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1124
研究生论文提纲格式范文
提纲格式一
摘要 4-6
Abstract 6-8
英文符号与缩略语 15-18
第1章 绪论 18-30
课题研究背景 18-2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 18-19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19-22
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22-28
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发展 22-25
侧链对聚合物给体材料性能的影响 25-27
D-A共聚物光电转换过程的研究现状 27-2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8-29
课题的研究内容 29-30
第2章 一维D-A共聚物PBDTTT的溶液构象和光生电荷动力学 30-60
引言 30-32
PBDTTT溶液的制备与光谱测量方法 32-36
稳态光谱特性 36-42
稳态吸收和发光光谱特性 36-42
PBDTTT溶液极化子吸收的特征光谱 42
(BDT-TT)n单体到四聚体的构型 42-44
PBDTTT溶液极化子吸收在毫秒时间内的复合过程 44-46
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46-59
715nm波长激发时三个激发态产物的原初动力学 46-53
440nm波长激发时三个激发态产物的原初动力学 53-55
激发态产物与分子构型的关系 55-59
本章小结 59-60
第3章 PBDTTT纯膜与PBDTTT:PC61BM共混膜的光生电荷动力学 60-84
引言 60-62
PBDTTT固态膜的制备和形貌、稳态光谱测量 62
PBDTTT器件的伏安曲线与外量子产率 62-63
形貌和稳态光谱特性 63-67
纯PBDTTT薄膜的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67-73
700nm激发时PBDTTT纯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67-70
490nm激发时PBDTTT纯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70-72
侧链和过剩激发能对纯聚合物薄膜电荷产生机制的影响 72-73
PBDTTT:PC61BM共混膜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73-82
700nm激发时PBDTTT:PC61BM膜ICT与CS的原初动力学 73-77
490nm激发时PBDTTT:PC61BM膜ICT与CS的原初动力学 77-78
侧链和过剩能对聚合物共混膜光生电荷动力学的影响 78-82
本章小结 82-84
第4章 二维D-A共聚物PF(S)DCN在液相和固相中的光生电荷动力学 84-117
引言 84-86
PF(S)DCN溶液与固态膜的制备 86
PFSDCN在液相中的激发态动力学 86-98
稳态光谱特性 86-88
PF(S)DCN单重态激子的衰减动力学 88-90
PFDCN溶液相激发态的原初动力学 90-93
PFSDCN溶液相激发态的原初动力学 93-96
侧链对PF(S)DCN溶液相的激发态性质影响 96-98
PF(S)DCN纯膜和PF(S)DCN:PC71BM共混膜的超快光生电荷动力学 98-115
稳态光谱和形貌特性 98-101
PFDCN和PFDCN纯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101-107
PF(S)DCN与PC70BM共混膜激子和极化子的原初动力学 107-111
侧链对PF(S)DCN固相的光生电荷动力学影响 111-115
本章小结 115-117
结论 117-118
创新点 118
展望 118-119
参考文献 119-13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131-134
致谢 134-136
个人简历 136
提纲格式二
摘要 4-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12-33
III-V族发光二极管的发展历史 12-18
LED工作原理及结构 18-21
结温对LED性能的影响 21-24
结温测试方法综述 24-31
热阻法 24-25
功率法 25-26
正向电压法 26-28
红外法和拉曼法 28-29
蓝白比法 29-30
峰位移动法 30-31
本论文的目标与工作 31-33
第二章 发光二极管发光及热传递理论基础 33-48
半导体中的光跃迁 33-42
半导体材料的态密度 33-35
载流子的分布 35-36
辐射复合理论 36-40
半导体荧光 40-42
异质结与多量子阱结构 42-44
异质结中的载流子 42-44
热产生、传递与分析 44-48
LED中的热产生 44-45
热传递方式 45-46
热分析 46-48
第三章 发光二极管结温测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8-69
结温测定系统的算法与流程 49-54
LED发光峰位的拟合 49-50
光谱峰位搜索算法 50-52
实验设计与控制流程 52-54
结温测定系统的硬件设计 54-60
温度控制 54-55
驱动脉冲 55
光谱的快速采集 55-56
结温测定系统的实现 56-59
实验参数的确定 59-60
结温测试系统的应用 60-68
结温测定实例 60-64
结温测试系统的推广 64-68
本章小结 68-69
第四章 结温测试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69-80
结温测试系统的可靠性验证 69-73
系统的可重复性测量 69-72
系统的可再现性验证 72-73
峰位移动法与正向电压法的对比研究 73-79
不同大功率LED的.定标比较 73-77
不同偏置电流下定标曲线的稳定性 77-78
同一来源样品的定标比较 78-79
本章小结 79-80
第五章 蓝、绿光LED局域态对结温定标曲线的影响 80-102
实验装置和方法 80-81
蓝、绿光LED的光致发光研究 81-89
局域态与QCSE对PL光谱的影响 81-84
铟 含量对PL光谱的影响 84-89
蓝、绿光LED的电致发光研究 89-94
不同注入电流下的EL光谱变化 89-92
温度对EL光谱的影响 92-94
蓝、绿光LED结温定标曲线差异的分析 94-101
铟 含量与局域态的形成与分布 94-99
铟 含量对定标曲线的影响 99-101
本章小结 101-102
第六章 LED灯具热学参数的提取与研究 102-116
LED结温测试系统应用简介 103-108
LED灯具有效散热参数的提取 108-115
理论分析 108-109
实验方法 109-110
灯具有效散热参数与温度的关系 110-113
灯具有效散热参数与电流占空比的关系 113-115
本章小结 115-116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16-119
总结 116-117
展望 117-119
参考文献 119-132
致谢 132-13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133
柠檬心的颜色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必要的,特别是当你的论文涉及两个或多个传统领域时。
3、新技术回顾
这部分回顾了与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
4、研究问题或问题陈述
工程论文倾向于提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学科则是用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来表述。在这两种情况下,有三个主要部分:
5、描述你如何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论文的这一部分形式更加自由,可以有一个或几个部分和子部分。
6、结论
结论部分通常涵盖三件事,并且每一件事都应该有一个单独的小节: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列表与第3部分中给出的技术现状综述紧密相关。所有的参考文献都必须在论文正文中提及。参考书目可能包括论文中没有直接引用的作品。
8、附录
一般来说,太过具体的材料不适合在论文主体中出现,但可供考官仔细阅读,以充分说服他们。
凤凰来临
工科硕士论文的框架
我们在写硕士论文之前,都需要制定一个框架,明确要写内容,如何安排结构与逻辑,才能确保论文写作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框架只是普遍意义的写作思路和基本框架,各位同学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此框架整理自己的思路,具体拟订写作提纲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调整,不一定完全按照此框架写。下面我们以工科硕士论文为例,详细分析硕士论文的框架怎么安排。
摘要
摘要只需要说明三个方面的内容:(1)首先是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系统开发通常是为了解决现实应用中的某些问题,这个就是论文工作的动机,这个首先要定义清楚。可以简单说一下研究背景但不能多,一两句话即可);(2)其次是论文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哪些贡献(一般来说,工程硕士论文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成了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等工作,建立了实际的应用系统;二是针对系统开发中的某些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到时展开一下分几点说明即可);(3)论文工作的意义(所开发的系统、所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法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摘要只需要说明上面三个内容,除此之外的文字都不要写在摘要中。
第1章 绪 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说明选题背景、意义(这个事做成了有哪些好处?)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说与论文工作相关的,分类讨论
本论文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先说一下论文的总体目标,然后叙述一下主要工作内容,最后特别说明一下本人独立承担的工作内容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相关技术概述
本章不是必须的,可省略
引言
说明一下本章准备讨论哪些相关技术?为什么讨论这些技术(而不讨论其他的)?
××技术
每个相关技术要总结归纳,不必涉及太多的细节。细节问题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方式给出引用即可。另外有些大家都知道的技术不必在这一章中讨论,比如什么是B/S结构等
××技术
××技术
本章小结
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要自顶向下描述,重点是功能需求。如果需求很简单,可以合并到“系统总体设计”一章中,作为引言之后的第一节。
引言
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功能需求
功能需求要注意和后面设计之间的对应关系。比如是否所有功能都在后面设计中得到满足了?尤其是你自己独立承担的模块对应着系统的'哪几个功能需求,这个自己要心里有数。
系统性能需求
系统其它需求
本章小结
第4章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概要设计。总体设计重点要说明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块结构,这个结构是后面所有内容的依据,后面几章包括你自己承担的内容都要能对应到这个模块结构中来)、工作流程、接口设计、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通常只是你参与的工作,不是你论文的重点,但这部分内容必须要有,因为有了它大家才能准确了解你独立承担的模块在系统中位置和作用。
引言
介绍一下本章目的是什么,重点准备讨论哪些内容
系统模块结构设计
系统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是按功能需求来设计的,即某个功能需求需要利用哪些模块按什么样的流程才能满足,用图表示。自顶向下设计。
系统接口设计
包括模块内部接口和系统外部接口(用户接口)。模块内部可能是通过数据库来交互的,外部接口用可能是文件等等。
数据库设计
要有概念模型、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设计
本章小结
第5章系统详细设计
详细设计重点讨论你自己独立承担的模块,一般有2-3个模块
引言
介绍一下本章目的是什么,重点准备讨论哪些内容
系统详细设计概述
可以总体上说一下整个系统的详细设计过程、方法
××模块详细设计
你独立承担的第一个模块
输入输出
程序流程
或算法伪码、序列图等等
数据结构
涉及的数据结构
约束条件
模块输入输出、处理过程等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比如要求输入的文件必须是XML文件,要求FTP上传时服务器上必须有public目录等等
××模块详细设计
你承担的第2个模块,内容同
关键技术分析与解决
如果有多个关键技术突破,则分几个小节写。本部分非必须,若有则更好。
问题定义
已有方法及不足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
实现结果与效果
本章小结
第6章关键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讨论你独立承担模块的实现与测试结果。本章如果内容不多,可以和上一章“系统详细设计”合并,作为详细设计之后的一节或两节。
引言
系统实现技术概述
简要介绍一下整个系统的实现技术,比如采用了SSH框架?基于MVC架构?基于C/S和B/S混合架构?等等。让大家了解你系统的总体实现思路。
××模块的实现
可以给出具体的类设计和类之间的关系,然后给出运行实例
××模块的实现
另一个模块,与上同
实现中的难点问题与解决
本部分非必须
系统测试
给出测试方案、测试用例、测试结果与分析。此处最好能给出你自己模块的测试结果,不行也可以给出整个系统的测试结果。注意测试的结果主要是看是否与前面需求相符,因此在测试结果分析中注意对需求满足程度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8章结束语
论文工作总结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已发展成为内涵广泛、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的综合体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
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总分总式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四段十二句,一篇满分作文搞掂!中心论点+分论点式。中心论点+
问题一:word文档里的框架图怎么生成 不知道你是哪个版本。按07的说吧,插入-SMARA锭T调出图片中的窗口,选择你要的 问题二:word怎么画框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
论文的研究内容怎么写,实证框架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