们的承受能力,预防或减少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减少消极破坏性的行为和它带来的继发的伤害,帮助救援者稳定局面;促进救灾人员的心理恢复,使救灾者更富有成效地投入救援工作。 “心理干预”作为心理学术语,在以前的灾后重建中我们听到的并不多。灾后重建的“心理干预”。因为人目睹灾难而极易产生“创伤后遗障碍”,“心理干预”就是防止当事人及相关人员产生这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绝望、无助心态,最大限度降低社会负面影响。 美国“9.11”之后,也是马上就对经历灾难的大多数公众进行“心理干预”,尽管如此,“9.11”在部分公众心里的创伤还是没有愈合,可想灾难之于人的创伤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的救助应该包括心理救助这一项。当然并不独“9.11”,去年SARS时期,就有专家对北京小汤山的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SARS的恐惧心理。 萧伯纳有句名言: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实际上心理干预就是在帮助我们找到这粒沙子。这粒沙子是我们经历了灾难后的心理障碍。 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老人现在几乎不敢面对雷雨天气,地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疤。这是我看到的一个资料上说的。那个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救助与灾后物资救灾不同的是,前者是心理上的“救灾”,后者是物质上的“救灾”。物质救灾可以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而心理“救灾”则是解决长远问题。相比而言,我觉得心理上的救灾的意义更大些。 悲剧发生后,遇难者的家属和同事陷入了无比的悲痛中,很多人不思饮食、失眠、焦虑,有的家属悲痛欲绝。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使许多人要目睹死亡及毁灭,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灾难发生后立即进行灾后心理社会干预,可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付技能面对和经历 痛苦过程,尽快完成善后事宜,提高善后工作的效率。因此,灾后心理社会干预应是救灾和善后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对遇难者家属进行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使之尽快从灾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应引起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精神科临床医生的关注。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部门没有认识。 在1985年哥伦比亚泥石流灾害中,一些有经验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组织起来展开了社会心理干预服务。他们除了向政府工作人员反映心理保健在整个灾后卫生工作中所处地位,提供有关灾后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外,还要对受灾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要向其他精神卫生工作者、儿科医生、家庭福利部门成员提供培训,讲授灾后不同阶段的应激反应、各种咨询技巧及应用,向社区普及灾后精神卫生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等。此外,他们还向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由于精神科专家的参与,使灾民较为顺利地度过了危机期。 此外,对灾后救援和善后服务人员的心理帮助也是灾后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内容。特殊的工作性质使救援人员目睹灾后的惨况,面对痛苦的人群,还要超负荷工作,救援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情绪和工作效率。因此,许多国家都会对救援人员进行预防性训练,帮助他们事先了解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帮助他们学习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应付策略和处理问题的技巧,促进对自身情绪状态的觉察,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灾难造成的损失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 灾难造成的心理创伤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一种全新的救灾方式——灾后心理干预应运而生。 从2005年开始,我国建立的灾后心理干预专家库正式开始运行。 国外心理救灾开展了40年,灾后的“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系统,国外早已建立。 在上世纪60年代,针对个人心理受创以及遭遇挫折后想自杀的人而开展的公共服务就开始了。美国的洛杉矶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称之为“希望线”的心理疏导热线,这是心理专家针对想自杀人士的危机干预———也是最早的个人救助。 据介绍,几十年来,国外在灾后心理干预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应对策略,一次灾难就是一次灾后心理干预的经典案例。所以,在灾难发生后的现场,最先出现的除了警方、政府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之外,还有大量的心理医生。 灾后心理干预又被称为心理重建,顾名思义就是心理状态重新恢复的过程。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所以不为人注意。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我国因经济发展原因,对灾后心理干预的投入较少,受灾人群的心理问题未受到社会的全面关注,但是不等于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大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 我国建立灾后干预组织2004年,我国第一次筹划建立心理干预专家组。 据介绍,我国首次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尝试应该是在1994年。当年,新疆的克拉玛依发生大火,共有300余人遇难,其中288人是中小学生,另有130名重伤员住院。国家卫生部从各地抽调了心理专家赶赴灾区进行工作,这次干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心理重建和心理干预工作会越来越普遍地开展,随着我国对灾难应对策略的完善,救灾与灾后的心理干预将会被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今后,心理干预将成为灾害救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94 评论

阿籽猫77

首先,学会实施心理自救。自己遭遇不幸,就要面对现实。学会宽容自己,多加自我安慰,对自己实行心理自救。一味垂头丧气,痛不欲生,无休止地后悔与自我责备只能增加痛苦,更加重对身心的打击。其次,学会宣泄。医学心理学认为,用坚强的意志力压制恶劣情绪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仅可缓解表面的紧张,却无法平息内心复杂、纷乱、烦恼情绪的困扰。所以排除心理危机必须学会宣泄,把心中的痛苦、委屈和怒恨统统说出来。可以向自己的亲人或好朋友诉说,也可以用笔把它写出来。或者可以去无人的旷野呐喊,去疯狂地流汗,让心理的重负得到减轻。再者,学会积极面对。一旦遭到不幸,切不可久久沉浸在悲痛或愧疚之中不能自拔,或采取逃避的办法,这样做对于排除心理危机没有一点帮助,只会更加痛苦,甚至产生绝望。正确的态度应该积极面对,多往好的方面想,化悔恨为教训,把该忘的统统忘掉。摒弃心理上的沉重包袱,那么心理危机就会一扫而光。

359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洪水灾害抢险救援方法研究

    1 总则 1.1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暴雨、洪水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

    门门889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灾难救护人员心理危机研究论文

    医务人员是比较特殊的群体.现在那里的医务人员都很忙,建议还是不要太多地干预他们,特别是询问一些勾引他们痛苦回忆的问题. 他们有些一面承受着丧失亲人的痛苦,一面还

    柠檬草星冰le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灾害护理研究论文选题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 1、过程性评价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专科护士主导临床营养知识培训在危重症护理学组的实践 3、住院患者就医体验的质性研究 4、

    Emily丫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照护人员激励机制研究论文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 本文首先对激励机制进行了说明,引出探讨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其次对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

    Tania慧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多发伤的急救护理研究论文

    多发伤常见于重大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高处坠落等情况下,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及其以上的组织器官严重创伤。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多发伤

    小呆呆32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