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8

小妖乐乐10
首页 > 学术论文 > 南浔古镇居民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敏宝环保科技

已采纳

南浔古镇便民南侧拆迁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能的,但要考虑到古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以及当地居民的合法权益。因此,任何拆迁计划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程序审批,经得住公众及时间的考验。

171 评论

南宫爱默

乌镇和南浔古镇都是江南水乡的代表,各有特色和魅力。我为你总结了一些比较的要点:

323 评论

Krystaldxe

江南古镇清一色的都是水乡,水文化的特征在这里有着最典型的呈现。没有哪一座古镇不浸润着水色,小桥流水,正是江南小镇最鲜亮的名片。走过一座座古镇,穿梭于铺着青石板的街巷,总有一条条清流从远处蜿蜒而来,穿过小镇又蜿蜒而去。这些小河虽然不够宽阔,却通往太湖、运河、长江,是小镇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也是文明接纳与传播的路径,那些从古流到今的一条条小河,是古镇人生活的清泉,也是滋养文明的泉流。

在江南大地纵横密布、状若经纬的水网中,古镇犹如一颗颗镶嵌在网上的闪亮钻石。小镇上,民居依河而建,人们枕水生活。有了水的滋润和水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既没有远离城市,又没有尘世的喧嚣。与水相依相生的生活方式和舒适环境,让小镇犹如世外桃源,足以让人安适地居住,也可以让人心灵有了归依。正因此,在竞争激烈的 社会 ,这些古镇才能让如此多的人流连忘返,归去来兮。

逐水而镇,亲水而居,依水成街。江南的古镇一定是处在水系的最佳位置上,不是被水环绕,就是小河穿城。而镇内小河一定连通着外面的大河,河与河交合相汇,又必定沟通着更庞大水系,可以绕太湖,入运河,或溯长江。水为路,船为车,在交通不便的从前,小镇人最早拥有了自己的“公路”和“ 汽车 ”。船,是水乡人的翅膀,也是古镇一道流动的风景。河与船的作用之巨,还在于经济和文化的意义。

江南古镇大多形成与明清时期,最早时,这里应该是一些因为市场贸易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市”,主要具有经济意义。后来人口越聚越多,规模日渐扩大,便形成了“镇”。因此,“镇”也是最早城镇化的表征,而宜居的江南之地是古中国城镇化速度发展最快、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至明末时,周庄、南浔、同里、荡口等古镇,居民都在万人以上,荡口的住户更是高达5000多户,可谓人烟密集,商贸繁荣。

交通是一座城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镇的繁荣也从来离不开河与船。在地面交通欠发达的时代,河就是路,船可当车,水上交通遂成为陆上交通最重要的补充。介于城乡之间的城镇,是当年物资交流的中转与集散之地,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中心,乡村农民的采购往往是在较近的镇里完成,因此水路交通的便利首当其冲。镇民多以商工为业,街巷商铺鳞次栉比,商品云集,贸易兴隆,所以“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成为小镇上最普遍的居家与从业方式。

商品意识就这样在小镇上开始萌芽,经济贸易活动也为小镇居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河道纵横、桑榆遍地的江南,古来为蚕丝重要产地,蚕桑生产 历史 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作为副业的蚕丝生产也已有千年之久。早在宋代,南浔镇便“商耕之富,甲于浙右”,因为近在咫尺的辑里所产的桑蚕丝,白亮柔韧,质地优秀而名甲天下,故坊间有 “蚕桑之利,莫盛于湖,湖丝为南浔七里为佳” 的说法。“辑里”是村名,原名叫“七里”,因为从这里到南浔镇正好是“七里”的距离,后改名“辑里”。辑里水柔而丝韧,普通的蚕丝只能吊起一个铜钱,而辑里丝却能承受十个铜钱的重量,后来皇帝龙袍的织造全部采用辑里丝作为原料。

南浔镇因此成为了生丝、丝绸的贸易中心,庞大的水网为南浔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图。19世纪上海开埠后,随着生丝出口量的剧增,南浔镇迅速成为了江南最大的丝市,呈现出 “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 (《南浔丝市行》)的繁荣景象。被灵活机智开放的水文化所养育的南浔人,性情敏察而善为,不仅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凭借着市场培育的灵活机智与精明务实走向了大上海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南浔古镇上,有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这些“象”“牛”“狗”所指的,都是镇里因商致富的豪门大户,遍及海内外的蚕丝生意,让他们获利不菲而成为当地巨富。

乘坐小船,听船娘唱着吴歌,沿着河道悠悠穿越古镇,领略沿岸的风景胜迹,是最令人惬意的事情。在南浔,岸上蜿蜒长达400米的一组建筑令人惊诧不已,这就是盛名远播的 “百间楼” 。据传,百间楼是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董份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这组粉墙黛瓦的宏大建筑群,空间骑楼相连,筑封火山墙,院落之间以券门相隔,楼前有廊檐可避雨遮阳,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古朴雅致,既气势宏大又不失江南建筑特质,在两岸建筑中显得别具一格。百间楼是跨河建筑,两岸楼宇之间,有一座石桥相勾连,沿河条石砌成的护岸整饬划一,门前的河埠码头,既方便货物运输和乘船出行,又方便了日常的汲水浣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那份绵长而清丽的诗意只属于江南的古镇。当小船在水中悠悠划过,如若临水的花格窗扇忽然被推开,该有明眸少女莞尔倚窗;如若夕阳西斜,水岸农家女儿在船稍卖花,那又该是怎样的旖旎?清代诗人张镇的《浔溪渔唱》果然有诗:

比起周庄、乌镇那些 旅游 热地,荡口古镇显得低调和安静,在这里,白鹅仍然悠闲地浮水,木船上的鱼鹰仍在捕鱼,两岸茶肆里的客人稀少,但更适宜小坐品茗、闲叙,留宿街东头设施一新的民宿,亦可安享小镇的宁静。 “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 ,这是清代诗人杜汉街对荡口景色的赞美,想来那时荡口就很让墨客心仪。这里也是吴门才子唐伯虎、沈周、文徵明等常来之地,因为这里有座“真赏斋”,主人华夏是位著名收藏家,也是才子们的同道好友。那晚,唐伯虎偕美女在鹅湖月下泛舟,留下了 “柳含雾气濛濛重,月荡湖光愰愰明。翠幙坐船红拂妓,鹅肫荡口欲三更” 的诗作。而文徵明不仅多次往还,还为真赏斋画了两幅同名画作,他们是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向晚的古镇,常被比喻成一首首温婉的小令,将诗意的水乡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坐在古镇的长廊之下,看云起云落,船来舟往,烟雨聚散,是一种都市体验不到的奢侈,也是一种现实版的“诗和远方”,所以都市人趋之若鹜。其实,今天宁静安谧的古镇,古时候却都是商业繁华热地,这些古镇临近都市、出行便利,又无车马之喧;拥有各种生活之便,市镇繁荣又能享受宁静安适。西塘古镇别具特色的长廊,最早便缘于一个商家为满足客人遮风避雨之需而搭建,他的善举为其带来了好名声、好生意,引得众商家纷纷效仿,由此廊棚与廊棚相连,绵延而成为一条千米长廊。更有人在临河一侧安置靠椅长凳,供人休憩,在营造良好购物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古镇的一道独特景观,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本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

江南古镇或傍水而建,或有水环绕,大多古镇则有小河汩汩流过;有河就有桥,因为桥下要行船,因此古镇的桥大多是拱形桥。如果说,水赋予了小镇以诗意和灵气,那么桥则为隐鱼郊野的小镇添了一份通达。

甪直 ,一向被称为江南“桥都”,在一平方公里的镇区内竟有石拱桥72座。这些桥分别建于宋、元、明、清,现有41座得以保留。这些桥形制多样、造型可以各异,有多孔大石桥,单孔小石桥,有较宽的拱桥,也有窄窄的平顶桥。桥多,是因为水多,甪直处于阳澄湖、淀山湖、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五湖”之中,多条河流环绕小镇,居中的一条直河沟通了六个方向,水陆相交,组成了一个大大的“甪”字,“甪直”之名由此而来。

所有的古镇都浸润于水,运河之东的同里古镇,选址和甪直异曲同工,小镇环抱于同里湖、九里湖、叶泽湖、南星湖、庞山湖等五湖之中,被誉为江南“小威尼斯”。现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的一句“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揭示了同里与水的密切关系。整座古镇被15条小河分隔成七块陆地,这七块陆地又被49座古桥连缀成一个整体。明代,一些风雅文人在这里聚会,一起评出了“同里八景”: 九里晴澜、林皋春雨、莲浦香风、西津晚渡、水村渔笛、东溪望月 ……几乎没有一个不沾着湿漉漉的水汽。

小桥与流水,串连起了古镇,也串连起了 历史 的风情。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到西塘、南浔、荡口……,无论哪座古镇,有水必有桥,河上的古桥一座连一座,犹如翱翔在五线谱上的一串串音符,构成了一首旋律悠扬的乐曲。自然,桥的主要价值在于交通的意义,并非只为满足眼睛,但作为一种综合了文化艺术的劳动创造,各式各样的桥梁也维系着人们的审美、文化、生活、习俗与愿景。

在同里,镇子里每逢有人家办喜事,披红挂彩的迎亲队伍一定要吹吹打打地过几座桥。第一座叫吉利桥。在这里,新郎须按照旧俗完成婚礼的第一环节——“一背二抱三牵手”与新娘一起走过 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 ,在鞭炮齐鸣、鼓乐齐奏和亲友邻里的贺喜声中,完成传统婚礼。在城市里,婚礼早已被酒店司仪的固定程式所取代,只有在古镇,久远的传统还有着延续的土壤。同里古镇的“吉利、太平、长庆”三桥,呈品字形鼎足而立,其间相距不过数十步,“走三桥”的习俗早在清代就已流传,凡婚嫁、祝寿、庆生、孩子满月,人们都要走一走三桥。

当地民谚曰:

走桥,作为江南水乡流行的习俗,始兴于明清。明代的《走三桥词》曰: “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那时的走桥,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祛病方式,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内涵更为丰盈的祈福习俗。在乌镇,走桥就演化成了一场全镇人参与的祈福活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吃完夜饭,便三五成群,提着花灯,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走桥。随着参与人群越聚越多,走桥队伍蜿蜒成了一条长长的灯龙。与同里不同,乌镇人的走桥,不少于十座桥,且只能一路前行而不能走回头桥,因此走桥之前需规划好路线,人们边走还要边念走桥谚语: “元宵夜走走桥,人生太平百病消;小孩子走走桥,聪明活络念书好;小伙子走走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家走走桥,青春靓丽更苗条;老人家走走桥,鹤发童颜身体好。” 从内容看,显然是新编的俗谚。

最早开放的古镇周庄,四面环水,全镇依水成街,桥街相连,船桥相望,特有的水环境造就了周庄的灵秀风韵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被陈逸飞纳入画框的“双桥”已成为周庄的文化标志。双桥有自己的名字,跨越南北市河的叫“世德桥”,另一座横穿银子浜的叫“永安桥”。桥名透露着小镇人的价值认知,而造形质朴、构造精巧的外形,也显示出水乡人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

古镇最重要的桥梁的周边,往往环绕着酒肆茶楼,这里人流密集,游客络绎, 美食 荟萃,往往是小镇的文化经济与信息中心。坐在临河的酒馆茶肆里,人们或品茗,或小酌,把酒临风,举杯望月,一边欣赏桥下船影波光、桥畔岸柳行人,一边随意闲聊,散淡闲适之中最是小镇迷人的风情。

周庄中市河的西口,有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单孔石拱桥——贞丰桥。桥两端连接着贞丰弄和西湾街。桥下有一家“德记”菜馆,有一个很魅惑的绰号——迷楼。据说,当年老板的独生女儿阿金,容貌清丽如出水芙蓉一般,当垆卖酒,芳名远播,远近食客闻香而来,菜馆生意很是红火。民国才子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成员,那时也频繁出入德记,酣饮畅谈之余,亦饱餐秀色。他们在此指点江山,诗兴勃发,激扬文字,日积月累竟汇集了百余首诗作,遂辑成了一本《迷楼集》。“迷楼”之名也就成了德记菜馆的别称。今天,迷楼里的一组蜡像,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百年前的这一故事。

- END -

作者:庄若江

庄若江,江南大学教授,市政府智库成员,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全国人文社科系统优秀科普专家。历任中文系主任、影视传播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苏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无锡江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地域文化研究、两岸三地文学比较研究和影视剧策划创作,曾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解读吴地文化,受到高度评价。

著有《城市文化论》 《说吴》《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等21部著述,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市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另有大型人文纪录片文本《说吴》《惠山祠堂群》《诗画江南》,电视剧《江南望族》,电影《锡城往事》,舞剧《中华酒歌》《千年运河》《风雨锡商》等文本创作,曾获第六届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十大金奖”、最佳撰稿奖、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等。

审核、发布 : 张一哲

134 评论

大头妹Angelia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古镇梦。古镇之于我,有着近乎偏执的情愫。

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砖乌瓦始终是我向往的地方,也由衷地喜欢那些深藏其中的旧时建筑、实木雕刻,喜于探寻古镇的美景与文化,并乐此不疲地辗转留连。

喜欢一个地方,有时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而是因为,它安静得可以让你与自己的灵魂相对,让心境如流水般舒展和闲适。

大概十年前的仲夏,在杭州去往乌镇的火车上,从一本画报上认识了南浔,那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石板深巷和宁静悠闲让我魂牵梦绕,念念不忘。这次恰逢路过南浔,终于抑制不住对它的向往,来了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同于名声在外的乌镇、西塘和周庄,南浔古镇是内敛低调的,仿佛静静盛开在时光里的一枝莲,暗香盈袖。景区门口除了三三两两的游客,一切是那么地静谧和朴素,没有喧闹,只有时空里留下来的安静的陈年印记。

真正走进这里才发现,南浔古镇虽身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更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镇,却低调得让人似乎忘记它的存在。这样的低调,却让我心中激荡起偏爱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踏入南浔古镇,走在青砖铺成的幽径,仿佛一脚踩进了旧时光。 白墙黑瓦,斑驳的石桥,错落有致的古旧陋屋,阁楼里旧时光的影像,时隐时现。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地方,伫立期间,仿佛能倾听到旧时吴侬软语的清唱。

相比于其他古镇,南浔还算是一方净土。曾经的繁华虽然尽作云烟,它深居闺中,却依然不乏有心人寻香而来。南浔并不大,却如江南女子一般精致耐看,中西合璧的建筑是它区别于其他古镇的独特之处,尽管久经风雨,仍是别有一番风味。

对于江南最初的印象,是戴望舒的《雨巷》,是那一袭温婉柔美的旗袍,亦或是一幅水墨江南的山水画。漫步南浔,恰逢烟雨朦胧,撑一把油布伞,在青石古道上信步而行,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缓缓地舒展开来。

南浔的美不在那些知名的景点里,不在那些名人的宅院里,而是在街头巷尾、在晨间日暮。几百年来,这里烟火人家依旧,古朴的民俗依然,旧时的江南风貌也从未改变,它的一草一木都展现出悠然自得,没有沾染一丝市侩和娇贵。

江南的雨下起来,能让人思绪万千,何况是下在南浔古镇的雨,更多了几分迷离和韵味。午后,放下行李,走出客栈,迎着这样的雨,走在浔河两岸,那搁置在心头的江南情结,就这样被一场春雨打开,顺着屋檐上的青瓦缓缓落下。

古镇很安静,不知是下雨的缘故还是南浔本就如此,少了摩肩擦踵的游客,偶尔碰见闲庭散步的居民,或是站在桥头闲谈的老人,让我一时忘了自己只是旅客。站在石桥上,置身水墨中,这里的一切看上去没有丝毫的花哨与装饰,却让人觉得朴拙得深厚和美好。

南浔是特别的,在它清丽脱俗的外表下,又有着说不出的温暖,道不尽的乡味。它的魅力不止是一面面白墙下藏着的杏花烟雨般的风情,更是那千百年来日复一日的烟火人生。

这里没有酒吧一条街,没有喧哗的叫卖声,没有古镇标配的义乌手工品,更没有所谓的羊肉串.......藏在巷子里的双浇面、小馄饨、千张粉丝汤,似乎都可闻见儿时的味道;一条条布满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百间楼窗前悬挂的红灯笼,这才是古镇本该有的模样吧。 真正的南浔,藏在这百年不变的人间烟火中,藏在这暮春的生机盎然里,只需一眼,便久久无法忘怀。

在南浔,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如果只是来散心,可以悠然地领略古镇风情,在闲情逸致中洗尽铅华;若是为探寻文化,则可以在 历史 残垣间思索冥想,在石桥巷道里品读江南史诗;若是为心中那份古镇情怀,可以轻举油纸伞,拐小巷穿胡同,在吴侬软语中感受别样的温软。

百间楼、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石铭旧居等等,曾经的南浔养育了多少文人墨士,岁月变迁,如今的南浔依然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默默地守候着她浓厚的文化积淀。 南浔,或许并不适合遇见,更适合沉淀 ,即便是隔着千年,灵魂一样可以有跨越时空的对话。

想要好好看看这座古镇,最好在南浔住上一晚。夜幕降临,踩着石板路慢慢往回走。入住的客栈是一座临水的两层阁楼。打开古色古香的木格子窗户,窗下流过的浔河、不远处的石桥,都让我怦然心动。

夜晚的南浔没有其他古镇的“灯红酒绿”,安静得好似不食人间烟火。单单是在这里小住几天,喝茶、听雨、看小桥流水,就很幸福了。哪怕只是在阁楼的阳台上坐坐、吹风、发呆,也是无比惬意。

当夜幕降临,南浔被蒙上了薄纱,这样的烟雨季节里,微凉的雨水和南浔的温柔倒也相得益彰。下完雨后的古镇,充斥着雨露的气息,站在阁楼的窗台,透过朦胧的雾纱,望见沿河的红色灯盏逐一亮起,水中红色灯盏的倒影悠悠,氤氲出一种别样的温软和静谧;风儿吹动柳枝,摇曳的身姿,让沉静的夜晚多了几分灵动。

此时此景,让我不禁想起了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273 评论

休闲星星仔

古镇拆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对于南浔古镇便民南侧的拆迁,首先要评估其可行性,包括考虑古镇的规划利用、拆迁空间、财政条件、影响力度、拆迁范围及其他影响因素等。另外,拆迁后需要安置南浔古镇居民,以及拆迁住房及其他建筑物等要求。如果经过充分考虑,可以确定南浔古镇便民南侧的拆迁计划,可能是可行的。

94 评论

相关问答

  • 古镇民俗开发与文创研究论文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 浅析生态旅游中的导游服务2 浅谈我国的乡村旅游3 社会局势对旅游业的影响4 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探析5 饭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FACE家具和设计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宜居村镇建设策略研究论文

    如何建设成为“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镇,以我在福鼎市店下镇了解的情况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

    啦啦啦啦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民居的研究论文

    摘要: 白马藏族聚居地区是古代“藏彝走廊”最东端藏、汉两民族文化交汇之处,在文化形态上呈现出与其他各民族共生、共存和叠加的综合性特征。陇南白马藏族同胞主要居住在

    cathyzhou21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城镇居民网络消费现状研究论文

    论文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介绍 简要地总结论文主题,说明为什么这个主题有价值,也许还可以概述一下你的主要结果。 2、背景信息(可选) 简短地介绍背景信息是

    林佳(林巧洳)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古镇的发展研究论文

    文化再生产就是以文化为生产资料来生产文化,这已成为当今民间文化发展的常见方式。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旅游语境中乾州古城文化的再生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

    以哩哇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