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1

加密算法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马恩论文范文资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吃牛蛙的鱼

已采纳

1、范文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野、渊博知识令人钦佩。《选集》资料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等的知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也正是在渊博知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此,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启示我们,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应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研究对象是存在复杂心理变化的人。每个人都处于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深受方方面面关系的影响;每个人都有寻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自觉或不自觉。因此,不论是开展科学研究,还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忙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都需要我们具备宏观的视野,懂得运用综合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而决不能形而上学、作茧自缚,仅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 2、范文二: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他们的“权威”,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源自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因素的结果。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48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不超过30岁!(马克思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在此一年龄段,我们绝大多数青年人都在做什么,又取得了什么成就呢?与马克思、恩格斯相比较,芸芸众生显得多么渺小!马克思、恩格斯就像两座高耸入云的世界高峰,巍然屹立于人类发展史中,其地位无可撼动。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这是马恩用心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马克思由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成就已经赢得了这样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优秀的人都充分信任他。他们在紧要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总是发现他的推荐是最好的……并不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意见,更谈不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些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重要的影响,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身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用心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由此联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要提升影响力、吸引力,树立起自身的权威,就应从两个途径去努力:一是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深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二是克服“书斋学问”或“轻视思想理论宣传”的倾向,用心投身社会实践,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理论工作者自身的权威。 3、范文三: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带给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思想和行动的“科学指南”。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过程中,发现处处充满着精彩绝妙的阐述,鞭辟入里的论断,天衣无缝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气势,这些都给人以深刻的震撼、淋漓的快感,让人体验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的魅力。情不自禁地,我将精彩之处用笔勾画出来,打算日后反复朗诵,以备写作之需。然而,仅满足于此,就会陷于肤浅的、片面的,教条主义的漩涡。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读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是,还要将之视为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事实上,马恩两位伟人,也早预料到有人会以歪曲或僵化的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为此,他们多次对此问题作了强调。比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带给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批评了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意味问题已经解决了”。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务必背的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也对一些人歪曲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示反对,比如,对于当时德国出现的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就曾说过:“我只明白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给《祖国纪事》杂志修改部的信中,马克思也对俄国的一位教条主义者表示反对:“他必须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314 评论

念念花语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3)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人们在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现实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概念及构成(1) 社会存在的概念及构成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由于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不仅要通过物质生产对社会发生作用,而且在人类实践所及的范围内,地理环境作为劳动对象日益进入了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由于人口因素和人口的生产归根到底是受物质生产规律制约的。因此,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再次,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向高的更替和发展。当然,人口、资源、环境历来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2) 社会意识的概念及构成社会意识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结构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可以从不同视角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意识是以观念体系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反映者必须依赖于被反映者,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自身独立的性质。在它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中,同时就存在着与社会存在相脱离、相背离的性质和倾向。(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这些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意义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思考题结合当前全球环境问题说明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2)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两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内容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犹如一座耸立的摩天大楼,既有经济基础,又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基本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有这种社会脱胎出来的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的分类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在实际运行中是极为复杂的。其一,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其三,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当代意义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29 评论

潘潘大小J

马克思、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一百多年前,正值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沙皇俄国趁火打劫。这个时候,也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腐败清政府进行英勇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这一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散论可以摘录,见于其他著作和书信当中。一,关于中国问题的主要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的主要论文有18篇,几乎都刊登在美国的《纽约每日论坛报》。如马克思的《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英国的金融危机》、《英中冲突》、《议会关于对华军事行动的辩论》、《帕麦斯顿内阁的失败》、《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恩格斯的《英人对华的新远征》、《波斯与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揭露殖民主义的侵略。在这些文章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揭露了英国等国对中国的侵略,声讨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野蛮罪行。指出,第二场鸦片战争是“极端不义的战争”,揭露英国政府勾结法国,进行这场侵略战争的罪恶目的,驳斥了英国为发动这场战争而制作的荒唐借口。英国侵略中国的战争,是由鸦片输入而引起。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英国的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濒临崩溃,而且使中国人精神受到摧残,道德败坏。英国政府一方面假装同鸦片走私无关,说是东印度公司的企业行为;一方面,殖民政府却在印度种植罂粟,提炼鸦片,通过走私运往中国,牟取非法暴利。关于沙皇俄国,马克思恩格斯揭露它如何利用英法侵华战争从中渔利,掠夺中国的大片领土。《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中说:“俄国人借两次鸦片战争之机,取得了“沿黑龙江航行并在陆上边界自由贸易”的权利,取得了“鞑靼海峡和贝加尔湖之间价值无量的地域”,“英法所得的一切明显利益,不管是什么,俄国都有份,而且还得到了黑龙江边的整个地区”。结果是,英国和法国对中国进行的战争,只是让俄国得到了好处。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抗。仅有谴责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如何看待他们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态度是热情支持。这是由中国人民斗争的正义性所决定。恩格斯说,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并且驳斥了殖民主义者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污蔑。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太平天国起义,以及中国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感到欢欣鼓舞。他们预言,在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旧中国的死亡时刻正在迅速临近,过不了多久,就会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克思在详尽考察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掠夺政策,对中国国内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之后,指出中国革命也将对英国并通过英国对欧洲发生影响。因此,因此,发生在中国的革命具有明显的国际意义。马克思的原话是“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所提出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相互联系的思想,实际上指明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国际无产阶级事业是密不可分的,这个论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关于中国问题的散论。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散论,分散见于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的各种著作和书信之中。这方面的材料,涉及范围很广,其中谈到世界贸易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农民战争、中国与俄国等问题,还谈到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所起的作用等。这些材料,可以对第一类的文章进行补充,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中国观的主要依据。当然,由于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论述,也有一些是不确切的,和事实有不符的地方。如马克思说:“在信用完全没有发展的国家,如中国,早就有了强制通用的纸币。”实际上,在北宋年间,正是在信用发展经济良好的时候,开始了最早的纸币“交子”的流通。而在明朝中叶,尽管有国家强制规定,大明宝钞最后也贬值得如废纸。我们主要是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应该他们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对具体的个别论述就完全相信,甚至盲从。在学习的同时,我们应该和实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国观。

241 评论

喵喵小猫咪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3、马恩这里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理论。5、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所决定。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恩人论文范文资料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 议论文 高三感恩800字五篇,希望能够帮助

    山中彩虹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马里论文范文资料

    非洲马里共和国的面积是 124.123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23位。

    liyingyong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宝马会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个性的作文5篇优秀范文 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建筑在它上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个性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个性

    玉子狗尾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马赛曲论文范文资料

    《马赛》赏析:这首诗采用了短促有力的节奏,描绘出了这座资本主义世界名都错综复杂的画面,充分有力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愤懑、甚至诅咒的急切心态。从诗中来看,无处不是人民

    梦叶草2011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马华论文范文资料

    旅游 文化 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旅游文化 毕业 论文

    糊涂妞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