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我爱你
历史类核心期刊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通讯地址 1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2 中国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4 世界历史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5 史学理论研究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6 史学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史研究所 7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8 文博 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等 9 清史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飞天小懒猫er
1、《抗战时期国军的特质与困境》,《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1期。2、《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回顾与反思(与唐小兵对谈)》,《东方历史评论》第4辑,2014年1月。3、《高山滚石: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收入《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年10月。4、“Rocks Rolling Downhill: The Continuity and Progr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 (June 2013),、《革命的底层动员: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动员、参与机制》,《新史学》第七卷,中华书局2013年10月;收入徐秀丽、王先明主编《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73-309页。6、《革命的经纪人:中共早期工农运动的仲介群体》,载吴淑凤等编《近代国家的型塑: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2013年6月,下册,第1015-1031页。7、《蒋介石与党国元老(1925-1932)》,载黄自进、潘光哲主编:《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形塑》第1册,第429-468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9月。8、《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视点》,载铃木贞美、刘建辉编《东アジアにおける学芸史の総合的研究の继続的発展のために》(国际研究集会报告书第31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2013年3月,第173-196页9、蒋介石的阅读史、蒋介石的阅读年表,载吕芳上主编《蒋介石的日常生活》,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77-334页。10、“ChiangKai-shek'sreading:aninquirybasedonChiang'sdiary,1920s-1940s,” JournalofModernChineseHistory,(June 2009),、《亡国、亡省、亡人: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载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6月,第103-128页12、「亡国,亡省,亡人:1915年から1925年における中国の3回にわたる反日运动の変化」,载刘杰、川岛真编『対立と共存の歴史认识:日中関系150年』,东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8月,第57-77页13、“The Battle of Hunan and the Chinese Military’s Response to Operation lchigo,” in Mark Peattie, Edward Drea, and Hans van de Ven, eds. The Battle for China: Essays o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937-1945.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lifornia, 2011, .)14、《蒋介石和国民党(上、下)》,《理论视野》2011年第11、12期。15、《“反革命罪”的源起与剔除》,《政府法制》2011年第12期。16、《从孤儿寡母到孤家寡人:蒋介石的早年成长经历与个性特质》,载吕芳上编《蒋介石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3月;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17、《蒋介石的阅读史》,《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4期。18、《北伐时期的地缘、法律与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1期。19、《从五四到五卅:城市民众运动的组织动员(1919-1925)》,《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9年第43辑。20、《党员、党组织与都市社会:上海的中共地下党(1923-1927)》,载吕芳上主编《论民国时期领导精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21、「党员·党组织·都市社会:上海の中共地下党」,日本『中央大学政策文化综合研究所年报』第13号,2010年8月。22、个人、社会、群众、党:五四前后的关联与互动,《两岸发展史研究》(台北)2009年第6期23、「个人、社会、大众、党:五四运动前后の连关と发展」,载村田雄二郎编『リベラリズムの中国』,东京,有志舍2011年9月出版,第247-267页。24、「跨越鸿沟,关注连续」:评『一九四九年前後の中国』,『近きに在りて』2008年53号。25、《北洋时期的南北畛域观念》,《陆荣廷与旧桂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26、《民国时期的日书汉译》,《近代史研究》2008年6期。27、《中政会与国民党最高权力的轮替》,《历史研究》2008年3期。28、《联俄与师俄:孙中山晚年改组国民党的意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08年。29、《“武主文从”背景下的多重变奏:战时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与党务》,《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4期。30、《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的组织与人事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2007年33辑。31、《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1期。32、“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on a Wartime Campus:A Study focused on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October 2007),、《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4期。34、《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民国档案》2006年1期。35、《“革命”与“反革命”:192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5期。36、《湖南会战:中国军队对日军“一号作战”的回应》,《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3期。37、《北伐中的漫画与漫画中的北伐》,《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3期;《新华文摘》2004年20期。38、“Power Transmutation and Factional Struggles among Members of the GMD Central Committe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Autumn 2004), 、《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嬗蜕与派系竞逐》,《历史研究》2003年5期。40、《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近代史研究》2003年5期。41、《战时国民党党员与基层党组织》,《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4期。42、《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5期 。43、《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自省:以1944-1947年国民党党政革新运动为视点》,《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44、《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历史研究》2001年5期。45、《从“容共”到“容国”:1924-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46、“Party-government Relationship:The Functioning of KMT’s Rule by Party at Local Level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Spring 2002), 、《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期。48、《张謇与南通地方自治模式:兼论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调适》,《苏东学刊》2001年1期。49、《以共和精神治校:陈裕光与金陵大学》,《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0、《探索女子高等教育办学之路:吴贻芳与金陵女子大学》,《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1、《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2期。52、《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3、《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递嬗:以1927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重点》,《历史研究》1999年2期。54、《教会大学学报校刊出版史略》,《社会转型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55、《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56、《战前中国的抗日民族教育:以中小学教科书为视点》,《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增刊。57、《九一八以后中国留日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3期。58、《留学与救国:1931至1937年中国留日学生的行为与心态》,《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59、《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近代史研究》1996年2期。60、《失去重心的乡村社会:民国时期乡村权势的转移与蜕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增刊。61、《教会大学与中国知识女性的成长》,《文化传播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62、《教会大学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6年4期。63、《留学与救国─战时海外学人群像》,《抗日战争与上海》,1995年。64、《民国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北)1993年创刊号。65、《从深闺走向世界的女子留学生》,《明报月刊》(香港)1993年9期。66、《民国时期离婚问题初探》,《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1992年。67、《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官僚政治》,《历史档案》1991年4期。68、《近代中国学会的历史轨迹》,《学会》1990年6期。69、《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人口研究》1990年2期。70、《近代留学生与华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3期71、《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3期72、《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东南文化》1989年1期。73、《三十年代留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民国档案》1989年3期。74、《取径东洋,转道入内: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6期。75、《抗战时期留学生群像初探》,《近代史研究》1989年4期。
Nicole6996
一、1大学语文;2港台现代小说;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5鲁迅小说精读;6新马华文文学等。二、1 First Year Seminar;2电影、文学中的当代中国;3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Bard College) 1.《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论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页。王德威教授序。2.《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23页,35万字。王润华教授序。3.《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37万字。王润华、周宁教授序。4.《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26万字。陈思和教授序。5.《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万字,王富仁教授序。6.《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4月),滨下武志教授序。7. 《身体意识形态——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修订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4)。8.《“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9.《广州鲁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此中并未包含发表的4000字以下的文学批评文章)20111.《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页76-80。ISSN1003-7535,9000余字。2.《重读张爱玲<色,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页133-146。12000余字,刊号ISSN 1003-0263。3.《反成长的成长叙事——论鄢然《残龙笔记》兼及韩寒《三重门》》,《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日,页108-112。9000余字,刊号ISSN 1006-0820。4.《论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页38-43。刊号ISSN1000-9639,9000余字。5.朱崇科 李淑云《失败的“故事新编”——评苏童的《碧奴》》,《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上半月),页152-154。刊号ISSN1003-9538,6000余字。6.《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教学研究论文),《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页105-108。刊号ISSN1006-0677,5000余字。7.《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页79-85。刊号ISSN1003-0638。9000余字。8.《林文庆如何对接厦大认同——评李元瑾编著《林文庆的厦大情缘》》(约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号,页109-112。ISSN: 1793-7248。3000余字。9.《鲁迅小说中的青年话语》,《名作欣赏》2011年7月上旬刊,页37-41,约7500字。刊号ISSN1006-0189。10.《扎根本土与自我表述——两本新马论著阅读笔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页67-72,约8000字。刊号ISSN1002-5162。11.《鲁迅小说中的村镇政治话语》,《新世纪学刊》总第11期,2011年10月,页42-47。10000字。刊号ISSN0219-6085。12.《华文文学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问题》,《暨南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实际出版时间为11月),页6-11。8500字。刊号ISSN1000-5072。2010:1.《论鲁迅小说婚恋话语中的悲剧性机制》,《汕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页61-66。9000余字,刊号ISSN1001-4225。2.《爱的中间物——《魔祟》重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页20-25,ISSN1008-985,8000字。3.《身份认同与“变脸”叙事的双重裂合》(约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页52-57,刊号ISSN1003-8388,7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页111-117,刊号ISSN1671-8402,10000余字。5.《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页146-152,刊号ISSN10007326,10000字。6.《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页80-85。7700余字。CSSCI,刊号ISSN 1003-7772。7.《思路、写路与寻路——论鲁迅小说中路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余字,页93-103,刊号ISSN02196085。2009年1〈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页158-163。刊号ISSN 1004-3926,10000字。2〈“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页21-26。刊号ISSN1002-5162 ,8000余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页45-52。刊号ISSN1000-9639,11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月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9期,2009年12月,页63-69,9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8年1〈认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诗学——论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页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录,页72-73。2〈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页180-185。刊号ISSN 1004-3926,11000字;3〈当知识化为权力——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页40-46。9000余字,ISSN1003-0638。4〈民族身体的跨国置换及身份归属偏执的暧昧————论九丹《乌鸦》中的力比多实践〉,《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6辑"海外中国文艺专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页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5〈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页87-92。8000字,ISSN1009-542X。6〈“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鲁迅《肥皂》精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页61-65。6500字,ISSN1006-0189。7〈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41-47。12000字,刊号ISSN1000-963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收录,2008年第10期,页127-133。8〈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暨南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11-16。9000字,ISSN1000-5072。9〈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华文文学》2008年第5期,页66-72,10000余字。ISSN1006-0677。10〈本土意识的萌孽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号ISSN 0219-0699 。11〈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刊于《上海鲁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页34-45,ISBN9787807453550 。12〈鲁迅“神”访郁达夫:不在场的南洋遭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页112-121。刊号ISSN 1003-0263。13〈新东方主义:力比多实践中的认同政治——从《上海宝贝》到《我的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5000字,ISSN 1672-223X。14〈欲望的吊诡——贾平凹《废都》情色书写的悖论〉,新加坡《新世纪学刊》总第八期,2008年12月,12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7年1〈规训的悖谬与成长的激情——论王小波长篇中的性话语〉,《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11-117,刊号ISSN0447-662X,11000字;2〈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4-18,刊号ISSN1000-9639,8000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形营构〉,《鲁迅世界》(广东鲁迅研究会)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页55-61,登记证粤0第10321号,10000字;4〈插入的退让:从情/遗书到遗性/书——论木子美《遗情书》中的性爱关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页11-15。刊号:ISSN1671-8275。10000字。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家族》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思想文踪》第10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页122-141,书号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6〈鲁迅小说中“吃”的话语形构〉,刊《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页15-20转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页221-229,刊号ISSN02176742,9000字;7〈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 ——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扬子江评论》第3期,2007年6月,刊号ISSN1009-542X,10000字;8〈(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6),ISBN9789576688294[820],共15000字,页1-24。9〈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页69-76。刊号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参《蕉风》(马来西亚)2007年7月第498期,页86-95。10〈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论纲——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香港文学》总第272期,2007年8月,页90-94,7000字;刊号ISSN1607-4793;11〈身体意识形态:叠合的悖论——论《沙床》中的力比多实践〉,《韩中语言文化研究》(韩国)第12期,2007年9月,页383-396,刊号 ISSN 1738-0502,9000余字。12〈旅行本土:游移的“恶”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为中心〉,《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页99-106,刊号ISSN1006-1398,10000余字;13朱崇科 张颖妍〈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寓言——从麦兜系列电影看九七后香港想象的流变〉,《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9000余字;刊号ISSN1006-0677。14〈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页171-177。15000字。刊号:ISSN 0511-4683。15〈自我叙事话语与意义再生产——以潘军的《重瞳——霸王自述》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推迟),10000字。刊号ISSN1672-223X。2006年1〈没有主义还是主义的狂欢?——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个案进行分析〉,《备忘志》(马来西亚)第四期,2006年春。2〈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1920、3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3〈在凤凰涅盘之前:浅议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与超越〉(学术规范论文),《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3月上(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4〈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任剑涛 彭玉平主编《论衡丛刊》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实际出刊日期)。6〈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看张贵兴的雨林书写〉,《亚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页134-152,2006年6月。7〈谁的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命名的后殖民批判〉,《学海》(江苏省社科院主办)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或参《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6期,2006年7月)。8〈马华文化/文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论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9〈开放与抽象: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中心论郭宝昆的本土收放〉,《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10〈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见刘中树 白杨等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1〈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12〈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论世华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13〈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25日。14〈论卢卡奇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叙述关涉〉,《求索》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30日,页195-197。15〈身体政治:用与被用——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中心〉,《中外论坛》(美国双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53-58。16〈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型教学策略刍议〉(教学论文),收入《2006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页285-292。17〈如何故事,怎样新编? ——从主体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编小说的存在及其确立〉,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行的季刊《中国现代文学》第39号,2006年12月30日。18<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6期,06年12月。2005年1 〈雅俗混杂的香港虚构——浅解《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2〈边缘童话:谏言(建言)香港——浅论西西的故事新编小说〉,《国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号。3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试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4期,2005年7月。4〈现实主义的承继及限制——论陶然的故事新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5〈纪恶的吊诡:叙述暴力与历史——评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10月号。6〈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见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页169-182。2004年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2〈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当代》(台北)2004年5月号,总201期。3〈“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 《亚洲文化》(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总第28期,2004年8月号。4〈暴力书写:狂放莫言——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台北《文讯》杂志,2004年8月号。5〈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香港文学》2004年11月号,总第239期。6〈陈瑞献——(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见《联合早报》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连载,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余字。7〈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许文荣《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抵诗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12月。8〈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4年6月号(脱刊,实为2004年底出版)。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2003年1〈想象与重构:上海的现代性——评李欧梵《上海摩登》〉《浙江学刊》(双月刊,杭州) 2003年第1期 [另刊《当代》(台北,月刊)2002年第12月号] 。2〈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3〈本土性的纠葛——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学海》(双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4〈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5〈无序之则:叙事的法则——吴耀宗初论〉,《香港文学》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号。6〈观照与开创: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评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世纪中国》, 2003年05月30日。7〈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星洲日报?文艺春秋》(日报,吉隆坡)2003年7月5日。8〈新加坡书写与书写新加坡——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6月号。9〈“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亚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参《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版2003年8月。10〈看与被看:中国女人与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和《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新加坡文艺》(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11《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9月号。2002年1〈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人文杂志》(马来西亚吉隆坡,双月刊,2003年后改为季刊),2002年1月号。2〈空间形式与香港虚构〉,西安:《人文杂志》(双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3〈“小说”的野心与虚构的魅力——评王德威著《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3月号。4〈现代性与“狐狸”的智慧——评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人文杂志》(吉隆坡),2002年5月号。5〈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华文文学》(双月刊,汕头),2002年第3期。6〈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台北:《当代》(月刊),总第179期,2002年7月号。7〈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香港文学》,2002年11月号。8〈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见龚鹏程等《第一届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21世纪台湾, 东南亚的文化与文学》(宜兰:南洋学社, 2002)。2001年1〈平淡上路:超越飞升与失落——中国当代美学批评的反思〉,见《中州学刊》(双月刊,郑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故事新编中的叙事范式——以鲁迅、刘以鬯、李碧华、西西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分析》(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5;导师:王剑丛教授)3 〈神游与驻足——论刘以鬯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香港文学》,2001年9月号。2000年1〈为了反抗与也是反抗——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笔下人物性心理描写比较〉,见《鲁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2〈积淀与重塑——从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说开去》〉,见《香港文学》2000年3月号。3〈城市意象:虚构中的契合与超越——颜纯钩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见《香港文学》2000年6月号。4〈反抗:徒然抑或尴尬——颜纯钩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况探析〉,见《哈尔滨师专学报》(双月刊,哈尔滨)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5〈历史重写中的主体介入——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编”为个案进行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6〈清洗独角兽的尾巴——浅论香港文学批评的一种偏离〉,见《纯文学》(香港)复刊号第30期,2000年10月。1999年1 〈我看“南来作家”〉,见《香港文学》(月刊,香港)1999年1月号。2〈旁观独角兽的角——关于香港文学独特性的边缘性的思考〉,见《香港文学》1999年5月号。3〈周氏兄弟有关“3?18事件”的文本比较研究〉,见《广东鲁迅研究》(季刊,广州,今改为《鲁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4〈香港气度与香港文学〉,见《香港文学》1999年10月号。 1 杨松年 杨宗翰主编《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台北:唐山,2003)。2 杨松年 简文志主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北:唐山,2004)。3 杨松年 林明昌主编《多元的交响:世华散文评析》(台北:唐山,2005)。4 杨松年 郑琇方主编《细致的雕塑:世华微型小说评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1〈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2002,6,5-7,香港大学: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香港大学:国际会议论文(2002,12,6-7);3〈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首届亚洲学者国际研讨会,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4〈尴尬与超越——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6〈建构马华文化/文学:写在本土迷思以外——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7 〈“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首届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12月8-9日。8〈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文化疆界与国家图像”国际会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年6月23-25日。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会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后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第13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11〈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日本京都大学2006年1月15日,海外华人与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12〈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2006年7月24-29日。13〈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学。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15〈中国当代文学讲授中的海外视野〉,“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复旦大学,2008年6月20-21日。16.《“大”“小”的辨证:重读<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宝昆”国际会议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办单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17.《两种现代性:鲁迅与林文庆的文化冲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18.《方北方的文学本土转型及其限制》,“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会议,2013年9月14-15日,汕头。19.《(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众声喧“华”:华语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国际会议,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华文教会馆,由台湾中国现代文学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台湾文学馆举办。20.《论王润华放逐诗学的三阶段》,“近代以来亚洲移民与海洋社会”国际会议,2013年12月20-21日,广州。
呼啦啦达人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阿拉丁摸神灯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华侨大学研究生法学毕业不难。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华侨大学研究生法学毕业要求是:1、完成规定学分要求。2、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及答辩。这些是所有研究生都需要完成的
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毕业要求包括:1. 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要求;2. 通过学校规定的毕业论文答辩;3. 通过学校规定的毕业考试;4. 具备学校规定
《从华侨到华人》作 者:麦礼谦《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1988年01期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重复率要求重率要求在5%以下。
《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史学月刊》《中国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