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9

雨林之声
首页 > 学术论文 > 安娜贝尔李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engxj214

已采纳

简·爱》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 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 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 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论夏洛特.勃朗特《简爱》中性别文化政治 本论文尝试从性别文化政治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简爱中性别的议题。阐述在维多利亚时 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 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t.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本论文尝试从性别文化政治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简爱中性别的议题。阐述在维多利亚时 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 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t.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217 评论

傻兮兮的呆呆

摘要:纵观人类历史长河,爱情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亘久不变的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过对爱与美的追求和探索的脚步,诗人们以他们特有的浪漫情怀和天赋谱写了一首首美妙的诗歌来吐露心中的爱情,和对美的向往。威廉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一生创造了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同样包含许多以歌颂爱情或抒发诗人对美的看法和理想的诗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爱、美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love is an unchanged theme of literature, music and art. People have never stopped the step to pursue love and beauty. The poets express love in deep heart and the enthusiasm to beauty in their romantic way. William Shakespeare, who is one of the greatest dramatists and poets, has created thirty-seven dramas, two long poems and one hundred and fifty-four sonnets, including a lot of poems about love and beauty. 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的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不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即使是爱情悲剧,诗人也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将自己的泪凝成亮珍珠,闪烁着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作了很多关于爱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爱的人比作太阳,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不能跟他完美无缺的爱人相比,.这一切对于形容她的美和表达他对她的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美丽的季节,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认为不够,因为夏天仍有它的缺点,远不如他的情人美丽,温柔,可爱。在夏天有时狂风会作践可爱的嫩蕊,它残酷无情,远没有他的爱人可爱,温婉。有时炎炎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忍;乌云又常会遮蔽太阳,而且夏天的时间太短。夏天虽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点。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温柔多情,夏天很快会过去,但她的美丽永存。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人生无常,命运不济,厄运或许会随时降临。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说,人的生死命运都随时操纵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样,你也不用害怕,只要我把你的美丽写进了不朽的诗篇,你就可以随同我的作品流传人间与“时间”共存不灭,永不凋落,你的青春与美丽将会随着诗篇永传人世,被人们所赏识。青春和美丽都是短暂的,诗人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对情人的爱和情人的美,表现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长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美借诗而永存的道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青春自然也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诗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它是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的尊严,高贵,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 白白地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 愿自己像人家那样:或前程远大, 或一表人才,或胜友如云广交谊, 想有这人的权威,那人的才华, 于自己平等最得意的,倒最不满意; 这是一首对爱的热情颂歌。诗人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写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头四句,现描写了自己被人所抛弃,可怜可悲的处境,徒劳的用震耳欲聋,悲痛欲绝的哭喊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但是苍天对于他的困境像聋子一样充耳不闻,感叹别人的好运,前程无量,一表人才,从而叹息自己的时运不济,一无所有和无一是处,表现自暴自弃的这种人身悲观主义态度。但是有了她——他的爱人,诗人的心境一下子由阴转晴,阳光普照。正所谓我们古诗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在这几乎是看轻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 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 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诗人原来的精神低沉,沮丧甚至绝望,一下子变得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突然唱出喜悦,明亮的欢歌:“顿时像破晓的云誉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想到了你”。爱可以催人奋进,给热力量,爱人的爱情扫尽了作者心中的灰尘,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于是诗人激情地唱道: 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你”对“我”的爱就是我的珍宝,俗世间的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都不重要,只有你才能给我以快乐和幸福。诗人从消沉到振奋,从忧郁到欣喜,从自卑到自豪,这一系列变化,全都说明了纯真的爱能产生强大的鼓舞力量,给人带来勇气,信心和希望。下面这首诗《天上的太阳有瑕疵,何况人间》通篇运用了比喻、“意象”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 多少次我曾看见灿烂的朝阳, 用他那至尊的眼媚悦着山顶, 金色的脸庞吻着青碧的草场, 把黯淡的溪水镀成一片黄金; 然后蓦地任那最卑贱的云彩, 带着黑影驰过他神圣的雯颜, 把他从这凄凉的世界藏起来, 偷移向西方去掩埋他的污点; 诗人描写自然界的太阳,描绘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前四句一片温馨的景色,把他的爱友比作“灿烂的朝阳”,虽然把山顶,溪水和草场照得金碧辉煌(喻指曾给诗人带来过光明和欢乐);可是瞬息之间就被乌云掩没,诗人用这种方法表明他的爱人曾给他带来温暖和快乐,但好景不长,它又移情别恋了,使“我”又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 同样,我的太阳曾在一个清早, 带着辉煌的光华临照我前额; 但是唉!他只一刻是我的荣耀, 下界的乌云已把他和我遮隔。 在这里作者用了“意象”的手法,把他的爱人比作太阳,曾给“我”带来过温暖和光明,但射好景不长,突然翻脸,移情别恋。但是作者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了她的不忠,因为天上的太阳还有瑕疵何况人间的凡人呢?作者深爱着他的爱人,以至于面对她的不忠,由于害怕失去而只能无可奈何的原谅。正是这种态度更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爱之情,和对她的珍惜。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大约是诗人同他的爱人经历了一番情感波折重归于好后的感想来表达什麽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坚定不移。爱情不仅要同甘,还要共苦: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变便离开。 诗人认为,爱应当是“亘古长明的塔灯”,“指引迷舟的恒星”,真正的爱情应该能经受时间和磨难的考验,挫折,苦难中携手走过才是真正的爱情。“若是一看见人家的改变便转舵,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这就算不上真正的爱。是对爱的玷污。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实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爱是要风雨同舟,同甘共苦,随着时光流逝,红颜不在,但是爱情不因为青春失去而改变,不会因为困难险阻而退缩。善变的爱情,靠不住的爱情不是真爱,只有像亘古长明的塔灯一样永恒不变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往往是和美相连的。因为人天性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美包括心灵美和外在美,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恋爱中的人看自己的爱人美若天仙,无与伦比。下面是莎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诗对罗密欧眼中的朱丽叶的描写。 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 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 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 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罗密欧因为得不到罗瑟琳的爱而沮表沉闷,忧郁万分,但当他第一眼看到朱丽叶时那种忧郁的心情一扫而光,突然变得明朗了起来——朱丽叶就是太阳,朱丽叶就是他心中的太阳!她可以给他带来光明和希望。在他心中,朱丽叶的美象太阳,朱丽叶对他的恩慧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扫尽了他心头的阳郁。在他心中,朱丽叶的美胜过月亮,就像诗中所说:“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 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 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 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 而展开它们的歌声, 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 那姿态是多么美妙!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 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罗密欧认为,把它比作太阳都不够,都不能说明他对她的爱和表达她的美丽,进而,罗密欧把她的眼睛又比作了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她的眼睛的光辉会使星星的明亮黯然失色。这就是情人中的朱丽叶,美丽得连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比不过,这就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真挚的爱,在他心中,星星、月亮、太阳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取代朱丽叶。 参考书目: 莫家祥 高子居:《西方爱情诗选》,漓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邵鹏健:《外国抒情诗歌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文学作品美读研究植根于古代诵读理论,是文学与美学的边缘学科。我国古代就有朗诵诗的传统。《诗经》、《楚辞》除和乐可以吟唱外,大多数都可诵读。所以古人有“读《诗三百》”、“诵《诗三百》”之说,后来的乐府民歌自是歌唱的。但隋唐以后的古风律诗皆可吟诵。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可称之为朗诵家只是到宋词元曲和音乐结合更紧诵诗逐渐减少。但到明清以后馆学堂对古诗的传播,还是以吟诵为主。因此可以说,中国古诗除文字之外,歌诗和诵诗是两种主要的传播方法。 西方国家的朗诵诗传统也很久远。古希腊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也是靠行吟流传,荷马就被称为行吟诗人。古希腊的悲剧诗人莎孚的爱情诗,以及后世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海涅的作品,都是人们常常朗诵的。 诗人艾青说过:因为诗是借助于语言以表现比较集中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是声音组成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诗歌朗诵》中说:理想的诗歌朗诵,正如理想的诗歌一样,必须求得语言的自然节奏与音律的形式节奏的谐和统一,这就是既能表情,又有音乐美。 这句话已包含了美读的萌芽,2000年新课程计划实施以来,正式提出美读这一概念,并把诵读重新定位,应用到新教材的教学中。 我把美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一学期: 第一阶段:唐诗宋词美读时期,训练学生对唐诗宋词中名篇进行美读,并加以鉴赏。 达到目标:每个美读一首诗或词。每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交一篇论文。 第二阶段:诗歌专题研究时期。对一些代表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研究和鉴赏。《元曲曲词鉴赏》《鲁迅诗歌研究》《毛主席诗词鉴赏》等。 达到目标:每人对某一专题有系统全面的鉴赏,能够美读 其三首以上的诗。 每人写一小论文,要求有新意。 第三阶段:古代散文美读时期,训练学生对古代散文韵律和思想内涵的把握,并能对一些文学流派抽象出规律。 达到目标:每人美读一篇古代散文,每个学生对一篇散文进行鉴赏,写成论文。 第四阶段:现当代散文美读时期。训练学生对现当代散文意蕴和手法的把握,并对优秀散文比较阅读。 达到目标:每个学生美读两篇散文,并对一类散文进行鉴赏,写成较有新意的论文。 文学作品美读研究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从中获得很多收益,也发现一些问题。 文学作品美读研究有其特殊性:读。并要时刻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纠正美读过程中的错误。美读又要“写”,通过“写”来再现学生的鉴赏能力,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和学生在一起共同揣摩的时间要长一些,不能像其它的研究学习活动一样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 第一阶段的美读研究活动我分为三步来进行: 一、讲朗读理论,训练朗读: 朗读有四个阶段:音读、意读、情读、美读,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最高境界。为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古诗诵读的特点,我先讲了一些理论知识。分五次课讲完,采取边讲边练的形式。 1. 诵读技巧 (1)掌握节奏 文章的声音节奏是指声音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在古诗中节奏有其规律性,因此要想读出古诗的意境,必须知道诵读作品时注意节奏,就能准确理解和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声音节奏的形成有一些规律,如:声带拉紧,声音就高;声带放松,声音就低;声音高时,响亮清脆,给人明朗、愉快、兴奋和振作的感觉;声音低时,幽暗沉闷,给人压仰、深沉、哀痛和负重的感觉。掌握了声音节奏,才把把握好感情节奏,才能读出不同的感情来。例如,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这是写傍晚优美如画的山色,感情欢快,“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句则是失意惆怅的情绪。能否读出其中的不同,则是美读的目的和归宿。 (2)控制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语句声调的升降变化。控制语调就是使语调升降变化适宜,恰当地表达文章的感情色彩。 语调一般说有四种类型:平直、高升、降抑、曲折。朗读叙述性的句子或比较严肃的内容,一般总是用平直调;表示疑问、惊喜、命令、号召等感情,多用高升调;降抑调多用于坚决、自信、祝愿、感叹、心情沉重的感情;曲折调,指语调弯曲,先升高再降低,或先降低再升高,富于变化,常用来表示惊讶、幽默、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的感情。朗读须带感情,但朗读之前要仔细琢磨诗文中的语言含义,是悲、是喜,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朗读时才能控制好语调,把它们读出情味来。 (3)运用停顿 停顿是朗诵时句子当中、句子中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它是朗读技巧中的重要一项。“此时无声胜有声。”正确掌握停顿的规律,把握停顿的技巧,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现。停顿的类型,一般地说有三种:语法停顿、心理停顿和结构停顿。语法停顿是与语法结构相联系的;心理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变化停顿时间的一种停顿;结构停顿是为了明确文章的结构关系所作的停顿。 下面从文学鉴赏的需要专门谈一谈心理停顿。心理停顿包括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一般都是在被突出的事物前后停顿。 ①逻辑停顿。逻辑停顿是揭示思想逻辑或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作的停顿。 ②感情停顿。有些诗文中,由于感情的冲击,要求言语节奏作相应的改变,或延长声音,或改变原来的语法停顿,达到揭示和渲染感情的目的,这种停顿就是感情停顿。例如:《雨霖铃》中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句后三个字是感情抒发的重点,因此要在每个字上做不同的处理,“何”应该提高并拉长声调,“人”拉长音调,“说”低沉,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奈。 (4)定好重音 阅读要定好重音。重音和轻音是相对而言的。调节轻重,可以表达好丰富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理解作品的旨意。表达激情时,语音的轻重对比可以大大加强;描述画面时,语音轻重的对比可以减弱些,这样随文而读,可以使朗读者的心情平静而且舒坦。例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上句,应该重读“必”,下句重读“来”,这才能体现李白的狂放不羁视金钱如粪土的气概。“红杏枝头春意闹”则应该重读“闹”。 诵读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反复熟诵,既要广读,又要精诵。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正如苏东坡所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得好,让静止的诗文活动起来,就使我们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 2、诗歌鉴赏内容和方法。 鉴赏诗歌主要从五方面入手。 (1) 判断体例。古代诗歌有古体诗,近体诗,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还有词和曲等形式。 (2) 把握意境。诗靠意象来表达感情,意象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感情共同构成意境。每首诗的意境都不同, (3) 品味语言。语言是诗附丽的土壤,意境是靠语言来体现的,分析诗就是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来实现的。 (4) 理解情感。诗重在抒情,因此鉴赏诗歌要懂得每首诗的思想感情,或相思或怀古或伤春或思乡等。 (5) 掌握手法。古诗常用的手法,有情景交融、想象、联想、夸张、比喻等 鉴赏诗歌主要方法: (1) 美读吟诵法 (2) 咬文嚼字法 (3) 名句赏析法 (4) 联想想象法 (5) 情感体验法 (6) 比较异同法 (7) 寻找诗眼法 (8) 评析技巧法 二、提供鉴赏论文,进入写作阶段。 美读的另一表现方式就是书面表达自己对诗文内蕴的理解和挖掘,是二次理解过程,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去写之前不作任何指导,完全由学生去自己去做,对一部分语文素质好的学生是能够做到的。他们可以自己找资料,融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较有新意的论文。现在我想说的是如何对待那些语文素质差,在理解和表达上有困难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得到提高,兼顾他们才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个教育理念的体现。因为学生占有的资料极其有限,所以我把一些优秀的论著,和鉴赏分析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习有一个思路,并极力鼓励学生有创新。对于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论文给予赞扬,对于抄录资料的论文鼓励他们以后要有新意,对于一些不成型的论文提出意见让他们修改。 三、上美读公开课,展示学生美读成果。本阶段末期,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李白诗歌美读》,展示学生学习成果。选出几个学生美读《将进酒》《月下独酌》《送友人》《塞下曲》,与课件朗读相对照,得到全校师生的赞扬。并让每个学生对李白名句进行美读接龙,体现多数学生在美读方面的收获。最后让一同学宣读论文《诗酒英豪》,汇报学生在撰写论文方面的学习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学生身上体现的学习特征; 一. 惊人的模仿力。学习的开端是模仿,我试过两种美读练习方式。一种是就让学生自己揣摩,结果学生无所适从,读出来怪腔怪调,毫无诗意。我用电脑把广播员朗读的诗歌做成课件,让学生听几遍,然后模仿,发现学生朗读时有了模仿的痕迹。李白的 诗歌有范读,学生练习的成效快。学习《雨霖铃》时我播放朗读,这是一个声情并茂的优秀课件,学生都被吸引住了,都跟着模仿,听了两遍后,自己朗读,便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精心选一些标准朗读素材供学生模仿学习,这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 二. 极强的可塑性。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可以开发的潜质,在中学生身上也就更加明显。原来学生读诗时像读记叙文一样,毫无音韵美,现在他们都能马上投入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味。刘君淑同学刚开始读时只是吐字清晰,练习后每次读诗歌时,她都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律;孙鑫哲同学读李白的绝句《望庐山瀑布》能够读出豪迈的气势;夏文琦同学虽是一女生,却能读出《将进酒》的豪壮......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三、连续的强化性。斯金纳的强化律在学习的进程中无时不在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和持续性,斯金纳指出,反应之后应马上给予强化,反应与强化之间的间隔越长,操作性条件反射就越不容易形成,因此要及时强化。也就是说学生在美读练习中如果间断练习,学生还退回到原来的程度。因为不断地刺激才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美读意识,巩固美读效果。

293 评论

不服沙拉

试论文学美文学有认识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洞察人生。文学有教育作用,它可以启迪人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文学还有娱乐作用,可以供人休息消遣。但人们创作和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这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造美和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譬如“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给我们主要的不就是美吗?那么,文学之美究竟美在哪里呢?首先是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准确生动,有助于民族语言的规范,而且可以表现美。文学美,主要是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对于一个优秀作家来说,没有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东西。文学描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兴衰成败,悲欢离合,都能用语言描绘成生动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美是作家的刻意追求。“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绿”字你还能改动它吗?不同语句,表现出不同的气势和风格。豪放时“气吞万里如虎”,婉约时“杨柳岸晓风残月”;浓丽如“玉楼巢翡翠”,淡泊则“悠然见南山”。它有时朦胧,如烟如雾,如舒婷如北岛;有时明晰,深刻如刀,如老舍如鲁迅。“历史无言任打扮”,它能宏观漫议概括环宇;“嫩叶商量细细开”,它也能细说微窥如丝如风。“人面只今何处去”,写出了难言的“遗憾”;“一江春水向东流”,显示了无形的“愁”。《琵琶行》弹奏的铿锵之声,简直就是垂范千古的音乐雕塑!语言大师们指石成金,让平凡的文学生发出神奇的功效,流芳百世,美不胜收。二曰情节美。情节美就是故事生动有趣。讲故事是文学家的拿手好戏。赵树理说写小说就是讲故事。故事是由情节组成的。故事美来自情节美。恩格斯十分赞赏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认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只有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才能表现出来。情节之美,主要在于对生活的具体描写和紧张的矛盾冲突。细节的真实,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矛盾此起彼伏,故事一波三折,便能引人入胜。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性格成长的历史。人物性格和环境的影响,决定着人物的命运。人物的命运是故事的灵魂,人们听故事,主要是关心人物的命运。故事一旦开了头,它就把人物的命运抛向读者,让你与他同行同止同喜同忧,专注其中,欲罢不能,将作品翻过一页又一页,直到最后的结局。我们枕着灯晕,嗅着墨香,探视着晦明变化的历史,品味着酸甜苦辣的人生,愉快地度过那一段又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文学可以虚构。想象和虚构可以弥补作家生活链条中某些脱落的环节,自由驰骋自己的思想,实现自己的审美追求,从而将情节编织得更加丰富多采,使故事更加生动迷人。巧置悬念是文学降服读者的重要法宝。烘云托月,故布疑阵,误会巧合,画龙点睛,诸般手法的运用,激发起读者强烈的心理追求,使情节产生奇妙的结构效果。三是人性美和人情美。文学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形象中最是流光溢彩使人不可抗拒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从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杰出的作家作品,他们之所以受到广泛的爱戴和推崇,不仅因为他们生动地描写了那些五光十色的社会和惊心动魄的场面,尤其可喜可叹的是,他们创造了众多富于时代特色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多姿多采的人物画廊中,有的勇猛如虎,有的忠厚如牛,有的聪明透顶,有的冥顽如石,有的坦荡如日,有的阴鸷如狼。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是伟大和崇高,什么是渺小和卑鄙,什么是优美和神奇。它告诉我们怎样去爱人尊重人理解人,怎样去恨去识别去唾弃那些丑恶的东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文学能够直接细致而深刻地描述人的内心活动,展现人的精神世界,让读者觑到人间深层潜细的奥窍和令人神往的隐秘。文学不能给人加官晋爵,不能施人钱财,但它是财富,是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文学不能代替权与法去管理人惩治人,但它有不管之管,它能稽察权与法管不到打不着的地方,运用艺术的权威奖掖人,批评人,审判人的灵魂。文学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一种力量,一种道德的震撼力和情感的趋动力,它可以使人受到感化,不知不觉地勉励自己规范自己,甚至使人顿悟和贯通。文学家也曾不惜笔墨描写过丑恶的人性。但写丑不是目的,写丑是用黑暗衬托光明,用丑衬托美,写丑是为了否定丑,是化丑为美,使美好的人性更加亮丽。四是智慧美。文学不直接具体地描写生产过程,不教人怎样开山放炮遇水搭桥,不教人怎样耕田造屋做生意,但不等于说文学不能增长人的智慧,不具有智慧美。文学是以人为中心,以整个生活为对象进行描写的艺术。文学是百科全书,优秀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从文学中可以学到许多一般书籍中学不到的东西。文学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历史和总结教训,让人增长知识受到启迪,并逐渐变得聪明。《李自成》所写的兵败垂成,《白鹿原》诉说的世纪沧桑,张贤亮写出的饥饿和压抑,那教训难道不深刻吗?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孙悟空的大智大勇,大观园里的吟诗作对,那么多的机巧睿智,那样的人杰地灵,难道不是人的智慧闪光吗?实际上,优美的文学语言,成功的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就是在欣赏作家的智慧之美。20世纪末叶,文学情形大变,标新立异,光怪陆离,难以用传统概念诠释。变是常理。变不可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学不能没其美质。真正的文学一定是与美并存的,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文学维纳斯,相信她不会越变越丑,而是越变越美,越新,越可爱。参见梁素清《浅说文学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文学是美的人学摘要: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至今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巨大生命活力的命题。然而由于它严重忽略了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存在着较大的理论缺陷,十分不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文学是人学”,不如说它是“美的人学”。主要依据在于:第一,文学写的是人,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诗意的社会生活,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第二,文学创作本身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第三,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地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也是为了人。“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态的基本主题无不是为了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关键词:文学;美的人学;文学的灵魂文学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理论家常说常新、难以定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所做的不同回答,直接关系着他们各自构筑的文学理论大厦的性质和命运。从柏拉图、亚理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到弗洛伊德、萨特,从婆罗多牟尼到新护、胜财、毗首那特,到泰戈尔、普列姆昌德,从孔子、老子到刘勰、司空图,到鲁迅、郭沫若,固然都道出了某些真理的颗粒,但都不能说已有了很好的解决。柏拉图说文学是灵感的迷狂和理念的闪耀,亚理士多德说文学是对生活的美的模仿,康德说文学是天才的创造,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文学是理念的光的烈焰,王尔德说文学是美丽的谎言,厨川白村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弗洛伊德说文学是人的欲望的艺术实现,雅各布森说文学是语言的美的操作,[1](119)波斯彼罗夫说文学的本性是意识形态,[2](P676)韦勒克、沃伦说文学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3]波斯波罗夫靠文学的本性是意识形态,找到了文学的社会本质。韦勒克、沃伦靠文学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找到了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媒介本质———即语言的艺术。他们靠着语言的多义性、歧义性支撑起来的立体的意义空间,发现了作品的空旷结构,轻易揭穿了文学名作历久弥新的古老谜底。别林斯基靠着文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的不同———文学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了文学的审美特征。我国理论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鉴于以上的探索干脆把文学界定为“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识形态”。20年来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还进一步把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媒介本质界定为“语言的结构的艺术”,把文学的审美本质界定为“用形象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把文学的社会本质界定为“一种极富诗意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虽使问题得到了形而上的基本解决,但却严重忽略了形而下的人文特征和本体把握。对此尽管有人曾数度振臂高呼,但很多人却抓住一点,不顾其余,急于去攻讦、否定,这就使文学失去了灵魂。然而不管以上诸看法的差异到底有多大,我们只需把观察视角及时地由形而上转向形而下,就不难发现,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注意到了文学的诸层本质都离不开人。人才是文学的核心因素。是啊!文学赖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体系的核心是人。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的创造者是人,文学得以产生审美娱乐作用的对象也是人。“人世间的一切都在乎人,一切都是为了人[4]”。“能够感觉到自个儿是人……该多美啊!”,[4]赞颂的也是人。因此,高尔基讲:“文学是人学”应该说是从古至今对文学的形而下本质所做的再好不过的概括。可以预言,在人还没有真正进入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都将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只是这个命题严重忽略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美的方式,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在人们的心目中作为一个科学的观念并未真正确立起来,从而在学术界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议。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论”在较为深入阐述了高尔基等人的观点之后,也未能跳出这个理论窠臼。如果我们说“文学是美的人学”,也许更符合高尔基的本义,更有利于该命题巨大的社会作用的发挥。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文学写的是人,写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极富于诗意的社会生活。文学写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写的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和外在的整体形象的有机统一所显示出的某些高尚的或不高尚的深层的心灵状态,除非有一天随着人性的完满实现文学走向了真正的消亡。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固然是文学赖以表现的重要方面,然而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属性才是文学赖以表现的重心。任何一个人离开了这个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都将无以生存。人一出生就有了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兄弟姊妹关系;一上学就有了同学、师生关系;长大了一恋爱就有了恋人关系,结婚了就有了夫妻关系,产生了婚外恋,就有了情人关系;参加工作了,就有了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到了外交谈判桌上开始了同外国人的谈判就有了外交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还有阶级关系。只有在某些特定的阶级斗争异常尖锐的历史时期,以上诸种关系才会披上浓郁的阶级性的色彩。在更多的时候,“阶级关系”不过是人性诸多侧面的一个有机方面,决不能以偏概全。人历来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部作品中当一个作家创造性地把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清楚后,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就形成了。对这种以一个或若干个主人公为核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创造性梳理和编织,也就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我的关系中所蕴含的一系列丰富的诗意和美的开掘,就是对这种独特的诗意和美的卓越发现。这也正是作家比一般人高明的地方。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不是别的,而是“神”在人的心灵里点燃的美丽的人性的火光,同其他的旨在考察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或多个侧面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大不一样的。其次,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美的创造为的是人———文学的崇高使命就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文学的认识作用帮助消除人们的愚昧、无知及其他们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为的是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文学的教育作用帮助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准、道德水准和品格水准,有效地调节和克服人们同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尖锐对立和矛盾,不断增进人们同周围世界关系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通过强化人们的社会正义感、社会真理感、社会荣辱感、社会良知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不断激发人性的积极方面,引导人们向至善的境界迈进,尽可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堂堂正正的幸福地生存,也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帮助丰富、完善人们的人性,帮助人们在怡情悦性之中消除精神压抑,释放多余的生理能量,恢复心理平衡,净化、升华他们的灵魂,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进一步增进、调剂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更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无怪乎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把从事文学创作的这样一种耍弄文字的魔术师看做是拯救人类的圣徒。正是通过这种圣徒每个晚上的写作同魔鬼的殊死搏斗,才使经不起诱惑的人类得以一天天维持着生活的温馨和幸福,保持着生命的锐气和欢欣,不至于误入歧途走向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从事文的化之的文化工作的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和自然科学学者都是拯救人类的圣徒。因为一切哲学、社会科学同样也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自然科学固然主要诉诸人们的物质世界。然而人们为什么要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最终还是为了精神的欢乐。唯一不同的是文学和其他艺术在减轻人类精神痛苦方面发挥着更为直接和重大的作用而已。第三,文学通过美的方式探索、解决的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法很好解决的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也是为了人。它从不表现政治学、伦理学、道德学、宗教学、现存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早已解决或能够解决的问题,它要表现的重心往往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都无法很好解决的“出位之思”,往往是带有永恒意味的生与死的问题、善与恶的问题、美与丑的问题、爱与恨的问题、罪与罚的问题,同时也是任何一个杰出的政党、政府和政治家都只能部分解决而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譬如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由远古时期的群婚制、血缘婚制到后来的对偶婚制,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乃至今天的一夫一妻都很难说已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包括很多杰出的政治家都难免要犯人生的错误。于是这个人生的难题就交给了文学世代探索。从“关关睢鸠”中的单恋,到《氓》中弃妇对薄情郎的怨恨,到《红楼梦》中宝黛悲剧的撕心裂肺,从《美狄亚》到《红字》、《安娜》到《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汉密尔顿夫人》,人们好象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该方面的探索。而且在以后的几千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恐怕还要继续探索下去。又如对生与死的问题的探索,早在公元前3千多年前出现的古巴比伦史诗《吉尔加美什》中就开始了,中国的《西游记》更是该方面艺术探索的集大成者。也正是靠着对这些人生难题和生命困惑的执着探求和不同程度的解决,文学史造就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造就了上百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歌德说“十全十美是上帝的境界”。人要真正走向至真、至善、至美,就要不断克服人生的难题和生命的困惑,不断地疏远平庸、靠拢卓越,克服自身的局限。当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切自然科学都无能为力的时候,往往是文学伸出它强有力的臂膀,慰藉人们痛苦的灵魂,抚平他们的伤口,引导着人们日益向人性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最后境界逼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世纪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法国诗人普吕多姆说“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5]因此以减轻人类的精神痛苦为崇高使命的文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和美的方式,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勿容改变的永恒的母题,那就是:怎样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总之,对“文学”的形而上的界定固然有助于人们从理论层面上准确把握文学的本质,而对“文学”的形而下的界定却更接近于文学本意的深层,更能揭示其本元意义上的勃勃生机。因此既不能用前者无端否定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无端排斥前者,两者都不可偏废。我以为文学固然是运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极富诗意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崇高的无与伦比的美的人学。与其说文学是人学,勿宁说它是美的人学。如果说形而上的界定已很好地确定了文学之所以成其为文学的媒介本质、社会本质、审美本质,那么“文学是美的人学”在形而下意义上的界定则很好地揭示了文学的深层的人文特征或人文本质。“文学是人类文明最高尚的花朵”则又在文化人类学意义上很好地揭示了文学的文化本质。只有形而上和形而下诸个本质的高度统一,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才能圆满。只是文学的“人文本质”最贴近于文学的深层而已。总而言之一句话,所谓文学不外是运用语言塑造形象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结构的艺术和美的人学,是一种极富诗意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最高尚的文化存在。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美学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但归根结蒂主要是一种生命现象。它不仅具有社会本体,还具有明显的生命本体、语言本体、美学本体和文化本体。且任何一个层面的文学本质往往又都以相应的文学本体为依托。而文学作为一种美的人学便集中体现了这种生命现象的基本底蕴。文学的发展永远都无法脱离“文学作为一种生命现象”为它提供的无尽的美的燃料和动力。因此文学深层的人文本质的形而下性质是其诸层本质赖以存在的灵魂。抛开了这一点,任何一种再玄乎再时髦的形而上的界定都是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我国理论界对文学本质探讨的根本的弊端也正在于此。[参考文献]苏永旭,文学是美的人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1] 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 波斯彼罗夫•文学原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3]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4] 高尔基•在底层[A].余匡复译•汪义群•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1)[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5] 王逢振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辞典[M].南宁:漓江出版社,1997.

191 评论

QQ荔枝蜜

爱伦•坡诗歌与神话故事 摘 要:爱伦•坡诗歌形式精美,辞藻华美,音韵优美,神话故事在爱伦•坡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体现了坡要追求的是一种“天国之美”,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关键词:爱伦•坡; 神话故事;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W•S•毛姆说:“爱伦•坡写下了美国前所无有的最美丽的诗歌……诗歌给予你的纯粹是美,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①在德国, 爱伦•坡吸引了尼采、里尔克、卡夫卡这三位文坛巨匠的重视。尼采把他看作像拜伦•缪塞那样的恶魔诗人,一个遭受折磨的伟大灵魂,说他试图逃离苦难的现实,在自己那块想象的世界中寻求避难所。里尔克盛赞他勇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卡夫卡同情他的遭遇,对他非凡的想象创造性深表崇敬。托马斯•哈代称赞坡第一个认识到英语在表达思想和创造诗歌韵律方面的巨大可能性。劳伦斯盛赞坡作品的心理深度,指出其作品深刻描述了现代人,尤其是神经质的现代人的心理瓦解的.神话”从辞源上讲,来源于希腊文的mythos,意思是“字”或“口头的语言”.而神话的总称则来源于希腊文的mythos+logos,希腊文中的logos是“故事”的意思.荷马和其他古希腊诗人都是在这些意义上使用mythos和logos这两个词的.权威的牛津字典对myth的解释是:“纯虚构的叙述性结构,通常包含超自然的人物,反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般观念”。神话保留在思想中,终结于理性和信仰或游戏之间,它有着自己的生命。一切思考都以神话为源泉;悲剧家从神话中寻找他们的题材,抒情诗人从神话中寻找他们的形象。由于神话,神圣的事物失去了自己的地盘;心灵的整个领域都向反思敞开;由于神话,诗歌才能变成智慧。文学评论家弗莱指出神话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铸范典模,是一切伟大作品里经常复现的基本故事。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神话在文学中的地位更加显要,诗人文学家纷纷用神话故事作为创作素材,尤其是英美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诗人从乔叟到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丁尼生、雪菜、拜伦、朗费罗、艾略特、庞德等人,无一不从神话中获得灵感,撷取思想和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譬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弥尔顿的《失乐园》,济慈的《恩底弥昂》,雪莱的《阿多尼斯》,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等等。因此,要了解诗歌必须追根溯源,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爱伦•坡借用神话故事传说,结合幻想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构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神奇的艺术境界,创造出含义深蕴的艺术形象。展读他的诗集,随时都可以体味到弥漫于其间的象征意蕴和神秘的色彩。 其中突出的有《致海伦》、《安娜贝尔•李》、《乌鸦》等。首先:探讨神话故事与爱伦•坡诗歌的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众所周知,海伦在西方的文学史、文化史上一直是美的化身。《荷马史诗》尽情渲染海伦的美。在海伦的名字前面,常有描绘其美的一长串形容词。如“长袍飘飘的”、“白臂的”、“美丽的”等等。另外,作者对其美还大加赞叹:“她就像永生的女神”、“女人中的佼佼者”、“这个漂亮绝伦的女人”、“从高贵的睡房中走出香气四溢的海伦,她如同爱笑的阿佛罗狄忒一般灿烂柔和”。荷马对海伦的天生丽质的尽情赞美,使海伦已被抽象为西方文化里一个美的符号。但丁在《神曲•地狱篇》里曾这样写道:“看,海伦娜(按即海伦),为了她,那灾难的岁月,持续到这样长久。”其后,他又写道:“在我听到我的老师历数古代英雄美人的名字以后,我心中生出怜悯,仿佛又迷惑起来。”[2]诗人心中,海伦是被作为美的化身大加赞美的,字里行间,充满的是诗人的怜香惜玉之情。海伦是希腊神话中的绝世佳人,美艳无比,嫁给希腊南部邦城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Menelaus)为妻。后来,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奉命出事希腊,在斯巴达国王那里做客,他在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的帮助下,趁着墨涅俄斯外出之际,诱走海伦,正是由于海轮,使特洛伊遭到毁灭的悲剧。爱伦•坡运用这个优美的动人的神话去追求诗歌的神圣美,写下了《致海伦》。“海伦,你的美在我的眼里,有如往日尼西亚的三桅船,船行在飘香的海上,悠悠地把已倦于漂泊的困乏船员,送回他故乡的海岸。早已习惯于在怒海上飘荡,你典雅的脸庞,你的鬈发,你水神般的风姿带我返航,返回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塞姬女神哪,神圣的土地,才是你家乡!” 全诗共分3节,第一节爱伦•坡把海伦所具有的美丽比作飘然而至的征帆,它载着身心疲惫的游子,轻柔地驶过芬芳地海面,重归故里,一种悠远,恬适的美感油然而生。第二节古典之美的化身在诗人的视域中渐渐地靠近,终于,诗人看到了“你典雅的脸庞,你的秀发,你神女般的风姿”,抒发坡心灵深处平静,安祥,犹如欣赏到“那往时的希腊和罗马,返回那往时的壮丽和辉煌。” 第三节诗人地视野又开阔起来,“看哪!壁龛似的明亮窗户里,/我看见你站着,多像尊雕像,/一盏玛瑙的灯你拿在手上!” 朴素的古典的遥远的美使人心中冉冉升起娴静纯洁之感,诗人不禁感叹,你就是灵魂女神,你一定是“来自神圣的土地,美丽的仙乡。”由此观之,是海伦的神话增加了爱伦•坡的诗歌魅力,是坡的诗歌使海伦的故事更具生命力。 读爱伦•坡的经典作品就在于经典作品中包涵更多的“过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的真理,感受更大的震撼。其次:探讨神话故事与爱伦•坡诗歌的 “天国之美”。 爱伦•坡在《诗歌原理》第14段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 3] 在《诗歌原理》里属于人类的不朽的解渴的那泓清泉是什么?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就是那远古的神话传说。爱伦•坡将神话与现实生活、神与人相糅合,构造一个似真是幻的也实也虚的诗意境界。如《安娜贝尔•李》:诗歌的大意是:很久以前,在海边的某一国度里,诗人与一位名叫Annabel Lee的少女深深相爱,尽管他们还是少年,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超出了常人之恋甚至是遭到天使的忌妒,天使借助寒风夺去了少女Annabel Lee的性命。但在诗人的心目中,他与Annabel Lee的爱情却是神圣的、浓厚的、永存的。无论是天堂的天使,还是地狱的恶魔,他们可以夺去情人的性命,却不可以夺走他们彼此深深相爱的心灵。明澈的月光伴诗人梦见美丽的Annabel Lee , 闪烁的星光使诗人仿佛看见了Annabel Lee那双明亮的眼睛。每当夜幕降临,海潮涨起之时,诗人便来到海边情人的墓地,与其相伴,与她共眠,与她一起聆听那大海的涛声。诗人用词独特,以讲述神话的形式将读者带到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遥远的美妙世界。诗人用kingdom取代place,显示出他们的爱情故事神圣而不可侵犯。用“maiden”取代“girl”,更加使读者感觉到女孩的圣洁与纯真。用“sepulcher”取代“tomb”,给读者以神圣感和神秘感。用“soul”取代“heart”,使人感到其灵魂深处的哀恸。另外坡在《安娜贝尔•李》中借用“天堂中长翅膀的仙子”即是六翼天使的传说,来表达他诗歌里的“天国之美”。 六翼天使来自《圣经》中的《以塞亚书》第六章第二节。六翼天使即“SERAPHIM”,在《圣经》中译作撒拉弗,是所有天使九阶中的最高位,即赞美上帝的天使,共有三对翅膀。坡借助神话传说进行创作,不仅实他的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中的积极因素,也是其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诗人向往的是一种理想的世界,而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神话恰好作为他们试图借助神的力量来改变现状的慰藉.又可以使其作品超凡脱俗、背离传统。神话故事使浪漫诗歌更具魅力。我们还可在《金星》一诗中品味爱伦•坡诗歌的 “天国之美”:“那是在仲夏之夜,是在夜半的时分:星星闪烁着淡光,各自在轨道运行;冷月比星星灿烂,星星是她的奴仆,她高高挂在天上,月光在海面飘忽。我举头凝望片刻,望她冰凉的月色;寒气袭人——于我太清凄——一朵白云飘去,好像一件寿衣,于是我把目光转向了你,高者的金星哟,你远在天河,你的光会令我更加珍惜。因快乐在我。就是你在夜空,所具有的那分端庄高贵,令我更加赞赏,是你遥远的星光,而不是冷月卑微的清辉。”(曹明伦 译)在希腊与罗马神话中,金星是爱与美的化身——维纳斯女神。维纳斯(Venus)是罗马人对她的美称,意思是“绝美的画”,在希腊神话中她叫阿弗罗狄忒(Aphrodite),意思是为“上升的泡沫”,因为传说她是在海面上起的泡沫之中诞生的。维纳斯拥有罗马神话中最完美的身段和容貌,一直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她的美貌,使得众女神羡慕不已,也让无数天神为之着迷。在《金星》一诗中,爱伦•坡表达了对美神的向往和仰慕,倾诉了对天国之美的追求。爱伦•坡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打动我们,是由于它具有神话性质和拥有一种超凡的魔力或神秘性。爱伦•坡把悠久的神话组织在一首新诗里,在诗人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完成了诗歌的超凡之美。以《乌鸦》为例:《乌鸦》就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一个独居的青年正值失去心上人,在一个风雨的夜晚,夜一片漆黑,他追思冥想着死去的爱人,想用书本驱散内心的痛苦而不能。突然有微弱的敲门声,他鼓足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漆黑的夜。当再一次听到敲击声时,他打开了窗户,发现一只乌鸦站在窗边的雕像上。青年想借乌鸦冲淡自己的哀愁,乌鸦说“永远不(Nevermore)”;他想忘掉那失去的心上人,乌鸦重复说“永远不”;他想抓住那失去的心上人,乌鸦仍然回答说:“永远不”;他想赶走这只不祥之鸟,乌鸦还是重复着“永远不”……这种漠然的机械否定答复几乎使青年疯狂,乌鸦似乎成为他永不能实现渴望之象征,成为一个魔,“永远不”一直折磨着青年的心,使他陷入深深的绝望。为了使乌鸦这个神话更加迷人,坡借用一个意象——雅典娜雕像。雅典娜本是一个古老的神祗,司掌的职能包括自然力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古代神话传说都与宙斯联系起来,雅典娜也成了宙斯的女儿。她的出生非常奇特,她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而是从宙斯的脑袋里跳出来的,宙斯便成了她的父亲。她在同尚武的海神波塞冬争夺作为后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雅典的保护神时获胜。她送给雅典人橄榄树,从此橄榄树成为雅典人的重要种植作物,也成为和平的象征。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她是聪明、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众所周知,乌鸦,是一种极度不样之鸟。人们遇上乌鸦,总是避之则吉,缘于千百年来,它一直象征恶运和凶兆。然而坡却选择乌鸦创造又一个神话,―――气氛忧郁、阴暗,那一闪一灭的炉火,漆黑的夜空,从窗户中透出的幽暗灯光,乌鸦阴沉刺耳的叫声,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气氛,甚至诗本身也染上了浓浓的“神气”,被一种魔力所控制,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然而当一个独居的青年正值失去心上人在追问一个又一个问题时,她却保持了沉默,而是一只乌鸦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因而博得了智者的美誉。它发出的“永不复还”回答,是一个誓词――永远不要留恋过去,一个预言――永远不能忘记过去。这智慧的鸟儿就是才高命薄的坡自己,他的一部分;它从他沉沉睡去的身体飞起,从他桌上散乱记下的梦魇中飞掠而起,它就是他内心的冲动的精灵,他与万物神秘沟通的使者,现在它从他里面逸出,它将离去,“永不复还”。而正是乌鸦的神话表达了诗人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蕴涵了诗人超越人生、追求不朽和永恒的哲学思想。古人云: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中。(叶燮:《原诗》)。《乌鸦》诗的魅力便在于“含蓄无垠”结语:神话是口头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学类型,是后世文学的土壤和源泉.首先,神话的创造,即创造神话的能力是思维过程所固有的,它满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其次,无论从历史还是从心理角度来看,神话构成了文学得以产生的母体。第三,神话不仅能激励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它还提供了种种概念和模式,使得批评家能够用它们来释读某些特殊的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在爱伦•坡主观的情感的灌注下溶铸成新的神话,进而形成完整的有着活跃灵魂的诗篇,体现了坡要追求的是一种“天国之美”,神圣的古典的遥远的美。参考文献:

205 评论

败家小歪歪

美大陆土地广袤、物产丰富,很早以来印第安人便在这里开拓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文化及文学,但是这些民间口头文学并未受到后来的欧洲移民的足够重视,在美国文化中未能留下多少印痕。美国文学从根子上说还是一种深受欧洲传统文化影响的文学。然而,移民们的开拓精神和自由思想使他们很快突破了欧洲文化的藩篱,形成了以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为核心观念的新文学,建国以后的美国依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的多元性和民族的进取心使美国文学呈现出纷繁丰茂、日新月异的局面。开国前后,富兰克林(1706-1790)等人的散文作品,或委婉深沉,或幽默俏皮,或简洁刚健,是美国文学的雏形。进入19世纪以后,美国文学得到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家。前期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后期则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既植根于本土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和探索热情,也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巨大影响,发展迅速,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性作家有欧文、库珀、布莱恩特和爱伦·坡等,后期的代表作家有爱默生、梭罗、霍桑、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前期文学和后期文学在题材、主题、人物和风格等方面既有延续性,更有差异和区别。前期文学,题材多为民间传奇、田园风情、殖民地开发与争夺,主题多为惊叹社会的巨大变革、赞美勇敢机智的人格力量、向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永恒和谐,人物多为民间的喜剧性形象和理想化的英雄好汉,风格多为幽默诙谐、粗犷豪放。后期文学,题材较前有所拓展,诸如世外桃源、海上历险、道德与感情的冲突等成为新的令人关注的话题;主题则在强调人的直觉、情感和无穷潜力与提倡皈依宗教、克己禁欲、坚持道德操守之间摇摆不定;人物在保持传奇性的基础上,呈现出复杂矛盾、幽秘深邃的人格内涵;风格则因作家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而难以概括,大体上已从前期的豪迈洒脱逐渐转向奇崛深奥,具有浓厚的神秘悲怆的色调。欧文(1783-1859)是美国第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作家。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纽约外史》嘲讽了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方式和荒谬的殖民主义偏见,赢得欧美作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代表作《见闻札记》(1820)是一部随笔、速写和短篇故事的合集,风格幽默诙谐,文笔雅致,往往将奇妙的幻想和精确的写实糅为一体。其中的《瑞普·凡·温克尔》被认为是美国短篇小说的肇始之作。库珀(1789-1851)的创作取材于美国民族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其中尤以描写西部开发和争夺殖民地战争的边疆小说《皮袜子故事集》最为著名。库珀的小说风格质朴雄奇,情节曲折复杂,引人入胜。《最后的莫希干人》(1826)是《皮袜子故事集》五部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其中绰号“皮袜子”的猎人纳蒂·班波具有史诗英雄式的道德勇气和非凡本领,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形象。布莱恩特(1794-1878)是一位擅长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人。他的诗风酷似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常在日常平凡的生活和田园景物的启示下得到人生的感悟,主要诗作有《水鸟》、《非洲酋长》等。他的诗论对后世的美国诗歌创作具有重大影响。爱伦·坡(1809-1849)在早期浪漫主义作家中不同凡响。他的创作涉及多种文体,尤以诗歌与小说著称。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具有唯美倾向,认为“诗是美的有节奏的创造”,强调音乐性、朦胧性和整体统一性。代表作有《乌鸦》(1845)、《安娜贝尔·李》等,这些诗篇以舒缓回旋的韵律、奇特别致的意象表现沉郁悲哀的悼亡情绪,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他的诗作和诗论在当时的美国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却被后来欧洲象征派诗人奉为圭臬。爱伦·坡一生写了近70篇短篇小说,从类型和风格看,大致可分为恐怖小说和推理小说两类。前一类小说深受德国霍普曼和英国哥特式小说影响,情节诡异、气氛神秘、人物怪诞,但都能用一种幽默调侃的笔调,消解恐怖紧张的氛围,求得审美心理上的平衡感。其代表作有《厄舍古屋的倒塌》和《黑猫》等。后一类小说以破案为主要内容,破案者往往凭借科学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侦破案件。其代表作有《莫格街谋杀案》和《失窃的信件》等。这类小说的侦破方式和人物类型常被后世的侦探小说所效仿,爱伦·坡因此被认作西方侦探小说的鼻祖。美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与19世纪30、40年代兴起的“超验主义”思潮有密切关系。超验主义受到康德先验论哲学和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大自然内蕴着终极真理,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是某种精神的象征,人凭借着直觉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而不必依靠传统的诗歌、哲学等历史文献的教谕,人在一定的范围里就是上帝,应该充分信赖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超验主义从思想根源看,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它所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至上、拜金主义和庸人哲学,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因它受先验论、泛神论思想影响,也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美国不少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都浸淫着超验主义崇尚自我、解放个性的思想。爱默生(1803-1882)是超验主义的首倡者,他组织“超验主义俱乐部”,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宣传超验主义思想,重要的有《论自然》(1836)、《论自助》、《神学院致辞》等。他的思想影响了梭罗、霍桑、麦尔维尔和惠特曼等一代浪漫主义作家。梭罗(1817-1862)是超验主义的实践者,曾在瓦尔登湖畔林间独自居住了两年多,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散步和沉思,他把自己从大自然得来的启示和对人生真谛的思索写进了《瓦尔登湖》(1854),这部风格独特、思想深刻的散文名作对后世影响巨大。朗费罗(1807-1882)从古老的印第安神话传说中汲取养料,创作了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派生史诗《海华沙之歌》(1855),塑造了一个印第安民族文化超人的动人形象。麦尔维尔(1819-1891)则擅长航海、冒险、异域的题材,代表作《白鲸》(1851)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和悲剧的崇高美,作品以一次艰巨悲壮的捕鲸经历喻示了善与恶、人与自然的斗争的永恒性。自19世纪20年代起,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废奴文学也应运而生。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废奴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斯托夫人(1811-1896)和希尔德烈斯(1807-1865)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白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同时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中不满情绪增长,文学的批判意向也随之强化,在废奴文学和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下,批判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流。豪威尔斯、欧·亨利、诺里斯、克莱恩和杰克·伦敦等,都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作家。豪威尔斯(1837-1920)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代表作《赛拉斯·拉帕姆的发迹》(1885)塑造了一个以道德、信用立身的美式资本家。欧·亨利(1862-1910)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多描写小人物的悲喜剧,风格诙谐中有感伤,结尾精妙警策。代表作有《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诺里斯(1870-1902)在《章鱼》里描写了垄断资本在高速发展中肆意侵夺农民财富的罪行。克莱恩(1871-1900)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使他在美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杰克·伦敦(1876-1916)的作品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长于描写在弱肉强食的险恶环境中个人奋斗者的坚毅顽强的性格。他的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以动物间的殊死搏斗喻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丛林原则的残酷性,代表作《马丁·伊登》(1909)以个人奋斗者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市侩哲学和商业文化对有才华的美国青年的压制残害,率先涉及了“美国梦”幻灭的主题。在这一时期的美国文学中,黑人作家契斯纳特(1858-1932)和杜波依斯(1868-1963)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反种族主义特征和民主倾向,令人注目。此外,女诗人狄更生(1830-1888)的诗作意象生动明彻、富于哲理,深受20世纪英美意象派诗人的推崇

312 评论

不说客套话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5篇

大学毕业了,空气里也带着忧伤,因为充满了大家的依依不舍。可长大了的我们,终究要去更广阔的天地啊。那么,你有写过关于毕业的致辞了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20级全体同学感谢我们的母校和老师,感谢你们这四年来的悉心教导和精心栽培!

现在我站在这里,很荣幸,也很忐忑。作为即将离开__大学的年轻一员,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新一代武大人,在社会浪潮中该如何传承我们的文化,又该如何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

孔子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武大给我们的最大财富,不是权威的理论,不是枯燥的课本,而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执着信仰和由衷热爱。当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们给我们如数家珍般地诠释深奥的学术概念时,我们领悟到了什么是大师的睿智;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挥洒自如地展现他们恢弘的风采时,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专家的敏锐。在武大,每一次讲授都是一次教育,每一堂讨论都是一次提高,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升华。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武大,用对理性的思辨和对人文的关注教出了一群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理论和实践同样出色的学生。弱者权利保护中心里的知行合一;辩论赛场上的理性与睿智;支援西部建设无私奉献;风云学子的成长舞台;学术科研,你我争占鳌头;综合竞赛,人人欲领风骚。这一切,是我作为2020级毕业生的普通一员,对自己成长在武大的总结,更是每一位从武大走出的学子丰富的四年生活,多彩成长足迹的缩影。因为这里自由的氛围,好学的风气,悠久的传承,厚重的积淀,已经在我们身上深深烙下了印记。每一位武大人拥有的三分信仰,三分思辩,三分历练,还有一分兼容并包,让我们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时刻秉承自强的品性,弘毅的精神,求是的理念和拓新的勇气。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请母校放心: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谨记母校的教诲,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晨钟催醒巍巍江城,东方朝日在此升腾,长江汉水春潮滚滚,扬起新的武大精神。让时间作证,承载着领导的殷殷期盼和老师的深情嘱托,我们2020级所有的毕业生,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智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于勇挑重担的人,不畏艰险、追求卓越,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武大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不辱__大学学生的称号。

最后,我代表2021级所有的毕业生,衷心祝福所有的师长万事顺意,每一位学弟学妹鹏程万里,祝愿我们的__大学永远年轻美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篇2

尊敬的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__学院金融系的本科生__,非常荣幸能够代表__大学2021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校园里热烈的凤凰花一次次开了又落,终于,到了我们要说再见的时刻。建南的钟声、白城的海浪、嘉庚像的肃穆庄严、芙蓉湖的清秀旖旎……一切都还在眼前,却即将落入回忆;当离别越接近,我们才越发现这段岁月弥足珍惜。是的,正是在这所依山傍海、独具魅力的南方之强里,我们一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回首检阅这段不悔的岁月,无不充满了对母校的深切依恋、对老师的由衷感激、以及对同窗的真心祝福。

翻开这本青春纪念册,四年前的那个九月,海的另一边,我们拖着大大的行李箱,以好奇、兴奋又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所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那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广播里那句铿锵有力的“自强自强”,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让梦想起航。__校区的两年里,绿茵场我们身着军装英姿飒爽,舞台上我们载歌载舞各显特长;图书馆里勤于求知,运动会场敢于拼搏……大一大二的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尽显厦大学子的才情与热血。

随着浩浩荡荡的跨海搬迁,成长便成为了那抹浅浅的海湾,曾经的我们在那头,如今的我们在这头。我们不再空想不再轻狂,本部的校园更是一个教人思考梦想是什么,如何圆梦的地方。这里一如既往的美不胜收,我们依旧踏着“自强、自强”的歌声穿梭在落英缤纷的小路上。然而,面对毕业后即将到来的未知,心中的那份责任让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理性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洞察社会,思忖人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例,我们学着以科学的方法探究社会的方方面面。

浩瀚学海里,我们尽情徜徉;社会实践中,我们勇于担当。我们分分秒秒如饥似渴,希望在大学最后的阶段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以正义、博爱的胸襟和勤于思考、善于批判的精神,勇挑经世济邦的大梁。还记得么,晴空中的五老峰巍峨俊秀,我们沐朝阳而苦读,枕书香而深思;还记得么,月光下的上弦场温柔动人,我们听海浪而抒怀,望星空而畅想。我们胸怀凌云壮志,笑看芙蓉花开;以囊萤、映雪的精神,博学之,笃行之,勤业之。一路走来,纵然学术的道路经历过坎坷,纵然生活中总是好事多磨,但每一个坚定的脚印终究让我们从稚气青涩迈向了从容成熟,从遥望梦想迈向了收获硕果。

漫漫大学路,回首时,可曾想过,谁欤操钥发其藏,谁欤普渡驾慈航?我想,在座的各位毕业生都一样,有太多感谢的话,要送给一路陪伴我们的人。感谢母校,是您用包容的精神、坚毅的品格和浓郁的人文底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大学情怀的熏陶下一步步成长。感谢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的师长,谢谢你们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教授我们知识,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山仰止的品德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感谢养育我们的父母,是你们将世间最无私的爱倾注在我们身上,支持我们、关爱我们,在追梦疲倦的时刻,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让心灵休憩。感谢四年的同窗,我们曾一起挑灯夜读奋发图强,也曾一起做尽傻事贻笑大方;何其有幸,这段经历有你分享。

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千言万语最终还是化为对母校的那句“我爱你,再见。”曾经,当我带着熠熠生辉的校徽,代表学校走过神州大地,走到海峡对岸,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时,“__大学”和“南方之强”便是我的名片;现在,当我们再次唱起那铿锵优美的旋律,那一声“自强自强”正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今天我们离开象牙塔,天各一方继续书写各自的辉煌;但从今天起,厦大已然不再只是一所校园,而是一场美好的回忆,一种奋发的精神,一个心灵的归宿;不论身在何方,我们定会铭记自己是嘉庚精神的传人,以山的坚毅和海的胸怀实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宏大理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学是一场不失约的相遇,毕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值此道别之际,祝愿南方之强英才辈出、誉满神州;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园;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事业有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四年了,我曾无数次在校园里漫步。然而每一次,我都在想自己的心事,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然而今天的漫步,我却要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这个校园。我要把校园里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离校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了,校园的一切都朦胧着一种杨柳依依。

图书馆兀立在我眼前。面对高耸的图书馆,我觉得自己矮了下去。刚上大一时,读钱钟书传,知道钱钟书大学四年横扫了清华图书馆,那时我雄心勃勃立志要横扫师大图书馆,然而,四年过去了,我连师大的一个角都没扫掉。最近每每走进图书馆,每每看到封面精致典雅的散文集,看到一本本早已向往却未及看的名著……我的心就怅然若失。四年了我似乎一直是忙忙碌碌然而我究竟做了些什么?究竟收获了什么?我悲哀地发现,我用人生中最美好最可贵的四年换来的不过是几个本本: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四级证书,英语六级证书。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手捧着薄薄的五本证书我流泪了,这就是我四年的所得啊,我分明感到内心的失落和沉重。毕业了我才发现,在大学校园里最神圣的地方不是教室不是诺大的礼堂而是这藏书满架,飘散着智慧气息,沉淀着历史尘埃的图书馆。多年以后,也许你已经记不得在教室里你昏昏思睡时敬爱的导师对你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但你一定记得在静静的图书馆里在那一行行如花的文字后你会意的微笑深深的思索。如果,再给我一年时间……

我喜欢这条林荫小路,喜欢林荫道旁那依依杨柳,喜欢树下那一片浅绿。在长裙更短裙的日子里我喜欢穿上自己喜欢的衣裙,款款漫步在这条林荫小路上,把自己想象成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只为遇见一个人,只为遇见他,只为让他的眼睛中映现出我的身影……

走进宿舍,舍友说,下午班里要摄影留念,每人准备一分钟的话。在那一分钟里,我该说什么呢?莫如什么也不说,只留一个背影罢。一个从这里出发,渐行渐远,渐渐远去的背影……

悲也好喜也罢,遗憾也好满足也罢,一切都已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匆匆。

不知何时我已站在宿舍楼下,也许多年之后这栋楼会被拆掉,然而拆不掉的是我心中的那一幕:一张桌子,两包蚕豆,三碟小菜,四瓶啤酒,八位俊友,叫声阵阵,笑声朗朗,花枝颤颤,香汗盈盈,划拳行令,游戏猜谜,赢者乐哉,输者痛哉。我与阿丽,同干共饮,患难与共;玲儿笑得桃花绯红,杨柳随风;“老开”外慧内聪,稳坐当中;花中“二慧”豪饮盅盅;“贤妻良母”说西道东;室外老九,鱼水相融……那是一个修女也疯狂的日子啊。

我走到一片如盖的绿荫下,许多学生在专心地看书,或站或坐,或默然无声或念念有词,或嘴角弯弯或双眉紧锁。在这片绿荫下,曾经有一个女孩常常在这里深情地吟诵《琵琶行》、《安娜贝尔李》,深情地朗读《女孩子的花》、《四月裂帛》。她一袭白色长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个女孩就是我。

走过广告栏,看着里面张贴的花花绿绿五花八门的广告,有关于学校健身中心办交谊舞_的,有关于艺术系办吉他班的……四年了,我曾无数次看到这样的广告,我曾无数次动了心,我曾无数次决定去报名,然而我却又无数次因为种种原因而犹豫了。如今即将毕业——如果,离校的日期能再推迟半个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眨眼间,又一批熟悉的面孔将带着大学四年的回忆离开校园。四年时光匆匆,大一的青涩懵懂,大二的奋起拼搏,大三的勤学苦练似乎都还在眼前,还未好好享受,却要轻轻挥手,告别哭过、笑过、闹过的兄弟姐妹,告别迷惘过、奋斗过的校园青春。

大学里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也许是坚持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许是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也许是结识到了知己。有无悔,也有遗憾。比赛的失力,考试的挂科,同学间的小摩擦等等,也在调剂着大学这碗五味杂陈的汤。当然,还会有不少感悟。

新闻学院大四的邹佼向记者畅谈道:“我认为大一到大四都要坚持努力学习,劳逸结合,学和玩都不能少。大一做到适应大学生活,学会独立,多阅读、多交朋友,打下优良基础。大二思考一下自己想做什么,确定大体的方向,并做初步准备。大三可以根据之前所学去实践一下,并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做最后的冲刺。在大四,一方面要淡定地等待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可以去做自己以前没时间做的事情。”这些感悟都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优良的参考,促进他们主动向上,创造一个多彩无悔的大学生活。

我始终相信,告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见。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才真正的见识到拥挤的招聘大厅,或是切实地感受到考研的重重压力,遇到了以前从未碰到的难题,拉开了另一个生活场景的帷幕。

据了解,这一年全国毕业生数量达到__万人,被戏称为“最难就业年”,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在收入等严峻的实际问题驱使之下,众多大学生竟相信花x万就能进银行、国企或事业单位等,不仅打碎了“铁饭碗”梦,也将自己推入更深的渊谷。这其中虽然有许多社会急待解决的问题,但仔细想想许多大学生的观念更是亟须纠正,走后门、托关系的投机取巧心理是万万不可行的,既危害个人,又败坏社会风气。

要想出人头地,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嫌弃职位的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脚踏实地,做好手头工作,多积累经验,终有出头日。

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可是再见是为了再一次的相见。等到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之后,等到大家都接受了社会和生活的磨炼,等到每个人都变得成熟优秀,等到各自都有了全新的生活,再次相见,微微一笑,大家仍然是朋友,仍然有拥抱的理由,因为友谊地久天长,因为青春值得我们去追忆。

毕业离歌渐响,还未离开,却已开始怀念。青春终究是会逝去的,不必伤感,不必慌张,它将永刻在岁月里,化成一股温暖的力量,让前行的路因回忆而充满无限阳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毕业致辞篇5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这样悄悄地过完了。在我们忙着写论文的时候,在我们忙着找工作的时候,在我们忙着设计自己未来的时候,偶尔也有一丝的留恋与不舍。这四年,有开心,也有悲伤,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泪水,太多太多的事情与情感的积累,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珍藏。想说这四年过的挺快的,仿佛自己提着大包小包懵懵懂懂地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还停留在昨天。

我想军训留给我们的映像都是及其深刻的。

回想起军训的日子,我们有过苦有过累。当我们为了军训要剪掉自己美丽的长发的时候,当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的时候,当我们很晚了才拖着自己疲惫的身体回寝室的时候,当我们顶着烈日在操场中央站军姿的时候,当我们半夜听到紧急集合的口哨的时候,当我们反复地走队列的时候,当我们被教官骂的时候……,我们抱怨了,我们叫苦叫累了,我们甚至崩溃了,我们讨厌极了大学的生活,我们讨厌极了军训。

但是在这样苦这样累的时候,我们也有过快乐与感动。当我们在各个寝室里认识新朋友的时候,当我们听着连长给我们讲笑话的时候,当我们偷懒装病请假的时候,在我们疲惫的脸上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当我们为了集体荣誉感和其它学院的同学“战斗”的时候,当我们坐在操场中央唱那首“军中绿花”的时候,我们感动了,我们流泪了,现在那首歌偶尔还会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亲爱的朋友你不要想家,不要想妈妈……”。

军训短暂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虽然在第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盼望着它的早日结束,可是到了真正结束的时候,在我们庆祝告别这段艰苦日子的时候,在我们兴奋得集体把帽子抛向空中的时候,我们也有很多的不舍,不舍一些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事,不舍一些永远都不可能再遇到的人,不舍一些永远都不会再有的日子。

大学的社团活动是丰富的,对于刚刚进入大一的我们,对期待已久的大学社团生活都很好奇,大家都积极地加入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我也不例外,大学四年,我加入过两个社团,院排球队和大艺团舞蹈队。

还记得加入舞蹈队是没有原因的,只是想自己能多参加一点社团活动,训练了几次之后最终还是退出了,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只是后来每次经过练舞大厅的时候,每次看到以前和我一起进去的同学跳舞的时候,心中有一丝的遗憾与后悔,想想如果自己当初坚持一下,客服一下的话,也许自己现在也在和他们一起快乐地起舞。

大学四年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排球队的日子。回忆起排球队的日子,所以的点点滴滴一起涌上心头。在这些已经沉淀的画面里,我看到自己在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看到自己因训练而又痛又钟的双臂,看到自己因为输了比赛而哭泣,甚至气氛的扎球,看到自己一个人在雨里打球泄愤,也看到我们赢了比赛大家激动的抱在一起,看到我们一起举杯庆祝我们的小小胜利,看到我们一个一个的送走_的队员,最后我看到了他们送别自己的情景。在排球队的日子,遇到一些人,一些事,感受一种成功,一种失败,一种凝聚力。偶尔路过我们曾经训练的排球场,我会不由的停下脚步,静静的感受,仿佛还能听到排球落地的声音,还能看到大家一起打球的画面。在此,我衷心的祝愿我们曾经的排球队能在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功,能走得更远。

老师,您叫我们写800字的大学毕业感言,可这是四年,四年的大学,四年的生活,四年的经历,四年的感悟……那些在食堂抢饭的日子,那些在草坪上晒太阳,打_的日子,那些为二级为四级奋斗的日子,那些在寝室里翻空话,打麻将,偷偷做饭的日子,那些考试前紧张复习,准备小字条的日子,那些的那些……所有的点点滴滴在这里已经汇聚成一条河流,这岂能用字数来计算,又岂能用篇幅来衡量。

一路走过来,我们收获了很多,得到了很多的财富,已经不再是四年前那个懵懵懂懂的大学生。但一条路走下去,总会有尽头,我们也即将到达大学生活的尽头,在走到尽头的时候,也许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然后满载着我们所收获的财富,自信满满的跨过终点奔向下一条路的起点。我相信,在以后的路上,我们会走得更好,更远……

221 评论

相关问答

  • 安娜贝尔李论文参考文献

    简·爱》叙述的反叛与平衡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

    雨林之声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呼均贝尔学院学报

    地方是差 但努力也可以成功

    神兽史瑞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姚贝娜时尚健康杂志

    姚贝娜(1981年9月26日-2015年1月16日),英文名Bella,1981年9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2015年1月16日下午16点55分因乳腺癌在北

    小白兔256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安娜

    世界文坛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

    小盆友2鸣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诺贝尔论文参考文献

    [1]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失业问题与财政政策研究[J]. 管理世界, 2005,(06) . [2] 彭剑君,叶青. 就业与财政政策取

    路小佳路过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