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1

冰箱在说话
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会历史批评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火星的星星

已采纳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165 评论

紜亦眠观520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 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国由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现象和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无疑会引发研究者去思考历史。但是,现实和历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无须赘述的常识,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却时常被混淆。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引进外资等等,于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历史,阐释历史,认为近代中国一百多年里,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投资建厂、开矿筑路、掠取原料农业品……,是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应当欢迎他们进来,不应该反抗,当年如果不把帝国主义赶出中国,现在可能就现代化了。 出现这种说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点,就是将历史与现实混淆起来,将现实中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外国入侵混为一谈。近代史上的所谓“开放”,外国人在中国的投资设厂等等,与现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不能混为一谈,必须历史地去看待它。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许多特权,把持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而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其历史背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新中国,并进行数十年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是独立自主的,不允许外国附加任何条件,外国人在中国从事经商投资等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相比,其社会性质根本不同,不能以现在的情况和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将历史与现实同等看待。 又如我们现在说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稳定、安定团结,于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阐释历史,认定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发展缓慢,不能走向现代化,就是因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稳定,破坏了经济;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现代化,是革命的结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农民起义、革命,它们是否只是破坏,这些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存偏见,并不难公正地回答。拿现实去规范历史,用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历史人物,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历史需要用历史观点来观察问题,“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 四 要重视历史教育 历史教育包括学校的历史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的教育,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是不可缺少的。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 历史学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上发挥作用,就不能局限于专门学术研究方面。历史研究对于提高学科学术水平、发展历史科学当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历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学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两手问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现在的问题是提高方面比较硬,史学工作者注重撰写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而这与评职称、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关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视,认为是小儿科,不算学问,评职称也不算数,这种思想观念和实际问题影响了史学工作者对普及的重视,削弱了历史教育。 在知识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较好,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和影视片,实际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历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够。从学科要求上说,历史工作者对历史普及、历史教育也要重视,学问不能只停留在专家圈子里。我们的历史著作不用说一般青少年不看,就连干部也没有多少接触。因为这些书籍、论文太专门,难懂,人们读不下去,引不起兴趣。一个学科、一门学问如果离开群众,离开社会,恐怕是很难生存的。 事实上,广大群众和干部并不是不喜欢历史,不需要历史,而是缺少适合他们喜欢的读物或影视片。史学工作者忽视的历史普及工作,影视工作者都很重视。他们编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正剧,有“戏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但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着随意编造历史的严重问题,不仅给观众以歪曲了的历史知识,而更重要的是给予观众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危害很大,应当受到史学工作者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中历史知识薄弱。据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个城市对14~28岁1065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历史试题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计算,平均分为,及格率只有。其中有一道题是“谁在1860年烧毁中国的圆明园”,只有的人答是英法联军,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国联军。而在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学大纲存在着明显的科学性问题,如不写太平天国,却将太平军打洋枪队归之于反侵略斗争;近代化的开端有洋务运动,但没有民族资本企业,等等。历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误导,其后果堪忧,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加强历史普和教育的工作。 中国近代是一个世界多种政治体制的实验田,现在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行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没开始呢。文化上已经90%的西化了,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西方的,数理化,都是西方的。现在试图振兴国学,但我认为没必要。

253 评论

暖暖烛光2016

俗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误,都可能遭到朋友、父母或者老师的批评。那关于批评的优秀作文有哪些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关于批评的议论文范文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用三种态度对待之。结果表明接受赞赏和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受到批评的第三组有些微小的进步,而不管不问的第二组几乎原地踏步。

看完上述材料,你有没有想到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仅就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成绩作个比较,看看教师的态度在教育中到底有何不同。

在有些人的观念中,对孩子似乎不能给予赞赏,认为那样会使他们骄傲起来,套句俗话说就是“忘了自己姓什么”,他们认为应该多批评孩子,这样才会使孩子们有种紧张感,从而促使他们进步。可是事实如何呢?恰恰相反,第一组的进步远远大于第三组。事实胜于雄辩,适度的赞赏和鼓励对干人的进步所产生的作用要大大高于批评。

看了上述结论,有的人也许会大惑不解:为什么呢?这个不合乎逻辑呀!好吧,那就让我们从头来看一看。诚然,有些人受到批评也许会如坐针毡,自尊心促使他们努力去改正、去完善,可能会因此而有很大进步。但那毕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而绝大多数人会因为批评而产生抵触情绪,以至产生消极观念,不但无助于进步,反而会“破罐破摔”。我们不妨假设:当你经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回家想获得父母的赞赏,但你听到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小错误?”这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相反,如果父母肯定你的成绩并说:“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你又会怎么想呢?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起步较晚的人,他们本身已经有些怀疑自身的能力,如果还是一味批评,只会使他们更消沉,而赞赏却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们周围的个别同学,各科成绩都不理想,这时如果有一科的老师给予他赞扬和鼓励,他便很可能由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上这门课,进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热情,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批评和鼓励对人的不同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要适度。适度的赞赏和鼓励可以使人进步,而一旦过度了,就会像加多了搪的水一样,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所以,就像向水里加糖一样,批评与鼓励的作用不是绝对的,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合理利用这两种手段,使之相得益彰,这样才能有益于教育工作。

微风轻轻地拂过张晓娜的脸庞,她明白,这是风在责备她。

那年,她还是一位老师的宠儿,可是她却在这时迷上了网络游戏,游戏像个妖精在用催眠术勾引着她,于是她背着父母悄悄地去了网吧,在那结识了吴芳轩,吴芳轩几个月前就被学校开除了,因为经常干坏事所以老是遭到学校的批评,所以学校的学生都不喜欢她,最近受不了学校的压力,于是她就与她在外面结识的大哥哥,结伴去了黑网吧。

张晓娜是最近才注意到她的,她发现她经常去网吧,她想也许跟着她会得到些好处,所以就跟她一起去黑网吧,在黑网吧里,她遇见了许多小孩在打游戏,来这一次要10元,每次父母给钱给张晓娜,她就把钱节省下来,到黑网吧去打游戏。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单元考试,张晓娜这下傻了眼,没有一道题她会,上课她在想游戏攻略,根本不听老师讲的课,回家也不复习功课,作业也做得一塌糊涂,老师看在她原来是个乖孩子,便没怎么注意她,没想到这次单元考的成绩会让她出乎意料。

张晓娜硬着头皮答卷,在卷子上胡乱写了一通。试卷发了下来,0分的考卷让她难受,这下她没脸去见人了,一个以前经常考100分的张晓娜已经不在了,摆在大家面前的则是爱上网络游戏的,却考了0分的张晓娜。

老师在课下找来了张晓娜谈话,老师生气地说:“张晓娜,你最近是怎么了,课上不认真听讲,作业写得一塌糊涂,考试乱写一气,这一贯不是你的风格呀!”张晓娜望着老师,吞吞吐吐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下次一定改!”老师平静下来:“你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还是……”“不是不是,是我自己的问题!”“什么问题跟老师说说!”“我迷上了网络游戏!”“什么!没想到真是没想到,你竟然会是这样一个小孩!回家吧!把这张卷子拿回去吧!”“老师,我,我真的不想让您怎么伤心!”“你知道就好”老师强忍这泪水。

张晓娜回到了家,她终于明白了作业上的那一个个等级是什么意思了,是老师那无声的批评。

自古以来,“批评”二字总是不得人心,他似一把利剑,直刺入他人胸口,虽有助于除去毒瘤,但并非所有人皆能坦然接受。对我来说,批评就像个魔咒一样,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我。

打小,愚钝、调皮的我像个收音机,总是接收着来自各个角落传递来的批评信号。

小时候,我总感觉大人是个奇怪的生物,怎么那么爱对别人指指点点,明明就是石投大海的无用之举,却那样乐此不疲地“念叨”着。而当他们批评时,我总默默埋下头,“惭愧”地玩弄着手指,摆出一副会知错就改的死德性,可大人们永远不知,我心里正偷偷坏笑着,坏笑得令人生厌……

长大了些,调皮捣蛋的事情渐渐少做了,可心里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于批评,一度十分厌恶,讨厌父母与老师的恶脸相向,心里十分地不服气。心想:你们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爱批评,就让你们批评得天花乱坠,与世无争去吧!于是,一场感情拉锯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经过长期的“战斗”,我发觉,他们的脸色越来越沉重,少了严厉,换成了连延不断地叹气。刚开始,心里暗喜得厉害,自认为已手握胜券。可最后,那冷漠的双眸及疲倦的背影让我害了怕,让我不知所措,心情低落。我后悔得留下了泪,我知道,他们是不想理我了……窗外,繁星暗淡了。

又是一个无言的晚餐,父母面如冰霜地坐着,那原本车水马龙的街道也只有晚风在津津乐道地闲逛,我期待着有车子经过,能打破这死一般的寂静。“爸,今天老师将卷子发下来了,叫家长签名,这次考得不好,没及格。”我吞了口唾沫,壮着胆说道。“哦。”爸爸眼睛始终看着饭菜,若有若无地应了一声。“妈,我今天把我们班同学的眼镜镜片打破了,要赔钱。”妈妈夹了夹菜,头看看我,面无表情地又了过去,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心里咯噔一声,如块石头掉进深渊,不见踪影,身子慢慢变得无力起来,鼻子酸酸的,只记得随后眼泪再也没有拉得住闸门,我低着头,抽泣着说:“爸……妈,你们能不能再批评我,求你们好吗?我……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一定会听话……的,不要……不理我,好吗?”那个夜晚,我擦擦了哭肿的双眼,模模糊糊间,看见,繁星们都笑了……

从那之后,对待批评,我不敢在懈怠,虚心认真地对待每句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渐渐地,我意识到,每句批评的背后,总是善意的,他们都希望我能进步,希望我能变得更强大些。

当我收到批评的时候,我不会再选择逃避。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学习自然在我心中排第一位,也成了爸妈最关心的事。可是,学习真的需要批评吗?我问自己。

小时候对学习没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上学对每个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对我的成绩也没刻意要求。现在长大了,已然忘记了小学时的成绩怎么样,只依稀记得在一个简陋的发奖大会上没有听到我的名字,心中有一点难过。很快,渐渐懂事的我走进了中学,妈妈开始对我的学习严格要求起来。在一次期中考试后,成绩还像小学时一样稀松平常,不好不坏,成绩单发下来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了一种隐隐的痛。我和每次考试后一样把成绩单给了父母,唯一不同的是当我给父母成绩单的时候,心里竟不想再见到它了,甚至不想把它给父母,可又有什么办法,只好等着妈妈疾风暴雨般的批评。

坐在沙发上等着,妈妈仔细的看着,房间里很静,只能听见妈妈和我的呼吸声……过了好久好久,只听到一声巨响“考得不好。”接着便是妈妈的脚步声。这无声的批评让我不知所措,很久很久以后,我觉得必须和妈妈说点什么。走到厨房,“妈”我喊了一声,“知道为什么考得不好吗?”妈妈问我。我竟答不上来,便低下头,不敢看那个忙碌的背影,那怕是背影……

妈妈没说什么,先让我吃饭。晚饭后,我独自一人走进了自己的卧室,一种失落感和自责感浮上心头,一个人干坐着,什么也不干,脑袋里的杂念想杂乱的线缠在一起,永远也解不开,忽然鼻子里一阵酸痛,我哭了,这是我第一次为成绩哭的,两颗豆大般的泪珠从我稚嫩的脸颊上滑落下去。“啪”妈妈把门打开了,我赶紧用衣袖拭干脸上的泪水。“哭有什么用,哭哭就能解决问题了。”妈妈站在我前面,我扭过头去,可心扔在听妈妈的训斥。“数学才考了60多分,想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找到失败的原因,才能进步,才能提高”。说实话,这是我上学以来妈妈第一次批评我,我感到难过。妈妈走了出去,让我自己想想。擦干眼泪,整理心情,打开卷子,认真的对待自己的错误。以后每一天的学习我都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再漫不经心,没心没肺,终于迎来曙光,期终考试,我扬眉吐气,全班第一。我这才发现原来我很棒啊,妈妈的批评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更自信,更快乐。

现在,我正想踩着妈妈对我批评的台阶一步一步向上走,让父母高兴,让自己快乐

学习的确需要批评,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成功的更快。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自然就会受到别人的批评,而当受到别人的批评时。自己也会谨记教训以防下次再犯,就是在这样的批评建议中,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从中受益。

早在古代时期,我国就专门设置了一个官职,担任此官职的人就是批评君主和一些官员的过失,而我国历代开明的君主,也都是把纳谏作为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他们善于虚心接受批评自己的官员,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能够在自己的过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在批评中不断发展自己,也为国家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唐太宗重用直言不讳的魏征,齐威王从谏如流等等,都是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秋高气爽,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夏去秋来,似水如烟,一年中秋在眼前;说一声珍重,道一声平安,祝中秋节阖家幸福快乐!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臣民的批评建议,而一个小企业的腾飞也离不开顾客的批评建议,我国小天鹅集团由亏损到盈利几亿的利税大户,可谓步入鼎盛时期。这时候,他们悟出一个道理:企业生产的不仅仅是产品,更主要的是生产信誉和质量,顺这个思路,他们进行了更深层的思索:他们认为企业最好的时候,往往就是企业最不好的开始。基于这种思考,小天鹅从利税最佳的那一年开始在全国多个省市实施了花钱买意见的活动,虚心接受用户提出的批评建议,并及时进行解决,从而使“小天鹅”飞向更广阔的世界,加入世界家电的竞争。

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受到批评,但在批评中我们可能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宋濂年轻时常到百里外从师,遇到难题时请教老师,但有时因为他愚笨不能解惑,受到老师的批评斥责,他却“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因此,他虽然愚笨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每次在批评中他又有所闻。通常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有时还会记恨于心,但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批评中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在批评中取得了进步。可见在批评中可以使我们受益。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个体,都要受到别人的批评建议,也只有在批评中,一个国家才能不断强大,一个个体才能不断进步发展,我们每个人受到批评的同时,同时也是被关注。也只有在别人的批评与被关注中才能提升自己。

248 评论

相关问答

  • 高中会考历史论文范文

    高中作文经常会考到议论文,所以同学们在平时应该多积累一些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写作素材。下文是议论文素材整理,一起来看吧! 1、尼可洛·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

    倾城闸北摄影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历代历史评论文献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张

    gaga1001mary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高一历史会考论文范文

    问题一:高中历史论文格式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 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

    打豆打豆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初三历史与社会小论文范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运用法家思想,建筑长城抵御外族,

    优优妈妈050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历史与社会地理小论文题目

    第一个:人逢喜事精神爽。金秋十月“双喜临门”,我们有理由振臂高歌:“嫦娥一号”,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我们为你自豪!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

    ERICA漠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