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x小b姐
深刻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情节曲折复杂而富戏剧性,善于描写场面,人物众多,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对话传神,善于以对比手法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从人物的行动表现其性格。《水浒传》以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再加锤炼,既生动泼辣,又简洁洗练。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物个性鲜明,角色语言各有特色。《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水浒传》在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又成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L张小猛
《水浒传》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小说的人物塑造、结构方式、文学语言等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小说的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1.人物形象塑造(1)《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超越了类型化,既写出了人物共性,又写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性格中就都有粗犷勇猛、坦率直爽的一面,但又各自不同。前人评论说“鲁达粗鲁是性急,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靮”,这正能说明《水浒传》人物个性特征描写的成功。(2)《水浒传》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变迁以及性格的发展变化。如小说中禁军教头林冲从逆来顺受、忍辱退让,到最后铤而走险、手刃仇敌、反上梁山的经过,同时也是人物性格随境遇变迁而发展变化的经过。2.语言运用的成就《水浒传》的语言成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这主要表现在:(1)人物语言个性化,语言直接展示人物性格。如初见宋江时,柴进说“大慰平生之念”,鲁智深说“多闻阿哥大名”,李逵则说“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欢喜”,可以看出三人身份性格的不同,柴进有世族的矜持斯文,鲁智深豪迈诚恳,李逵则憨直朴实。(2)人物语言口语化,代表了无文化群体的通俗语言风格。这主要是因为《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是草莽绿林人物,他们周边的人物也多是市井小民,而小说又是在市民文学的基础上、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写定的,因此小说语言有明显的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3)叙述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明快,这是小说提炼净化群众口语的结果。口语经常有文言所不及的生动传神的特点,这一点在《水浒传》中表现非常鲜明,尤其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章节。
philips1111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无不打上元代文化的烙印。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也是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从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到1368年明朝建立,元代不过百年时间,然而剽悍、质朴的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与成熟、丰富的中原文化(农耕文化)的碰撞,具有独特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在元代文化体制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并存,既行汉法,又有“国俗”(蒙古法),蒙汉二元性是元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化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水浒传》也因而成为说不尽的话题。 元代是杂剧的鼎盛时期,前期从13世纪50年代到14世纪初,杂剧的中心在大都,14世纪初以后,杂剧中心南移至杭州。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元朝前期没有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因为他们组织创作的专业团体叫“书会”,这些剧作家也就被称为“书会才人”。 元杂剧中以水浒英雄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据邱树森介绍,至少有33种,今天流传下来的有19种,这些水浒杂剧的思想内容,大都是描写水浒英雄凌强扶弱、除暴安良的英勇事迹,歌颂他们主持正义,“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侠义行为。康进之的《李逵负荆》,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素材,描写了李逵主持正义、不怕官府的英雄本质,又刻画了他粗中有细、知过必改的性格。故事情节曲折,有着自己显著的艺术特色。 施耐庵在郓城当训导,熟悉梁山英雄故事,后“官钱塘二载”,使他有机会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创作《水浒传》。 自宋代经济中心南移,元代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这一中心区域主要指元代江浙行省的江南西道(包括杭州、湖州、嘉兴、平江、常州、镇江、建德等七路和松江府),以及集庆路。这一地区的总人口,在元代处于平衡上升之中,而人口的重心,则逐渐转移到沿海地区。 随着元朝尊儒重学、优待士人政策的实施,元代文士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发生明显的转变,元代中期已趋于认同元朝的统治。但江南文士盛行隐逸之风,不少文士隐于市,混迹市井之中,因此有条件产生新的社会意识。施耐庵隐居著《水浒》也是这一文化背景的影响。 元代从中亚的突厥人、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内地的许多民族,他们种族、语言、原籍都各不相同,但由于他们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于是在元代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使不同特征的各部草原牧民,逐渐形成共同的以蒙古为名、并一致使用蒙古族语言的蒙古民族。蒙、回二民族不吃猪肉,这就是《水浒传》何以避免吃猪肉的原因。在元代的军队以蒙古人为主体,蒙古人主要吃牛羊肉,元代皇帝每天的御膳要用五只羊,元顺帝即位后,“日减一羊”,受到人们称赞(元代杨禹《山居新语》)。蒙古族人喜吃羊肉,但他们传统的烹饪方法非常简单,主要是炖煮和炙烤。回回等色目民族的特色,就羊肉作为宫廷菜肴主料的基本特点也是同蒙古族是一致的。 施耐庵有遗曲《秋江送别.赠鲁渊道原、刘亮明甫》,与元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白朴的[天净沙]《秋》等因秋感兴的诗词一样,语约意丰,余味隽永。马致远、白朴与关汉卿、王实甫同为“元曲四大家”。 请读白朴的《秋》:“孤村落日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支曲子有秋景的清肃,却没有悲凉的情绪。与马致远的那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显得更亮丽。 无名氏有沙漠小词也是因秋感兴之作:“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秋天最让人临物兴悲,但秋天更让人留恋。他们要在世俗生活中追求雅趣,马致远的套曲《秋思》便充分表现了这种超然出世与及时行乐的哲学:“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 这一幅幅完整而和谐的秋景图,使人想起那《秋江送别》,现实中存在着同主体不相容的生活苦难,暗示着作者不肯与之同流合污,同时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爱。对秋江的描摹和陶醉,暗寓了他对美的渴望,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施耐庵在元代文化背景创作《水浒传》及其遗曲的内在联系。 姚燧其人与号牧庵 在写作《杨琼神道碑铭与施耐庵墓志的相通性》一文,我关注过元代前期著名的散文作家姚燧(1238-1313)。近读杨新勋的文章,加深了对元代文章大手笔姚燧的认识。 姚燧,字靖甫,号牧庵,洛西(今属河南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18岁时,姚燧拜著名理学家许衡为师于长安,他的作品相当丰富,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共689篇。 他的文章在当时文坛上很有代表性,影响广泛而深远。与他同时的吴澄在《送卢廉使还朝为翰林学士序》中曾说:“众推能文辞有风致者,曰姚曰卢。”这里的“姚”指姚燧,“卢”指卢挚。 姚燧长施耐庵(彦端)58岁,当姚燧于1313年76岁逝世时,施耐庵(1296-1370)才17岁。只有在元代,文人墨客寻找归隐,才有牧庵、耐庵之名。 在元代还有一位,被《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称其为“中丞”的陈草庵,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认为即陈英(1245-1320后),字彦卿,号草庵,大都(今北京)人,也是一位多愤世嫉俗之语的文人,效法隐者高士之风。无巧不巧,这三人:一是彦卿,号草庵;一是端甫,号牧庵;再一个是彦端,即施耐庵。 元初,佛道二教相当盛行,作为身居高位的姚燧负一世之名,免不了奉命为佛寺撰写碑记。姚燧的散文创作,大致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类。前者多数写得变化多姿、文笔流畅、洒脱优美、富有文学性;后者不少碑志文刻画清晰、形象生动,具有传记文学的特色。 姚燧今存诗147首,尤以古诗成就为高;词47阙,多豪放,也有委婉别致之作;散曲29首,套曲1首。他的小气为人所熟悉的莫过于[越调]《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铁崖小传与墓志铭 关注施耐庵问题,才关注杨维桢。杨维桢(1296-1370),元末“文章巨公”、诗坛领袖。他的生卒年代竟与施耐庵相同。 朱世滋著《金戈书生罗贯中》一书中,有许多章节写施耐庵、罗贯中与杨维桢的交往,当然,这是传奇。 曹晋杰、朱步楼著《施耐庵新证》是一本学术性著作,该书提到施耐庵《秋江送别》元曲中“玉洗鱼”的典故,是选用不肯入张士诚幕的杨维桢游河阳山内八景之一的秀峰时,诗句中有“玉鱼金碗埋黄土”之句,我遍查《杨维桢诗集》而不得。 杨维桢在元以御酒赐王,王遂饭维桢酒。酒酣,维桢以指写尘桌一绝:“江南处处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如此烽烟如此酒,老夫怀抱几时干?”(《席上作》,见《杨维桢诗集》第413页)曹晋杰、朱步楼《罗贯中传奇》一书中写道:当时杨维桢身旁坐的是罗贯中,也以手指蘸酒,在桌上依韵和了一首诗,以示反对降元:“吴宫处处笙歌起,边邑时时羽檄来。但闻笙歌休管檄,昌隆国运几时开?”不管真假如何,该诗已入《水浒传》,这就说明施耐庵或罗贯中至少有一人在撰著、编纂《水浒传》时与杨维桢接触过,至少是熟悉其为人或为文,不然何以引杨维桢诗入长篇小说中呢? 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东维子,又号铁笛道人,抱遗老人,元绍兴路诸暨州(今浙江省诸暨市)人。生于元成宗负元二年(1296年),于泰定四年(1327年)登进士第。授天台县尹,钱清场盐司令,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曾被命为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门上写着榜文:“客至不下楼,恕老懒;见客不答礼,恕老病;客问事不对,恕老默;发言无所避,恕老迂;饮酒不辍车,恕老狂。”于是江南一带,才俊之士造门拜访者络绎不绝,每日客满。他又周游山水,头戴华阳巾,身披羽衣,坐于船上吹笛,或呼侍儿唱歌,酒酣以后,婆娑起舞,以为神仙中人。他有铁笛一支,铁笛来自洞庭湖畔,当地一位铁匠在湖中掘得一把古剑,无所用,才铸为铁笛。笛长二尺九寸,凿有九孔,进于杨维桢。维桢吹之,皆合吕律,于是大喜,作《迥波引》曲,与江人、渔父和唱为乐,自号“铁笛道人”。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门外设宴欢送,归后不久逝世。时为明洪武三年(1370)夏五日癸丑。 杨维桢一生以50岁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出仕,汲汲于拯时济世,卓有政绩。 或执意惩治凭陵气势之黠吏,不惜弃县尹之职。后期闲处,深感“补天无术”,或优游光景,但依然国事在心,注重操守。张士诚据姑苏,召他前往,他不肯接受官职,就上《五论》:《驭将论》、《人心论》、《总制论》、《求才论》、《守城论》,其唏嘘切直,可追贾谊;朱元璋逼他出仕,他亦“往而不留”,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理嫁者耶” 相推辞,并作《老客妇谣》以明志。 杨维桢的铁崖体诗文,清秀隽逸,别具一格,当时闻名于海外的学者宋濂、倪瓒等都与他结成诗文知友。其诗文特点是比兴迭出,奇想联翩,既渲染气氛,又注重情调;既有绚丽的色泽,又有奇谲的意境。其壮思泉涌、妙绪纷披之作,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其绘神写形,借扬寓意之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特色。 杨维桢的著作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他死后,宋濂为其撰写墓志铭。 有人认为,明淮安人王道生写的《施耐庵墓志》不合体例是伪作,我读了宋濂撰写的杨维桢的墓志铭后,不以为然。 通观二位撰写的墓志铭有相通之处。例举如下: 宋濂:《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君姓杨氏,讳维桢,廉夫其字也。...时大明洪武庚戌夏五月癸丑也。年七十五。及门之士上书于郡守林君公庆,以封茔以属,林君欣然从之。...呜呼,岂其然哉!...呜呼,君真是矣。然君不可谓不幸也,使君志遂情安,稍起就勋绩,未必专攻于文,纵攻矣,未必磨砺之能精,藉日既精矣,亦未必岁积月累,发越如期之夥也。...”--录自四部丛刊本《宋学士文集》 王道生:《施耐庵墓志》:“公讳子安,字耐庵。...盖公殁于明洪武庚戌岁,享年七十有五。...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 英雄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亦不得不赍志以终,此其所以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因作墓志,以附施氏之谱末焉。”
宝宝不胖c
《水浒传》深刻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情节曲折复杂而富戏剧性,善于描写场面,人物众多,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对话传神,善于以对比手法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从人物的行动表现其性格。《水浒传》以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再加锤炼,既生动泼辣,又简洁洗练。
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长处不在于政治和战争场面的描写,而在于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市民生活的描写。其中梁山主要人物宋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等,人物个性鲜明,角色语言各有特色。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看,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水浒传》在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又成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水浒传》揭露官逼民反,歌颂起义,发扬忠义思想。
“水浒”字面的意思是水边,指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山东梁山泊。另外《诗经》中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句子,记载了周太王率领部族迁徙的事情。王利器与罗尔纲不约而同指出用水浒做书名,是将宋江等的聚义和周朝的兴起作类比,证明原作者肯定起义英雄们反抗统治的精神。
水浒义军领袖宋江原是基层官吏,后被逼上梁山,与其他梁山好汉一起反抗暴政,“替天行道”,逐渐发展壮大。《水浒传》故事豪放、粗旷,全书通过人物的言语、行为来表现其矛盾的内心世界,人物性格刻画也各有特色,而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各自的成长经历也不尽相同。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对于《水浒传》的思想倾向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表现的是忠义的思想。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李贽。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部写给强盗看的书,是教人做强盗的书。主要是明朝的左懋第提出的,他认为《水浒传》教坏了百姓,强盗学宋江,并且认为如果不禁毁《水浒传》,对于世风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当时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将《水浒传》在全国各地收缴。
1950年代,中国认为《水浒传》是描写歌颂农民起义的。这种看法是当时各种中国大陆的教科书、文学史和小说史所持的一个主流的看法。
影响
在古早年代,《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等通俗小说往往通过民间艺人,以戏曲曲艺的形式,成为普通民众熟悉的文化活动。其中虚构的人物或者虚构的故事变成为老百姓眼中的史实。很多故事,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历来男女老少皆津津乐道。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各种道德观如:轻生死重义气,敢作敢为,劫富济贫乃至“忠君反贪”等理念,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众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杭州lili
《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江湖好汉,形成了豪侠、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着“不能忍”的因素,聚集着复仇的怒火。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在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此外在对招安的不同态度上,来自社会底层的李逵等人是坚决反对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吴用主张有条件的招安;来自官军的绝大部分的将领则是殷切地盼望着招安。这种不同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各自的身分 经历中找到充分的根据。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伙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以劫法场为例,由于石秀是在形势万分紧迫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得悉处斩卢俊义的消息的,以他的精细,不会不意识到个人去劫法场的危险;可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从石秀在酒楼上的焦躁,可感到他内心的激烈活动。他考虑到要在戒备森严、刀枪林立的法场上,一个人救得卢俊义,必须先压住敌人的气势,因此,未下楼时就大喊一声,接着趁敌人神志未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扯住卢俊义便走。在他被捕后大骂梁中书时,道出了梁山大军即将临城的形势,这才使梁中书不敢杀害他们。透过石秀果断的行动,机变的语言,又看到了他细微的内心活动。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在人物塑造上,《水浒传》的另一特色是在人物的对比中,突出他们各自的性格。这种对比方法,不仅表现在一些主要人物身上,就是在一些次要人物身上,也运用得很成功。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对照。对西门庆的胡作非为,何九叔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躲不开时,又处处给自己留下退步,这些正表现了他的世故、机变而又怯懦的性格。与何九叔相反,郓哥却处处采取了好管闲事的主动态度,这正是他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多少带有打抱不平的个性的表现。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时,还善于抓住性格相似的一组人物,比较出性格的不同来。这种同中见异的方法,最成功的运用是表现在鲁达和李逵的性格描写中。同样写两人性格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却有明显不同。李逵在第一次见宋江时怕被赚而迟迟不肯下拜;在下井救柴进的紧张时刻,却突然担心别人会不拉他上来,这些都是他的细心之处。但这种“细”不免带上几分幼稚,这正是李逵天真、老实的自然表现。而鲁达的“细”,却表现在生死斗争的紧要关头:例如打死镇关西后的机智逃脱,暗地护送林冲途中眼光的锐利和行动的稳健等等。这种“细”正是他浪迹江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所取得的斗争经验的表现。此外,《水浒传》有时也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塑造人物个性。如武松打虎时,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他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也为以后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他的神力和勇武。《水浒传》在人物塑造上不仅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成就;同时也体现着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作者从人民的理想出发,把他们的反抗性格和道德情操,提到很高的境界,并把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人物身上,使他们具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浪漫主义的特征也表现在对人物本质特征或英雄行为的渲染和夸张上。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扬柳等夸张描写。因此说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非但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水浒传》成为我国小说史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较好的作品。《水浒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继承话本的传统而来的。话本是说给人听的,为了引起听众的兴趣,特别忌讳离开故事情节去对人物环境、外貌、心理等作静止、冗长的描绘,而要求通过人物的具体行动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当然,和宋元话本比较,无论人物环境的渲染,人物典型化的高度,表现手法的多样等方面,《水浒传》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比话本无疑又大大前进了一步。小说中安排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这些情节的成功,首先因为它们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作品是紧紧地围绕“官逼民反”这条总的线索来展开情节的。林冲等英雄被逼上梁山,到“智取生辰纲”、“花荣大闹清风寨”、“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宋公明夜打曾头市”等回目,不仅反映了起义由小到大的整个过程;而且也表现了起义斗争中那些如火如荼、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书中的情书也充分起了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随着人物的出场与行动,常出现一组组的情节,而每一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当一提到武松时,我们就会联想到“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刀光血影、震撼人心的场面。提到林冲时就会记起他“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风雪山神庙”等不幸的遭遇。其他如宋江、李逵、鲁达等也莫不如此。其次,小说的情节特色,还在于它的生动性、曲折性。写大小事件,都显得腾挪跌宕,变化多端。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先写林冲得悉陆谦追踪前来的消息后,勃然大怒,立即买把解腕尖刀去前街后巷寻找陆谦,但下面并未写陆谦的出场,反而写林冲因找不着他而“心下慢了”,以后林冲又被调至草料场,得了个清闲差使,一场风波到此似乎是平静下来了。但在一个风雪之夜,草料场突然起火,点明了陆谦的诡计,紧跟着写林冲如何手刃陆谦。这样就收到了风云不测,波澜陡起的艺术效果。《水浒传》的全部结构基本上是完整的,同时又是富有变化的。书中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勾连的。这种安排固然是由于继承了“话本”表现手法的特点,把一些主要人物和事件集中起来叙述;但更主要的还是为全书的内容所决定,即通过不同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来展示起义斗争的广阔画面的。小说结构的完整,还表现在开端、高潮和结局等安排的精心设计上。作品把高俅安排在全书开端,是为了突出“官逼民反”的意义。从英雄们个人反抗到排座次,逐步形成了起义的高潮,以后斗争走上了妥协投降的道路,终以“魂聚蓼儿洼”的悲剧告终。从开始到结尾正是农民起义一般过程的真实反映。这里必须指出七十回后征田虎、王庆部分,显然是后人增添的,无论人物形象的刻划还是情节的处理,都与前面有很不一致的地方。《水浒传》的语言成就也是极为突出的。由于它从话本发展而来,因此先天就有口语化的特点。施耐庵又在人民口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巨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优秀的文学语言。小说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明快、洗炼,无论叙述事件或刻划人物,常常是寥寥几笔,就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在“汴京城杨志卖刀”一回中,对泼皮牛二的描写就是这样。书中只写“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条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将来”几句,便把牛二的凶形醉态非常形象地勾画出来。紧跟着在牛二与杨志论刀的一段简洁对话中,又把牛二百般刁难,撒泼耍赖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在于它的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鲁智深打店小二时,作者写:“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店小二脸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还不足以表现鲁达的愤怒,而用了一个“揸”字,却把那种神韵和盘托出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一段描写更为精彩,作者以幽默、俏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并通过郑屠的自身感受,把他被打的丑态表现得异常逼真,读来特别使人感到痛快。书中很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像李逵初见宋江时的一段对话固然非常精彩,就是一些次要人物的语言也表现得很出色。例如武松打虎后,遇见两个猎户,他们吃了一惊道:“你那人吃了忽律(指鳄鱼)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不知你是人是鬼?”这就非常切合猎户的身分和他们当时的心情。此外像差拨语言的两面三刀,阎婆惜语言的刁钻泼辣,王婆语言的老练圆滑,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水浒传》在艺术上也还有不足之处。全书艺术成就是不平衡的,水浒英雄在上山之前,描写都很精彩,但在上山之后,往往缺少动人的描纷。此外还有一些战争场面的单调、繁琐,招安后部分情节的不够真实和书中一些迷信和神秘色彩的渲染等。
、宋 江: 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 外国版译名
这是茅盾的小说;他的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的时代变迁,追求巨大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是非常伟大的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
同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出来?鲁是坐化而亡,李是药鸩而死,有那点相同?鲁的结局在水浒中已经算不错的了,死的安详,也许有遗憾,但都不重要了.鲁和李貌似都是粗人,头脑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