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蟹爪兰
希望这几篇论文对你有帮助
篇名: 《史记》《汉书》表体略说
作者: 王令樾
刊名: 辅仁国文学报
卷期/年月: 21 民 页25-51
篇名: 史记研究成果的总汇--《史记研究集成》简介
作者: 陈水福
刊名: 国文天地
卷期/年月: 22:5=257 民 页94-97
篇名: 形象塑造之范式与「史记」叙事艺术--「史记」叙事话语研究(2)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4:2 民 页19-48
篇名: 「史记」中的黄老之学析论
作者: 陈伯适
刊名: 台中师院学报
卷期/年月: 18:2 民 页125-154
篇名: 隐喻与叙事--「史记」叙事艺术探究之一
作者: 李秋兰
刊名: 东方人文学志
卷期/年月: 3:2 民 页13-40
篇名: 「史记.游侠列传序」章法结构探析
作者: 王胜忠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94:2=560 民 页80-85
篇名: 《史记》兵谋探析--以所载兵家及征引兵法为主
作者: 阳平南
刊名: 中国文化月刊
卷期/年月: 314 [民] 页26-70
篇名: 试论《史记》的「越位性谬误」--文化学意义的讨论
作者: 孙世民
刊名: 国立台中护理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年月: 4 民 页105-130
篇名: 李广:《史记》与《汉书》
作者: 金伟孝
刊名: 洄澜春秋
卷期/年月: 2 民 页51-55
篇名: 「史记」互见法之方式及功用
作者: 魏聪祺
刊名: 国教辅导
卷期/年月: 44:5=367 民 页11-18
篇名: 「史记」与「论语」
作者: 陈桐生
刊名: 孔孟月刊
卷期/年月: 40:10=478 民 页9-18
篇名: 「史记」述「周易」探微
作者: 郭琼瑜
刊名: 中国学术年刊
卷期/年月: 22 民 页33-55 469-470
篇名: 司马迁与「史记」
作者: 叶橘
刊名: 古今艺文
卷期/年月: 27:3 民 页4-11
篇名: 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看《汉代书序》的体制--以「作者自序」为中心
作者: 车行健
刊名: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卷期/年月: 17 民 页263-287
篇名: 「史记」「汉书」「游侠列传」较析
作者: 黄榕
刊名: 中国语文
卷期/年月: 84:2=500 民 页64-70
==等概率圆==
篇名 《史记》“戏剧性笔法”探析
作者 李晓风
刊名平原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3期(2007/06)
页次60-63
篇名 《史记》编纂体例之数的意义
作者 向燕南
刊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3期(2007/05)
页次113-118
篇名 清代《史记》的研究成就
作者 董焱
刊名社会科学论坛
卷期/出版年月 2007卷4B期(2007/04)
页次174-179
篇名 《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
作者 谌东飚
刊名云梦学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卷1期(2007/01)
页次117-119
篇名 《史记》中人物肖像描写方法的现代意义
作者 马玉琛
刊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8卷3期(2006/09)
页次86-89
篇名《史记》中的处所词语作状语
作者余贞洁
刊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6卷1期(2005/02)
页次64-66
篇名 《史记》采《战国策》略论
作者 董常保
刊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23卷1期(2006/03)
页次86-89
篇名 《史记》所见辞书未收词语续释
作者 王彦坤;周若虹
刊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24卷1期(2006/01)
页次16-20
篇名论《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
作者张次第
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6期(2005/11)
页次136-140
篇名论史记五体的体系关联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7期 (1980/12)
页次1-30
篇名論史记五体及“太史公曰”的述与作
作者 阮芝生
刊名台大历史学报
卷期/出版年月 6期(1979/12)
页次17-43
amandawei201
《史记》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论文逆 水 也 能 行 舟——谈韩信忍辱负重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一只瘦笔写下了一位千古名将——韩信。人言韩信厚脸皮,却不知这叫忍辱负重。穷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寄人篱下。他何尝不知寄人篱下的痛楚?他何尝不知大丈夫当自强自立?然而他更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他也就不在乎所谓的脸面了。“跨下之辱”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然而他无怨,他反而从中学会了忍,懂得了立世之道。于是他决定进入沙场。我常常惊叹于他的追求,我常常拍案于他的胆识。无数次的碰壁,然而他却始终不屈。先随项梁,项梁兵败被杀,他明白自己应该另择明主。于是他投入项羽帐下,然而却未得重用。他明白了“竖子不足与谋”,于是他投向了汉军……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惨痛,然而承受着过重生命负重的他却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命运却偏偏与他做对。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明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却仍要经历坎坷。虽然只是一介小吏,他却尽心尽职,他认为这是上天在教导他“三军未行,粮草先行”的道理。因此他也就毫无怨言。好不容易“登坛拜将”,本是他平步青云之时,命运却又来给他开玩笑。人言可畏,他遭到人们的轻视、嘲讽。然而在命运遭受无数挫折的他已经成长起来。他不会再屈从于命运,他要战胜命运。井陉大战,一战定威名。他成功了。人们曾嘲讽过他,曾侮辱过他,他承受过太多命运的负重,然而他了解少康,明白姬昌,体谅重耳——他学会了忍辱负重。一挥而就,烈烈寒风之中太史公放下瘦笔,凝望星空。忍辱负重,虽是逆水行舟,但终有出头之日。命运的负重是人生前进的动力。司马迁,我心中的英雄陈 慧此题看后也许有人会笑,耻笑我崇拜一个受了宫刑的人——不是男人的男人,但我是很严肃的。他失去了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但这是他无法的选择。他在苟活与赴死之间也许有过彷徨。人生的意义让他选择了苟活。如果一个人的历史像沙漠中的足迹,风过后,所有的都被覆盖消失,那么这一个人是否真正活过?他不愿那样默默无闻。生命的美好,是因为它能创造辉煌。他为创造生命应有的价值,他在极度屈辱中完成了他生命的杰作——《史记》。我不是司马迁,我也没有能力去想像,站在他的立场该有的承受能力,有的只是站在山脚仰望站在山顶的他。英雄,不一定一生都是金光闪耀,只要在某时某地发挥应有的最大潜能。司马迁,已做到了。假如有一天,让我选择所处的年代,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到他的时代也成为他的门徒,磕头一百也值得。我愿在他难过时,决然支持他——我心中的英雄。司马迁的痛苦让他欲哭无泪,而我最痛苦时还能挥洒泪水。我的痛苦和他相比简直是水滴与大海的关系。英雄,我无法达到你的高度,但我会努力用最大的力量去承受人生每一次打击,效仿你为完成生命的价值而生存。杂 感 一 则朱 亮我们将要学习《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了。鲁迅先生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它。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这无疑是一部百科全书,融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决不否认《史记》的价值性,但对司马迁却有几句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就当时那种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想仕途显达一展政治抱负,首当其要的是要有显赫的家世,纵不能如此也要在朝中有些熟人。有句老话叫“朝中无人莫当官”,这就足以揭露当时那种依靠身世或人际关系而走上仕途的社会现象。司马迁一开始做史官,虽无大权,但好歹也是个朝廷命官。就凭这一点他的子孙也可以轻松踏上仕途。但,司马迁下狱将要接受官刑时,他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后人着想,他能苟活于世吗?难道一部《史记》就比他的子孙还重要吗?难道他就不相信他的子孙会为他完成吗?其实,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人的本性——怕死。人就是这样,总喜欢为自己的苟且之事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虽然性命是保住了,但精神与人格上却是遭受了何等的打击。司马迁毕竟是想让后世人知道如何立足于世,如何面对万千大众,又能如何重新踏上个人的成长之路,而这一点足以在后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浓重阴影。刘 邦 的 “黑 子” 太 多戴于谦在我没学《高祖本纪》之前,我只知道刘邦就是汉高祖,仅此而已。但是在我学完《高祖本纪》之后,我对刘邦这位汉代开国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许多人认为刘邦是个英雄,但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不喜欢刘邦这个人。理由之一:太史公在《高祖本纪》中的第二段就写到:“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一个好酒喜欢女色的人,还有喝酒不给钱,怎么可以怎能称其为英雄,大丈夫?完全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而已!理由二:在见吕公时刘邦竟然不要脸的说:“贺钱万”。既然没有钱为何说大话?难道不怕在众人面前丢脸?这种虚伪,爱吹牛的人何以谓英雄?理由三:在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就准备在宫中居住休息,享享帝王之乐。由于樊哙,张良谏最终才还军霸上,还跟秦人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并且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如此蛊惑人心,收买人心,追求享乐者可谓英雄?理由四:可以说刘邦是个假仁假意的人。在兵败固陵后,行屠城父;在咸阳时却说:“杀人者死”。虽然城父邑不比咸阳,但城中的平民百姓却是无辜的。如此行为可以说是英雄吗?理由五:在未央前殿为太上皇祝寿时刘邦却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在文武百官面前,不顾老父亲的颜面,不注意场合说这些大煞风景令人扫兴的话,岂是英雄所为?这恰恰证明刘邦是一个小鸡肚肠,爱记仇的人。当然,对于刘邦这个人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否认他的优点,例如:他有伟大的抱负,知错即改,谦虚,有宽容之心,当机立断……不过,也许我们对英雄的要求太苛刻了。我 眼 中 的 刘 邦夏 琳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所以在后世的评价中他总是占着上风。我想我该用司马迁的那句话来简述我的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读完《高祖本纪》,我对刘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他虽有许多优点,但在我看来只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可以将这一切掩埋。刘邦的无赖形象在我脑中犹为深刻,从他“好酒及色”到“折券弃责”,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这些无不淋漓尽致的表现无赖形象。所以,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为之奈何”成了他的口头禅。多么可笑!又多么荒唐!假如张良、萧何都不在他的麾下,那结果可想而知了,因此我觉得他的皇位是受之有愧的。刘邦是虚伪的。正当秦人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时,他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虽说行军打仗要足智多谋,但我所能看出来的却是他的心机。战争多年,军中粮饷定是所剩无几,向来“仓粟多,不乏”这种收买人心的方式似乎过于荒唐。宁可让士兵们饿肚子,也要让他撑起那么一副慈善的形象。他的目的达到了“秦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时他定是在窃喜,而我读出的是好一个虚伪的刘邦!中国自古崇尚“百善孝为先”但是刘邦却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其粗俗鄙陋无人能及。他这样说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我想当太公听了这些话后该是多么的尴尬,被自己儿子在众人面前羞耻,其威严何在?此时的刘邦已是一个逆子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骄傲自大。刘邦是有优点的,也是优点成就了他的美名。他是成功了,但至少他不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种英雄。相反我却更欣赏项羽的自刎乌江。在我心中他的一言一行铸就了真正宁死不屈的精神。有时我甚至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若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胜利了,刘邦会有勇气自杀吗?我对虞姬和诗的看法缪红霞虞姬,一代绝色佳人,并且才华出众。作为一代英雄——项羽的爱妾,她是当之无愧的。她跟随项羽征战,项羽的性格,她是了如指掌的。在四面楚歌后,项王吟诗抒发自己的情感。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有人认为,项羽选择自杀,一半的责任在于虞姬。面对自己的爱人,爱妾竟然说:“大王意气尽。”这可能让项羽觉得连自己最心爱的人都这样说,也许局面真没有办法挽救了。虞姬的自刎更让项羽觉得活着没意义,他于是选择了自杀。但我认为,虞姬作为项羽最贴心的人,绝不会在项羽兵败之际打击他的。虞姬可能会想,既然刘邦夺取天下大权已定,项王现在意气将尽,要打败刘邦需很长时间,何必让自己的项王整天都生活在打打杀杀的征战中?那么,即使项王夺得天下,又怎么样呢?我不想让他活在这种征战中,还是让他放弃征战吧,可是那样我的项王又会心灰意冷,我会对不起他的,让我用自刎来向他谢罪吧!虞姬是一个懂得项羽的人,她和这首诗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她怎么会打击项羽呢?小议荆轲刺秦王仲子鹏荆轲刺秦王是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但与历史上众多刺客行刺帝王的事件相比,它显然是失败的。他为什么失败呢?首先,作为一个刺客,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与冷静的态度。胆识,荆轲是拥有的,然而冷静和沉着的心态就与之无缘了。根据《刺客列传》中的记载,荆轲在几乎万无一失的机会下却失手了,这就足以说明他心中的紧张。在秦王逃脱却无法拔剑而围着铜柱跑时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荆轲显然不够冷静,不能正确认清优势,竟然只想捉住秦王。在那样紧张的情境下一味追击秦王,终致失手被杀。其次,荆轲的剑术明显不高:卫元君当然知道武能强国的道理,但是却不用荆轲,足以说明荆轲的剑术不高。鲁勾践也说过:荆轲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不擅长刺剑之术,而荆轲又不愿虚心请教,以致在秦王没有准备的状况下仍然失手。从《刺客列传》中可以看出:荆轲显然是一个比较自傲,贪图享乐但又贪生怕死的人。盖聂与鲁勾践只不过与荆轲产生了一点小误会,荆轲却从此不与他们见面,不以他们为同道。太子丹封他为上卿后,他整日贪图享乐,日日欢娱,直到太子丹找他责问时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行刺秦王时,荆轲本可以一击必杀,想活捉秦王来保全自己,这些足以看出他的贪生。荆轲出发之前说过还需要等一个友人同去,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友人是谁,但也许会因为这个人而成功。然而他却在太子丹一激之下,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计划,足见其冲动有余,智谋不够。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的诸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几百年来一盘散沙的诸侯令人们深受其害,其势必有一方强者来统一天下,而秦国各方面均为上上之选。荆轲欲以一人之力而扭转天下之大势,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英雄》中,无名在最后关头懂得了高山、流水两人的想法,明白了天下大势,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乃是为天下谋福。但荆轲却无法意识到这种大势。我认为,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总之,诸多方面都决定了荆轲的行刺是注定要失败的。人生因《史记》而精彩刘小杰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有这样一本浓缩着精华的史书——《史记》。这是一本不朽之作,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五分之三,滋养了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读《史记》,它让我明辨了人间的是非善恶,分清了尘世的人情冷暖。人生因《史记》而精彩,而丰富。弹指间,忽然感觉我已经不像从前,曾经一度的浑浑噩噩仿佛烟消云散;曾几何时的恍恍惚惚再也难觅踪迹。难道这就是《史记》“润物细无声”的魅力?《史记》为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让我阅遍世间的坎坷与辛酸。不论源自何方,不论情归何处,仿佛一切在《史记》中早有定论。我知道,虽然我没有蔺相如的过人才智,但我一定能做到像他一样为人耿耿,无私无畏;虽然我不及屈平的刚正不阿,卓越才情,但我会努力学习他的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虽然我没有仲尼的博学多识,临危不惧,但我可以像他一样勤敏于学,韦编三绝。再看看《史记》:周公的博大胸怀,深沉果断;刘邦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管仲的人生阅历和治国方略……大到人生理想,小到言行举止,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遇到困难,像孔子那样坚持真理;遇到矛盾,像蔺相如那样化干戈为玉帛……人生的一切可以因《史记》而改变。一个折断了翅膀却想飞翔的人,最大的勇气莫过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痛苦;一个渴望飞翔却没能飞高的人,最大的依靠就是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史记》就是我勇气的源泉,就是我精神的支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史记》就像登山、观海一样,每一遍的投入都会有全新的感受。
小胖爱旅游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6、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6、善于利用图书馆;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就叫小猪
如果只是一般的毕业论文,特别是非正规全日制毕业论文,只要内容严谨就行,不必太在乎创新性,多参考前人成果,但不要全盘照抄。在“中国知网”查一下相关论文,外网虽然只能看提要,但这些提要会起到很重要的提示作用,此外,里面列的“参考文献”也是非常有用的东西,可以找一些来看看,对启发思路作用很大。如果想写好一点,可以看一看张新科的《史记学概论》,里面涉及了当前史记研究的各个方面。
嘟嘟的Daddy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 在人类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有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就自然科学的名著而言,毋庸置疑,许多名著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推动甚至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许多名著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热爱科学,追求真知,探索奥秘,奉献终生。 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犹如一座座丰碑,所铭刻的深邃思想,精妙实验,睿智论证是今人获取智慧的不竭源泉,是激励探索发现的永久动力。历史上的科学名著,值得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去拜读。 名著为先辈科学大师写就。今天我们处在新的时代,科学知识不断创新,新出版的科学论文、著作目不暇接,难免会有人问:过去的知识多被更新,旧体系或被新体系包容,再去读这些科学名著有意义吗?对这样的问题,不妨听听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George Sarton)的回答:“现在阅读亚里斯多德、狄奥方塔斯、惠更斯和牛顿的著作仍然获益匪浅。这些著作中充满秘密财富。如果认为在这类著作里除了已被肯定被条理化的事实和思想之外一无所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些原著就没有参考意义,只消宣布那些事实和思想就足够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建议对此有所怀疑的人试试看。他们将会发现,回到这些原始资料所受的精神鼓舞是什么也比不上的。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向科学家指出那些最能振奋精神使人开始新的冲刺的原著。”(见萨顿:《科学的生命》)萨顿的话出自上世纪50年代,但今天重温仍值得体味。 我们有阅读科学名著的理由,但不可否认,读科学名著并不同于读文史名著,如果缺乏自然科学知识的背景,想必是困难多多。即便是有自然科学背景,由于知识门类的划分,也不见得就能通读顺畅。事实上,对从事科学史、科学文化或某些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尽可能多读一些科学名著理所当然,而对大部分专业相去甚远的人来说则视需要选择。 由于专业分化的原因,许多人确实不必细读深究科学名著,但是为了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扩展自己的视野,却有必要了解迄今世界上有过什么科学名著。这个道理就如同没读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却知道莎士比亚,知道其原著的精华一样。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试图通过目前这本书,对古今中外的重要科学名著、相关作者的生平、学术贡献和思想精髓做出基本的介绍和评价。 说到名著,易使人联想到厚重的书本,精美的装帧,烫金的书名等等。而本书论及的科学名著在当时并非都是如此,其中有小册子,有论文集,甚至还有散乱的手稿(只是后来整理成笔记形式)。因为历史条件不同,当时的科学家并非都有发表专著传世或以多少字算计稿酬的意识,事实上,以追求真知为人生目的的科学家,也从不把出版多少部专著置于首位。以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为例,这本书包括致读者,实验,原则,命题,反驳等内容,加在一起总共不过20页,仅仅称得上是一部小册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部小册子,在当时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书中实验所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千百年来人们思想深处的一个深信不疑的观念,“自然界畏惧真空并且厌恶真空”。帕斯卡在他的小册子中,却用巧妙的实验论证了真空的存在,并且明确地阐明了产生真空的方法。面对这样一本小册子,你能说它不是名著吗? 名著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而有的却难以命名。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达·芬奇,留传至今有5000多页的手稿(实际原稿多达13000页),后人整理成《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笔记》,就是从传世的手稿中挑选出来的。这些文字涉及了文学、绘画、生理解剖、数学、力学、天文学和建筑学等广阔的领域,因而很难概括名之。过去我们多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认识达·芬奇,而随着近几十年来研究的深入,在达·芬奇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知识极致的结合,这就是艺术与科学互补,谐和共存。这甚至超越了我们用科学名著来评价的范围。
负载在g‑C3N4纳米片的PtCo合金和周围Co单原子的协同作用促进整体水分解 研究背景 太阳能驱动的全分解水可大规模生产氢气和氧气,是满足清洁能源需求和解决化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
一 学科理论研究有新意 尹国蔚《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载《史学理论研究》第2期)一文,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历史说、地理说、边缘说等各种观点
介绍韩信的生平,可以着重写对韩信影响重大的事件,譬如胯下之辱,以此为依据来论述对他军旅/政治生涯的影响.从任人看不起的"懦夫"到攻无不克的"将军"到赫赫"楚王"
怎样对论文进行分析 怎样对论文进行分析,有时候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会被老师要求先去分析论文的,可是对于从来都没有分析过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难事的,我和大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