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兰卅麻
我觉得几个历史时期是余华对历史的一种拟人化,他在《往事与刑罚》中毫不怜悯地将历史从昔日权威的宝座上拉下来施行车裂、宫刑、腰斩及点天灯。历史不复是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不复是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文韬武略,不再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那样神圣不可动摇的,人类的历史就是暴力的历史,暴力是对历史的一种提纯,一种总结方式,是历史的前进动力,同时也是余华颠覆历史的有力手段。
怀疑本身
一、余华《一九八六年》原文:
多年前,一个循规蹈矩的中学历史教师突然失踪。扔下了年轻的妻子和三岁的女儿。从此他销声匿迹了。经过了动荡不安的几年,他的妻子内心也就风平浪静。于是在一个枯燥的星期天里她改嫁他人。女儿也换了姓名。那是因为女儿原先的姓名与过去紧密相连。然后又过了十多年,如今她们离那段苦难越来越远了,她们平静地生活。那往事已经烟消云散无法唤回。当时突然失踪的人不只是她丈夫一个。但是“文革”结束以后,一些失踪者的家属陆续得到了亲人的确切消息,尽管得到的都是死讯。惟有她一直没有得到。她只是听说丈夫在被抓去的那个夜晚突然失踪了,仅此而已。告诉她这些的是一个商店的售货员,这人是当初那一群闯进来的红卫兵中的一个。他说:“我们没有打他,只是把他带到学校办公室,让他写交待材料,也没有派人看守他,可第二天发现他没了。”她记得丈夫被带走的翌日清晨,那一群红卫兵又闯了进来,是来搜查她的丈夫。那售货员还补充道:“你丈夫平时对我们学生不错,所以我们没有折磨他。”
不久以前,当她和女儿一起将一些旧时的报刊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在收购站乱七八糟的废纸中,突然发现了一张已经发黄,上面布满斑斑霉点的纸,那纸上的字迹却清晰可见。
二、关于余华: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现代作家。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民辉窗帘布艺
小说中的时间显然不再是线性的和有序的,它呈现出了一种混乱、断裂和共时的特征,因此刑罚专家才可以在对一九五八年一月九日清晨的露珠、一九六七年十二月一日中午缤纷的云彩、一九六零年八月七日傍晚温暖的山中小路和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日深夜月光里的两颗舞蹈的眼泪实施过刑罚之后,又可以回到一九六五年三月五日这一天来拯救他心爱的绞刑。我没有去考证小说中提到的上述五个特定的时期究竟对应着什么样的历史真实(显然那都是一些特殊的政治时期),因为我觉得那并不重要,我甚至觉得它们完全可以换成任何的时间段。 《往事与刑罚》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如何活在当下而对过去产生影响甚至改变过去的问题,当然这首先是因为过去对现在发生了影响,某段特殊的时期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引起了骚动和不安,因此小说中的陌生人必然要借助回忆去回到过去,在想像中他改写了过去,从而也完成了自己的解脱。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浅析《活着》中的人生意识徐慧媛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活着》是余华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看法嘻嘻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至2020年,关于余华及其作品的论文或专著研究大概有50多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但也有部分国外学者的论文。这些研究主要从文学角度,如余
前两天突然收到学校通知,论文答辩暂定为网上答辩,提前在四月底。虽然我三月已经交了初稿,但二稿一直拖到现在还没改,慌得一批。 但慌乱的我,为了不写论文,想尽了一切
中国经济新闻网是依托中国经济时报社的人才和信息资源组建的一个经济综合类新闻网站。中国经济新闻网开通了“要闻”、“政经”、“财经”、“区域经济”、“财经新闻界”等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 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 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 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 (一)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