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yalong
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可以分为:
高毒:<;
中等毒性:~;
低毒:。
三唑磷是一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稻区使用广泛的有机磷杀虫剂,用于防治水稻螟虫,许多农民还用它来清理鱼塘。甲基异柳磷是近年来引入水田的,用于防治稻水象甲的一种有机磷杀虫剂。李少南比较了三唑磷和甲基异柳磷对家养鱼种尼罗罗非鱼(Tilapianilotica)、淡水白鲳(Colossomabrachypomum),以及野生的麦穗鱼(Peseudorasoboraparv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甲基异柳磷对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麦穗鱼的96hLC50分别为、、,而三唑磷对上述3种鱼的96hLC50分别为、、。按照上述农药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甲基异柳磷对尼罗罗非鱼和淡水白鲳属于低毒,对麦穗鱼属于中等毒性,而三唑磷对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麦穗鱼均为高毒。金彩杏等(2002)检测了三唑磷对4种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表明48h半致死浓度介于~,可见对海洋鱼类,三唑磷亦属于高毒农药。
王朝晖等综述了我国常见的9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原药及其制剂对5种鱼和隆线蚤的急性毒性。其中6种带氰基的菊酯对鲫鱼、鲤鱼、食蚊鱼的48~96hLC50介于~μg/L之间,它们对大鳞副泥鳅的48hLC50介于~μg/L之间,对隆线蚤的48hLC50介于~μg/L之间。3种不带氰基的菊酯对上述5种鱼和隆线蚤的48~96hLC50介于~μg/L之间。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①菊酯类杀虫剂对水生动物高毒甚至剧毒,其中带氰基的菊酯类杀虫剂毒性更高;②鱼类当中泥鳅耐药性较强;③水蚤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鱼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鱼类致毒的原因可能与鳃中Na+、K+-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有关。
三唑磷对卤虫、南美白对虾、泥蚶等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三唑磷对卤虫的24hLC50为,48hLC50为;对南美白对虾仔虾的48hLC50为μg/L,96hLC50为μg/L;对泥蚶的48hLC50为,96hLC50为。可见三唑磷对南美白对虾为高毒农药,对卤虫中等毒性,而对泥蚶低毒。
已知有机磷杀虫剂是AChE抑制剂。Sorsa等分别检测了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有机磷杀虫剂杀螟硫磷之中的食蚊鱼(1999)和麦穗鱼(2000)脑AChE的残留活性。Sorsa(2000)还以麦穗鱼和食蚊鱼为试验材料,检测了亚致死剂量的杀螟硫磷对肝脏的重要解毒酶之一,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se)的影响。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杀螟硫磷在远低于致死浓度的剂量下,即能够明显抑制AChE和GSTase的活性。因此可以用酶指标预警有机磷杀虫剂对鱼类的毒害作用。
李少南等(1997)的测定发现,来自同一科的鱼,AChE的反应动力学相似,而不同科的鱼,反应动力学存在差异。谢显传等(2003)的研究表明,鱼类之间AChE粗酶液抗抑制性的差异很可能取决于脑组织内酶的含量,而酶在反应动力学上的差异,有可能是与酶相结合的杂质造成的。所以值得注意的是,以酶指标预测鱼类对有机磷农药敏感性时,酶源的纯度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顾晓军等(2000a)研究了水温对马拉硫磷AChE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17℃下麦穗鱼接触1mg/L马拉硫磷48h后,其脑AChE活性下降40%。然而在20~22℃下,麦穗鱼接触同样浓度马拉硫磷48h,其脑AChE活性下降70%。可见鱼类在水温高的条件下更容易发生有机磷中毒。
(2)藻类。张爱云和蔡道基(1986)根据大多数农药的田间用量,以EC50(6d)为基准,将农药对水藻的毒性等级做出以下划分:
高毒:<;
中等毒性:~;
低毒:。
有机磷杀虫剂对藻类毒性的大小,与其分子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认为,脂溶性较强,容易渗入藻类细胞膜的农药分子毒性相对较强。邹立等(1998)通过测定发现,含有苯环结构的有机磷农药毒性大于不含苯环结构的有机磷农药。辛硫磷分子中不但有苯环结构,而且有氰基,因此辛硫磷对水藻的毒性特别高。
对于动物,包括水生动物而言,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是AChE的抑制剂,导致神经传导的阻断,最终造成动物死亡。但是,有机磷农药对藻类有不同的致毒机理。沈国兴等(1999)认为,有机磷农药对藻类的毒性主要在于破坏藻类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改变呼吸作用以及固氮作用,从而影响藻类的生理进程。
唐学玺等(1998)观察到对硫磷对海洋微藻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有严重的抑制效应,并研究了3种有机磷杀虫剂——久效磷、对硫磷和辛硫磷对三角褐指藻的影响。3种农药对三角褐指藻72h半抑制剂量(EC50)分别为、和。在相应的半抑制剂量下,3种农药均能引起藻细胞活性氧(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增加、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作用增强。研究认为,有机磷农药的胁迫对藻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了损害,诱导了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引发活性氧介导的膜脂过氧化和脱酯化伤害,进而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需氧生物发展了抗氧化防御系统,其组成包括酶促和非酶促成分。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可被该系统所控制,使体内的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污染物的胁迫下,细胞抗氧化防御系统会被破坏,体内活性氧过量产生与积累,进而对细胞造成伤害。
谢荣等(2000)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岛大扁藻为试验材料,丙溴磷为供试药剂,对有机磷胁迫下二种海洋微藻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酶促成分中的一种重要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和非酶促成分中两种重要的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及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EC50)和10mg/L丙溴磷胁迫下,微藻的GPx活性呈现下降趋势,GSH和CAR含量也表现为下降趋势,并且胁迫的时间越长、胁迫的强度越大,它们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陈碧鹃等(1997)测定了氰戊菊酯和胺菊酯对金藻、小球藻、紫贻贝、扇贝的毒性。两种农药对藻类和贝类的96hEC50(LC50)介于~之间。按照张爱云和蔡道基(1986)的毒性划分标准,拟除虫菊酯对水藻的毒性属于中毒。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大多数农药对藻类抑制生长所需的浓度,明显高于其在自然环境中如湖泊、河流、土壤中可能达到的浓度,因而不会对藻类带来急性毒害。然而在低浓度下,农药会对藻类产生慢性毒害,或者刺激藻类生长,进而对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产生影响。
(3)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害。杨赓等(2003)测定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和21d慢性毒性。多效唑对大型蚤的急性毒性不高,48hLC50高达。按照蔡道基等(1987)对鱼类的毒性划分标准属低毒农药。但是,以生存为指标的21d慢性实验测得的多效唑对大型蚤的最大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为,远低于其48hLC50。在的浓度下,F1代出生7d和21d的死亡率分别为和。在同样浓度下,F2代出生7d和21d的死亡率分别为和。可见仅凭借急性毒性数据难以对农药的实际危害作出充分估计。
郑永华等(1999)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为材料,在20℃条件下应用半静态方法进行了甲氰菊酯的急性毒性试验,并在亚急性暴露下研究了甲氰菊酯对鱼体器官的损伤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甲氰菊酯对鲫鱼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在亚急性暴露中,大于的甲氰菊酯试验溶液对鲫鱼的肝脏有明显损伤作用。实验结果还显示,甲氰菊酯对鲫鱼的NOEC为,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为,其最大允许浓度(MATC)估计为,比48h低一个数量级。
(4)联合毒性。随着农用化学品的使用日益普遍,水中污染物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它们往往联合作用于水生生物。谢荣等(1999)以三角褐指藻、盐藻和青岛大扁藻为实验材料,采用联合指数相加法,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和重金属对海洋微藻的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毒性比1∶1的情况下,丙溴磷——铜联合毒性相加指数(AI)对三种藻分别为、和,均为颉颃作用。
李少南等(1996)检测了有机磷杀虫剂的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对鱼类马拉硫磷敏感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见表。
马拉硫磷对几种鱼的96hLC50(mg/L)
从表所列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TPP对所测鱼类均具有增效作用。PBO的作用效果则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对鲤科的麦穗鱼和金鱼,PBO具有微弱的增效作用,而对鳉科的食蚊鱼和鲑科的虹鳟,PBO使马拉硫磷毒性降低。
钱芸等(2000)采用体内染毒的方法,以鲤鱼脑AChE活力为指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对硫磷与同属有机磷农药的氧乐果、甲胺磷和与属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涕灭威之间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这些农药之间均产生较强的协同作用。但是两种农药以不同比例加入,产生的毒性效应有明显差别。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之间(如涕灭威/对硫磷)的协同作用要强于同类之间的作用。
顾晓军等研究了马拉硫磷与作用于神经细胞氯离子通道的杀虫剂氟虫腈对麦穗鱼脑AChE的共同影响。在活体状态下,氟虫腈对AChE没有影响,但当鱼被移到不含马拉硫磷的水中之后,先前接触过氟虫腈的鱼,脑AChE活性恢复慢。这对鱼类生活能力的恢复显然有不利影响。顾晓军等的研究还表明,氟虫腈对AChE恢复的阻碍在较高的水温下更为明显。
雾都下的吃货
鱼最怕杀虫药剂以及含氯的消毒剂。杀虫剂一定要注意菊酯类型的,这一类农药对鱼类的危害很大,还有一些外用的杀虫药,对鲤鱼的伤害性比较大,剂量特别大时就会直接将其杀死。平时要防止农药污染水源,被农药污染的水,不能随意倾倒或任其流入水源中,而且施药稻田的水也不能排到河塘里面。一、鱼最怕什么农药 1、鱼最怕杀虫药剂以及含氯的消毒剂。杀虫剂要注意菊酯类的,这一类农药对鱼类的危害较大,还有一些外用的杀虫药,这些药剂对鲤鱼的伤害性比较大,当达到一定的剂量时就会直接将其杀死。很多人在养鱼时会在鱼塘里面放一些消毒剂进行消毒,但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剂量,若是量太大,就会导致鱼类大量死亡。 2、平时也要防止农药污染水源,被农药污染的水,不得随意倾倒或任其流入其它的水源中,以免禽、畜误饮和鱼类中毒。但主要是保护水源,对鱼毒性高的农药不能用于稻田,或者在施药后的最初几天里禁止将水排入河塘。 3、在稻田里面一定不能使用菊酯类农药,比如溴氰菊酯,这类药对鱼类的毒性为高毒级,一旦进人水域,对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的危害极大。所以要限制它们在稻田的使用,不仅如此甲胺磷、克百威等剧毒农药也不能使用。二、鱼浮头的原因是什么 1、如果是在夏季时浮头,那么原因有很多,比如水层的温差产生对流引发浮头。或者是白天温度高,有些养殖户为了降低高温对鱼类的影响,会加深水位,这就导致上层温度高,而下层的温度稍低,使整个池塘的溶氧迅速下降,造成鱼群浮头。 2、也有可能是光合作用不强而导致鱼群浮头。夏季时因为高温且多阴雨天气,光照条件差,而水面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还要消耗水体中的溶氧,导致供氧不足所以产生的浮头。三、鱼浮头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1、一旦出现浮头现象,要及时打开增氧机进行增氧。如果养殖的面积比较大而且增氧机数量不足,则可以根据浮头的轻重状况,优先对重症区域进行增氧。 2、如果发生比较严重的浮头、甚至泛塘现象时,可使用化学增氧方法。具体方法为,在水面泼洒碳酸钠和沸石粉,一般每亩用量40-45kg,在半小时内可平息浮头现象,可维持4-6小时。
仁义小红累不爱
(1)农药生物富集的生态效应。进入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农药,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作用,而农药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大多与它们在生物体中的积累和转移有关。水体中的农药一部分可被浮游生物吸收或悬浮性颗粒物质所吸附,部分悬浮物沉淀以后,形成底质,从而变成底栖生物的饵料。例如,水中的DDT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水鸟的食物链传递而在生物体内富集。以美国上岛河口区生物对DDT富集为例,研究表明,在污染区大气中平均存在的DDT含量为30-6mg/kg,其中溶于水中的量更微乎其微,但是,水中浮游生物体内的DDT含量为,富集系数为万(以大气中DDT含量作为基数);浮游生物为小鱼(如银汉鱼)所食,小鱼体内DDT增加到,富集万倍;其后小鱼为大鱼所食,大鱼体内DDT浓度增加到2mg/kg,富集系数为833万;海鸟捕食鱼,其体内DDT增加到25mg/kg,富集系数高达858万。环境中的有机磷农药,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作用,但是有机磷农药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量远比有机氯农药低。
(2)农药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同藻类对农药的敏感性不同。氯氰菊酯浓度在10~50mg/L时抑制双对栅藻,而刺激或稍抑制聚球藻的生长;在10~50mg/L的氰戊菊酯浓度下,双对栅藻生长明显受抑制而刺激聚球藻的生长;两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都抑制灰色念球藻的生长而刺激小席藻的生长。
浮游植物对农药的吸收效率很快。进入分层明显的水域表层水的农药,除少数被吸附沉淀外,主要都在这一水层被浮游植物吸收富集,并沿食物链向下转移,最后积累于鱼、虾、贝类体内。根据放射性14C的实验发现,含量极微的DDT、狄氏剂和艾氏剂,就可能降低某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但其毒性随着农药和浮游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DDT的浓度在10~100μg/L时显著地抑制硅藻的光合作用,而浓度高于1mg/L时却未能对某些绿藻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狄氏剂的毒性较DDT大得多,当它的浓度达μg/L时,就能明显抑制上述各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使用有机氯农药的附近水域中,由于一些藻类的选择性中毒,会导致该水域植物区系平衡的破坏,即引起敏感种类的衰亡和抗性种类的繁殖,从而产生深远的生态后果。
(3)农药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有关淡水中农药对浮游动物的研究,大多结论都证明淡水生态系统中种群结构变化的都是主要种群由大型蚤(Daphnia)变成了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如Rotifers和Bosmina占主要地位。说明农药促进了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而同时抑制了中等大小的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而由于优势种群是大型蚤的时候,整体系统的种群丰富度很低,当农药改变种群结构后,大大提高了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同时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未受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包含了大量的大型蚤,由浮游植物产生的能量能够传递到顶端的捕食者(鱼和鸟),通过藻—浮游动物—鱼的食物链途径。而在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大型蚤的数量变少,其他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了食物链变长,尤其是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导致捕食者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复杂了食物链。增加了能量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最后达到顶端捕食者的能量远远低于正常的、未污染的生态系统。反应了受农药污染和未受污染的两种食物链模式。
淡水生态系统中受农药污染和未受农药污染的两种食物链模式
另外,淡水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浮游动物对农药的敏感度不同。当水体中含有超过的氯氰菊酯时,生态系统中的甲壳动物、轮虫、固着生物和浮游植物组成的群落发生了明显改变;甲壳类和浮游动物快速减少,桡足类无节幼体对氯氰菊酯最敏感,其无效应浓度仅为。
(4)农药对其他水生动物的影响。农药污染对鱼的毒害,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短期影响包括立即回避、急性致死、活动能力减弱、失去平衡和麻痹作用;长期影响包括慢性中毒、生长缓慢、失去种群竞争能力和生理生殖机制的改变。在江河、湖泊等某些天然水体中,因受农药厂废水污染,虽未出现死鱼的现象,但有些半洄游性或洄游性的大型经济鱼类,均会因对农药的嫌忌而洄游到其他水域。另外,鱼类若长期生活在含低浓度农药的水体中,通过鳃呼吸、体表接触及食物等途径吸收农药。当吸入量大于体内解毒和排毒能力时,便在体内造成农药的积累。蓄积的农药可能会降低鱼类的繁殖率,使幼鱼成活率下降。
农药对水鸟和哺乳动物的繁殖也有严重影响。有机磷农药(二嗪磷、甲基对硫磷、乐果)可使鲶鱼(Clanusgachua)的红血球和血红蛋白下降;甲基对硫磷和乐果使红血球和核的直径减小。农药对动物生理的改变必将影响动物的繁殖,因而严重影响种群的延续。鳟鱼卵中DDT>时,孵出的幼鱼死亡率为30%~90%,鳟鱼亲鱼体中DDT1~2mg/L时,产出的卵中含以上,孵出的幼鱼死亡率明显增高;~林丹可抑制卵黄形成,抑制LH激素对排卵的诱导作用,卵中胚胎发育受阻。有些农药比如DDE还能够抑制输卵管内的碳酸酐酶与ATP酶的活性,阻碍了碳酸钙在卵壳上的沉积而使蛋壳变薄。
(5)农药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农药纳入水生生态系统后,改变原系统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也能极大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如有机农药在水体中分解的时候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缺氧环境的形成会造成发酵腐败,从而产生大量的甲烷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导致水中的某些生物中毒死亡。有机磷农药在水中分解还可产生无机磷。含磷、含氮农药使用后,进入水生生态环境后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由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或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都会对水生动物产生有害影响,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同时,富营养化促使水体表面生长的蓝藻、绿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时产生有害气体,有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农药污染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恢复的,其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中农药残留物消失的速度、气候条件以及生境的不同。河流中因水流冲洗,上游河流可携带种群,所以群落恢复较快,池、湖等则因水流交换慢而恢复较慢。对美国黄石公园喷洒DDT后的跟踪研究表明,一些种群一年之后就开始恢复,而一些毛翅目幼虫4年后,在处理过的河流也未得到恢复,处理区域面积大小也有很大影响,一个流域中的河流也许要4~5年才能使其动物群落完全恢复,而且恢复后的种群数量也较少。
有毒的蘑菇非常漂亮颜色鲜艳有种诱惑你的感觉,但是你要顶住诱惑不要 去采摘。染色大多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最主要的是紫的蘑菇是千万不能吃的 大部分带有毒,就
当前,全球变暖及极端天气灾害的增加使保险业面临严峻挑战。近一二十年来因气候灾害引起的保险损失逐年增大,2006年的飓风、2007年的洪灾和山林火灾更是使得保险公
药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一沾上它,就永远不能自拔的物品——毒品。它像是一个魔鬼,剥夺了每个人的生命;一个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吞食了一条条条宝贵的生命!毒品,简称“禁药
蒺藜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它有什么中药属性和禁忌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看看蒺藜的中药属性及禁忌。 蒺藜的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