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51

钱川同学
首页 > 学术论文 > 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论文研究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豆浆煮菠菜

已采纳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似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的精华我们不言而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育为先”等教育理念大大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然而,儒家文化中“功利性”的一面对现代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学与思的紧密结合是儒家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和重视的,他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儒家开创了古代教育的先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教育现代化服务

330 评论

喝了咖啡会飞

1、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由于上古时代文字极度简约,且几千年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字词的意义常会发生扩展甚至异变。所以我们看上古文章时,最忌以现代汉语为标准,从表面上去轻率理解古文的意思。比如这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切的关键,在于我们后人对“上”“下”这两个字的错误认识。“上”和“下”,现代汉语纯粹作为方位词使用,而在上古,则涵义要丰富得多,在这句话里,则是表示“尊”与“卑”的意思,所谓上尊下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受刑罚,也不会因为庶人社会地位低,就将他们排除于文明社会之外。《汉书·司马迁传》:“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为什么说士大夫不可以不恪守节操?因为士大夫是有社会地位、有身份的人,万一犯法,被法制裁了,就是极大耻辱,是很丢人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作为士大夫,更要恪守节操,遵守法度!所以《明史·刑法志》有言:“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古时候刑不尊大夫,大夫犯法与民同罪,是所以用来激励人民保持廉耻之心的。如果像现代人讲的那样,士大夫阶层犯了法可以不用刑事追究,士大夫阶层享有法外特权,那怎么还让他们“厉节操”、“励廉耻”?儒者还宣扬什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礼不下庶人”,即“礼不卑庶人”,不因为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就把他们排斥在外。这正是儒家“有教无类”“以礼化民”之教化思想的具体体现!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更是一桩由于句读错误所致的旷世冤案,不仅现代许多对儒学不了解的人以此底詈儒学,说这句话是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纵使像南怀瑾那样对国学有相当深厚了解的人也都弄错了,也当成是儒学里不合适宜的糟粕。而事实上呢,这句话被人误解,乃是后人断错了句读!正确的句读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说,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就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权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如果民众的知识与素质还比较低,就“知之”,教育他们,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的知识与素质。这也正是儒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思想的现实实践,这种启蒙教化思想何错之有?比如说我们现在,不少先进人士要求推行民主,但是如果民众鸿蒙未开,对民主理念与宪政思想根本没有任何了解,更不识其现实操作,不懂如何通过理性手段去追求民主,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民主能健康有序的推行并最终成功吗?所以在此之前,要先进行民主启蒙,提高民众的民主意识,让民众对民主理念以及宪政操作有具体明确的认识。这种启蒙教化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忘了,西方民主运动之初,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启蒙过程!而当民众有了深厚的民权意识,民主素养也日臻成熟,那么就应该给他们所应有的自由权力,让他们自由去做宪法保障内的事。3、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来的,同时这也是一句饱受后人断章取义之苦的名言。朱熹的天理人欲是什么?“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熹认为,自然健康而情操高尚的生活,是天之理,因为人必须要吃饭才能活下去,必须有夫妻才能繁衍后代,而吃饭只要健康卫生即可,一夫一妻也更利于家庭和谐。所以饮食和夫妻是天(也就是“自然“)之理。贪求享受安乐淫逸,则是人的内心欲望,是饮食夫妻之上的淫逸欲求。他要求做人要自然健康,夫妻和谐,而不要贪求淫乐享受。这种要求何错之有?饮食夫妻之天理不该存吗?贪享淫逸之人欲不该去吗?就是放到现在,这种思想难道是落后的、不值得提倡的吗?如果认为朱熹此言反动,那么什么才是先进正确的?天天美馐佳酿夜夜商女笙歌才对?食必山珍海味再养几个女秘包几房小奶才对? 自己整理整理,就可以了。

323 评论

春天的玉米粒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我们看看下面的文章,了解儒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吧!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从政”是孔子教的目的,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治国之人材为目的。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孔子还把仁和政治结合起来谈,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求。

综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培养“仕”为目的,以“仁教”、“智教”为手段,以实现“克己复礼”,国泰民安的政治思想,这在当时应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孔子过分强调以从政为目的,这是不可取的。现代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要以批评的眼光取长补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国情、民惰的、适应目前新形势的,适合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出相应的社会人才。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我们应当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倾斜,同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很深。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在当今市场经济时代,许多老师往往在课外从事第二职业,导致分散了教学精力,无法深入走到学生身边,了解学生;同时,随着高校不断合并扩建,许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使得学生与老师隔离在两个校区。许多老师在下课后不得不为了赶车而马上离开学校,减少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

四、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学与思的紧密结合是孔子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和重视的,他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教育现代化服务,推动我国教育的变革和新跨越。

孔子的教育思想精华多余糟粕,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而当代教育的任务就应在汲取孔子传统的教育思想上,又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要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在传统的继承中谋求发展,最终形成源于传统而又胜于传统的当代的教育新理念,从而把我们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搞得更好、更完美。

一、儒家伦理文化对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儒家的伦理思想不仅在中国千年的封建家庭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我们的当代家庭。当代的'家庭教育,不但要紧跟时代脚步,实现现代化教育,同时亦需要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传统文化之糟粕。

1成熟的儒家伦理思想给予后世家庭教育以积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有一套成熟完备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人脑中根深蒂固,不随时代而变迁,也不随朝代而更迭,而是通过教育绵延至今。儒家伦理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其对天人合一的推崇,及对人道为本的人文精神的重视,不仅影响着古代家庭教育,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家庭教育。

1.1知孝明悌的家族观

知孝明悌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孝”指尊敬父母,回报父母;“悌”指友爱兄长,包括朋友情谊。儒家伦理文化认为知孝明悌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培养人性和谐的“爱”,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做人、处世的根本。孝悌观念历经千年,早已植根于中国千万个家庭之中。父母是孩子身边的榜样,绝大多数父母不仅尊敬孝顺上一辈,而且会积极运用儒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观点教育下一辈。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无论是对当代社会还是对下一代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

1.2和睦相处的处世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内讲究“家和万事兴”,对外讲究“以和为贵”,即使做生意也追求“和气生财”。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包括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而且包括与外部世界的和平共处。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培养了中国人爱好和平、互相友爱的性格。相比今日的中国家庭教育,在很多处世教育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辈、祖父辈的过分关爱使得孩子极易形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家不知尊敬长辈,在外为己是中心,不懂得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儒家和睦处世的伦理观在我们当代的家庭教育中亦有其用武之地。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是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等各种欲望充斥其中的社会,喧闹繁华的世界背后,需要的是真、善、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我的真诚和谐的联系。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除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等意识,和睦处世思想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没有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日后成为冷血无情的人。

1.3诚实守信的道德操守

诚信是儒学伦理文化较为重要的观点之一,同时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曾子杀猪教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一方面,教育孩子诚实不说谎话。另一方面,曾子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当代的家庭教育内容包含甚广,诚信教育不可缺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诚实守信不仅影响着他们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而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心态。诚实守信的孩子持着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他们待人诚信,同时也愿意相信别人会在自己有困难时伸手援助他们。谎话连篇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全感,他们易妒忌、猜疑,不信任他人。由此可见,诚信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榜样的作用。在很多示范性事物中,身教远远胜于言教。

1.4修身养性的精神意趣

这里所提到的修身养性主要是指礼仪教育。我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重视礼仪教育,不仅是传统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中起到了纽带联接的作用。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以礼教人,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而且有利于规范父母的言辞行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礼乐修身的同时,自身的行为标准也在提高。

2积极影响背后的消极因素

2.1唯古是从,缺少创新精神

很多中国家庭就“中国文化”这一问题,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免会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话虽没错,不免让孩子心生一种高傲自大之情,误认为中国文化都是好的,造成一种唯古是从、盲目崇古,因循守旧的心理。这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而且会阻碍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中庸思想,竞争意识薄弱

中庸思想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在的人伦思想,即人的内在精神;二是,外在的行为方法,即适度、适时,合乎人们的行事准则。但现在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中庸的深层含义,只是停留在表层含义,例如泛泛的理解为“折中、调和”,如此的理解尽管其本身没有错,但我们的部分家长若本身学艺不精,在教育后代时,势必会造成偏差。导致下一代错误地将中庸理解为平庸、不偏不倚,维持一个中等位置。这种有偏差的思想继而又会影响到孩子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发展。

2.3愚忠愚孝,专制氛围浓厚

我们的自然生存环境造就了父权制为主的农耕文化,从而产生“重尊卑、知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等思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注重尊老爱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人与年轻人的不平等,并且在家庭中或许会催生出严肃、专制的氛围,让孩子自小就无法感受民主氛围,一味地愚忠愚孝。

二、儒家伦理文化给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儒家伦理文化成为精华与糟粕并存,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统一体。我们的家庭教育面对传统儒家思想时,通常有两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一是,全面否定,盲目从外;二是,全面肯定,高傲自大。这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平常家庭中有所表现,而且在很多国人心里也存在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避而不谈,应该摆平心态,逐步克服。当代家庭在运用儒家伦理文化时,应做到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应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家庭得以维系、社会得以维稳的轴线。但其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服务于无尚王权,其自身必然存在着不符合当代社会弘扬的精神文化思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做到客观辩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只停留在言传,更要重视身教,努力做好榜样作用。我们的家长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儒家伦理文化的合理部分,以及行动上深刻践行其理念指导,达到思想与行动的统一,我们的家庭教育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三、总结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停地在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甚至现在流行胎教。家庭教育在人生各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家教得当,孩子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占有强大的优势;家教不当,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可能危害社会,遗患无穷。纵观古今,儒家伦理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家庭环境中都发挥着轴线作用,并且成为家庭教育的楷本。我们不得不赞叹儒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无限包容共生力,但任何思想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及局限,正如前文所述一般。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就伦理教育方面,应合理运用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成分,为我所用。

144 评论

明月丶夜灬

一、前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经典故事,在这些故事背后,阐释了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思想与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也与古人千差万别,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仍旧影响着中华民族各个阶层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为理清文章思路,下文首先对儒家文化中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二、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分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是核心,从先秦到宋明时期,儒家文化在经历了曲折发展并逐渐完善,形成了以孔子、孟子等为主的一代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在儒家文化发展完善过程中,诸多儒学家们都结合时代特征,对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系统论述,提出了与各自所处社会相适应、内容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儒家道德教育理论与思想,虽有糟粕,但优秀部分仍对当时社会与后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均十分重视道德教育问题,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纲的教育思想,为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而《论语》、《荀子》等经典文献则为当时社会以及后世的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论语》中“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明了培养君子理想人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同时,孔子还提出“宽恕”、“爱人”的思想,强调君子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达到德育教育目标,培养君子理想人格,孔子在经过实践后提出了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与基本原则,主要为:1.博学多思。《论语·雍也》中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指明君子应当勤奋学习、广泛阅读,以礼仪规范约束自身。2.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能力、道德修养、认知水平采取相应教育策略,以此充分挖掘人才潜能。《孔子·先进》中记录了孔子曾对自己的四个学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自特点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式。3.注重自我修养,《论语·宪问》中记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段对话中,孔子批判了“学习给别人看”的思想与行为,而赞扬了“学习为提高个人修养”的行为,表明了孔子注重个人修养的思想观念。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论语·子路》中记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确指出了孔子教人先要端己的教育思想。除却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贡献外,孟子、荀子以及明清时期董仲舒等儒家学者均对道德教育做了系统研究与论述,提出了性善论、名人伦、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思想,同样给当时社会与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里不做详细赘述。三、儒家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儒家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教育方式、君子理想人格等优秀内容是当代家庭教育内容的来源。下面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详细分析儒家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影响。(一)儒家文化影响当代家庭教育内容1.仁爱思想。仁爱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仁爱思想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这一思想是人之交往的根本,也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仍占据重要位置。在当代家庭教育中,仁爱思想强调个人对家人的责任与爱护,个人要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子女,爱他人,进而与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2.“礼”。礼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所谓“礼仪之邦”,即指的是我国是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国家,礼是我国的根本。《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也是强调一种相处的规范与原则。具体来说,礼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个人道德素养高低的标志,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良好关系的构建。家庭是由亲情、由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社会基本细胞,但家庭中每位成员性格思想不同,对人、对事会持不同的思想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各家庭成员只有遵守“礼”的精神,相互礼让、理解、尊重,方能融洽相处。3.孝悌之道。家庭中要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晚辈对长辈,要做到孝顺与尊敬;长辈对晚辈,要做到宽容与关爱;同辈之间,要相互礼让、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相处。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孝悌之道仍是重要内容。(二)儒家文化影响当代家庭的教育方式儒家文化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讲究自我修养,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儒家文化对德育教育方法的探索与传递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即使在今天,博学多思、因材施教等教育方式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1.当代家庭教育中讲究“内省慎独”,即提升子女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子女内在道德修养的提高,在无外在约束的情况下,使个体仍能严格要求自身,做人做事小心谨慎,不做违背思想道德之事。内省慎独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方式,当代家庭教育虽在践行这一教育方法,但是在践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对个体过分管束,或道德思想强制灌输给子女,使个体无法实现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道德修养的转化,导致家庭教育失去意义。2.儒家文化中的“因材施教”,同样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个体有独立性与主观性,有不同于别人的思维与个性,只有根据个体的个性特点,科学采取相应教育策略,方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当代父母的这一教育观点深受孔子教学思想的影响与启迪。3.教育环境,《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一内容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就当代家庭教育而言,注重教育环境,努力为个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助于个体健全人格与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父母长辈,对子女最好的教育便是言传身教,父母长辈品行端正,一言一行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子女必然会自觉向父母长辈学习,并以父母长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身,不断完善自我。四、结语综上所述,儒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当代家庭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本、以礼为纲,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等优秀教育思想是当代家庭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儒家文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教育方法也为当代家庭教育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与参考。由此可见,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理论与教育方法仍旧值得当代家庭教育不断学习、借鉴。

90 评论

我有歼击机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27 评论

堕落的胖子

一、何谓“儒”,西方看儒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是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儒学产生于先秦时期,代表人 物有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其经典著作有 《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 子》等。中国古代早期各类知识和技能都掌握在各个政府部 门的官吏手中,即所谓官学。学术都是由政府控制的,通 过贵族学校向各个贵族子弟传授,主要研习“六艺”。下层 的某些知识分子如果掌握了礼乐制度,就可以参加国家 的政治,甚至成为贵族们的老师。这些下层掌握着各种 “术艺”的士人和知识分子,逐渐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叫做 “儒”。《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儒就是掌握 各种知识和技艺的士人,这种知识和技艺,小到乐舞军 事,大到治理国家的道理。由于这些人不仅有知识和技 能,而且常常精于礼乐,显得有文化,有修养,看起来彬彬 有礼,柔和谦逊,因此被称为“儒”,表示其学问深,修养 好,技艺高。孔子是儒士中的佼佼者。孔子说:“吾少也贱, 故多能鄙事。”孔子凭借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深厚 的礼学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精深造诣,吸引了当时的 一大批优秀人士,并培养了大量的儒者,形成了自己以 “仁”为本,以礼义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方人对中国的了 解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认识而充实 的,而西方人了解孔子,最早是通过耶稣会的传教士。当 这些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后,对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产生 了浓厚的兴趣,更令他们惊奇的是,中国的士大夫们都崇 拜孔子,可是孔子既不是神,又不是宗教家,为什么能够 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呢?这无疑促使他们开始研究孔 子。“Confucius”即是孔子,“confucianism”是耶稣会士制 造的名词,其概念也被后代学者不断修改翻新。西方学者 研究孔子,根据的材料往往只是《论语》而已,对其他的儒 家经典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在17、18世纪,孔子的思想在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中曾经起过非常巨大的作用。二、儒家教育思想三波澜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居于一 尊天下地位,除了儒家内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与儒、法。经常进行斗争外,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儒家教育思想大致 经过了三次大的冲击和变动。1.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大分化的时期,自 公元220年曹操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蜀、孙吴政权形成 了三国鼎立之势,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后,才结束了 长达360年的分割局面。在这个时期,经学衰落,佛学传 入,学者们便由儒学转向玄学的研究,以研究《老子》、《庄 子》、《周易》为基础的“三玄”之学,日益发展起来。自此, 魏晋玄学冲击了儒家教育思想。2.宋明理学隋唐时期,佛学进一步向中国化发展,唐代实行三教 并举的政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儒、道、释三家的斗争 和融合,便形成了以儒为主,兼容释、道的理学思想体系, 为宋明理学打下了基础。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最后阶段,是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以“理” 为本体论,以道德性命题作为研究内容,它的形成,一直 影响到封建末世元、明、清几代。3.近代西学近代西学东渐,新学与旧学之争,是中国传统儒学面 临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近代中国,列强用洋枪 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由两千多年的封建大国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入侵的同时带来了西方 文化,中国开始搞洋务运动,随之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 于是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而为 新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社会基础。如果说前两次冲击 还是在旧有的文化思想领域内进行的话,西学的冲击则 出现了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对中国旧有文化思想的否定, 乃至无产积极文化思想对原有的封建文化思想以至资产 阶级文化思想的批评和评论的复杂局面。国学、儒学渐渐 被人们所抛弃。而西方人在工业革命成功后建立了新的 社会制度,对中国的认识也趋于理性。他们发现,中国的 现实并不像孔子儒家所推崇的那么美好,因此儒家思想 也遭到了西方学者的批判。三、儒家教育思想研究重现热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人未能深刻认识到国学的重要 性,儒家思想被不同程度地歪曲和批判。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无论是在充实 和巩固中国人文化信仰方面,还是针对社会越来越凸显 的躁动不和谐的现象的反思,或是在经济繁荣发展背景 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儒家思想都在不同程度和领域 成为了被研究和审视的主角。世界在改变,交流也越来越 频繁,中国儒家教育思想也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 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38 评论

相关问答

  •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论文

    儒家历史小论文 导语: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在两汉时期进入儒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宋、明、清时期,儒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性;到了明朝中期

    西安指纹锁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儒家思想论文的题目

    你好,我最近也在找关于这个的论文。下面3篇是我花了一周时间查到的。好的话强烈要求加分!! 儒学与两种自由概念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由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

    浦江海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毕业论文写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毕业论文发表可上知网查询文献哦。

    小悟空harrywa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儒家思想的论文范文

    人生价值问题是中国儒学所论述的中心问题,这也是中国 传统 文化 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儒学人生价值观的论文呢?下

    月兮月兮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儒家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论文研究

    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似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的精华我们不言而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德育为先”等教育理念大大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然而,

    钱川同学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