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disevita
“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网友与人民日报争起来了……2017-01-12 10:19:11 来源:人民日报来源:人民日报 2017-01-12 10:19:112017年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这篇文章在剖析了这种现象的危害后,提出老师应该管教学生,并劝告家长支持老师们的管教。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这篇文章有不同意见,在网上发文与人民日报争论起来。两篇文章全文如下,请您明鉴。您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呢?欢迎留言参与讨论。◆“老师不敢批评学生”谁之过?(载人民日报)文/张烁(刊于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5日18 版)不知从何时开始,老师批评学生成了个“事儿”。不信,你看最近的新闻:河南省信阳市某高中老师,因批评学生上课带手机,被学生家长殴打致右耳膜穿孔;湖北省赤壁市某初中老师,批评了一位逃课去网吧的学生,结果学生离家出走,老师苦寻6天才将其找回……老子管教孩子,老师管教学生,自古以来天经地义,初会学话的小儿都会念“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现如今,老师批评学生,怎么那么容易“惹祸上身”呢?应该看到进步的一面。那就是,“教与学”的关系越来越摆脱原来“天地君亲师”的唯上论、唯师论,越来越追求“教学相长”的境界、师生平等的关系。近一年多来,教育界发出越来越多这样的声音:教育也要“供给侧改革”,要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即使是选拔录取,也不能“见分不见人”。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赢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为大势所趋。那些原来见怪不怪的体罚陋习,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上有师德“红线”,下有自媒体遍地开花、“捂盖子”越来越难的社会监督,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师受到了惩罚,敢于触碰底线的人越来越少。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做得不对,老师自然要批评,假若是非不分,如何称之为“教育”呢?问题似乎就出在这里。今天的孩子,都是每家每户的“小皇帝”“小公主”,自出生就三代六口围着转,不但习惯了对长辈呼来喝去,长辈还一副“很受用”的模样。试想,这样的孩子进入了学校,面对老师的批评,怎能坦然接受?一遇批评,孩子往往觉得受了天大的委屈,要么“揭竿而起”、离家出走,要么向家长“告状”。可悲的是,“熊孩子”背后往往是“熊大人”,一听孩子受了“委屈”,心里便老大不痛快:我都舍不得批评,你竟敢批评,那还了得?学校的校风、校纪、学风也因此走了下坡路。笔者几次听到老师私下感慨,“现在这世道,都不敢批评学生了。”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受害的首先是学生本身。比如,面对校园暴力,老师如果不敢大胆出手,及时批评制止,一方面会纵容施暴学生,使其逐步走上歧途;另一方面,也会使受欺凌学生雪上加霜,造成二度伤害。同时,这也是对双方学生家庭及社会的不负责任。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绝非小事。学生如同树苗,如不及时修枝剪杈,极易长成“歪脖子树”。孩子不能在蜜糖和赞美声中长大,适宜的批评有百利而无一害。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在这里,有必要提醒家长一句:溺子如弑子。大多数老师是为了孩子好,很多老师的批评是“爱之深、责之切”。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况且,孔子尚且“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尚且推崇“闻过则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做得不对、做得不好,怎么就批评不得了?反之,如果一个孩子上学时对校纪校规无所畏惧,对老师批评难以接受,等将来长大成人走向社会,能不被社会狠狠“教训”吗?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吗?当然,作为教师,还是要讲求方式方法。毕竟,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能用艺术化的手段使学生变得更好,才是教育的真谛。1月9日,一个叫“教师俱乐”的微信公众号,刊出网友“替天行道”的一篇文章《一线教师道出“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的四点真相》,也引发热烈反响。文章如下——◆教师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学生,不是教师的错,更不是教师的过!真正的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未成年人保护法》导致教师不敢管学生这个法律本身没有错,但是这个保护法和教育背道而驰。这个保护被无限放大了,小孩可以打人,骂人,杀人但不会受到惩罚,还要受到保护,因为他是未成年人。无论是谁都要从小接受犯错了要受到惩罚的教育,从小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长大后就会约束自己。二,教育部门的各项规定导致老师不敢管学生如果一个学生不犯错误,学习好作业认真完成,上课认真听课又自觉,老师会打他吗?老师要打的无非是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不听讲,甚至影响别人或全班,扰乱老师上课秩序的学生;下课招惹、欺负同学,受到报告,老师又不能不管的学生;作业不完成的学生等等,这些是学生应该遵守的,这是老师管辖的范围和职责。对于有些学生老师嘴巴讲出血来也是不会改变的。如果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就可以改变,那还要公安警察法律干什么?这样的学生非得采取惩罚手段的不可改变,孙悟空无法无天,不也是要用紧箍咒套在头上念一念,唐僧那么苦口婆心的劝导,管用吗?一念咒就解决了!教育主管部门不分青红皂白,要求教师不得体罚学生,这个还可以理解。不得变相体罚学生实在太不可理喻了。学生上课捣乱,老师罚学生面壁,罚学生抄作业,罚学生扫地,说几句重话都是变相体罚,都是老师不对了。不能打不能骂不能罚,怎么办?好说又不起作用,这不就是暗示教师不要管学生吗?教师也应该反思一下,你教的学生不是你的子女,教育行政部门都默许了不要管学生,你们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管的好又没有人说你好,管的不好,赔了钱受了气,丢了工作和饭碗,划得来吗?学生在学校不受老师管不受老师惩罚,长大了必定受警察管,受法律处罚了。到那时悔之晚矣!三,家长的无理取闹导致老师不敢管老师打了学生,有的很轻微,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找到学校无理取闹,要求老师赔钱,还要老师向学生赔礼道歉,让老师颜面无存,身败名裂。家长这种行为实际就是敲竹杠,只要钱赔了就解决了。老师打学生一个巴掌赔五万元,一年的工资还不够赔。你还愿意再打吗?还敢打吗?所有老师难道不引以为戒吗?四,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教师不敢管学生有的媒体对教师大肆负面报道,有的歪曲事实,只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就是老师的错,社会上的人可以打老师,学生可以打老师,可以杀老师,还是老师的错,现在的老师职业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临大敌,简直是谈师色变!总之,老师本身确实是想管学生的,正因为以上四种原因导致老师不敢管学生。这不是老师的错,更不是老师的过!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家长的悲哀,民族的悲哀!川观君点评:网友的文章道出了一线教师面临具体操作中的两难境地,但是也部分曲解了人民日报原文的用意。其实两篇文章的部分观点是一致的,即:保护和尊重未成年人固然好,但凡事“过犹不及”。学生做得不对,老师自然该批评,也应该有“能批评”的外环境。至于怎样才能落实,人民日报文章没有论及的,读者诸君您能留言说上一两句吗?
Johnhockson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关于四问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文章。文章批评了目前校外培训机构的种种乱象,严肃指出做教育不是做生意!
当下,源源不断的热钱涌入教育培训行业,在线培训市场更是火热异常。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基础教育在线行业融资额超过50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行业此前10年融资总和。
然而,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资本的驱动之下,不少培训机构采取商业化营销模式,做广告、拼低价,甚至用收来的学费做投资、做投机。还有个别机构采用“白条”“教育贷”等金融手段促销、吸引学员。有一些商业平台推波助澜,为了经济利益,对培训机构广告大开绿灯,甚至鼓励和引导他们竞相投放,其中不乏夸大宣传和虚假广告。
校外培训是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不能套用商业逻辑,这是必须明确的一条底线。
扩展资料
教育初心莫背离
首先,面对汹涌的资本,培训机构需要保持冷静。如果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开始寻求投资,跟风烧钱,扩大营销,培训行业就会走向严重内耗的困境。这些以资本和商业为属性的手段,一方面导致机构无心专注教学研发,违背了教育规律,背离了教育初心;一方面走向“跑马圈地”,打破正常业态,加速中小机构迅速倒闭的风险,让行业无序竞争,损害家长和学生权益。
同时,面对汹涌的资本,学生家长也需要保持理性。对于“你的购物车里有孩子的未来吗”“你不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者”等营销话术和“套路”,家长们应当根据孩子的成长发展来综合决定。要始终明确,培养兴趣、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健全人格,比仅仅应试答题更重要。
此外,在校外培训的治理中,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多部门握指成拳、联合解决。教育是良心行业,不是逐利产业,应当制定专项法规细则,加大对教育培训类广告的审查与监管,明确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代言人、发布平台等各方的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这是做教育,还是做生意
时隔半个月没出人民日报了,许多童鞋在后台催小编了,想要再出一期人民日报相关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新的人民日报时评京剧,记得来不及摘抄的要收藏哦。 第一个金句:
署名文章和不署名文章都代表国家,但是署名文章是署名人自己写的。 《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分为三类: 1、第一类为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一般由写作组集体或高级记者创作,
会导致受害者心理受委屈,会导致受害者做出伤害自己的身体等。网络暴力会让受害人的心理出现问题,也可能会让受害者做出轻生的事情。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保证。确保党在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1、港澳青年,背靠祖国天地宽。 2、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3、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4、携手共“晋”!山西加油! 5、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