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erry317
《中国经济周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并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中国经济周刊》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以政经为主的综合经济类杂志,是中央宣传主管部门指定的中央级重点媒体(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定的重点期刊、国务院新闻办确定的63家中央级重点媒体之一);全国两会指定上会的经济类期刊,是中国官方主流财经媒体。
《中国经济周刊》定位于“领导决策的经济参考”,核心读者为政府和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层,为中央、地方以及企业的领导层提供最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资讯、新闻及观点。
作为官方主流新闻媒体,《中国经济周刊》的原创深度报道专业、权威,第一时间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现场报道,以及重大热点新闻的深度解读。
文化传统:
投稿指南:
1,《中国经济周刊》演示文稿必须可靠,数据准确、创造性、科学和实用。新颖论据充分,资料可靠,文书也要自负(禁止抄袭),文章要精炼。名称按句子顺序排列,排列应在贡献时决定。作者的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和邮政编码必须明确填写,多位作者签名时必须征得其他作者的同意,按先到先得的顺序排列,原告通知后不再更改。
文章需要2000-2400个字符(标题、作者和单位、邮政编码、内容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资料等)。文章标题字符不能超过20个字符。
2、文章的图表要典型,尽可能少而精密,表使用3选票。黑线、柔和的线条、均匀的厚度、测量单位不能采用非法定测量单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经济周刊
紫霞大官人
10年前终身寿险利率一般低于现在,由于市场环境和金融资产配置情况的变化,终身寿险利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10年前,终身寿险的利率介于2%之间,有些产品甚至可以达到8%,但这些都是特殊情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终身寿险的利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如今终身寿险的利率已经介于3%之间,具体情况还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定价策略和客户的保单条件。
爱谁是谁007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一些人认为,美国加息、缩表,中国降息、降准,一定会导致大量资本外逃,以致人民币贬值。但相反,中国央行降准后,人民币兑美国汇率不仅没有出现大幅贬值,反而出现小幅升值。于是,一些专家开始分析:中国降准幅度低于市场预期。有没有这样的原因?应当不可否认。但这仅仅是表层认知,深层原因并未获得足够的揭示。 首先请耐心看下边的逻辑线,它会破掉在人们认知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看法。当下的外汇市场上,说人民币升值、贬值,一般都是针对美元,而说美元升值、贬值,通常是针对美元指数。最近,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美元指数上涨,甚至涨破100大关,所以人们认为美元在升值。一般理解,美元升值人民币应当贬值,但为什么人民币兑美元不贬反升?其实,这其中就有错误,因为美元指数的货币篮子里,根本没有人民币,所以,美元指数上涨只代表美元兑欧元、兑日元、兑英镑、兑瑞士法郎等货币的综合升值,而并不代表美元兑人民币的比价状况。所以,未来不要看到美元指数上涨,就认为人民币一定会贬值。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如何评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回归本源逻辑,从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中美两国经济前景,以及贸易、资本流入流出的差额等多个方面去做综合评判。尤其要看“利率平价”,中国央行现任行长易纲先生认为:利率平价对汇率的解释力高达70%,而购买力平价的解释力不足30%。 实际上,许多人也是依据利率平价原理认定:美国加息、缩表,中国降息、降准,一定会导致大量资本外逃,以致人民币贬值。但是,对这个解释力达70%评判标准,同样需要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第一,决定两国货币汇率变化的是名义利率、还是实际利率?第二,会不会过于强调“热钱”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而没有看到股权资本、实业资本对相对较低利率金融环境的青睐?第三,会不会过于强调即期汇率的变化方向,而忽视远期汇率的变化方向? 货币学理论在谈汇率问题时,一般会将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分别表述,比如两国利率比较,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可能“即期升值,但远期贬值”;低利率国家的货币可能“即期贬值;但远期贬值”。这说明什么?汇率问题具有相对性,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家,相对较低的利率环境恐怕更符合中国经济诉求。所以,我们不要过于强调短期人民币贬值压力,只要中国实体经济可以更加 健康 而长足发展,必将从经济基本面方向更长远地支持人民币币值。 明白上述逻辑之后,我们可以大致解释一下:降准后人民币为什么不贬反升?其一,扣减物价影响之后,人民币实际利率为“正1%”以上,而美国实际利率为“负6%”以上,就算以两国10年期国债去比较“真实收益率”,中国超过“正1%”,而美国则为“负5%”以上,所以中美两国的实际收益率落差不小,你说国际资本更该青睐哪国资产?其二,中美CPI落差,从购买力平价角度,也说明了人民币具有升值压力;第三,中国外资外贸双顺差格局,也说明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如此等等。 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升值压力需要破解。在中国CPI存在上行压力、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过程中,中国保持现有利率水平或许是必要的,但央行有必要从“数量宽松”方向考虑以更多的长期资金去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压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吸管狂魔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在前不久的一篇评论中,我提出了资本“为富当仁”的主张。不过,一些网友似有不解:“仁”属于道德范畴,企业是不是守法经营即可?以道德标准约束企业行为,是不是要求过高?好吧,现在就来解释一下。 曾几何时,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张:为使经济效率最大化,政府必须尽量减少对经济行为的约束,只要基于法律,企业或资本则“法无禁止即可为”;曾几何时,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张:企业或资本不该有任何盈利以外的目标,而必须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唯一行为诉求。 表面看,企业和资本守法经营,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根本谈不上什么错。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有人会认为“为富当仁”是不是要求过高?是不是“为富守法”就够了?但在我看来,大家必须看到一个重要的事实:(1)法律是道德的底线;(2)法律可能具有滞后性。在一个特定时间段里,一些缺德行为未必违法。 多年来,大家已经看到过不少可能有“缺德牟利”嫌疑的生意。比如,某打车信息平台公司,最初打着廉价、让利的招牌“砸钱”吸引客户,形成市场支配地位后,再提价杀熟,这算不算“缺德牟利”?一些巨头资本把触角伸进社区,去和更小的小商小贩去争最后一块“铜板”,这算不算“缺德牟利”? 当然,上述这些行为最终被监管层叫停、处罚,有的因触犯了《反垄断法》而被法律追责,但在形成垄断的过程中,多家公司你砸钱、我也砸钱,表面看是在为消费者创造“ 科技 红利”,合法竞争,但行为背后的资本是不是最终未能抵挡“缺德牟利”的诱惑? 所以,资本也好、企业也罢,或投资为富、或经营为富,整个过程不能只看自己的钱袋子,最好还考量考量自己的行为和诉求会给 社会 、给公众、给客户带来什么结果。如果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 社会 、给公众、给客户带来损害,而还要一意孤行,这是对企业负责的做法吗?在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营商不仅要守法,还要远离“缺德”。中国有句俗话:不干缺德事,不怕鬼叫门。翻译成经济语言或许就该是:以德为商,法不仅不会束缚你,反而还会护佑你。这就是“为富当仁”道理。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12.17号新闻周刊的主要内容如下。1、本周视点强“基础”,增免疫。2、本周人物郑钦文:最佳新人。3、本周特写候鸟来栖。
当然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内目前唯一一份经济周刊杂志,中国官方主流财经媒体,位居中国财经媒体前十强。
财新网,有电子版。 《财新周刊》,创刊于2010年,期望通过自身在传播领域的资源优势,给我们带来高品质生活,纸张开本:16开,国内刊号:CN:10-1344/F
比较有名的财经类杂志报纸有: 1、《福布斯》(Forbes):是美国一本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该杂志每两周发行一次,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的原创文章著称。
2013年 22 期关于真正发挥神华煤炭贸易的作用 任金贵世界城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概述 赵倩倩上海自贸区在岸离岸金融业务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来自IBFs的思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