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9

大桥鸭子
首页 > 学术论文 > 当代社会文明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婕哥大王

已采纳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经过实践及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气魄之所在,不仅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仁爱原则,注重“礼”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如果说“仁”是内隐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则是外显的,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能够侧面映射出了一个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这些思想均与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自省孝亲、感恩社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恰当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者,宜也,在传统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则,而利指个人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以义为上的理念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求利务必要以受义为前提,先义后利。其次,求利的同时还需遵循义的标准。。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生利”、“舍生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义后利、以义为上的优秀品质,才使得“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则。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者,诚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桥梁与纽带。《论语》云:“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从哲学的视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领域,更是一个生命领域、精神领域和道德的领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归本于自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融、天人共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在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隐患的当下,何等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

当前,尽管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国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譬如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

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地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理念要先行。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今,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隶属于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方式来进行,由于许多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及大学生本身对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出现了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效果无法评估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还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页2.

摘要: 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

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

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勤劳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素质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不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对策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从本质上来看,还是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不断讲解和学生课后自学来不断获取的,但是从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毕竟还是十分有限的。从大学语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数课文是古代文学名篇,但数量少,有的还是阅读课文,教师一般不会进行详细的讲述,学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其在编排上存在着衔接的问题,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等名篇在中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大学教材中还会继续出现。很多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学名篇篇名的认知之上,在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考核之时,很多大学生采取复制粘贴的方式来对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忧。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学性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并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这导致很多大学生除了将主要的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还要抽出时间去考各种证件,比如四六级外语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这种实际情况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想去看传统文化方面的书也没有时间,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不仅是淡忘传统文化知识,甚至会认为传统文化知识在当代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将传统与现代分割开来。

二、 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多管齐下抓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适合大学阶段使用的大学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读书。教师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时机地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让大学生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读,并通过网络、电话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与大学生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对古代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加深了解。最后,对于传统文化的考查,要从实际出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并能为以后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考核之时,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文化连接,让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能在当代发出光彩,重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2、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

一所好大学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蕴,这一文化底蕴,是在不断地继承与创新之间形成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还没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观”,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教育了无数大学生不断去积极进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定时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过程必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不同的时代已经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范畴方面,其内容则因不同时代的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不存在一个大的鸿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连接的关键点就在于古为今用,不断去发展创新,在传统文化之中注入新时代的气息。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教育手段的不科学性与教育定位的不明确等不足,面对现实之中存在的困境,应采取多管齐下抓传统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等措施,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当作学校的重要事情来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传统文化方面的意识,肩负起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振兴的重大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宝梅.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2] 陈晓芸.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综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规范日常教育,重视契机教育,引领大学生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学说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攻坚期,这是一个破旧出新的时代,也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一句话,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随着现代化的铺开,各种外来价值体系的冲击及本土道德价值体系依托的本体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价值观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败坏。青年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重要课题。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沉淀在历史中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积淀有效地调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引导着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协调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一副良剂。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学说的精华思想中包含不少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内圣外王、以仁为内在要求,以礼为外在规范的思想体系。虽然儒家学说集糟粕与精华于一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心道德层面的自身约束,强调由己达人的社会实现模式。这种道德层面的约束,内修“仁”,外靠“礼”,通过“仁”、“礼”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给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现实要求。根据抽样调查显示,93%的学生是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拼搏进取的。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他们勇于拼搏,重视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锤炼;他们积极活泼、思想开放、富于创新意识。然而,随着全球化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转型、社会格局的急剧变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价值观的影响,出现责任感不强、自我意识突出、自我约束能力弱、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一定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养分,重新构造适应新时代的价值体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规范日常教育,引领学生从读书交流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坚忍的意志品质为重点,制定《实施方案》、《管理规定》和《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日常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积极开展励志读书活动,要求每人在大学期间阅读30至40本课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每月至少上交一篇读后感,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当前时事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成长成才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讨论,要求每人参加一次讨论活动。通过健全管理机制,推进阅读活动常规化、机制化,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阅读交流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

2.重视契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修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励志成语、名言警句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希望,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以定期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大赛”、“励志成语大赛”等教育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怡情养志,励志成长,进而深入领会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鲍鹏山.论语新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研究[J].人文论坛,2014.

247 评论

超能力小怪兽

如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作者:曾建 摘要:中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失范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形象,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学校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基础文明教育,以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本文在调查概述中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失范现状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重点是探讨提高中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途径。关键词:中学生基础文明提高基础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在一些中学生身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不适应社会发展、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基础文明素质的失范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存在校园社会公德差的现象,如对公共秩序规定漠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淡薄、行为举止失当;其次存在文明礼仪差的现象,如为人没礼貌、语言粗俗、仪表不整的现象等。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努力提高中学生的文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借鉴西方国家基础文明教育的有益经验整体规划青少年个体道德教育,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德育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教育内容主题鲜明、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整个教育过程都围绕目标有计划、有阶段、按步骤实施。小学要着重于基础文明、礼仪、自律、国家意识、民族情感、集体思想的教育,中学生则要着重于人生理想、道德义务、责任意识、人生价值、爱国精神、集体精神的教育,大学生则要着重于理想信念、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国家民族责任、历史责任和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潜在的课堂,文明、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能使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逐步得以纠正。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如广播、电视、报刊、板报、橱窗等。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三、改变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在基础道德文明教育中既应坚持必要的灌输,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讲授;又要采取喜闻乐见具有趣味性、时代性、现代性的教育方式,首先,寓德于教,学科渗透,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基础文明教育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其次,寓教于乐、注重教育的艺术性和教育对象的自觉接受与潜然趋同,利用大众传媒、影视作品来加强基础文明教育,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参与社会实践,辩论、演讲、座谈、录像、报告会、小品、漫画、图片展览等丰富、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基础文明教育,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注重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学生适应社会、学生生存的需要,而且学生能在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体验到秩序感和责任感。最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排忧解难,消除困惑、偏差,恢复心理平衡,培养健康心态,为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较高的基础文明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四、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基础文明教育需要加强学校科学管理,需要制度作为保障,用制度和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基础文明行为的全面提高不是自然造就的,它需要教育者长期、艰苦的努力,没有一个严格有序的管理和制度作保障是不可能达到这一教育目标的。另一方面,基础文明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文明程度,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的任务无疑更为艰巨,只有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和制度建设,创建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基础文明教育才能顺利实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纪律处分条例、道德奖惩机制以及其他的管理的规定。总之,基础文明教育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突破口,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学校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学生的学习等全方位的建设,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基础文明教育,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正做到“文质彬彬”,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从而树立新一代学生良好形象,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参考文献[1]邱玉霞 主编 道德建设与青年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2]王玄武 等 著 比较德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3]罗国杰 马博宣 余进 编著 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亚当·斯密 著 道德情操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

171 评论

lovexuzheng8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是知识的象征,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下面我整理了大学生文明行为的论文。

大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行为、文明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行程,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长期以来,大学被看做是知识的象征,大学生被看做是文明与进步的榜样。 然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校园文明正在遭受悄悄地践踏。在现代大学校园中,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现象:插队、顺手牵羊、占座、破坏公共卫生、损坏公物、校园浪费、破坏校园稳定、诚信缺失、上课自习不关手机、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被列为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从小接受文明教育的我们,为什么会做出这出不文明现象呢?

首先是个人,道德心理不成熟的我们却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和反叛心理,别人做的爱模仿,禁止做的偏要,做不分对错。久而久之偏离了道德文明的标准。其次是家庭方面,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我们,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张扬个性但父母的放纵使我们往往做事以自己为中心,不为他人考虑,把人人为我当做理所当然而我为人人却不愿想也不愿做,缺乏了社会交往的必要知识。当然学校的教育也难辞其咎,学校是学生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对应试教育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大学校园中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道德文明的偏离。认得思想政治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更在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社会大众的行为对一个人有着强大的暗示作用,不可否认,绝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是高的,能够做到“文明行事”,但不文明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大家反对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态度还不是很坚决,虽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但没有从行动上去杜绝这种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不文明行为是素质低的表现,应加强教育,但实际生活中大家没有用行动来反对不文明行为,没有尽力阻止它们的发生,在客观上默认了它们的现实性,滋长了各种歪风邪气。正如破窗理论那样: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所以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很重要,尽管不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但社会的不良风气,官官相护,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拜金主义等等行为时刻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显著提高全体公民素质,这就要从提高大学生素质开始。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要促使学生文明行为知行统一,首先要从知做起。从学生自身来说,要懂得从小事做起,培养文明的习惯。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文明自律。为了营造文明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活动,或通过媒体工具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正能量。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力的合力,使对学生的文明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

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改善大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杜绝不文明现象的蔓延,还需要我们长期的共同努力。

大学规划

我们的人生总是需要目标,这时,我们就需要有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短期的计划,一个中期的策划和一个长期的规划。而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大学。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来实现我们现在的宏图梦。

现在我们能规划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对于我们学业的规划。学业的规划,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开始。我们要盘点我们的优缺点,我们的兴趣爱好。同时我们要从外部环境分析如何学习更适合自己。我们可以把大学四年分成4个时期,大一的适应期,大二的定向期,大三的冲刺期以及大四的分化期。大学期间,我们可以尝试新的领域,努力发掘自己的兴趣。通过兴趣,我们可以增加新知,培养能力。不断吸收知识,大学时一个吸收知识的最佳场所,现在的生活就是学习,而学习是为了明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学习并不是全部,大四时期,对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职业,而是适应社会。只有适应了,才能适应以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规划是长远的,不能在大学毕业就结束了,我们更应该看的更远,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也进行一个大致规划。

在当今这个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时代,我们的职业规划就成了我们就业的一个利器。我们不能带着一脸迷茫,没有任何规划就进去了社会。迷茫的我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适当的规划,我们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先拔头筹,如何占据一席之地呢?

职业的规划,与学业规划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从自身出发,对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兴趣,价值观,能力等进行分析。我们的能力注意还是在学校学到的专业技能。我们要从我们的专业技能方面着手,分析出就业方向,从这之中选出我们所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就业方向还要对该工作的前景进行分析,这也是对我们的规划的一个小考验,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正确,是否完美。为了能得到一个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校时,就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学扎实。同时,我们还可以锻炼一下其他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学习思考能力等。

在大学,我们规划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我们更应该学到的是如何去处理好每一件事。当你经历过,你能比别人多一份财富;当你拥有过,你会知道它的力量。这也是我们需要规划的一部分。布什在大学,看到了朋友;俞敏洪在大学,看到了知识;李开复在大学,看到了能力;而我在大学,受益的则是经历。经历是一个人最独特的财富,是别人想学也学不来的东西。经历了,你才有真正的朋友;经历了,你才拥有自己特色的见识;经历了,你才会具有能力;经历了,你才能规划的更完美;经历,也是我们规划的一部分

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而未来所有生活目标的实现,都可以从现在规划开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成功的规划。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规划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图,有了导航图,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不会迷失方向。审视现在,规划未来,我相信,成功就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规划未来,实现我们的宏图梦。

一、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享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量”的增长必然引起“质”的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校园里,我们还是能遗憾地目睹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素养:生活上,他们不注意细节,虚荣、浪费、抽烟酗酒、厌恶劳动,宿舍卫生令人头疼,男女交往不得体、不自重自爱,举止粗俗,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形象;学习上,随意请假、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司空见惯,迷恋网络,无远大志向;社会公德方面,公德素质较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社会责任感淡薄,公共场所高声喧哗,不爱惜公共设施;人际交往方面,不讲究信用,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沟通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这些事情虽小,但却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冲击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个人的专业能力需求越来越高,具备一技之长成为个人立足社会的首要条件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于是,高考的分数、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教育重要的人才观,而个人文明素养往往被忽视,尤其视礼仪规范的学习和培养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转型期,意识形态多样化、价值观念变化剧烈,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受到强大的冲击。正处于人生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看作是虚伪造作、溜须拍马的表现,并对此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心里错位与扭曲,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的现象。

(二)对素质教育认识的偏颇

素质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老师都迟迟不愿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位。近年来,当应试教育被社会口诛笔伐的时候,素质教育从一个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角落里被重新捡起,于是,各种各样的艺术修养培训班应运而生,美术、声乐、书法等等,甚至有报道称某地开办“淑女培训班”,期望用各类训练,将女孩打造成拥有优美姿态,言谈得体、打扮高雅、并有艺术素养的淑女。这种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其可喜的一面,即认识到了个人的行为和外表的重要性,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偏颇,过分强调了技能教育,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礼仪修养教育,这就使我们的素质教育本末倒置,流于形式,治标而不治本。

(三)传统的德育方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多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比如,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但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对他们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也就很难收到很好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尤其对今天要求个性发展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更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难以发挥德育的特有功能。

(四)家庭教育和中学礼仪教育的缺乏

由于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没有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渗透其中,忽略健康完整人格的塑造。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能考入大学的也都成绩优秀,这使他们从小在家庭、学校中受到老师、家长、同学乃至社会的更多关注、更多偏受和更多包容,成绩优异掩盖了他们一切有意或无意的失礼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畸形膨胀,导致了他们忽视甚至无视一些基本的文明礼仪。

三、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一)与时俱进,创新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的渠道和方式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人格塑造、品行完善的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文明行为素养教育要从理念上引导“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转变为行动上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把文明行为教育放到突出位置,让德育工作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回归真实。

(二)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对文明行为素养的认识

只有对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才能把遵守规范当作自觉自愿的行为,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先贤早就以“礼”来安邦治国、教化四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广泛社会性、强大号召力的优良道德准则、人际交往的礼节仪式和生活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华夏民族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将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精神加以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推陈出新,将其内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确推进素质教育

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观念的误区,如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素质教育作了如下概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能力等素质,是充分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部机制,还会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和高考制度、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校园内张贴令人警醒、发奋学习的字符标语,时刻提醒学生奋发上进;强化高校校训督导作用,时刻以此要求自己,使自己树立强大的理想抱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加强自身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目标理想,加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用学习实践强化个人社会价值。毫无疑问,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对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并以此要求自己,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助推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四、结语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在具备高知识、高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是行为的直接导向,所以,加强文明行为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关于大学内文明行为调研报告篇

创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是时代的号召。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明,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正处于青春美好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是一个国家营造文明风气的榜样。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自己这个群体文明程度的看法和认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校园文明程度,我们设计了这份份调查问卷表,内容主要为调查大学生对在现今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的看法。题型为单选题,共15道题目,采用不记名调查形式,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1份,回收率为。调查人群为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六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采用抽样调查方式。

通过整理调查数据后,得出以下结果(除第5题为a、b两个选项外,其余均为a、b、c三个选项,被选最多的选项用加粗标记):

1、你_____在教室吃早餐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你对在教室吃早餐行为的看法______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3、你______在上课时听到手机铃声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4、你???______在课桌上涂画写字 a会 b不会 c不确定

5、当你正在上课时,外面走过的人会______ a压低声音走过 b仍是大声喧哗

6、你______看到占位现象 a经常 b有,但不多 c没有

7、你觉得在自修教室大声讨论、打电话的现象______ a经常发生 b有,不多 c没有

8、你______看到下课后垃圾留在课桌里的现象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9、熄灯后在宿舍内大声说话吵闹的现象______ a严重 b有,但不多 c没有

10、你对运动时赤膊赤脚的现象怎么看?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11、你______从草坪上走过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12、你觉得在食堂买饭插队现象______发生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3、你______看到校园内自行车乱停放 a经常 b很少 c从不

14、当你在路上要吐痰或要扔拉圾时,你会______ a直接乱吐 b包起来扔掉 c有垃圾筒吐在筒内,没有拉圾筒就随地吐

15、你对校园手机等物品失窃现象的看法______ a怪不得别人,只怪自己没放好b是小偷太猖狂了 c没被偷过,无所谓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有九道题目(1、3、6、7、8、9、11、12、14题)反应情况比较好,有四道题目(4、5、13、15题)反应情况不容乐观,对两道题目(2、10题)大家觉得不无所谓。总的来说,大学生校园文明情况还较好,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第五题,在走过在上课的教室时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室里老师的上课情绪和学生的听课注意力;第13题,自行车乱放,既涉及到同学的遵守纪律的问题,又牵涉到学校车棚是否设置合理和车棚数量是否与学生自行车数配套的问题;第15题,大学生偷同学手机的事已经屡见不鲜,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做好管理、教育工作,偷手机的同学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被偷同学自身的防范意识的提高。

当然,做的比较好的几点,也是大部分同学做的好,仍然有小部分同学的行为有待改进。

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校园文明的真实情况。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在我们身边,都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人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严以律己;如果学校能根据同学的实际困难,设身处地地学生考虑;如果大学生校园文明能够在点点滴滴中得到提升,那么我们的“象牙塔”就会变得更美丽,更和谐,更纯净!

159 评论

xiaoxiaANDY

别这样干,十篇才50分

204 评论

相关问答

  • 当代社会文明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怎么

    大桥鸭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社会养老保险论文的参考文献

    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成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养老保险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我国

    小泥格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当代戏曲论文参考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xiaoyimoon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当代社会问题论文

    当今社会是个官僚垄断集团统治的社会。弊病积重难返。

    呲呲呲呲呲呲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当代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文学艺术形象基本成型于所属流派,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形象身上时代的烙印和作者的主观倾向较为突

    轻松小绿植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