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罒無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和高等 教育 的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 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散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给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誉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的空余时间去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与自由, 经验 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 人际交往 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恋爱的启发,但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关键字:爱情、恋爱观、心理健康、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恋爱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散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给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誉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的空余时间去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与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恋爱的启发,但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一、何为恋爱观
拉罗福什科尔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读过爱情字眼的话,就不会堕入情网之中。由此,我们可以先行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爱情归根结底,也是社会的产物。我们不必将爱情描述得如何神秘,如何圣洁。仔细道来,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的基础上,在内心形成的,对对方由衷的倾慕,同时,双方都渴望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稳定、专一的感情。归根结底,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人类对于恋爱这一问题所持有的基本看法、观点,就是恋爱观。爱情是人类繁衍生息所必需的条件,因此不论对个人,还是整体人类而言,它都是弥足珍贵,举足轻重的。我认为恋爱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但是我们同时又应清醒的认识到:虽然爱情是一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因此,正确地树立这一认识前提,我们才能建立正确恋爱观。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此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二、不同的恋爱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魅力恒久的人生课题。在人类发展史上,许多伟大的文艺作品都是与爱情有关的:我国的《诗经》、《楚辞》,希腊的史诗,莎士比亚的作品,甚至__的《圣经》中对爱情都有相当精彩而感人的描述。《诗经》首篇《关睢》即描述一名男子追求女子的恋爱过程。而莎翁笔下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除了文艺作品对爱情的描写,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也对爱情有着不一般的看法。黑格尔认为:爱情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而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这些笔者所罗列的对于爱情的阐述,距离爱情的本质依然还有一些差距。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建立在男女性爱基础上的感情之所以是爱情,是由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所以,所谓爱情,不单单是由人类的生理需要的冲动而互相需要,更重要的是,爱情是基于双方志趣的投契以及心灵的相通。这些,前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受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知识结构等等所制约。总而言之,爱情是男女双方在一定的客观的物质基础以及双方所共有的生活理想上,在双方心里所形成的对对方最真诚的倾慕,并且,双方都因为这倾慕而强烈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身伴侣。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在两性之间的崇高的感情。与友情相比较,爱情还有两性之间那生物性方面的吸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性相吸。而爱情与好感的不同,就在于爱情是根植于男女双方的社会属性的基础上的。而好感却通常都只是单纯的感觉。
综上所述,关于爱情观,我们可以从它丰富的内涵中归结出四个要素:一、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部分,它往往表现为灵与肉相融而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苊,也是爱情的理智向导;四、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三、怎样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众多的大学生恋爱中,不同的理想、信念、思想、人生观和心理素质,形成了不同的恋爱类型。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恋爱类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慰藉型、友情型、理想型、志趣型、功利型、情欲型。可见,学生需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所谓恋爱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恋爱观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关系的产物,是具有阶级性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
大学生在进入恋爱状态前,就应该懂得,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和奉献。在社会生活中,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一是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二是个人对家庭、父母、孩子、朋友和爱侣的责任。第二方面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是社会干预最为微弱的生活领域,是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正因为如此,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大学生一旦进入爱的王国,就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此外,大学生还要注意提高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大学生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如果个体的承受能力较强,就能比较好地给予应付,如果所受到的挫折超过承受能力而得不到合理的情绪疏导,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提高爱情挫折承受力的方式之一是学习对挫折的“问题定向性应付”,即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 和途径来应付挫折。大学生应该认识到爱情虽然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提高爱情挫折承受能力的方式之二是学习对挫折的“情绪定向性应付”,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如,应用合理化效应、让情感升华等防卫机制。所谓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指对某些不能改变的挫折在认知上给予调整,将挫折归为对方的不是。升华是将挫折所产生的愤怒情绪、仇恨和敌意、自责或愧恨等消极情绪,都作一种积极的处理,将它们作一种高尚的表达。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感情,摆脱或消除烦恼和痛苦的思绪,在新的追求中确认而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即在爱情受挫后,应该冷静地客观地分析一下原因,进而 总结 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和思想水平。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能战胜挫折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由于大学生还未走出社会,因此,这阶段的爱情会明显地表现为如柏拉图之恋般的不需顾虑物质基础。但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有正确树立这一意识,才能更好掌控爱情之舟。与些同时,大学生的爱情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大学时候正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锻炼生存技能的特殊时期。因此,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不能将大学的重要任务——求知,抛开,而应当正确地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相信你会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
参考文献:
[1]白山 《恋爱心理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2]原田玲仁(日本) 《每天读一点恋爱心理学》
[3]弗罗曼(美国) 《爱的艺术》
[4]百度 百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范文二:调整自己,勇敢向前,做最强的自己
摘要:进入21世纪,八零后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而作为九零后的我们已经走进大学的校门,在社会家庭等的影响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越来越暴漏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门课对我们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学会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更加坚信自己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 文化 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字:新环境 心理健康 做自己
当代的大学生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作为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理所当然成为处于这一时代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大学生探索真理,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理想,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充满幻想的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时候,显得步履蹒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心理问题,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目前大学生人数增加,独生子女人数增多,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等等。而这些问题使高等学校的教育较以前具有艰难性,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是通过对心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逐步解析,明确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上述三者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的探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是分析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1、与大学校园环境适应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与中学阶段的生活习惯、环境差异的比较等;2、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机过强,学习疲劳,习得性无助等;3、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4、与家庭贫困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目前国家收费标准的提高和物价上涨,以及贫困大学生与富裕大学生的对比讨论等;5、与恋爱和性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通过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和特点进行相关研究等;6、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焦虑、自卑、自负、嫉妒、从众、依赖心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自身原因。放眼整个社会,大学生必然是一个既突出又相对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不乏社会未来的精英人士,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正因为这样,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成为了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也能够妥善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大学校园以及整个社会创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
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己,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己,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着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在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自己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快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地环境中,去最大限度发挥你自己的潜力。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作为世界未来的主宰者的我们,现在我们必须学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在面对外界的各种压力面前我们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在学习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我们的私人生活,因为我再也不会回到从前,再也不能让父母来给我们打点一切,以后的路始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所以不要伤心不要难过,我们要勇敢起来,不能把我们这一代人看扁了,我们要充分的去证明我们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里重要的一课。解决了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让我们去大胆的去面对一切,勇敢的做自己,做最强的自己。
大学生心理指导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咨询论文
2.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3. 大学生学习心理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bluelights
初中心理辅导以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作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全面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1 浅谈班主任做好初中毕业班学生心理辅导的策略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因此,作为学生的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心理方面了解后,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困惑,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应当说,由于初中毕业学生的特点,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既要深入地了解他们,还要履行好班主任的职责。 关键词:班主任 毕业班 学生 心理辅导 毕业班,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是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智育成为重头戏。初三学生,随着中考的临近,心理负荷与日俱增。进入初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习节奏加快,总有一种咄咄逼人的紧张感;二是学习负担加重,一种新的知识刚刚学完,另一种新的知识又跟上,学生感觉很难应付,时间长了,他们会觉得很累,内心深处有一种失落感;三是面对家长的希望和老师的更高要求感到力不从心,精神恍惚,本来简单的问题也变成了难题,出现知识恐慌和能力恐慌。这些都说明,多数初三学生正生活在阴影笼罩之下,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此我认为,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学生心理状况调节好了,班级管理就顺手了,学生成绩也就容易提高了。 一、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 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2.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 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3.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 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二、造成初三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发展有关。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眼中的形象,但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己把成绩看得太重,过分追求成绩的完美。 初三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转型时期,价值观与世界观善未成熟,他们多数用外界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爱面子,自尊心极强,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他们会因高度重视考试分数而忧心忡忡。 3.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盼铁成钢”的高期望值下,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日益加重。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挫伤。家长把重点高中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对他们另眼相看,家务不用做,零用钱也比平时给得多,语重心长的嘱咐也多起来。评价体制是束缚教师教学的锁链。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教学质量,他们加班加点,不怕苦累地奋战着,既要看好尖子生、中等生,又要兼顾后进生。在家长和教师的“补贴”下,学生只能埋头苦读,就算背上的包袱再重也不吭声。 4.班级中的后进生,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不如他人,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指责。 他们或者很自卑,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世界里,不喜欢与别人交往;或者自暴自弃,彻底放弃学习;或者产生敌对心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或者寻求其他发泄方式,如沉迷于网吧、逃学、抽烟、喝酒、打架等。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班主任应“平视”学生。 毕业班的学生是即将成人的学生,其基本的认识水平、辨别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以“平视”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是人格上的原因,更是师生情感因素决定的。只有“平视”学生,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缺点,才能科学地评价学生;只有“平视”学生,班主任才会以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严格对待,宽容待人。“平视”必将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扶正,必将成为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保证。 2.有效地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 人际关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除特殊情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脱离了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由此看来,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毕业班班主任,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殊的优势,来调节学生心理,实施教育。可以说,健康的个性是离不开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人际环境是班主任用以调节学生心理的重要资源。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的范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可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特点,积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如体育方面可组织篮球比赛、排球比赛等,文艺方面可组织朗读比赛、歌咏比赛等,让有各方面爱好的学生都能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 4.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要指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调整自己对考试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认清自己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只要自己努力过、付出过就无怨无悔。这样可以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下精神包袱,使他们轻装上阵。树立自信心,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树立自信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信训练。考试意味着与别人竞争,但不到最后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学生通过挑战消极的自我意识,可以找到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制力,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5.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取得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 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也有重要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紧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得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放任自流;有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自私、任性、我行我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差异,创造性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工作中看到学生进步,就会感觉到班主任工作充满着魅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为学生考虑,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心里的困惑,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及其心理辅导策略 摘 要: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在现在非常常见,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考试焦虑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对初中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常见表现的分析,提出一些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 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 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66. [4]魏心.初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孙建兴.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与矫正[J]科教文汇,2006,5. 猜你喜欢: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 初中心理辅导论文范文 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4. 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初中生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烧仙草AO
健康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分支,自1978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健康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充分共享。健康心理学在维持和改善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评估和诊断健康;完善和改进健康防治体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心理的论文 范文 一: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 教育 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二: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高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介绍了省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的建设理念、改革 措施 和建设成果,旨在为同类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人才培养
2001年教育部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出台了4号文件《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先导项目在各高校启动,形成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模式。“普通心理学”课程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三年的建设周期中,课程团队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六大要素,即内容建设、队伍建设、 教学方法 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机制建设[1],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突出整体性:从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出发,科学定位课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后续所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方面发挥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在课程建设之初,团队成员就达成共识,即不是孤立地将“普通心理学”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是将课程建设紧密服务于人才培养,为整个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团队认真厘清了三个关系,一是“普通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二是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三是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通过对三个关系的科学梳理,确立了“普通心理学”的课程地位,即奠定整个专业学习的基础,是专业基本功和专业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建设全程始终突出精品课程在专业内部建设的辐射作用。
二、体现先进性: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强化专业精神培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学者指出,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即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始终保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前沿性[2]。不仅如此,从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一门科目在某地某时应该有一个为自己的利益供欣赏的善”,“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3],因此,“普通心理学”精品课程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的作用,还十分关注是否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启迪,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内容方面做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兴趣性。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但很多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都不同程度地对其抱有不正确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导致刚接触“普通心理学”、面对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感觉抽象、枯燥,根本没有想象的有趣。因此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稳定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并引入“课前三分钟———奇妙的心理效应”、“任务驱动学习———解密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与我———分析自己的心理现象”等环节和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感受心理学的魅力,解答生活中的心理谜题,发现心理学的科学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专业学习真正满足学生求知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2.专业性。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定[4],是一个专业立足和生存的根本,也是人才培养最朴素的目标。专业性的培养渗透于专业课程学习全程,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肩负着专业性培养的使命。“普通心理学”课程的专业性定位于两方面,一是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都要进行深度解析,区分“专业理解”和“ 经验 理解”的不同;二是培养专业的 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用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认识和分析问题,用专业的语言去阐述和解释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培育专业气质、夯实专业基础。
3.实践性。为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将实验教学部分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由两名青年教师承担实验教学,撰写了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大纲中专门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实验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加强课程内实践环节的建设,设计了“你来讲”、“心理问题研究”等环节,由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结合教材、作业和资料查阅,分小组合作承担部分内容的讲授,开展力所能及的研究性探索,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培养了综合能力。
4.延伸性。为夯实专业基础,体现“宽基础”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建设中还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延伸性,即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向下延伸到实际生活中,注重专业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贯穿“心理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同时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幸福学科”,对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作用和积极价值;向上延伸是与研究生考试相结合,把近几年的 考研 内容引入教学,一方面深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前奠定基础;在中间层面将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延伸联结,凸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性。
三、凸显有效性: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体系与内容整合优化后,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往“普通心理学”的开课时间在第一学期,因课时较大,恰逢学生刚入大学,还处于高考后的松懈状态, 学习方法 、习惯等均不适应,所以学习压力较大,学习效果不甚理想,最初学习的挫败对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打击不容小视。课程团队以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将整合后的“普通心理学”分为两段开设。一方面分解了学生刚入学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体现了教与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边教学边对学生进行 学习方法指导 和资源利用的指导,帮助学生改变中学时期机械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的知识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这一改革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整体成绩普遍提高,有效保护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尊心,极大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
四、彰显科学性: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体系改革,以评促学教学评价
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诊断、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有效促进教与学的过程,帮助师生明确教学进度、 反思 教学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完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教学评价被机械地视为“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判断”[5],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激发、教与学的反思、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动态的、过程性的因素,导致教学评价只重结果不问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教学价值生成相脱离,其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为彰显评价的功能,切实发挥评价的作用,将教学评价内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对教学的动态引领作用,从2012年起“普通心理学”课程逐渐摸索并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并将此模式全程贯穿、渗透于课程教学中,及时反馈,效果明显。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学观,以人为本,关注“当下的教学”,将对成绩目标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同时,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对教学有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感,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是“如何教好”,怎样不断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虽然考试的压力有所减轻,但对学习过程的投入和学习能力的要求提升了,学生不再被当做“知识的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随时关注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和课堂表现,积累学习与评价“资本”。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对良好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发挥教育性: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优质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又承载着学生知识建构、意义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功能,同时兼具人文教育与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大学校园充满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网络、图书馆以及各种信息源,但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利用大学丰富的资源提升自己,更不具备这种资源意识。由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问题更为突出。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十分重视课堂和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作用,不断积累和建立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涉及五个系列,包括经典心理学影片、国外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必读书籍、网易名校公开课以及“普通心理学”国家精品课程视频等,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巨大的学习、阅读空间,同时教师还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与关联这些资源,在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资源学习之间搭建起桥梁,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学习内涵,提升专业学习品味,挖掘学生专业学习潜力,强化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使专业学习丰富而充实,彰显了专业的魅力和大学生活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4.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83.
[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秉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8.
[4]孟现志.高等教育的专业性[J].教育研究,2009,(2):94.
[5]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关于心理的论文范文精选相关 文章 :
1. 心理咨询师论文范文两篇
2. 3000字心理论文范文
3. 心理学论文范文1500字
4. 心理学论文范文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整合的关于管理理论的一些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物业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作用 1、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企业发展 1.1 现代
毕业 论文或专著的致谢部分对在写作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和贡献表示书面感谢。该语类(genre)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作者在致谢中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感谢
我们写作的时候,不要写的很宽泛,不要把所有的材料都运用进去。应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讲的材料来写,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以心愿为话题的
摄影是什么? 有人说,摄影是一门科技。有人说,摄影是一门艺术。 优秀的照片让人知真假,懂善恶,而且令人感美丑。 美与丑,这是美学探讨的问题,也是摄影应该探讨的问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 自我评价 、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