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飨宴
邹胜章1,2,梁彬1,2,陈宏峰2,裴建国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200310400043、20031040004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2BA901A13)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邹胜章(1969—),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溶资源与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西南岩溶区居民主要采用溶井、水柜与水窖等三种模式进行分散式供水,其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在大量调查与实际工程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西南岩溶区分散式供水模式进行了总结,分别对三种供水模式的地区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模式的设计思路、设计参数与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设计示意图。最后,对分散式供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质安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岩溶区;分散式供水;水窖;水柜;溶井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及从事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也是生态系统中一项活跃的影响因子。赋存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因其水质好、分布广、供水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供水水源。岩溶地下水资源是岩溶区主要的供水水源,在许多地方甚至是唯一的淡水水源。在欧洲,超过50%的饮用水由岩溶地下水供给[1]。可见,岩溶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尽管我国西南岩溶区年平均降雨量都在1100mm以上,区域的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见下表)[2]。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①特殊的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地质环境[3],加上地形高差大、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土层薄、植被少以及土层渗透性强、水涵养能力小,导致岩溶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高、难度大,造成“人在山上走,水在脚下流”这一无奈的局面,径流稀少;②降雨的季节性很强,雨量年份分布极度不均匀,连续4个月的降雨量(5~8月或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常形成夏季洪涝、冬春干旱的特点;③该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土地小块而分散,居民零星分布,没有条件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可见西南岩溶山区不属于资源性缺水,而是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4]。
西南部分地区地下河流量统计表
据不完全统计,仅广西39个岩溶石山县就有240万人口、202万头牲畜缺水,且缺水人口在地理分布上较分散,大多以500人以下的缺水为主,尤其是峰丛山区缺水更突出,人口分散也更为明显,加剧了大型集中式供水难度。西南岩溶山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为解决西南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通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当地地貌区位和水资源特征,分别开发出了多种适合于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的供水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溶井、水柜与水窖,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以下就这三种主要供水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设计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 水窖供水
适用条件
水窖在云贵高原峰丛山区多见,主要用于地势较高、地表垂向岩溶极为发育的峰丛山区分散人、畜的供水。该区在水文地质上属于地下水补给区,降水多沿垂直裂隙入渗,只有在雨季大雨期间才可形成地表径流,无表层岩溶泉,降水是该地区唯一的水资源来源。
近年来在西南岩溶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雨水集蓄与利用,广西、贵州、云南的很多地方已经在政府的组织下兴建了为数众多的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岩溶山区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极大地促进了生活经济的发展。
为便于收集雨水,水窖都修建于地面以下(图1),每个水窖在地表都有一条专门用来收集雨水(屋檐水及地表径流)的沟渠(图2)[5]。因需要储藏水源,水窖容积较大,一般20~30m3,大的可达50m3以上。
图1 家庭小水窖
图2 集雨工程(小水窖)平面示意图
(据肖厚军)
设计思路
为使水窖水质得到保障,一般将水窖设计成深埋于土体的、密封的、带集雨坪的圆柱形或方形水池(图2),其优点是:①水窖埋于土体,近似于一个微型地下水储存系统,对水质有利;②水窖不易遭人为破坏,经久耐用;③水窖密封,污染物不会落入窖内,且由于密闭不透光,水体内微生物不易生存繁衍;④采用人工集雨坪集流,可使降雨进入水窖前免受污染。设计重点是通过对水质的控制,使水窖能得以有效地使用,并且便于维修。水窖容量依据缺水时间、用水人口、用水定额等参数共同确定。
水窖有关参数的确定
(1)水窖容积公式为:V=N×I×T。式中:V为水窖容积;N为用水人口数;I为用水定额,依据国家规范结合实际取值为40L/(人·日);T为连续缺水时间,根据实际缺水时段确定。在实际设计中,水窖容积还应该考虑畜禽用水。
(2)水窖规格的确定。家庭小水窖直径2~3m较为理想,水窖有效盛水深度一般在4m左右。
(3)集雨坪的确定。由于人、畜饮水小水窖对水质要求高,在设计中宜采用人工水泥集雨坪,其主要作用是收集雨水,同时可兼作农户晒场。其公式为:V=FP(1-η)。式中:F为集雨面积;η为蒸发、集流等造成的降雨损失系数,一般取;P为降雨量,取值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如实测降雨量为1500mm,F取值30m2,采用长方形布置,规格为6m×5m。为更有效地集流,集雨坪边缘设置50mm高的围水线。
水窖的设计除了需要考虑储水的体积外,还需要充分的考虑水质问题。在设计建造时,可以进行一体化建设(图3),以保证水窖水质安全。
图3 家庭水窖设计剖面图
施工要点
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窖址应选择在坚实的地基上,位置应高于人居住的房屋,便于放水取用;②水窖盖板要留进出孔,用以对水窖进行检修和清洗,同时便于当窖内水位太低时能用吊桶取水;③雨季来临前要对水窖进行消毒,以防止窖水水质恶化。一般地,窖水水温可保持在4~7℃,除大肠杆菌超标外,其他大多数指标都在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允许范围内。
水窖的效益分析
据对受益农户的跟踪调查,大部分农户由几代人的用水靠人背马驮变成用上了自来水,既改善了水质又节省了劳动力。据测算,农户修建小水窖后,每户每年至少可节省用于背水的120个劳动工日,这些节省下来的劳动力用于外出务工或就地发展生产,按较低的人均日收入10元计算,户均年增收或创收可达1200元以上,小水窖的投资回收期仅14年。若以30年的使用寿命计算,投资效益比可达1∶22,长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若在山区农业灌溉中广泛推广使用小水窖,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山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加快山区贫困农户的脱贫步伐、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溶井供水
适用条件
溶井主要适用于峰丛洼地底部及溶丘谷地边缘,为区域性地下水径流区。该区无地表泉水出露,但有地下河经过;溶井实际上属于地下河管道天窗,因地势较低,地下河水从天窗中涌出而成(图4)。可见,溶井的建设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只有在适宜的地方才可建造。
溶井设计与施工要点
为方便取水,需要将天然溶井进行改造——以天窗为基础修建水井。因溶井水出露地表,可如山塘一样直接方便地使用。为保证水质在使用时不受到人为污染,溶井多修建成串联式(图5),即1个主井后串联2~3个用水池,按用途实行分开用水,以保护水质。主井作为饮用水井,水通过一条小沟槽从主井流向下游的用水池,紧临的第一个水池作为生活洗涤用水水池,再后面的水池水用来浇灌和杂物清洗。
图4 天然溶井
图5 湖南新田邝家三联式溶井
溶井大小根据其流量和人口总数确定。因饮水和用水分开,流量在~1L/s时,一口容积为2m××2m的溶井,便可满足约1000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溶井(主水井)的施工也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彻底清理天然溶井内的淤积物,再对天然溶井进行拓展,深度以进入完整基岩面以下1~2m为宜,外围按溶井大小进行拓展。各用水池的建设比照普通水池进行。典型溶井设计见图6。
溶井井壁建筑材料多采用天然块石,水泥清缝;井底分层铺设一定厚度的卵砾石及沙层,以便对地下水进行初步的过滤。用水池池底和池壁建筑材料也多采用天然块石,水泥清缝。溶井主要是做好池壁的防渗,用水池则需要同时做好池底和池壁的防漏。
图6 溶井设计示意图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在溶井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防护带和畅通的排水沟,以保证周边污水不渗入溶井内,以及在大雨期间地表漫流不淹没溶井。防护带距离应不小于15m,在防护距离内不得有任何污染物存留,防护带地面宜采用水泥地坪固化,以防地面污水下渗。
3 水柜供水
适用条件
水柜供水可适用于整个峰丛山区,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泉水(绝大部分属于表层岩溶泉),泉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这类地区一般属于小型泉域的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
表层泉有常流泉,但更多的是季节性泉,只有雨季才有水流。如河池山区水柜的取水源是季节性山泉水,雨水经过山体上的土壤、植被及山体本身的裂隙渗滤后流出的泉水十分清澈,每到暴雨季节有突发性山泉时才有水涌出。因此,每个水柜在一年之中往往只能注一次水,村民们则必须靠各自水柜中的存水生活1年。
设计与施工
水柜一般采用方形的砖、石结构(水泥抹面防漏),也可采用水罐形式,多建于各自家门口的地表;利用地形的天然高差,从高处的泉口引水入水柜。引水设施有竹槽(将竹子劈开后拼接而成)、木槽(将整根木料挖空拼接而成)、塑料水管、铁管等(图7)。
在有常年来水的地方,水柜容积可适当小些,单个家庭用一般为3~5m3(图8),集中式供水水柜可根据人口数量和用水定额来确定(图9)。
图7 水柜工艺设计
图8 洛塔家庭用水柜(可供7户居民使用)
图9 湖南新田鹅眉凼村可供200多人使用的水柜
在只有季节性来水的地方,水柜容积要修建的比较大,体积太大时可以分成多个中等容积的水柜来建设;水柜容积计算公式与水窖的基本一致。
注意事项
水柜的建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适的建设地点。水柜基底岩土层必须要均匀、稳定,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降;②水柜外侧一定要采用加筋设计,以保证水柜不开裂漏水;③水柜内部用水泥抹面后一定要粘贴内衬材料,以保证水质安全。
4 分散供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选址布局
选址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水窖的建设中。由于集雨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政府只负责发起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所以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选址和布局不当,使集雨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多数水窖的修建根本没有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集流条件,一些水窖由于地质条件不好,建成后不久就发生了沉降、裂缝,不能使用。
水窖建设的选址布局实际上是一个优化问题,应遵从以下原则[4]: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岩溶山区地形高差大的特点,尽可能实现完全重力自流集水和自流灌溉,以减少集流场的投资,并节省能量;
(2)集雨工程要建在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边坡要稳定,避免修建在受泥石流影响和容易爆发山洪的地方;
(3)尽量少占耕地;
(4)地基最好有一层较厚的粘土层,以防止渗漏。如果底部是砂土、砾石、卵石或风化岩石,必须做好防渗处理。
设计与施工
分散供水设施作为一种小型的给排水工程,水的“给”和“排”都有其自身特点,这一点在设计、施工中往往被忽视。不重视附属设施,如在溶井周围不设排水沟、在水窖引水沟前未设拦污栅和沉沙池,从而造成分散供水水质差。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主要是水泥的质量问题。要注意水泥的配比,切忌使用不合格水泥、贮运过程中已经受潮产生团块的水泥以及贮运时间超过5个月的袋装水泥。
水质安全
据调查分析,目前分散供水水源水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溶井和无盖水柜的水质比较差,经常有藻类、树叶、草屑、摇蚊幼虫等漂浮物且细菌总数、COD、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有盖水柜的水质尚可,除pH值偏高外,其余指标均达到饮用水标准[6]。以雨水为水源的水窖水质变化较大,主要受当地大气和地面污染物的影响[7]。
分散供水水质被污染后,常常会导致霍乱、伤寒、痢疾以及其他许多疾病,对岩溶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8]。由于岩溶山区的住户过于分散,即使由于分散供水的水质问题而引起疾病,也很难被统计和引起人们警觉。因此,对上述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并应开展相应研究。
要改善分散供水的水质,宜采取以下措施:
(1)严禁在水源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尤其是在下雨之前要注意清扫集雨坪。
(2)建筑材料要严格采用可防止污染的卫生材质,水窖和水柜宜采用水泥材料,但需进行内衬处理,防止水泥中的有害成分溶出。
(3)应在水窖窖口加盖,且在引水口前设置拦污栅和沉沙池,慢滤池对受污水体进行处理时也是必需的;在暴雨、洪水季节过后,务必要对水窖进行一次清洗;当水质严重恶化时,要投放明矾或漂白粉进行消毒[9]。
(4)水柜引水管宜采用PC管材或镀锌钢管,PVC管材不能用于供水;对于更新较慢的水柜水(超过5天更新一次),需设置慢滤池进行处理并定期清洗水柜,以防止水中细菌孳生和水垢的产生。对于小型水柜,可半个月清洗一次。
(5)在溶井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防护带和畅通的排水沟,以保证周边污水不渗入溶井内,以及在大雨期间地表漫流不淹没溶井;为防止阳光照射引起溶井内藻类繁殖,最好在溶井上加留有取水口活动盖板,并在每年枯水期对溶井井壁进行一次清洗,3~5年对溶井底部的滤料进行一次更换。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保证分散供水水质的最重要措施是水要烧开后饮用。
参考文献
[1]COST 65(1995):Hydrogeological aspects of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n karstic areas,Final report(COST action65).—European Comission,Directorat⁃General XII Scie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port EUR 16547 EN:446 p.;Brüssel,Luxemburg
[2]陈梦熊,马凤山.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3]袁道先,朱德浩等.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陈志祥,王洪涛,陈沐生.西南岩溶山区集雨工程现状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4,(9):31~33
[5]肖厚军.南方山区小型集雨工程的建造[J].农技服务,2004,(4):50~51
[6]蓝俊康,蓝艳红.集雨工程的水质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8):23~25
[7]张小玲,梁慧光.雨水集流饮用水的污染及水质改良途径[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16(3):84~88
[8]Jensen P K,Ensink H J,Jayasinghe G et transmission routes of pathogens:the problem of in⁃house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during stor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Tropic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Health,2002,7(7):604~609
[9]刘洪亮,俞振泰,马蔚等.简易持续饮水消毒器处理地窖饮用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0):927~928
小宇宙晴
在《Irrigation Science》、《水利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与会议发表论文102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0篇、EI收录40篇。[1]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Haisheng Liu, Yaoze Liu. Effects of flow path boundary optimizations on particles transporting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2]Haisheng Liu, Haosu Sun, Yunkai Li*, Ji Feng, Peng Song, Mindi Zhang.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flat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3]Ji Feng, Yunkai Li*, Haosu Sun, Peng Song, Haisheng Liu. Visualizing particle movement in cylindrical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ccepted, SCI)[4]Tianzhi Wang, Yunkai Li *, Tingwu Xu, Naiyang Wu, Mingchao Liang, Hynds Paul. Biofilm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urban lake utilizing reclaimed water.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Accepted, SCI/EI)[5]Yunkai Li*,Peng Song,Yiting Pei,Ji Feng.Effects of lateral flushing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biofilm components in drip irrigation systems with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35-245(SCI/EI)[6]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Feipeng Xu,Yiting Pei,Zhenhua Wang.Effect of drip irrigation frequency on emitter clogging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5,33(3):221-234(SCI/EI)[7]Chunfa Zhou,Xiaoxuan Fan,Zigong Ning,Pengxiang Li,Chengcheng Liu,Peiling Yang,Yaoze Liu,Ze Shi,Yunkai Li*.Reducing riverbed infiltration using mixtures of sodium bentonite and clay.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4):2089-3098(SCI/EI)[8]Zigong Ning,Mingchao Liang,Zhenhua Wang,Yunkai Li*,Yaoze Liu,Tianzhi Wang.Nitrogen and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biofilms in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1):451-461(SCI/EI)[9]Mingchao Liang,Zigong Ning,Yunkai Li*,Peng Song,Naiyang Wu,Peiling Yang.Dynamic biofilm component in reclaimed water during rapid growth perio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8):4325-4338(SCI/EI)[10] Zhongwei Liu,Pengxiang Li,Zigong Ning,Yang Xiao,Chengzhi Wang,Yunkai Li*.A modified attapulgite clay for controlling infiltration of reclaimed water riverbed.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3(7):3887-3900(SCI/EI)[11] Yiting Pei,Yunkai Li*,Yaoze Liu,Bo Zhou,Ze Shi,Yinguang Jiang.Eight emitters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uitability under on-site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4,32(2):141-157(SCI/EI)[12] Bo Zhou,Yunkai Li*,Yaoze Liu,Yiting Pei,Yinguang Jiang,Honglu Liu.Effects of flow path depth on emitter clogging and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4,63(1):46-58(SCI)[13] Tianzhi Wang,Yunkai Li*,Minchao Liang,Peiling Yang,Peibin Liu,Zhihui Bai.Biofilms on the surface of gravels and aquatic plants in rivers and lakes with reusing reclaimed 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4,72(3):743-755(SCI/EI)[14] Lixi Zhao,Pengbo Shui,Fang Jiang,Hengqing Qiu,Shumei Ren,Yunkai Li*,Yu Zhang.Using monitoring data of surface soil to predict whole crop-root zone soil water content with PSO-LSSVM,GRNN and WNN.Earth Science Informatics.2014,7(1):59-68(SCI/EI)[15] Bo Zhou,Yunkai Li*,Yiting Pei,Yaoze Liu,Zhijing Zhang,Yinguang Jiang.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films components and emitter clogging under reclaimed water drip irrigation.Irrigation Science.2013,31(6):1251-1263(SCI/EI)[16] Yunkai Li*,Bo Zhou,Yaoze Liu,Yinguang Jiang,Yiting Pei,Ze Shi.Preliminary surface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using reclaimed water.Irrigation Science.2013,31(4):557-574(SCI/EI)[17] 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Dan Wu.Analysis on tracing ability of different size particles in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3,62(3):340-351(SCI)[18] Mingchao Liang,Tianzhi Wang,Yunkai Li*,Peiling Yang,Chengcheng Liu,Pengxiang Li,Weizhi Hao.Structural and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biofilm attached on the surfaces of aquatic plants and gravels in the rivers and lakes reusing reclaimed wastewater.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70(5):2319-2333(SCI/EI)[19] Wei Zhao,Yunkai Li*,Chunfa Zhou,Hui Wang,Qun Zhao,Keqiang Zhang,Feng Wang ,Zhiping Huang,Zhiyun Ouyang.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in eight loams irrigated with reclaimed wastewater from intensive hogpen.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3,69(1):41-49(SCI/EI)[20] Dan Wu,Yunkai Li*,Haisheng Liu,Peiling Yang,Haosu Sun,Yaoze Liu.Simulating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with large body methods.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13,62(3):340-351(SCI)[21] Guibing Li,Yunkai Li*,Tingwu Xu,Yaoze Liu,Hai Jin,Peiling Yang,Dazhuang Yan,Shumei Ren.Effects of average velocity on the growth and surface topography of biofilms attached on the reclaimed wastewater drip irrigation system lateral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2):103-113(SCI/EI)[22] Yunkai Li*,Yaoze Liu,Guibing Li,Tingwu Xu,Haisheng Liu,Shumei Ren,Dazhuang Yan,Peiling Yang.Surface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particulates in reclaimed wastewater and effects on clogging in labyrin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Irrigation Science.2012,30(1):43-56(SCI/EI)[23] Bo Zhou,Renkuan Liao,Yunkai Li*,Tao Gu,Peiling Yang,Ji Feng,Weimin Xing,Zhichao Zou.Water-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superabsorbent polymers and its effect on summer maize root growth.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2,126(2):423-435(SCI/EI)[24] Yunkai Li*,Peiling Yang,Honglu Liu,Tingwu Xu,Haisheng Liu.Pressure losses mechanism analyzed with pipe turbulence theory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prediction in labyrinth path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and Drainage.2011,60(2):179-186(SCI)[25] Haisheng Liu,Yunkai Li*,Yanzheng Liu,Peiling Yang,Shumei Ren,Runjie Wei,Hongbing Xu.Flow characteristics in energy dissipation units of labyrinth path in th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with DPIV technology.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10,22(1):137-145(SCI/EI)[26] Yunkai Li*,Yingjie Tian,Zhiyun Ouyang,Linyan Wang,Tingwu Xu,Peiling Yang,Huanxun Zhao.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watersheds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and artificial neuronal networks.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0,60(7):1559-1568(SCI/EI)[27]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Honglu Liu,Haisheng Liu,Feipeng Xu.Hydraulic property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abyrinth flow paths of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under micro-pressure.Transaction of ASABE.2009,52(4):1129-1138(SCI/EI)[28] Yunkai Li*,Tingwu Xu,Zhiyun Ouyang,Xiongcai Lin,Honglu Liu,Zhongyong Hao,Peiling Yang.Micromorphology of macromolecular superabsorbent polymer and its fractal characteristics.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3(6):3510-3519(SCI/EI)[29] Yunkai Li*,Peiling Yang,Tingwu Xu,Shumei Ren,Xiongcai Lin,Feipeng Xu.CFD and digital particle tracking to assess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byrinth flow path of a drip irrigation emitter.Irrigation Science.2008,26(5):427-438(SCI/EI)[30]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Hydraulic characterizations of tortuous flow pat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 B.2006,18(4):449-457(SCI/EI)[31] 周博,李云开*,裴旖婷,杨培岭,姜银光.再生水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生长对堵塞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5,31(3):146-151(EI)[32] 李云开*,宋鹏,周博.再生水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5):98-107(EI)[33] 冯吉,孙昊苏,李云开*.滴灌灌水器内颗粒物运动特性的数字粒子图像测速.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3):90-97(EI)[34] Yunkai Li*,Lingyan Wang,Hua Zheng,Hai Jin,Tingwu Xu,Peiling Yang,Xiaokai Tijiang,Zengcai Yan,Zhiheng Ji,Jianli Lu,Zhanfeng Wang,Zhiyun Ouyang.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water eco-environment of Baiyangdian lake with 3S technologies in the past 60 years.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IFIP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2,369(N2):434-460(EI)[35] 杜少卿,李云开*,曾文杰,施泽,刘耀泽,高福栋.工作压力对滴灌管迷宫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1,27(增刊):55-60(EI)[36] 李云开*,许廷武,周春发,赵群,林雄财,杨培岭.金属离子对聚丙烯酸钾-丙烯酰胺共聚型SAP交替吸水吸肥特征的影响.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26(3):39-42(EI)[37] 林雄财,李云开*,许廷武,杨培岭,任树梅.不同粒径农用高吸水树脂吸水特性及溶胀动力学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5):116-120(EI)[38]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雷显龙,吴显斌,管孝艳.分形流道设计及几何参数对滴头水力性能的影响.机械工程学报.2007,43(7):109-114(EI)[39] 李云开*,杨培岭,田英杰,任树梅,赵焕勋.强烈侵蚀产沙区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93-98(EI)[40] 李云开*,刘世荣,杨培岭,任树梅,林雄财.滴头锯齿型迷宫流道消能特性的流体动力学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2):59-62(EI)[41]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圆柱型迷宫式流道滴灌灌水器平面模型试验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6,37(4):48-51(EI)[42]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滴灌灌水器流道设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进展与评述.农业机械学报.2006,37(2):158-162(EI)[43]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滴灌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水利学报.2005,36(7):886-890(EI)[44]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滴头性能综合测试平台构建及其在水力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04-106(EI)[45]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吴显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0):61-65(EI)[46]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土壤水分与溶质运移机制的分形理论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2005,16(6):892-899(EI)[47] Yunkai Li,Peiling Yang,Shumei Ren,Tingwu Xu.Eco-environment water rights and its calculating framework in water resources just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Remote Sensing and Modeling of Ecosystems for Sustainability II/SPIE Symposium on Optics & Photonics.2005,5884:1-11(EI)[48] 张宇,李云开*,欧阳志云,刘健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14,20(35):1-10[49] 周博,李云开*,宋鹏,许振赐.引黄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的动态变化特征及诱发机制研究.灌溉排水学报.2014,33(Z1):123-128[50] 李云开,冯吉.滴灌灌水器内部水动力学特性测试研究进展.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3,1(32):86-92[51] 李云开*,杨培岭,刘培斌,林健,李建民,郑凡东,刘澄澄,姜银光.再生水补给永定河生态用水的环境影响及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水利.2012,5:30-34[52] 冯吉,邹志超,邢伟民,廖人宽,李云开*.都市屋顶绿化草坪草保水剂施用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节水灌溉.2011,11:76-79[53] 焦有权,刘雁征,李仙岳,茅夏健,徐飞鹏,李云开*.微重力滴灌层状土壤入渗特性及湿润模式研究.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24-26[54] 李云开,杨培岭,许廷武,刘海生,刘耀泽,孙昊苏.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微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模式研究进展.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2010:792-798[55] 焦有权,刘雁征,高福栋,姜银光,李云开*.温棚膜面雨水集蓄回用滴灌系统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11:80-83[56] 李云开,刘世荣,张克强,李军幸.磺胺类药物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过程的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2007,12:141-144[57]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王勇.圆柱型灌水器迷宫式流道内部流体流动分析与数值模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20(6):736-743[58]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吴显斌,杨玲.滴头分形流道设计开发平台建设及其关键技术内容.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569-574[59]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邱信蛟.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中国水利.2004,11:18-19[60]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保水剂农业应用及其效应研究进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2):182-187[61]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SMP-01土壤水分传感器性能测试.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50-53[62] 李云开,杨培岭,刘洪禄.保水剂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与效应.节水灌溉.2002,106(2):12-16 申请发明专利26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20项。[1]李云开;周博;王天志;吴乃阳. 国家发明专利:滴灌灌水器附生生物膜模拟培养装置及其应用.2014.专利号:[2]李云开;刘秀娟;王克远;周云鹏;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微纳米气泡加氧滴灌系统及方法.2014.专利号:[3]李云开;王天志;冯吉;裴旖婷.国家发明专利:滴灌系统管壁附生生物膜培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4]李云开;冯吉;宋鹏;裴旖婷;张志静.国家发明专利:防止滴灌灌水器堵塞的加酸氯控制方法及系统.[5]李云开;刘秀娟;徐飞鹏;王昕然;张庆龙;贾瑞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水肥气一体化滴灌系统及滴灌方法.2014.专利号:[6] 李云开,施泽,张庆龙,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温室作物理想调控灌溉系统及灌溉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535166[7] 李云开,刘中伟,宁兹功,郎琪.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再生水河道减渗的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477187[8] 李云开,冯吉.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含沙水源滴灌用沉沙池及其优化方法. 2014. 专利号:ZL201210455280[9] 李云开,郎琪,樊晓璇,施泽,唐洋博.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多孔介质生物堵塞模拟测试装置及模拟测试评估方法. 2014. 专利号:[10] 李云开,孙昊苏,冯吉,徐飞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清洗抗生物膜堵塞的地表滴灌专用灌水器. 2014. 专利号:ZL201210166732[11] 李云开,孙昊苏,杨培岭,徐飞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型抗堵塞地下滴灌管及制造方法.2013.专利号:[12] 李云开,冯吉.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自动反冲洗组合过滤器.2013.专利号:[13] 李云开,吴丹,杨培岭,孙昊苏.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引黄滴灌用片式灌水器.2013.专利号:ZL [14] 李云开,杨培岭,刘澄澄,李鹏翔,梁名超,毛晓敏.国家发明专利:河湖包气带渗滤性能的模拟调控系统及其方法.2013.专利号:[15] 李云开,张庆龙,徐飞鹏,贾瑞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加氧方法及装置.2013.专利号:[16] 李云开,孙昊苏,杨培岭,刘耀则,吴丹,徐飞鹏,杜少卿,郭文哲.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灌水器抗堵塞性能综合测试装置.2013.专利号:[17] 李云开,刘海生,杨培岭,徐宏兵,刘洪禄,徐飞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内流动的全场测试方法.2012.专利号:[18] 李云开;郎琪;杨培岭;任树梅;梁名超;路璐;张庆龙.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湿地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模拟监测装置.2012.专利号:[19] 李云开;裴旖婷;吴丹;周博;施泽;杜少卿.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特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及测试系统.2011.专利号:[20] 李云开;孙昊苏.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叠片式自适应滴灌灌水器及其使用方法.2011.专利号: [1]“农业化学节水调控关键技术与系列新产品产业化开发及应用”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3名)[2]“京郊主要果蔬农业化控节水集成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获200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6名)[3]“智能决策精量灌溉施肥系统研发与应用”获200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3名)[4]“生态灌区建设的支撑技术体系与综合模式研究及应用”获201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第4名)[5]“《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4名)[6]“专业大类招生环境下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2011年度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4名)[7]“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获2008年度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第5名)[8]“滴灌灌水器迷宫流道内流动特征的DPIV测试及CFD模拟”获第十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第1名)[9]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杨玲,吴显斌.“重力滴灌灌水器水力性能及其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一文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6[10] 杨培岭,李云开,任树梅.“全紊流滴灌灌水器设计开发的思路与方法”一文被评为“中国水利学会2006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6[11] 杨培岭,李云开.“北京市农村水管理发展战略研究”获“2006年度北京科协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三等奖”.2007[12] 李云开,杨培岭,任树梅.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中的生态环境需水理论与计算方法.第八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5[13] 博士学位论文“滴头分形流道设计及其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获“2005年度中国农业大学十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 2012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 2012年获“第十四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3] 2012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六届青年科技奖”[4] 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 200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6] 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7] 2011年获“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套餐工程突出贡献专家”称号[8] 2012年获“973计划‘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项目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cafa晓晓
给排水常用名词中英文对照1、给水工程 water supply engineering 原水的取集和处理以及成品水输配的工程。 2、排水工程 sewerage ,wastewater engineering 收集、输送、处理和处置废水的工程。3、给水系统 water supply system 给水的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4、排水系统 sewerage system 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5、给水水源 water source 给水工程所取用的原水水体。 6、原水raw water 由水源地取来的原料水。7、地表水surface water 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8、地下水ground water 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工壤空隙中的水。9、苦咸水(碱性水) brackish water ,alkaline water 碱度大于硬度的水,并含大量中性盐,PH值大于7。10、淡水fresh water 含盐量小于500mg/L的水。11、冷却水cooling water 用以降低被冷却对象温度的水。12、废水 wastewater 居民活动过程中排出的水及径流雨水的总称。它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雨径流以及流入排水管渠的其它水。13、污水sewage ,wastewater 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14、用水量 water consumption 用水对象实际使用的水量。 15、污水量 wastewater flow ,sewage flow 排水对象排入污水系统的水量。16、用水定额 water flow norm 对不同的排水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制订相对合理的单位排水量的数值。17、排水定额 wastewater flow norm 对不同的排水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制订相对合理的单位排水量的数值。18、水质 water quality 在给水排水工程中,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性质。19、渠道 channel ,conduit 天然、人工开凿、整治或砌筑的输水通道。20、泵站 pumping house 设置水泵机组、电气设备和管道、闸阀等的房屋。21、泵站 pumping station 泵房及其配套设施的总称。22、给水处理 water treatment 对不符合用不对象水质要求的水。进行水质改善的过程。23、污水处理 sewage treatment ,wastewater treatment 为使污水达到排水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24、废水处理 wastewater disposal 对废水的最终安排。一般将废水排入地表水体、排放土地和再次使用等。25、格栅 bar screen 一种栅条形的隔污设备,用以拦截水中较大尺寸的漂浮物或其他杂物。26、曝气 aeration 水与气体接触,进行溶氧或散除水中溶解性气体和挥发性物质的过程。 27、沉淀 sedimentation 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28、澄清 clarification 通过与高浓度沉渣层的接触而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29、过滤filtration 借助粒状材料或多孔介质截除水中质物的过程。30、离子交换法 ion exchange 采用离子交换剂去除水中某些盐类离子的过程。31、氯化 chlorination 在水中投氯或含氯氧化物方法消灭病原体的过程。32、余氯 residual chlorine 水中投氯,经一定时间接触后,在水中余留的游离性氯和结合性氯的总和。33、游离性余氯 free residual chlorine 水中以次氯酸和次氯酸盐形态存在的余氯。34、结合性余氯 combinative residual chlorine 水中以二氯胺和一氯胺形态存在的余氯。35、污泥 sludge 在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以及排水管渠中沉积的固体与水的混合物或胶体物。36、污泥处理 sludge treatment 对污泥的最终安排。一般将污泥作农肥、制作建筑材料、填埋和投弃等。37、水头损失 head loss 水流通过管渠、设备和构筑物等所引起的能量消耗。 给水工程中系统和水量方面的术语1、直流水系统 once through system 水经过一次使用后即行排放或处理后排放的给水系统。2、复用水系统 water reuse system 水经重复利用后再行排放或处理后排放的给水系统。3、循环水系统 recirculation system 水经使用后不予排放而循环利用或处理后循环利用的给水系统。 4、生活用水 domestic water 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用的水。 5、生产用水 process water 生产过程所需用的水。 6、消防用水 fire demand 扑灭火灾所需用的水。 7、浇洒道路用水 street flushing demand ,road watering 对城镇道路进行保养、清洗、降温和消尘等所需用水。 8、绿化用水 green belt sprinkling ,green plot sprinkling 对市政绿地等所需用的水。给水工程取水构筑物的术语1、管井 deep well ,drilled well 井管从地面打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的井。 2、管井滤水管 deep well screen 设置在管井动水位以下,用以从含水层中集水的有缝隙或孔隙的管段。3、管井沉淀管 grit compartment 位于管井最下部,用以容纳进入井内的沙粒和从水中析出的沉淀物的管段。4、大口井 dug well ,open well 由人工开挖或沉井法施工,设置井筒,以截取浅层地下水的构筑物。 5、井群 batter of wells 数个井组成的群体。6、渗渠 infiltration gallery 壁上开孔,以集取浅层地下水的水平管渠。 7、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反滤层 inverted layer 在大口井或渗渠进水处铺设的粒径沿水流方向由细到粗的级配砾层(简称反滤层) 8、泉室 spring chamber 集取泉水的构筑物。 9、进水间 intake chamber 连接取水管与吸水井、内设格栅或格网的构筑物。 10、格网 screen 一种网状的用以拦截水中较大尺寸的漂浮物、水生动物或其他污染物的拦污设备。其网眼尺寸较格栅为小。 11、吸水井 suction well 为水泵吸水管专门设置的构筑物。给水工程中净水构筑物的术语1、净水构筑物 purification structure 以去除水中悬浮固体和胶体杂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构筑物的总称。2、投药 chemical dosing 为进行水处理而向水中加一定剂量的化学药剂的过程。 3、混合 mixing 使投入的药剂迅速均匀地扩散于被处理水中以创造良好的凝聚反应条件的过程。 4、凝聚 coagulation 为了消除胶体颗粒间的排斥力或破坏其亲水性,使颗粒易于相互接触而吸附的过程。5、絮凝 flocculation A、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曾用名反应。 B、高分子絮凝剂在悬浮固体和胶体杂质之间吸附架桥的过程。 6、自然沉淀 plain sedimentation 不加注任何凝聚剂的沉淀过程。7、凝聚沉淀 coagulation sedimentation 加注凝聚剂的沉淀过程。 8、凝聚剂 coagulant 在凝聚过程中所投加的药剂的统称。9、助凝剂 coagulant aid 在水的沉淀、澄清过程中,为改善絮凝效果,另设加的辅助药剂。10、药剂固定储备量 standby reserve 为考虑非正常原因导致药剂供应中断,而在药剂仓库内设置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准动用的储备量。简称固定储备量。 11、药剂周转储备量 current reserve 考虑药剂消耗与供应时间之间差异所需的储备量。简称周转储备量。12、沉沙池(沉砂池)desilting basin ,grit chamber 去除水中自重很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粒径沙粒或杂粒的水池。 13、预沉池 pre-sedimentation tank 原水中泥沙颗粒较大或浓度较高时,在进行凝聚沉淀处理前设置的沉淀池。14、平流沉淀池 horizontal flow sedimentation tank 水沿水平方向流动的沉淀池。 15、异向流斜管 (或斜板)沉淀池 tube(plate)settler 池内设置斜管(或斜板),水自下而上经斜管(或斜板)进行沉淀,沉泥沿斜管(或斜板)向下滑动的沉淀的池。 16、同向流斜板沉淀池lamella 池内设置斜板,沉淀过程在斜板内进行,水流与沉泥均沿斜板向下流动的沉淀池。 17、机械搅拌澄清池 accelerator 利用机械使水提升和搅拌,促使泥渣循环,并使原水中固体杂质与己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而分离沉淀的水池。 18、水力循环澄清池 circulator clarifier 利用水力使水提升,促使泥渣循环,并使原水中固体杂质与己形成的泥渣接触絮凝而分离沉淀的水池。19、脉冲澄清池 pulsator 悬浮层不断产生固周期性的压缩和膨胀,促使原水中固体杂质与己形成的泥渣进行接触凝聚页分离沉淀的水池。 20、悬浮澄清池 sludge blanket clarifier 加药后的原水由上通过处于悬浮状态的泥渣层,使水中杂质与泥渣悬浮层的颗粒碰撞凝聚而分离沉淀的水池。 21、液面负荷 surface load 在沉淀池、澄清池等沉淀构筑物的净化部分中,单位液(水)面积所负担的出水流量。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3/()表示。 22、气浮池 floatation tank 运用絮凝和浮选原理使液体中的杂质分离上浮而去除的池子。23、气浮溶气罐 dissolved air vessel 在气浮工艺中,水与空气在有压条件下相互溶合的密闭容器。简称溶气罐。 24、清水池 clear-water reservoir 为贮存水厂中净化后的清水,以调节水厂制水量与供水量之间的差额,并为满足加氯接触时间而设置的水池。给水工程中输配水管网的术语1、配水管网 distribution system ,pipe system 将水送到分配管网以至用户的管系。2、环状管网pipe network 配水管网的一种置形式,管道纵横相互接通,形成环状。3、枝状管网 branch system 配水管网的一种布置形式,干管和支管分明,形成树枝状。 4、水管支墩 buttress ,anchorage 为防止由管内水压引起的水管配件接头移位而造成漏水,需在水管干线适当部位砌筑的墩座。简称支墩。排水工程中排水制度和管渠附属构筑物的术语及其涵义1、排水制度 sewer system 在一个地区内收集和输送废水的方式。它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2、合流制 combined system 用同一种管渠分别收集和输送废水的排水的方式。 3、分流制 separate system 用不同管渠分别收集和输送各种污水、雨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水的方式。 4、检查井 manhole 排水管渠上连接其他管渠以及供养护工人检查、清通和出入管渠的构筑物。 5、跌水井 drop manhole 上下游管底跌差较大的检查井。 6、事故排出口 emergency outlet 在排水系统发生故障时,把废水临时排放到天然水体或其它地点去的设施。7、曝雨溢流井 (截留井)storm overflow well ,intercepting well 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用来截留、控制合流水量的构筑物排水工程中水和水处理的术语及其涵义1、生活污水 domestic sewage ,domestic wastewater 居民中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废水。 2、工业废水 industrial wastewater 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水。它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 3、生产污水polluted industrial wastewater 被污染的工业废水。还包括水温过高,排入后造成热污染的工业废水。 4、生产废水 non-polluted industrial wastewater 未受污染或受轻微污染以及水温稍有升高的工业废水。 5、城市污水 municipal sewage ,municipal wastewater 排入城镇污水系统的污水的统称。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还包括生产废水和截留的雨水。 6、旱流污水 dry weather flow 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晴天时输送的污水。 7、水体自净 self-purification of water bodies 河流等水体在自然条件的生化作用下,有机物降解,溶解氧回升和水体生物群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 8、一级处理 primary treatment 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的净化过程,主要为沉淀。 9、二级处理 secondary treatment 污水经一级处理后,用生物处理方法继续除去污水不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10、生物处理 biological treatment 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不稳定有机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11、活性污泥法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和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12、生物膜法 biomembrance process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采用各种不同载体,通过污水与载体的不断接触,在载体上繁殖生物膜,利用膜的生物吸附和氧化作用,以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脱落下来的生物膜与水进行分离。 13、双层沉淀池(隐化池) Imhoff tank 由上层沉淀槽和下层污泥消化室组成。 14、初次沉淀池 primary sedimentation tank 污水处理中第一次沉淀的构筑物,主要用以降低污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 15、二次沉淀池 secondary sedimentation tank 污水生物处理出水的沉淀构筑物,用以分离其中的污泥。16、生物滤池 biological filter ,trickling filter 由碎石或塑料制品填料构成的生物处理构筑物。污水与填料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间歇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 17、生物接触氧化 bio-contact oxidation 由浸没在污水中的填料和人工曝气系统构成的生物处理工艺。在有氧的条件下,污水与填表面的生物膜反复接触,使污水获得净化。 18、曝气池 aeration tank 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污水生物处理的构筑物。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排水工程中污泥和污泥处理的术语及其涵义1、原污泥 raw sludge 未经污泥处理的初沉污泥、二沉剩余污或两者的混合污泥。 2、初沉污泥 primary sludge 从初次沉淀池排出的沉淀物。 3、二沉污泥 secondary sludge 从二次沉淀池排出的沉淀物。 4、活性污泥 activated sludge 曝气池中繁殖的含有各种好氧微生物群体的絮状体。5、消化污泥 digested sludge 经过好氧消化或厌氧消化的污泥,所含有机物质浓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趋于稳定。 6、回流污泥 returned sludge 由于次沉淀池(或沉淀区)分离出来,回流到曝气池的活性污泥。 7、剩余污泥 excess activated sludge 活性污泥系统中从二次沉淀池(或沉淀区)排出系统外的活性污泥。 8、污泥气 sludge gas 在污泥厌氧消化时,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并有少量的氢、氮和硫化氢。俗称沼气。 9、污泥消化 sludge digestion 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泥中有机物转化为较稳定物质的过程。 10、好氧消化 aerobic digestion 污泥经过较长时间的曝气,其中一部分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一步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11、厌氧消化 anaerobic digestion 在无氧条件下,污泥中的有机物由厌氧微生物进行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12、中温消化 mesophilic digestion 污泥在温度为33℃-35℃时进行的厌氧消化工艺。13、高温消化 thermophilic digestion 污泥在温度为53℃-55℃时进行的厌氧消化工艺。 14、污泥浓缩 sludge thickening 采用重力或气浮法降低污泥含水量,使污泥稠化的过程。 15、污泥淘洗 elutriation of sludge 改善污泥脱水能的一种污泥预处理方法。用清水或废水淘洗污泥,降低水化污泥碱度,节省污泥处理投药量,提高污滤脱水效率。 16、污泥脱水 sludge dewatering 对浓缩污泥进一步去除一部分含水量的过程,一般指机械脱水。 17、污泥真空过滤 sludge vacuum filtration 利用真空使过滤介质一侧减压,介质的污泥脱水方法。 18、污泥压滤 sludge pressure filtration 采用正压过滤,使污泥水强制滤过介质的污泥脱水方法。 19、污泥干化 sludge drying 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污泥中去除大部分含水量的过程,一般指采用污泥干化场(床)等自然蒸发设施。 20、污泥焚烧 sludge incineration 污泥处理的一种工艺。它利用焚烧炉将脱水污泥加温干燥,再用高温氧化污泥中的有机物,使污泥成为少量灰烬。排水工程中物理量的术语及其涵义1、生化需氧量 biochmical oxygen demand 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于一定期间内(一般采用5日、20℃)进行需氧化所消耗的溶解氧量。英文简称BOD。 2、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 水样中可氧化物从氧化剂重铬酸钾中所吸收的氧量。英文简称COD。3、耗氧量 oxygen consumption 水样中氧化物从氧化剂高锰酸钾所吸收的氧量。英文简称OC或CODMn 。 4、悬浮固体 suspended solid 水中呈悬浮状态的固体,一般指用滤纸过滤水样,将滤后截留物在105℃温度中干燥恒重后的固体重量。英文简称SS
音乐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 [1] 王夏.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与“韵”[D].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2] 陆忠波. 咏叹之中见“声”“情”[D]
邹胜章1,2,梁彬1,2,陈宏峰2,裴建国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国土
参考文献,提供给你。
个人认为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象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
能耐极寒和酷热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开发成功 能耐极寒和酷热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开发成功,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程师开发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该电池在极寒和酷热的温度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