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5

达达1110
首页 > 学术论文 > 遗传性肿瘤研究的最新进展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好运大鸟

已采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导,癌症为全球第二大死因,2015年导致880万人死亡,约全球死亡人数六分之一,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关键。在台湾,癌症为十大死因之首,2015年癌症时钟加快到平均每5分钟就有人罹癌,因此癌症的防范对现代人显得相当重要。当家族成员中有人得到癌症,我们也会担心自己是否成为下一个罹患者,癌症会不会遗传?我们得到癌症的风险有多少?

单基因致病突变造成遗传性肿瘤

许多文献推测,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先天遗传基因突变及后天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等都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医学会,针对遗传性肿瘤的定义是先天特定单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所造成,当家族成员中带有此类遗传突变,将有极高风险罹患肿瘤[1]。而大规模临床研究指出,遗传性肿瘤约占所有癌症5%-10 % [2]。 在台湾十大癌症中结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症,有较高的比例会呈现出家族性遗传特征。

最著名的例子是安洁莉娜裘莉,她的母亲及阿姨分别在56岁和61岁因罹患乳腺癌而过世,为了厘清自己的罹癌风险,她接受了BRCA1基因检测。BRCA1基因是遗传性乳腺癌及卵巢癌的高风险基因,携带BRCA1突变者,一生有50%-85 %的机会可能会得到乳癌,且有15%-45%的机会得到卵巢癌[3]。

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评估罹癌风险

有时候肿瘤家族遗传的现象并不是遗传性肿瘤,可能是多基因或是后天基因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一种遗传倾向。当家族两代中有三个及以上的成员罹患相同或相关癌症、或家族中有多发性肿瘤、早发性肿瘤及罕见肿瘤患者等,就可能属于遗传性肿瘤家族。而消除疑虑和提早预防的最好途径就是主动进行相关的基因检测。

受惠于次世代定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e, NGS)的突破与临床进展,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现今可涵盖17种常见遗传性肿瘤,49个基因同时检测。相较过往单一疾病逐次检验或是检测位点较少等限制,次世代定序可精准、高效率的检验点突变、小片段插入和缺失等多种基因突变型态。受检者只需提供唾液或血液样本即可准确快速预测遗传性肿瘤风险。

及早检测,守护家人的健康

肿瘤患者进行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有利于确认是否携带遗传性肿瘤发病的相关基因,选择精准有效的基因标靶药物,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对疑似遗传性肿瘤患者的家属进行基因检测,可确认是否为致变基因的携带者。当父母一方携带有遗传性肿瘤致病突变时,其后代会有 1/2 的机率携带相同突变。因此,进行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不仅能了解自身罹癌风险,更能为家人提供遗传资讯,带来更多保障。在未发病之前提供具体的预防措施和追踪策略,实现肿瘤早期预防或早期发现。

[1] asco

[2] Scheuner MT et al. Ge Med. 2010 Nov;12(11):726-35.

[3]Struewing JP et al. N Engl J Med. 1997 May 15;336(20):1401-8.

284 评论

sweetmiriam

遗传改造技术医药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我整理的遗传改造技术医药学论文,欢迎来参考!

1遗传改造技术和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在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和前景

1.1主要的遗传改造技术应用于制作动物模型上的优缺点

1.1.1转基因技术该技术将体外构建的包含基因表达框的DNA通过直接注射到受精卵雄原核中,使其在基因组DNA扩增的过程中随机插入到基因组中而构建,其中BAC转基因由于具有能完整地保留基因表达的调控元件、基因上下游序列较长大大降低了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影响、插入基因组中的拷贝数较低且传代较稳定等传统转基因所不具有的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该技术可以利用强驱动子使基因过表达,用于模拟和再现基因扩增引起的一些疾病,如许多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癌基因的扩增而造成的。利用转基因技术也可以在体表达针对某个或某些mRNA的micoRNA而关闭或敲弱这些基因的表达,以再现由于缺乏这些基因表达而造成的疾病。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一是插入的随机性可能造成外源性转基因的表达不能完全遵循原有内源性基因表达的模式,对内源性基因的表达还可能造成干扰;二是效率低。

1.1.2以同源重组为基础的遗传改造技术该技术将经改造后的序列通过同源重组替换原有的序列,从而达到改造基因的目的。该技术需经历ES细胞培养、ES细胞内重组和筛选、囊胚注射和子宫移植等阶段而获得嵌合鼠,再从嵌合鼠的后代中获得能稳定遗传改造过的基因的首建鼠。该技术可以用于对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整个或部分序列替换造成该基因功能的缺失,可实现传统敲除(conventionalknockout)、结合Cre-loxp、Flp-Frt系统可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knockout,包括组织特性和发育阶段特异性敲除)。该技术可以模拟和再现人或动物由基因点突变而造成的疾病,可以实现在特定的组织细胞、特定的发育阶段关闭某个或某些基因的表达,以模拟和再现这些组织细胞或发育阶段相关的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该技术的主要缺点是:受限于ES细胞的培养技术(目前仅有小鼠、大鼠的数个ES细胞系可用)、首建鼠获得率低、周期长等。

1.1.3以人工核酸内切酶为基础的遗传改造技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微生物中发现了几种能特异性识别某些碱基序列的内切酶并加以改进,发展成为人工核酸内切酶,应用该技术可以精确地对某些特异DNA序列进行识别、结合和特异性切除,以促进外源DNA序列在缺口处的插入,从而达到切除或者替换原有序列的目的,实现基因改造。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人工内切酶技术,包括ZFN、TALEN、CRISPR/Cas9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修改精确度高、效率高、周期短、不受ES细胞的局限、可对多种细胞内的基因进行改造等优点。其中CRISPR/Cas9技术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应用,黄行许等人利用该技术已经成功实现对包括人ES细胞在内的多种种属和种系细胞株内的基因改造,成功地实现了对小鼠、大鼠、猴的基因改造,其中包括条件性敲除改造等。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遗传改造的成功率,使多种属、种系的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成为可能。

1.2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在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及其特点

1.2.1在西医药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及其前景基于对小鼠遗传信息的深入研究,对人、小鼠疾病的遗传学研究成果,目前已通过遗传改造技术构建出多种能再现人、小鼠疾病的小鼠模型,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分别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基因及其调控等。由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基因突变及其积累的过程,因此遗传改造技术构建的肿瘤疾病模型能再现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在肿瘤医学研究和抗肿瘤药物开发上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目前,已获知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是Ras通路、WNT通路或PI3K/AKT通路等促进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而p53通路或Rb通路等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被破坏的过程。在对这些分子机制较为深刻和充分的认识基础上,已开发出多种抗肿瘤药物。例如对靶向EGFR的药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上抗肿瘤治疗,对p53通路的调节模式的认识及对有关分子结构的了解,促成了MDM2抑制药物RG7112等的产生,这些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肿瘤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基于对小鼠转移性肿瘤模型中获得的有关肿瘤转移过程所涉及的分子机理的深刻认识,为开发出能广泛抑制肿瘤转移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受到ES细胞培养难等技术限制,目前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绝大多数来自于小鼠,CRISPR/Cas9技术在多种模式动物中的成功应用,使得更广泛的动物遗传改造成为可能,从而为构建除小鼠以外的遗传改造疾病动物模型清除了技术障碍。

1.2.2在中医药学研究上的应用特点及其前景由于中医症候的标准化、量化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未统一、未确定,导致中医症候本身的描述和表征上存在争议性,使得依据中医药理论所构建的疾病动物模型能被业者认可的极为有限。尽快制订统一的中医症候确诊标准,探索符合中医药理论的.量化方法,探讨和揭示中医症候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及其功能的关系,有助于中医药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强调了机体的整体性、个体的特异性和致病的辩证性在疾病诊断、病因、病机探索和疾病治疗上的关键作用,提示需要以组学如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物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的理念和方法,洞察中医症候的病因和病机。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解读中医症候,更多体现在以某个基因为主的多基因间相互关联和作用(整体性和辩证性),更多表现为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个体性)所造成的症候的发生和发展。现代遗传改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和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产生,使得经济、快捷地在1个个体中对多个基因进行改造和进行人为模拟自然调控成为可能。随着中医症候的标准化和量化从理论上得到统一和确定,方法上得到改进和广泛的认同,相信遗传改造技术所构建的中医症候动物模型在不久的将来必将面世,这将为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新的平台,有望促进中医药学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2小结

包括疾病表型在内的任何表型均可以追溯到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和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遗传改造所构建的疾病动物模型正是抓住了疾病发生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有助于学者从根本上洞察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也为新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开发提供优良的试验平台。随着对医药学、遗传学本质的深入认识,以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遗传改造技术有望更广泛地应用于疾病动物模型的构建,将强劲地推动现代医药学的发展。

229 评论

loversea2005

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甲状腺未分化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据媒体报道,杭州36岁的罗女士在生下二胎之后,一直处于长期观察的甲状腺结节突然变大。罗女士经过到医院检查,被确诊患甲状腺未分化癌。据罗女士介绍,其奶奶因为癌症早早过世,父亲身患胃癌、肾癌、肺癌、结肠癌等四种癌症,哥哥得了淋巴瘤,两位姑姑患乳腺癌,一位叔叔有肝癌病史,一堂兄是肺癌患者,一堂弟因肺癌过世…一家人有9人罹患癌症,且发病时都为年轻人,令人感到同情和心酸。经过专家团队对罗女士父系的家族18人进行了基因检测和研究,再通过分子病理检测和解读发现,罗女士家族患有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李-佛美尼综合征。 俗话说,祸不单行。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看到这则新闻后,实在为罗女士鸣不平。小伙伴们细想想,36岁的罗女士在生下二胎之后不久,就被确诊患上甲状腺未分化癌,而且身边的亲人也都莫名其妙地患上癌症,实在是不不可思议。好在专家学者通过对罗女士父系家族18人进行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其实罗女士家族患有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李-佛美尼综合征。 据有关医学专家介绍,其实,李-佛美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主要是由抑癌基因TP53种系突变导致,可导致多器官不同癌症的发生,携带这个突变基因的人肿瘤发生风险增高,而且很多都是在年轻时发生的。 我和小伙伴们了解到,李-佛美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由抑癌基因种系遭遇到突变所致,激活人体内多器官的不同癌症,从而导致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的人罹患肿瘤,而且这类人群罹患癌症的年龄范围较低,很多都是在年轻时发生、发展的。罗女士家族所患的遗传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器官和部位,而临床常见的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甲状腺未分化癌,以及子宫内膜癌等就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小伙伴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癌症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而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是由遗传性原因导致染色体和基因异常,从而导致患肿瘤的几率增加。据相关专家介绍,由于遗传性肿瘤十分复杂,这类人群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系统检测,从而确诊是否患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对于早期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筛查结果,可以通过积极治疗进行干预,及时发现病情走向,从而进行监控和积极治疗;另外,遗传性肿瘤的确诊往往需要基因检测来确定,基因检测确定后,一定要及时治疗。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病程发展进程。 俗话说,防患于未然。小伙伴们知道,无论是散发、抑或家族遗传,癌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因此,了解癌症发病及遗传机制并及时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实,并没有与生俱来的“抗癌体质”,平时注重对身体的养护,保证身体良性循环,使身体的各个器官健康运行、提高免疫力,能够有效降低患癌几率,从而使小伙伴们的身体变成“抗癌体质”。

286 评论

相关问答

  • 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新进展论文

    关键不晓得你在什么方向做专题。不好说的。楼上属于生药或者药分。柴胡中有效成分的分析,属于天然药化柴胡的GAP研究,也是生药柴胡提取液对大鼠心肌梗塞模型的研究,属

    旋转吧陀螺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抗肿瘤药物的进展与研究论文

    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论文题目能吸引读者浏览全文,提高文章的被关注度。下面是药学论文题目,欢迎阅读参考! 药学论文题目【1】 1. 西洋参中奥

    呆呆呆cat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人工智能肿瘤研究进展论文

    目前,人工智能集计算机学科、神经生物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引起了众多学科的日益关注,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应用的交叉学科。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人工智能发

    开开`心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抗肿瘤药物研究新进展论文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5.

    永丰YF窗帘窗饰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人参皂苷抗肿瘤研究进展论文

    中国知网查询医学文献,专业点

    自high患者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