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只要你陪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在生活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金山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时代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又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8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1)、买单盒79盒:2×79=158(元)(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2×39=150(元)(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2×29=146(元)(4)、买40盒装两箱:2×40××2=144(元)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二、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80~89分的15人,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数为92伊始。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纷纷回答:(1)、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2)、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3)、及格率是多少?(4)、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5)、90~99分的人从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既使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又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现在通讯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1)、按照通常的话费标准计算,总话费给予优惠20%。(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元,接听每分钟元。(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元。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请你展示出必要的计算。”学生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三、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规定:凡每月用户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分交纳水费元,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元,多交纳了:-36=(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50%)=(元),÷(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推理分析推理是每一个小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认真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在数学活动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今年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几年前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7倍,几年后爷爷的年龄又是小明的5倍,问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4倍时,爷爷是几岁?这题中未曾出现一个具体数据,学生要求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爷爷和小明的的年龄具有怎样的关系?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6倍时,即为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几倍?学生经过分析并讨论,马上找到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爷爷与小明的年龄差是一个不变的值,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7倍、6倍和5倍时,则可得爷爷的年龄分别比小明大6(7-1)倍、5(6-1)倍和4(5-1)倍。因此可得,小明和爷爷的年龄差定是6、4和5的公倍数,因为6、5和4的公倍数最小是60,因此可得,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60岁。当爷爷的年龄是小明的4倍时,即爷爷的年龄比小明大3(4-1)倍时,这时小明的年龄应该是:60÷(4-1)=20(岁),爷爷的年龄则应为:20×4=80(岁);或为:20+60=80(岁)。又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中学初中部共有780人,该校参加艺校学习的学生中,恰好有8/17是初一学生,有9/23是初二学生,问该校参加艺校学习的初一和初二学生各有多少人?”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解题时,往往会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数据全部用上才,这题也不例外,但他们发现,如将初中部的780个学生才用上进行计算,会出现计算结果不是整人数的现象,因此觉得这题无法解答,这时候,我启发学生,因为该校参加艺校学习的学生中,恰好有8/17是初一学生,有9/23是初二学生,说明8/17和9/23这两个分率是对于什么而言的?同初中部的780个学生有没有关系?学生经过我的启发,再经过分析讨论认识到,8/17和9/23这两个分率是对于该校参加艺校学习的学生而言的,同初中部的780个学生有没有关系,因为17和23的最小公倍数是391,因此可知该校参加艺校学习的学生人数应该是391人,因此可求得该校参加艺校学习的初一学生人数为:391×8/17=184(人);参加艺校学习的初二学生人数为:391×9/23=153(人)。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一定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既可让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使得学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君君如冰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ピ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个桃子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教师将3张图片作不同的排列,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关系,并能根据排列顺序,学习讲述图意,既可以编加法应用题,又可以编减法应用题。这种做法有一点类似语言教育的排图讲述(图片顺序可变换)。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还可以倒过来解算式。如5=?(1+4,2+3,3+2,6-1,7-2,……)这样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但对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很有帮助。
再如,在进行几何形体教育时,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变化图形,让幼儿去探索。如教师给予幼儿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小朋友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它变成梯形?”于是,小朋友通过思考和操作,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剪掉一个角;从中间斜着剪开;用折的办法……教师又提问:将梯形再变成长方形呢?幼儿继续探索。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探索。
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下面我将为你推荐关于数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推广应用 2. 经济
3+336+
、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礼仪教育 在幼儿园中,我们围绕“文明礼仪”这一主题,选择了活泼可爱而又热情待客的小白兔、彬彬有礼的一群小鸡、助人为乐
幼师毕业论文题目 导语:教育市场的形成、择校潮流的涌动, 对优质的小学教师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教育专业市场领域谁先胜出, 就看谁拥有更加专业化的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精彩不容“错”过;上“活”概念课,灵动新课堂;“小情境”成就“大课堂”;让数学“压力”变成“魅力”;让数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