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0104
一:活动介绍 主题:回归母校 ,回报家乡 背景: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放假回到家乡后非常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特别是母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鉴于此,兖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组织了03、04、05、06年毕业生80余人,举办这一次带有公益性质的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乘车到乡镇六所中心中学,将自己募捐所得的书籍、课外书等赠予学弟、学妹;并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与他们分享自己在高中、大学的学习经验,使他们能够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更可以提前感受大学,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为梦想奋斗。 目的: 通过这次活动,为一中历届校友创造一个“回归母校、服务家乡”的实践机会。在活动中,校友之间可以便利地进行交流,并为校友提供一个与各学校和家乡企业交流的平台;并借此机会建立一个校友联合组织,为以后举办更大的校友活动打好基础;进一步促进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 意义: ①、在加强兖州一中校友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聚集更大的力量为兖州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②、增加毕业生与自己母校的联系,为母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举行各种公益活动的同时,企业通过赞助活动,进一步使公益活动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倡良好的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社会风气; ④、通过与面临中考的学弟学妹们的交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让他们提前感受大学气息,坚定他们为梦想奋斗的决心。 二:具体流程 (一)活动始发仪式 时间:2008年2月6号星期二下午1:30 (各队成员须在1点前,全部到位) 地点:兖州市第一中学阶梯教室 参与人员:学生代表、各团队等 耗用时间:30分钟左右 主要内容: 1、校友代表讲话;20分钟 2、合影留念;10分钟 3、各团队整齐出发,分赴各自乡镇中心初中。 注:(1)各分队均有一名队长,一名主持人,负责本队与相应学校及队员的沟通联系,控制活动流程,活跃现场气氛;队长由各分队推举选出,要求在活动组织和沟通交流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2)各队人数不少于10人; (3)每队选出一名同学负责拍照。 (二)各镇初中活动进行程序 时间:2008年2月6号下午 地点:各队相应镇中学初中 参与人员:镇初中校领导、镇初中学生、团队成员 耗用时间:1个半小时以内 主要内容: 1、欢迎仪式; 2、图书、文具等物品捐赠仪式; 3、与学弟学妹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主要内容是我们高中、大学的生活学习经验。(各团队需提前准备好要进行交流的话题,并且保证现场气氛比较活跃) 注: (1)、我们将向每个镇捐赠至少100本书; (2)、经协商,学校领导为我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器材等,并对我们进行相应接待; (3)、我们将与100名左右初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座谈的形式进行;根据各镇中学不同的条件,座谈将在会议室、阶梯教室以及课堂内进行。 (4)、活动结束后进行相关反馈工作,为以后的活动总结经验。 三:相关具体事宜 1、联系03~06级毕业生,每级召集20名以上的校友参加此活动;分为八组,每组至少十人参加; 2、每组有一名同学负责活动拍摄,由校友会策划组指定同学,并提供相关设备; 3、准备所要捐助的物品,(共向8所乡镇初中进行捐赠,估计图书800余册,来自参与人员募集,且经过活动组织者精心挑选与包装) 4、前往漕河七中、颜店十八中、新驿二十中的每团队分配一面队旗,一条横幅;前往兴隆、军民、十五中的团队,分配一面队旗,一条横幅,彩旗多面。(活动结束后,每队需将队旗交给随队负责拍摄的同学,送回一中南门东边传达室) 5、前往漕河七中、颜店十八中、新驿二十中的三支团队,分别乘坐3路、4路、7路公交车前往,每队队长需在途中认真负责每一位队员的安全;来回车费报销;(报销方式,会议后说明) 6、每支团队到达目的中学后,与校方商商妥,将宣传条幅挂出,时间双方最好不要发生纠纷;与校方的联系工作由每队队长负责完成,具体联系方式会后给出,所以请各队队长会后暂留! 7、每支团队不得向校方提出任何要求(除了宣传事宜),不得向校方索要任何财物,如发现有此行为,定将严惩! 希望能获得各位各级校友的认可与支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一、活动背景及意义 "多背一公斤"是民间发起的公益旅游活动,它鼓励旅游者在旅途中进行举手之劳的公益活动来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过传递-交流-分享三个简单的步骤为旅游者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实现良性的公益循环: 传递--出行时多背一公斤,把文具或书籍等带给沿途贫困落后地区的学校或孩子; 交流--旅途中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开阔彼此的视野,激发信心和想象力; 分享--归来后通过一中校友群分享学校信息和活动经验,发动更多朋友参与。 本次活动由兖州一中校友会承办,目的在于集中闲散在家的大学生的力量,宣传光大公益事业的影响力,帮助家乡贫困的孩子们,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学习用具和丰富的书籍资源,营造一个和谐安详充满爱心的社会。 二、活动流程 1.招募会员 活动前期以一中校友会成员为主,伴以适当的宣传,吸纳部分社会上关注公益活动的成员; 2.前期调查 本市需要帮助的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可与其交流,发觉他们渴望知识的一面)并与其校领导联系,约定赠书时间形式; 3.外联 与外界单位取得联系,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以扩大社会影响力; 可联系单位如下: 各大新闻媒体 兖州日报、电视台等 各大商企 联诚公司、广场商厦、太阳纸业等 4.募捐仪式 在一中校门设立募捐点,号召广大回家大学生及关注于公益事业的市民前来募捐;
winnietang1
社区的概念参考了几个不同版本的关于社区基本理论的书之后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出版年代相对早的书中,综合多位中外社会学家的观点之后往往会得出这样得结论,即社区的定义绝大部分包含至少三个方面得定义:社会交往,地域和共同约束,于是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得地域的相互关联,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但在最新的出版物中,以我们所用的教材为例,我明显感到作者有意回避了绝对化的定义,而是强调其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出了人口流动和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也回答了我对于社区基本概念的疑惑社区的历史二十世纪初,城市人口仍然是所有人口中的极少以部分,不到百分之五,城市还相当少见。二战结束的时候,在日本,以土地为生的人还占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三,今天,这个比例已经缩小到百分之五。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也是如此,城市正不断增长,靠土地生活的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入城市,哪怕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挠。这种新型地都市人类社会想要生存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城市种社区地发展。在乡村社会,个人对于社区是没有选择权的。无论是家庭或宗教,社会阶层或等级,社区总是一种既成事实,所以乡村社会中的流动微乎其微。虽然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习惯将乡村描绘成浪漫悠闲的桃花源,但是现实却不同,乡村社会的社区式存在着强制性和限制性的。所以千百年来乡村人都向往着城市的生活。德国有句古老的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在古代欧洲,成功逃离乡村并被城市所接受的农奴就会成为市民,变成自由人。邓正来教授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反复提到这一点,我想,这大概也是当今左派学者都热衷于谈论市民这个概念的重要愿意。同样的原因也让我觉得城市使如此的吸引人,这种魅力很容易就可以放大成为一幅美丽的景致,根跟乡村生活的田园牧歌同样不切实际。城市里人与人互不相识,强制性和限制性消失了,城市成为文化的中心。艺术家和学者在这里工作和创造。正因为没有社区的存在,城市的向上流动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在这个新兴阶层之外,是道德沦丧,社会动荡,无法无天。城市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让人摆脱强制性和限制性。但同时这又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特别是在它没有自己的社区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西方还是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家的控制力都普遍加强了,虽然起因不同,但显然,国家都在社会发展中承担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责任。然而现在有很多西方学者指出,认为政府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计划”来满足城市社会的社区要求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这些社会计划没有能填补传统社区消失后留下的真空,虽然有成果,但是与这些项目所花费的资金相比,成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认为在中国也是如此,政府在这方面的效率之低下几乎不能使任何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我们需要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种部门(在中国是第二种?),即非政府,非商业,非营利性组织,来创建社区,满足现代市民的需要。一本关于非营利性组织的书指出:“只有非营利性组织才能提供我们所需的社会多样性……非营利性组织也是惟一能满足城市第二需要的部门,即城市成员实现市民价值的需要...只有非营利性社会部门才能提供机会让人成为志愿者,并因此让个人同时拥有这样两种环境:一种可以施加控制力的环境,和一种可以让自己变得举足轻重的环境。”中国的社区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先驱在呼吁建设非营利性组织,其中一些人也已经开始实践了,但是中国的某些现状仍然让我觉得其前景至少在近期内不容乐观。比如人们在观念上更倾向于由国家包揽所有的社会事物,比如目前商业阶层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以及社会中普遍的信任感和责任感的缺失,这些都使得中国的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难以摆脱困境。所以看起来目前首要的还是要在既有的轨道上进行努力,当然我非常赞赏那些勇于探索的先驱。在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同样也是由国家所主导的。1954年,随着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城市社区大规模的出现了。但是,居民委员会从其建立开始,其组成成员就主要是工厂,商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以外的居民,其范围和影响都较为优先,自治性也不甚明显。特别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以“单位制”为主体的城市社会结构和管理体制,在这一“单位社会”体制下,政府包揽了社会成员的所有社会事务。作为城市主体的“单位人”,与单位所在的居民委员会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居民委员会内部事务十分简单,其经费开支来自政府,主要任务是完成政府工作,事实上成为政府的一部分。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家政权主要是通过一个个依附于政府的单位和一个个单位之外同样依附于政府的居民委员会队城市进行管理,并形成政府包揽所有事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今天,虽然这一体制在很多方面由于受到挑战而有所松动,虽然很多时候效率低下令人不满,但仍然发挥着一些作用,特别是在其目标由管理转向服务之后。如同个人在发展种无法割断他的历史,我们虽然有着一些不满,激进者甚至希望抛弃一切重来,但在我看来这仍然是一笔值得继承的遗产,当然,它需要改变。比如,社区体制的改革中城市社区自治的的探索,社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而其中我认为最值得探索的是社区服务的内容,特别是其核心部分——面向弱势群体的福利性服务。上次的文章中我提到过在社区中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点构想,现在我想进一步讨论其具体内容和可操作性。在发展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基础上,配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社区内的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无偿服务。更有前景的是为他们开展团体社会工作,将那些因为身体或者经济上的困难陷入绝望的人组织前来,鼓励他们互相交流,给予鼓励和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将社区内患有同样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活动,或者仅仅是聊天,都会在精神上给予他们莫大的鼓励。比如将受到家庭暴力威胁的妇女组织起来,不仅可以使她们获得鼓励,而且还可以广泛地开展法律援助。在此问题上我进一步地设想是为受到虐待和被遗弃的儿童提供保护和收养服务。但是令一方面我注意到,城市本身所具有和追求的特性于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我在上篇文章中对城市社区概念提出置疑的原因所在。如同前面所说的,自由是城市的与生俱来的特征,城市中相对隔离的匿名状态对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有着独特的魅力,而社区建设致力于整合社会。社区的形成出自于两种需要——自主的需要和对他人的需要。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难以忍受这两种需要的天然悖论。归属某个群体就意味着要牺牲掉一些个人的自主权力,因为社会要求个人遵守,服从,服务于群体的“更高利益”,融入群体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随着个人自主权力的丧失,多样性不仅消失了,而且还变成主要的管理问题,群体耗费越来越多的精力来寻求新的控制手段。而面对归属的高昂代价,一些人选择宁可孤独也要保护个人自由。无论是对于社区还是个人来说,这都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所以,社区保持活力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集中关注社区中的事物而不是拘泥于其形式结构。在此我们可以借助管理学的理论:核心事务的明确化可以彻底改变组织内部关系的性质。这样的社区并不要求个人牺牲自由作为归属社区的条件,它关注的是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东西。人与人是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对特定行为的共同观点而聚集到一起。人们致力于共同的目标摩尔不是统一个性,把统一与个性的矛盾转化伟建设充满活力与弹性的社区。这大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选择。我在上次的文章中所提到的我所在的小区号召大家植树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居委会最初是花钱请园林公司植树,花了不少钱,树的成活率却不到一半,而且长的很差。第二年在居民中进行宣传,结果有人捐赠了200棵树苗,大家纷纷出力,义务护树浇水,结果一分钱没花,树全部成活。更可贵的是,大家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加强了对彼此的了解,建立了一定的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参考文献:《社区概论》 于显洋主编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 《社区管理》 韦克难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未来的社区》 德鲁克基金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中国城市社区德组织和管理》 张俊芳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中国城市社区自治》 许勇陈伟东等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社区的迷失》伊琳.吉特 米拉.考尔.莎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默默茶叶
全市就业工作 回顾与展望“十二五”时期,我市就业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在劳动力供大于求持续增长的同时,用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关系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带来新的挑战,对经济和就业将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就业工作也面临许多有利因素,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和城镇化将对就业有新拉动,积极就业政策效力进一步释放,市场就业观念深入人心,劳动者择业观念逐步改变,素质逐步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和职业培训发挥更大作用。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继续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失业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 城镇就业稳步推进,5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6000人,年均3200人,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3000人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低于预期个百分点。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导向,解决了国有企业6900名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实现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新的进展,取消了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建立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到201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259人,其中外出务工22650人。 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免费提供就业政策咨询、用工信息、就业失业登记、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5年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累计接受求职登记45000人,招聘登记48000人,提供政策咨询5000人(次),成功推荐城乡劳动者就业32000人。组织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及人力资源供需推介会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提升了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全面开展了实用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了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依托定点培训机构累计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及在岗农民工17500人,培训合格率达94%,培训后就业率达92%,为促进就业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实施创业促进就业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2006年引入SYB培训项目以来,累计培训城乡有创业愿意和创业条件的劳动者1098人,培训后成功创业 718人,带动就业2154人。与些同时,建立了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累计筹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319万元,发放贷款2814万元,帮扶1097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908人。兑现小额担保贷款贴息96万元。 就业投入逐年增加,对促进和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累计支出就业专项资金50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支出 262万元,用于“4050”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及贴息,购买公益性岗位补贴,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补贴,免费开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补贴。 失业保险保生活、稳就业、防失业的作用显现,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950万元,保障能力日益增强,累计为1207人(次)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万元,特别是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加大推动就业、帮扶企业、稳定就业等组合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稳定了就业局势,并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期间,临河区将着力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二是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新增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四是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五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形成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六是搞好失业预防和调控,提高就业稳定性;七是加强就业系统能力建设,促进就业事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后旗以实施新一轮促进就业的政策为重点,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功效,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各项工作全面完成。截至“十一五”期末,全旗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9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5117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9897人(送出去培训470人),其中农牧区劳动力技能培训3985人;失业保险扩面达到7464人;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 截至“十一五”末,按照“六到位”、“四统一”的要求和建设标准,在全旗5个苏木镇19个社区,51个嘎查村全部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劳动保障工作站,创建了5个警民共建劳动保障服务站,1个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和5个“充分就业社区”,从而实现城镇公共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牧区覆盖。 “十二五”期间,后旗将围绕“一个目标、强化两项措施、实现三个转变、做好六个强化”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农牧区劳动力永久性转移就业10000人,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10000人;小额担保贷款发放1亿元;失业保险年均参保8000人的目标。 强化援助措施,着力促进劳动力与岗位对接。“十二五”期间,结合我旗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用工需求,重点是做好稳定原有岗位、预测新增岗位和促进对接服务三项工作。 一是解决企业技术型外籍劳动力的落户问题,消除其住房、就医、子女入学等顾虑,保障企业核心骨干稳定就业。二是依托五项专项活动促进就业。大力推行空岗申报制度,积极联合工会、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协调用工单位,召开现场招聘会,促进城乡劳动力就近就业。三是针对大中专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择业“三高六点”(即:期望高、工资高、起点高,名声好点、单位响点、待遇好点、工作轻点、离家近点、管理松点)的特点,采取人才储备考录一批,自主创业扶持一批,推荐入企就业一批,岗位援助解决一批的方式,促进新生劳动力就业。四是进一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开发家庭服务业就业领域,引导和扶持女工向第三产业发展。五是将在原有315个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继续开发100个公益性岗位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强化部门联动,分层次做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实施农牧民转移就业工程是今后我旗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到“三个形成”。即: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在工作上形成合力,在制度上形成统一。 一是抓好部门协作。协调各苏木镇、涉农涉牧相关部门结合退牧、休牧政策,加强合作,形成整体“一盘棋”格局。二是确保农牧区劳动力达到“三个一定”。即:使需要走出牧场、离开农田的农牧民具备一定的务工经商技能,使留守的农牧民掌握一定的种养殖实用技术,使有创业意愿的懂得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三是重点抓好“零转移家庭”的转移就业工作。四是鼓励产业化发展,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业、产业化养殖业和农家乐、牧家游餐饮业。 强化创业扶持,着力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围绕争创全民创业型旗县活动,协调相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从抓紧“三个建立”入手,做好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工作。 一是抓紧建立培训师资库工作,积极推广“SYB+实训模块”的培训模式,重点从培训人员选定、培训质量提高等方面入手,切实增强培训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二是抓紧建立创业咨询专家队伍,扩充现有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和项目支持。三是抓紧建立农牧民工创业园区,提高小额贷款额度,深入开发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和提高创业成功率。 强化平台建设,全方位开展及时性就业服务。力争实现“三个率先”充分发挥基层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窗口作用。 一是率先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解决平台经费问题。对各项工作走到全市、全区前列的事务所、工作站给予3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资金作为工作经费,解决平台工作经费短缺的困难。 二是率先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招聘一批热心劳动保障事业的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同时对协理员要全部轮训一遍,实现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三是率先实现自治区级充分就业示范旗目标。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力争全旗10个社区全部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二、“十一五”时期,五原县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城镇就业形势成绩显著。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抓落实,抓推进,抓实效。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559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平均万人次,圆满完成了城镇失业保险金扩面任务。 ——就业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的就业问题受到高度重视,配套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各类劳动者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如《五原县促进全民创业意见》、《五原县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五原县三级联创实施意见》等等。 ——就业援助政策惠及城乡。通过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努力帮扶城乡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一是扩大就业援助范围,让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二是扩大补贴范围,让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创业的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三是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的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村劳动者。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遍及城乡。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与实施办法。如制定下发了《五原县建立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的意见》、《五原县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五原县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截至“十一五”末,全县7个镇、12个社区居委会、4个充分就业社区、1个青年工作站、117个行政村都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形成了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城乡一体化。创建率达到99 %。 “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万人,促进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万人,农民工培训万人,创业培训万人,创业带动就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努力促进就业增加,最大限度地创造新就业机会,广开就业门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强化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积极就业政策和促进创业体系;完善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城乡劳动者素质就业能力。 ——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建立起与统筹城乡劳动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保障措施 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建立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支持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和企业,充分吸纳进城务工农民,推助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就近转移就业,支持第三产业发展。 完善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推进基础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基础台账及数据库,做到家庭情况、身体状况、个人技能、就业要求、培训愿望“五清”。 推动创业型县城建设。全面落实创业培训。认真贯彻市级、县委、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全民创业政策,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力度。 突出对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一是调整培训思路,将大范围的全面培训调整为围绕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培训。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对全县现有职业培训场地、师资、设备等进行整合,建立工作统一,资金统筹的职业培训机制。三是抓实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严格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力求培训的实效性。四是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主题作用,不断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三、“十一五”期间,磴口县累计安置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次),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450人(次),安置“4050”人员75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4616人(次)。 全县8640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费核定征缴额为125万元,为黄河铬盐、蒙牛、利川、佳格、市场服务中心、医药公司等企业1800名职工累计发放失业保险500万元,有力地保障了这部分职工的生活。城镇登记失业率,严格控制在市目标任务的以内。 为全县462名失业下岗职工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万元,县财政到位担保资金61万元。为“4050”下岗失业人员3700人次发放养老、医疗、失业、三项社会保险补贴900万元。 就业培训中心共培训各类失业人员7138人,其中城镇再就业培训3840人,培训后实现就业3072人,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2560人,开展创业培训738人;培训后成功创业人员627人。 “十二五”期间,磴口将紧紧围绕全县“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总体目标,始终坚持政策保障就业,服务助推就业,资金支持就业,环境吸纳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树立就业部门创先争优新形象。力争2011年至2015年,全县新增就业5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十二五”期间劳务输出目标。一是稳定输出数量,扩大县外就业。2011年,全县输出劳动力要达到万人(次),至2015年,输出劳动力稳定在万人(次)以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县内每年增加就业万人(次)以上。二是加强技能培训,优化就业结构。至2015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总数要达到万人(次)以上。三是创新输出形式,提高劳务效益,努力寻求县外输出意向,开辟境外输出渠道,提高劳务效益。2011年全县要实现劳务收入亿元以上,至2015年,全县劳务收入要达到亿元以上。
iamsongsam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 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好 可惜机会少 --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职业指导是再就业工程的金钥匙 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之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类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他们对再就业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应该给他们提出高要求,准确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又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新职业。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四类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女性,他们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顺磨掉了,应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让他自信起来,推荐独立负责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四类是较常见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路子。使再就业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帮助下岗职工尽快找到新的岗位,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CuteGourmet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 某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指标体系)改革研究2 某某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研究3 某某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制度)研究4 某某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研究5 工会在处理劳动争议的作用研究6 某某公司组织文化建设研究7 某某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8 论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9 某某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10 某某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研究11 某某企业薪酬管理方法改革研究12 某革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13 某某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与对策的研究14 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探讨15 论知识资源的战略地位16 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措施研究17 诚信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研究18 民营企业发展条件与环境优化研究19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20 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21 某某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研究22 某某企业品牌战略研究23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应注意的问题24 某某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研究25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26 某某公司主导产品竞争战略研究27 某某公司主导产品差异化(成本化、专一化)策略研究28 某某公司主导产品价值链开发研究29 某某公司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1、摘要方面的问题。摘要内容是独立于正文而存在的,其主要作用是为读者的阅读和信息检索提供方便。摘要写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论文能否被阅
一:活动介绍 主题:回归母校 ,回报家乡 背景: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放假回到家乡后非常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家乡,特别是母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提高自身的
文需要解决你论文主题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内容是什么就要解决什么问题。答:论文需要解决你的研究,结果和你的未来发展方向。问:多次修改后论文还是不达标怎么办?答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 撰写研究现状之前,需要查阅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了
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让自己从需要就业的人... 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企业发布校招计划多为“若干”当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