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啦7
(一)主持的学术研究项目 1.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片研究制作”(2008)。 2.主持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与现代文本的融合及其运用研究”(2011)。 3.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危机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华研究”(2012)。 4.主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研究”(2009)。 (二)学术专著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三)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 1.《阿格尔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四重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2.《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可能与现实: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究》,《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 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考量》,《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6.《生态危机下人的解放: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评析》,《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5期论文转载。 7.《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与人的解放:阿格尔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旨趣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8.《生态批判·制度超越·人的解放:福斯特建构政治生态哲学的三重维度》,《东岳论丛》2010年第7期。被“生态文明·全球化·人的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收录。 9.《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启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开启生态视阈以引导社会变革:奥康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析》,《新视野》2010年第1期。 11.《生态危机下的马克思主义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旨探析》,《晋阳学刊》2009年第4期。 12.《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旨趣探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13.《中国农民环保素质调查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我国行政立法基本价值取向探析》,《经济师》2007年第12期。 15.《行政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现实启示》,《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获北京市高教学会哲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 16.《行政立法效率和效益研究》,《经济师》2006年第12期。 17.《中西方行政立法成本效益分析比较研究》,《经济师》2005年第12期。 18.《文化、先进文化、中国先进文化》,《前进》2002年第10期。 19.《人类社会的动力与“三个代表”思想》,《理论探索》2002年第2期。 20.《对谓词逻辑在人工智能科学中应用的分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逻辑学》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21.《在生物进化与人类进化之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2.《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新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3.《科学发现中的逻辑作用》,《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4.《对“辩”与“真理明”关系的认识》,《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
sjloveyuliqin
(一)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三、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五、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六、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七、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八、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九、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电话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07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正式的公务场合或宴会上,遵守礼仪是自身良好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一同参加宴会的人的尊重。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的嫌疑。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参考文献】:[1]任雪萍.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礼仪的差异[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3).121~123. [2]邓慧. 论中西方文化对礼仪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8).23~24. [3]孙爱珍.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17~18. [4]郝志伦.中西宴饮礼俗文化刍议[J].食苑杂谭. [5]刘逸新.礼仪指南[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难度一样大。《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到医学助手软件上去查,上面有国内中文医药期刊的全部信息。下载地址:
哈哈,问这个干什么?
作为山西金融职业学院的学生,我们学校王牌专业就是金融,虽然我是学会计的,但是和学金融专业的学生还是有很大接触的。我觉得金融学很好的。 金融学一旦能在本行业就业,
发表学术论文570余篇,获各级学术奖励成果72项,教学成果45项,文学类成果82项,获全军以上级的成果奖励52项,其中6项获科研成果一等奖。例如:《谈谈军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