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24044979
高校美学原理是师范生对审美理论认知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美学原理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学原理论文范文: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美学原理论文如下:
论文标题: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 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 :景观 视觉 美学评价
一、 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 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对于凹进或成曲线状的景观来说则很难确切把握其边线、外轮廓,因为这些物体结构的形状并不都是由该物体实际边线呈现出来,因为如此,所有物体真正形状是以它的基本空间即基本体积所构成,也就是它的面积构成了它的形状。形状面积只有大小的对比,不同性质区域面积大小的不同搭配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质感指标
质感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特性给人的感觉。质感具有丰富景观画面视觉效果的功能。质感在视觉景观中意味景物的表面特征,不同的质感可以相互衬托,产生视觉的张力,尤其是视觉质感差异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容易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粗糙灰白的砾石地上几颗珠圆玉润的红樱桃,反比把它们放在丝质台布上时更加晶莹夺目。
三、建构科学合理景观美学评价的方法
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最后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评价方法才有实际的意义和效果。因此,要建构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景观评价数据。由于景观美学评价涉及到评价主体与客体的诸多因素和一套复杂的指标体系,要保证美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操作的合理性,就必须在科学性与文化性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一平衡的技术支持就是遥感技术、图形分析处理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采集评价指标时,减少人的因素;在统计过程中,也减少人的因素。
建议分步评价方法,保证景观的文化性。分步评价方法即先进行景观的科学审美评价,然后再进行人文评价。由于景观的美学评价是一个主观性十分强的活动,要保证其客观性,仅有科学性的审美评价是不够的,还必须以人文评价来保证景观的文化性不受到科学性的破坏。
建设开放式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景观美学评价不只是一个专业问题,也是一个民族和大众的问题,所以应该把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纳入评价体系,让民众的声音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建设开放的评价体系,对景观审美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宪.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N].解放日报,2004-7-25.
[2]王玉婷.关于视觉造型艺术中的色彩对比美[J].美与时代, .
[3] 俞孔坚. 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 2002,1 :14-17.
陈达文文
二、我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1.美在主观说 代表人物为吕荧、高尔泰。主张美是一种主观的观念,早在1953年,吕荧指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高尔泰则明确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主观派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直接触及到了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密切相关的性质,触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是坚持美是人的心灵的产物,认为美是由美感产生的,这从根本上颠倒了美和美感的关系,混淆了美和美感的界限,违背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的原理,陷入了主观唯心论,所以在当时讨论中主观派影响不大。在文革时没有效力,在新时期与解放思想有相同之处,故比较活跃。 2.“美在自然说” 代表人物为蔡仪,主张美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是不以欣赏者、审美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后来蔡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美在典型”说,认为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之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实际上“美在自然”和“美在典型”讲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美在自然是说自然事物本身就存在美,不管你承不承认它。“美在自然”“美在典型”的观点突出地强调了美的事物的客观性,故称之为客观派,但是这派观点虽是唯物的却是机械的,脱离了社会实践的内容。 3.“美是主客观统一说” 代表人物是朱光潜。认为美是心与物的统一,美介于主观和客观之间。“如果给美下一个定义,可以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种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形象”吸收中国的主要范畴“意象”引用,即“美是意象”。美与客观事物是有关系的,但又不完全是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只是提供美的条件,它必经过主观意识的影响作用。因此美的意象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说力图克服主观派和客观派的片面性,理论上似乎比较辩证和全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认为客观事物只是提供美的条件,它本身并不美,它之所以成为美,只是由于适合了主观意识,经过了主观加工和情感的移入,因此起主观作用的还是主观。他所谓“主客观统一”是在主观上的统一,所以此观点没有从根本上脱离主观论,依然是主观唯心的,后加工为“实践”,但仅为精神的实践。 4.“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 代表人物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客观性并不是一种纯自然属性的客观性,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客观性。美就客观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美是人类客观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美,美的本质反映的就是社会的本质,人类学的本质。在人类社会之前,宇宙、太空、大千世界是无所谓美丑的,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这样一来说美是客观的,就与主观说、主客观统一说区别开来,跟唯心主义美学划清了界线,同时又说是美是社会的,美的客观性就是美的社会性,就与自然说区别开来,跟机械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观点的阐发。说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实际上就是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来获得生存,将自己的才能、智慧、目的、理解等本质力量物化到对象世界中,使原始的自然成为一种“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成为马克思说的“人类的非有机的躯体”,因而也就成为人类可以在它上面“直观自身”,从而感受到了自由,享受到愉快的美的对象。人类物质的社会的实践就成为美产生的根本原因,即“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以李泽厚为代表的美学学派成为实践派美学。 这派观点较好地解决了美的起源问题,克服了主观派、自然派和主客观统一派的理论缺陷,将美的本质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比较接近美的本质,符合美的规律,因而被视为国内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和肯定,影响深远。但这派观点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不足:一、实践派美学在解释社会美时较有说服力,但在解释自然美时显得牵强,尤其是把自然事物的美简单归为社会性,否定了自然事物本身的物质要素和属性在美的构成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二、笼统地说美是社会劳动实践的产物,也失之于这一命题的内涵过于宽泛,无法说明有些劳动产品是美的,而有些劳动产品是不美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说,自从近代工业化进程以来,人类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破坏了人所寄寓所依托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这是一个悖论,生态美学将取代实践美学成为美学的新课题,科学发展观不以GDP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三、人类的劳动实践往往具有明确的现实的功利目的,是偏重于“善”的价值的一种活动,都是为了生存需要而进行的最基本的劳动实践活动,而美的东西往往没有明确的现实的功利目的,都不是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生存需要的对象。 所以实践派美学容易混淆“美”的事物与“善”的事物、“真”的事物的界限,无法回答美之所以为美的独特本质。总之,实践美学相对来说有较多的合理成分能够解决美的产生美的起源问题,但仍存在不少缺憾,特别是美的起源与美的本质混为一谈的问题,因而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探索。 5.美是和谐与自由 此观点由周来祥先生提出。第一,美在审美关系。美作为一种特殊对象并不笼统地存在于一切主客观中,而是存在于人与对象间的特定的审美关系中,主体以一种情感的感受的本质力量把握对象,对象向主体呈现为美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美的本质就客观地存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形成的特定的审美关系中。美在审美关系的规定也就意味着美不单纯是一种对象的属性,而是一种关系属性,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对象性属性。在审美关系中,主体用情感的感受的本质力量去把握对象的美、关照对象的美,因而一方面虽然包含了对于对象的某种认识,包含一定的理智因素,但在把握方式上却是非概念的、直觉的和体验的,因而是不受制于对象的客观性、必然性的,非概念地符合着规律性,这样不仅对象是自由的,主体也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审美关系虽然也包含了主体的某种实践欲求和一定的意志目的,但是对待对象的方式是非功利的、超然静观的,因而是不以牺牲对象的利益为代价的,是无目的的符合着目的性,这样不仅主体是自由的,对象也是自由的。所以,在审美关系中,主体和对象之间本质上不存在矛盾和冲突,都是和谐的、自由的。审美关系是和谐与自由的本质决定美的本质也是和谐与自由的。美是和谐与自由既是一个逻辑规定、综合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流动的范畴。和谐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发展的、流动的状态,是美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趋势,因而它在内部结构上、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上可能有时会存在着某些不和谐、对立冲突的因素,甚至有时候是丑的因素,但总体性质和基本趋势是和谐。 三、总体思考 纵观整个美学发展史,美是和谐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马克思都以和谐为美,和谐是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共同理想。在古典时期,是原始的和谐,朴素的和谐,强调杂多的统一,多为形式上的和谐。在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其产品的异化,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必然和自由的异化导致艺术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随着异化现象的逐渐消失,必然出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出现向古典美复归的新型的对立和谐统一的美。这种美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否定之否定,是超越素朴的和谐的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一个提出了美是和谐问题,但他们仅仅给予以自然科学的数的规定。柏拉图和理性派美学试图把形式的和谐和客观的理念及先验的理性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把形式的和谐和生物有机体的统一性思想相结合,经验派美学则在美的现象特征上和生理、心理的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探讨。但总的看来,他们还都把美归结为一种客观的属性,或者是物的自然属性,或者是先验的理念或理性的属性。狄德罗提出了美是关系说,才萌发了把物和人联系起来的新动向。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企图调和经验派和理性派的对立,把经验派的自然、感性、客体等方面,同理性派的人、理性、主体等方面结合起来,并把这种结合的本质规定为和谐的自由,是人与对象的一种自由的关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把美和人及人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论的最高水平。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把美的和谐自由与人的和谐与自由的本质相统一。人的和谐与自由的本质又根源于社会生产实践的普遍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人和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便成为美的本质的一个最简单、最抽象、最科学的规定,它是人类创造的美的最早的历史形态(逻辑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也是适合于一切社会、一切美的形态的最抽象的最一般的规定。 这样美是和谐的思想便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在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上无概念无功利地实现了自由,既不依附于对象,也不依附于主体,而是在联系两者之间的审美关系上,从而更达到了一种和谐。
醇香麦芽糖
什么是美如何提升审美论文如下: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可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
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可以考虑以下这几个方法:
1、从文学基础学起,博览群书。
同时多借鉴参考别人对艺术作品的探讨和评价,在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感受和发现美的东西。慢慢,自己的审美能力也就可以提高了。
2、想提高审美,多去一些展会。
例如画展,花展,艺术品展等等,这样对提高审美,提高品位都是会有很大的提高。
3、要有良好的学识。
博古通今,放眼全球。要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内在的修为。对行业有很高的认知。多学习,多经历,多观察,多比较,多体验,多了解。才能更多更好地提升自已的审美标准!
4、多留意身边细节。
审美是个人对美的看法和标准,要提高对美的认识的标准,首先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留意生活中的美。也可以多看看油画等等的艺术品,或者优秀的摄影作品,提高对美的认知。
5、那就花钱学习化妆,穿搭。
多去高档场所观摩众人的消费模式!如果是说提高内在的审美能力,个人觉得没有任何捷径,多看书,多运动,多旅游。做一个有规律有原则少说多做的安静人。剩下的都交给时间,沉淀下来得都是你的内涵,和审美!
6、深入观摩了解时下流行的服饰。
的美的东西,美人,美景,美的设计,研究的多了,看得多了,对时下的审美就有更好地理解了,也就提高了审美标准了!
多多观察注意生活中的美好物象和漂亮的画面,脑子里不断储存美的艺术形象和美术概念,才能提高审美的观念。
浅谈生活中的美学 一谈到美学,人们往往会产生距离感,把美学等同于不食人间烟火、束之高阁的晦涩理论,认为它远没有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来的真实。其实并非如此,以往
写作思路:马原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正文: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
大一论文格式如下: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
毕业论文致谢词模板(通用11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四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四年的学习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帮忙。下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