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uqian0825
戏曲化妆造型与角色对人物形象塑造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戏曲化妆造型与角色对人物形象塑造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人物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内容,鲜明的形象可将人物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戏曲形象可概括为社会、心理和外貌这三部分。三者相互依托、相互配合,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生活和教育背景、人际关系、内在气质、爱好特征展现在观众眼前,将观众带入到戏曲情境中去,加深观众的感悟,完成戏曲情感的表达。本文就戏曲人物塑造进行分析,通过戏曲化妆剖析造型与角色,以提高戏曲表演的艺术性、真实性。
【关键词】 戏曲化妆;造型与角色;人物形象塑造;关系;
戏曲表演的关键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前期的角色化妆及造型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化妆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戏曲表演人员在演出开始前,除了要对所表演的人物进行深入揣摩和分析外,还要借助化妆技术,完成形象扮演,从而尽快将观众带入到真实情境中去,在提升表演效果的同时,深化观众对戏曲的感悟和情感体验,提高戏曲表演水平。
一、戏曲化妆的独特性
戏曲化妆与生活化妆有着本质区别,生活化妆是为了美化外在形象,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而戏曲化妆则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为了让演员更加真实地模仿所扮演的人物角色,直观地展现人物的外在形象和内心变化。戏曲表演虽然是通过演员唱、念、打等专业技术来展现人物整体形象的,但观众因为认知上的不同、感知上的偏差以及艺术理解上的不同,对演员展现的肢体、表情等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对戏曲的理解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戏曲化妆则能够直观地给人们一种固定的感知,让观众从妆容上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初期判断,这对于观众理解人物后期行为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更便于观众捋顺剧情,实现深层次的感悟。比如戏曲中曹操这一形象,人们一看到曹操白脸的妆容,就可将其与阴险、狡诈联系起来,直观地构建人物形象,并对其后续所有行为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进一步感受戏曲的魅力所在。
二、戏曲化妆的作用
舞台人物造型是舞台艺术造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人物造型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系统,且随着舞台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表现风格,以达到提升表演艺术性,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目的。化妆是舞台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目的是感染观众并引导观众进入表演情境中去,渲染真实的表演氛围。利用戏曲化妆还可将不同演员塑造成与演员自身完全相反的舞台人物形象,从而帮助演员增强自信心,以提升舞台表演效果。如一个斯斯文文的书生形象的演员,要想扮演一个凶猛骁勇的人物,便可借助戏曲化妆技术,重新塑造演员的面部形象,再通过身体上的装饰,达到凶猛骁勇的效果,从而将两个反差较大的人物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颠覆惊讶之感。
另外,戏曲化妆还需要配合演员自身的专业基本功,以免造成僵硬之感,影响表演效果。以演员特点为基础,以化妆造型的方式完成人物塑造,先要考虑演员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其与戏曲人物形象之间的契合度,这样才能通过化妆达到传神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进行形象塑造,让演员的各种表情动作成为戏曲人物真实情感的流露。在戏曲表演中,演员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经常会存在演员本身与扮演人物不相契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结合化妆技术来达到人物塑造的目的,提高表演水平。
三、化妆造型对塑造人物形象的帮助
(一)可以丰富人物的个性
塑造人物形象需要从细节着手,要在细微处见真功夫,塑造戏曲人物形象更是如此。化妆造型要想做好细节的刻画,就需要化妆师吃透剧本,熟悉人物,给人物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结合人物形象和角色定位设计符合要求的妆容造型,从而呈现出观众喜爱的、有丰富表现力的人物形象。例如,要表现一个普通劳动者,如果仅通过唱词语言和表演动作,人们会觉得差点什么,可是如果穿上经过设计的衣服,就会更为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再用油彩做化妆造型,塑造出一个皮肤粗糙、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则会大大提高人物形象的表现力。由此可知,服饰和化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可以直接传达出人物的年龄、职业、家庭以及性格等信息,是一种表现人物最为快捷的方式。因此,戏曲表演的前期准备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服饰和化妆,要把对角色的理解、定位融入到造型中。如戏曲中的丑角,为了让观众能够马上看到剧中人物那种滑稽与搞笑的状态,同时也为了让演员能更形象、更真实地表现出来,化妆师会用油彩等化妆品对演员的面部五官进行调整。
(二)可以完善演员形象
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起初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要弥补这种不足,则需要演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和技巧,吃透角色,再辅以一定的化妆和造型,从而完成对角色的最终定位,通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塑造出符合剧本要求的完美的人物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化妆师要提前介入,分析剧本,把握剧情、人物特点及人物关系,从而理解角色形象对化妆和造型的要求,通过恰当的妆容实现演员和角色的统一,缩小演员与角色的心理距离。化妆师要掌握造型塑造的艺术技巧,如用突出、分明的眉角来表现刚毅坚定的汉子,用平且细的眉毛来表现温柔婉约的女子等。总之,化妆造型就是用艺术的方法放大角色需要的特征,弱化角色不需要的特征,从而完善演员的艺术形象。
(三)可以再现经典形象的艺术魅力
在戏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这些经典艺术形象无一不是有着非常精致的舞台化妆造型,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形象,赋予了角色不朽的生命力。在当下戏曲表演中,重新演绎经典剧目的现象也十分常见。在重新演绎时,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如何做到既能够传承经典,又能够有时代的新意,稳中求变,再现经典艺术形象的`勃勃生机,就成为化妆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越剧《红楼梦》为例,王文娟塑造的林黛玉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会很难接受其他人塑造的同一角色。为体现新意,其弟子王志萍对林黛玉的妆容进行了修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角色的把握设计了新的林黛玉的妆容,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说明,角色的设计、化妆与造型要和时代相一致,要体现时代的审美特点。
四、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与化妆造型相互融合
化妆造型是外在的,是对人物外形的塑造。而外形要想真正展现应有的效果,则需要与人物内在的精气神相一致,即形和神要完美统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只有形和神表现一致,才有可能达到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化妆师和演员不断地揣摩作品,加深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化妆师要和演员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换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反复实践、修改,而后实现对剧中人物形象的精准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化妆造型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一种艺术创造,是在加工的基础上塑造出能够反映演员和角色的本质特征、符合戏曲表演要求的舞台形象。化妆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根据自己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与演员共同创造出符合艺术规律的形象,将艺术形象和化妆造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五、通过化妆塑造典型人物的策略
(一)尊重剧本
通过戏曲化妆塑造艺术形象,是建立在剧本的基础上的,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的再创造。因此,化妆需要紧密结合剧本的要求,充分表现剧本的风格与主题,要合理运用戏曲化妆的方法塑造符合剧本要求的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塑造人物形象要充分体现生活的真实,这也是艺术的原则之一。要结合现实生活,根据生活中人物的特征、状态进行化妆,这样塑造的舞台人物会充满生活气息,可以有效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更贴近群众的心理定位。
(二)遵循艺术规律
戏曲化妆是为了塑造出丰富的、具有典型特征的艺术形象,因此就要遵循戏曲艺术的规律。化妆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但不应只是简单生硬地再现,而应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艺术创新。这就要求化妆师在深入研究剧本、剧情的基础上,还要深入生活,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多观察身边的各式人物,把握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及面部特征。通过化妆塑造人物形象还应该注意人物生活的场景、环境和其文化背景等,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真实生活。
(三)结合舞台灯光
化妆还需要与舞台因素相互配合,其中就包括舞台灯光。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知道,舞台上通常是各种强光直接照射,所以如果没有考虑灯光的因素则会极大地削弱化妆的效果,导致人物脸色苍白。因此,化妆师要结合舞台灯光的效果进行化妆,在体现人物面部层次感的同时,提升面部的表达效果。化妆师要对戏曲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剧中人物的塑造,并彰显自己的审美追求。
(四)合理运用色彩
通过化妆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就是科学地运用色彩。戏曲化妆需要使用干净、简洁的色彩,突出色彩在人物装饰中的作用。在化妆时,要结合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用相应颜色的颜料在脸部进行装饰,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等,突出人物的形象,让人物更具有典型意义。
六、结语
戏曲化妆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化妆是手段,目的是表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塑造出剧本想要展现的人物形象。化妆是戏曲艺术的一项重要内容,化妆时要充分考虑到戏中人物的性格、年龄、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要通过化妆增强演员的代入感,拉近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距离,将演员与角色尽可能地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化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展现戏曲的艺术魅力。
七、参考文献
[1]易慎.传统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对当代舞台剧人物形象设计的影响分析[J].明日风尚,2018,(15).
[2]何艳霞.戏曲化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影响探索[J].明日,2018,(13):29.
[3]赵赫.浅谈群众戏剧表演中化妆造型对角色创造的帮助-以文化馆排演话剧情暖西岸>为例[J].中文信息,2019,000(007):296-297.
华蓥山5
中西方丑角在正戏和民娱中的功能差异与嬗变、刘文峰 (2013) 中国戏曲史. 三联书店, 北京, 593. 、刘文峰 (2013) 中国戏曲史. 三联书店, 北京, 34. 等等这些文献,你也可以在世界文学研究上找戏剧的论文,看看别人的参考文献
就在水的一方
如果楼主觉得多,可以自己删。戏剧起源关于戏剧起源,有九种说法。在此,我们只详细讨论各种关于戏剧起源的歌舞说的观点。歌舞说,此说又可析为三种:(1)宫廷乐舞说,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优伶实始于此。”刘始培在《原戏》中根据古代乐舞多有妆扮人物之事实,认为“戏曲者,导源于古代乐舞者也……则固与后世戏曲相近者也。”常任侠在《在国原始的音乐舞蹈与戏剧》中,较为系统的考察了原始音乐舞蹈的戏剧因素后认为“原始社会中的简单的音乐舞蹈,便是后来做成完美戏剧的前躯”。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将中国戏剧的最早源头溯至“周秦的乐舞”。(2)上古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这不光是锻炼了猎人们的熟练程度,而且也培养了年轻的猎人,《书经.舜典》中有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胄子”的注解是贵族子弟,但原始社会没有贵族,恐怕就是年轻武士了,用乐舞去教年轻武士,不是锻炼他们又是什么呢?因为它的内容就是原始人狩猎动作的模仿。既然是模仿劳动的动作,这也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表演了。原始的舞蹈总是和歌相伴的,他们决不是闷声不响地跳,而是一面跳一面欢呼歌唱。《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略可想见当时的情形。 在原始社会,歌舞不止狩猎舞一种,还有战争舞,它的性质和狩猎舞是差不多的,到了进入农耕时代,又产生了一系列有关农事的祭典,如“蜡”如“雩”。蜡是在年终时,为了酬谢与农事有关的八位神灵而举行的。在这一天,公社的成员是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唱歌跳舞的。这种风气一直遗留到春秋时代。《孔子家语.观乡》说:“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劳动农民一年辛苦后的欢乐。相传“蜡”是伊耆氏所首创,一说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足见这是与农业发达时期密切相连的风俗。“雩”是天旱求雨的祭祀。《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周记》的记载虽然是奴隶社会的事,但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遗留下来的风俗,除此之外,在原始公社的许多节日也举行舞蹈。例如男女相爱,也有一个节日,大家会合在一起来唱歌跳舞。这个节日在汉民族就是祭祀氏族女始祖的日子,所跳的舞据说就叫做“万舞”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所谓“跳月”“摇马郎”“歌墟”等可能就是这种节日遗留下来的形态。原始歌舞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全民性。到了奴隶社会,有了阶级,在艺术上的情况也就起了变化,这时祭祀仪式已经不复是全民性的节日歌舞,它成了只是奴隶主贵族所专有的了,第一个把天下传给自己儿子的禹,当他治水成功,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后,立刻“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见《吕氏春秋.古乐》这里的乐舞已经开始失去全民的意义,而成为夸耀个人功绩的手段了,禹的儿子启也学习他这一手,用歌舞来夸耀,并装点自己的威严。据传说他三次上天,从天上偷来了《九招》(即《九韶》)歌舞,在“大穆之野”举行表演。从此以后,奴隶主贵族们便把本是属于全民的歌舞拿来歌颂自己的功德,《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还说:“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而《大武》之舞却又是歌颂周武王和周公灭商及平定奴隶叛乱的武功的,这是所谓“武舞”它是手执盾牌和武器而舞蹈的,还有歌颂周朝统治者治国如何有秩序、如何天下太平的《韶舞》,这就是称为“文舞”。现从《史记.乐书》中引一段关于《大武》之舞的记载如下: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子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狭。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 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志也。”从这段对于《大武》之舞的解释来看,他包涵着一段故事的内容,舞虽不足以表现它的内容,但演故事的倾向却也存在了。(3)西域歌舞说,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中指出:汉唐间,随东西方交通之开拓、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西域文化艺术的一支——歌舞戏,逐步传入中原,成为我国戏剧的重要源流之一。无论汉代的百戏,唐代的乐舞,西域成分都占相当比重,尤其在唐代,戏剧的因素渗入乐舞之中,西域歌舞戏与中原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出现了唐代兴盛的歌舞戏品种,并对后世的戏剧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任半塘先生指出:唐代歌舞戏“纵面承接汉晋南北朝之渊源,横面彩纳西域歌舞戏之情调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许地山先生就阐述了六朝时候西域诸如龟兹,康国等及伊斯兰或印度乐舞的东来,有“杂戏”也进入中土的见解。关于唐代歌舞戏,《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垒子等戏。任半塘先生认为凡唐人“俳优歌舞杂奏”皆为歌舞戏。他在《唐戏弄》第二章《歌舞戏总》中还指出:“一旦内容有故,或技艺涉说白,虽记载简略,表现模糊。亦非认为歌舞戏不可。”属西域歌舞戏者,《旧唐书》中仅举“拨、头”一戏,曰“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任半塘考歌舞戏,涉受西域影响的戏剧很多,明确指出为西域歌舞戏“剧录”者有“西凉伎”、“苏莫遮”、“舍利弗”等,属“戏体”者有“钵头”、“弄婆罗门”等。“苏莫遮”是西域歌舞戏中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目,对苏莫遮的记载,以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四十一为详细: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以泥水沾沥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又称泼寒胡戏,从文献上看,苏莫遮在中原,大都是供统治者娱乐的,自北‘周宣帝大象元年到唐玄宗开元元看130多年,常列为宫廷内玩赏的节目,这自然要经过无数次的改造,并随政治风云而变易。在这里叙述了歌舞说的观点,希望关于戏剧起源有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
解说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史,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你你可以留下你的联系方式,我来帮你一一解释。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