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3

会逃跑的桃子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代海宁查氏家族诗歌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sanwangyue

已采纳

在查良镛先祖中,最有名望的当算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受《长生殿》案牵连改名慎行。康熙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他曾追随邑人远征云贵,讨伐吴三桂残部,故有不少诗作反映战争残酷和民间疾苦。入京为官后,深悉官场内幕,看破世情,厌倦仕途,于是归田家居。赋闲作诗,著有《敬业堂诗集》等著作,是清初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查嗣庭乃查慎行的弟弟,官至礼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他主持江西省试,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来是《诗经》里的一句话,但有人却向皇帝报告:“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掉上半截,岂不是暗示要砍掉皇帝的头吗?另外,他们还向皇帝告查嗣庭所出的其他试题亦“皆远其辞文”,别有用意,如首题“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显然与当今国家取士之道相违背;《易经》次题“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诗经》次题“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前用“正”,后用“止”字,明显是与去年正法之年江景棋文稿《历代年号论》中指“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等语相同。雍正听完,勃然大怒,大发龙威,立即下令逮捕查嗣庭入狱,又下令查抄他的诗文笔记,认为其中语多悖逆,心怀怨望,谤讪朝廷,因而钦定“大逆不道”之罪。查嗣庭在狱中病死后,还被戮尸枭首。其亲属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有的被捕,如其兄长查慎行,就被定为“家长失教罪”,被逮入京,一年后放归,不久就逝世。及至现代,除查良镛外,他的同族远房如在台湾的、曾做过师范大学校长的查良钊和做过“司法行政部长”的查良鉴,在香港的商界人士、社会活动家查济民,以及在大陆的、以诗闻名的查良铮(穆旦),说来都是知名人士。在查良镛来说,家人中对他后来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祖父。查良镛的祖父名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曾在江苏丹阳任知县。因政绩良好,加了同知衔,后因“丹阳教案”而辞官回乡。当年,不少外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尤以沿海省份为甚。这些传教士并非只事传教,常常藉西方势力欺压中国百姓。而官府方面慑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往往视而不见,等同于姑息养奸。终于,忍无可忍的百姓便愤起反抗外国传教士的欺压。各地与传教士的摩擦时有发生。在丹阳,数百愤怒的群众围攻了建于当地的教堂,并一把火将其焚烧,成为轰动一时的“丹阳教案”。熊熊大火解了百姓们的心头之恨,却也不可避免地惹下了事端。事发后,查文清的上司为了向外国传教士交代,准备将丹阳烧教堂的为首两人捉拿处斩。此事让身为丹阳知县的查文清颇感为难。一方面,作为下级他不好违抗上司的命令;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他与百姓们一样痛恨外国传教士的劣行,因而十分不愿看到那两人被捉拿处斩。思来想去,查文清终于寻得一个两全之策。他先差人秘密通知为首那两人迅速逃走,得知确已逃脱后,他才一身轻松地前去上司那里汇报。面对恼羞成怒、坐立不安的上司,查文清语气平和:事件乃因外国人欺压良民引起公愤,数百人一涌而上,焚烧教堂,当中并无为首之人。不待上司细究,查文清又道:“丹阳教案”,本官难辞其责,故请求辞去官职。说罢,扬长而去。辞官回乡后的查文清,心境清朗,读书赋诗之外,又着手编纂《海宁查氏诗钞》,达数百卷之多;可惜,未等到《诗钞》雕版付印,查文清便去世了。查文清的丧礼极尽哀荣。出丧之日,丹阳有十多位绅士前来吊祭,而当时带头火烧教堂的两个人,也一路哭拜而来,每走一里路,就磕一个头,从丹阳一直磕到袁花。

352 评论

MyronKiven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分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人所共知,在封建王朝中,能获皇帝御题对联者,必是于朝廷有功,在乡党有名的家族。

88 评论

奔跑de小土豆

北京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查禄百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铅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宗谱二十卷,(清)查氏族人续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民国)查师春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容堂木刻活字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常州毘陵查氏宗谱二十二卷,(民国)查邦定、查邦正董修,查廷扬主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报本堂木刻活字本,今仅存十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九卷,(清)查克敏重编,查元俏增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浙江海宁查氏族谱十六卷,(清)查克敏重编,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木刻活字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河南郏县查氏家乘,著者待考,木刻活字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郏县查庄。婺源查氏族谱八卷,首两卷、末十二卷,(清)查庆曾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本四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泾上查氏宗谱五卷,(清)查铎等编,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常州毗陵查氏宗谱,(民国)查世元纂,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清容堂修木刻活字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黄山祁门查氏族谱:

192 评论

mono默默

查良铮与查良镛之关系海宁查氏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自第七世起的排字辈份为: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今存《海宁查氏族谱》20册。[来源] 氏族。浙江海宁查氏是当地望族,代代书香,乃楚人之后。查氏宗祠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到金庸本人这一代,查氏又添辉煌,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穆旦,本名查良铮(1918—1977年),乃是金庸族兄,近年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这对兄弟,文名可说是超过了祖辈。金庸(1924— )原名查良镛,笔名林欢。浙江海宁人。当代香港武侠小说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大公报》记者,1950年代开始创作新派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其作品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浪漫色彩和象征意味,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查良铮简明档案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8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叙事诗选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诗歌《赞美》入选教材。[2] 查良铮生平简介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1979年平反。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3] 查良铮翻译研究在穆旦翻译艺术研究方面,纪念文集中香港学者马文通、大陆学者孙剑平分别有专文论述,王佐良、周珏良、杜运燮等人的文章中也有专门的文字予以介绍和评价。马文通称查良铮(穆旦)是“一个杰出的诗歌翻译家,迄今为止中国诗歌翻译史成就最大的一人”。他在文中将查良铮诗歌翻译质的发展概况作了鸟瞰式的考察,并对其翻译艺术作了总体的评述。孙剑平的《查良铮译〈欧根·奥涅金〉的艺术成就》则从一部作品入手,分析和总结查良铮的翻译艺术。他认为,在《欧根·奥涅金》的五个译本中,“若以诗味浓郁、才气横溢而论,当首推查译本”。王佐良则认为在《唐璜》这部巨著中,“译者的一支能适应各种变化的诗笔,译者的白话体诗歌语言,译者对诗歌女神的脾气的熟悉,译者要在文学上继续有所建树的决心——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个译本之中”,他认为穆旦翻译《唐璜》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杜运燮则在他的文章中辟专节谈到了穆旦的译诗原则。另外早在1981年,周珏良和杜运燮先后在《读书》上撰文,谈到了穆旦的翻译艺术。——————————————————————————坎坷诗人路,传奇文曲星六十六年前,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在师生参加的“湘黔滇旅行团”的队伍中,有一个男生的举动引起周围同学们的特别注意:他每天从一本小《英汉词典》上撕下一页或者几页,一边行军,一边背上面的单词及例句,到晚上,背熟了,也就把那词典的一部分丢掉。据说,到达目的地昆明时,那本词典也就所剩无几了。他,就是已经在新诗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诗人穆旦,在学校里大多数同学只知道他叫查良铮。早在1930年代,在南开中学就读的查良铮,就积极为校刊《南开高中学生》撰稿,仅1933—1934年间,他就发表论文4篇,新诗8首,大部分署名“良铮”或“查良铮”,并首次用了笔名“穆旦”。穆旦——意味追求光明,而在以后的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这个名字本身就将闪现出灿烂的光辉——他将成为中国现代诗派的杰出先驱和著名诗歌翻译家。查良铮出身于浙江海宁查氏名门,其先辈查慎行,中过进士并担任过康熙皇帝的文学侍从。查良铮的祖父虽为清末官僚,家道却已没落,其父始终做小职员,家中清贫以至常典卖旧物。母亲虽是一位家庭妇女,却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奋发向上。查良铮五岁入天津北马路城隍庙小学,很早便显出过人聪慧,二年级时的作文就被发表在邓颖超等人主办的《天津妇女日报·儿童花园》上。十一岁时查良铮以优异成绩考入南开中学,六年后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那时候人们常常在《清华周刊》、北平《文学》上看到他才华横溢的诗篇。抗日战争爆发后,查良铮作为护校队队员随清华大学南迁长沙,1938年春又和三校师生两千余人一起步行西迁昆明,194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2年,查良铮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血之志,参加中国远征军,任司令部随军翻译,出征缅甸抗日战场。在激烈战斗后的大撤退中,他与战友失散,自己的战马又负伤而死,在日军追击下他不得不孤身一人逃亡在胡康河谷的热带雨林中。他被蚂蟥和麻雀似的大毒蚊子叮咬着,患上了疟疾。他忽而大汗淋漓,忽而浑身抖得如“筛糠”一般,眼前、耳中不断出现幻视幻听:遍地是战友的尸体,四周传来与敌人的厮杀声……他饿了就吃些热带浆果,渴了就喝点树叶上聚集的雨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竟然拖着濒临死亡的身体到达了印度,并凭着难以想象的生命意志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他专门写诗回忆这段战争经历,他的诗作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永恒矛盾,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海明威’”。1949年8月,查良铮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等课程。留学期间,祖国解放后激动人心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他,一种渴望回国参加建设的热切心情在他的心中涌动。当时的留学生活非常艰苦,他必须靠半工半读来维持生活和学业,为了少占用学习时间、多挣钱,他选择了深夜为邮电局送邮包的重体力活,每天当他浑身酸痛、精疲力竭地回到宿舍,已经是凌晨三、四点钟了。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写诗成了他唯一的休息和精神享受,他笔耕不辍,常有诗作在美国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渐渐地他在美国也小有名气了。当时,著名诗人赫伯特编选的《世界名诗库》中就收录了他的诗《饥饿的中国》和《诗八首》(节选),集中仅有两个中国诗人入选,另一个是何其芳。他完全可以靠写诗在美国生活得很好,但他却坚持认为:“在异国他乡,是写不出好诗的。”是啊,祖国——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诗人的赤子之心,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源泉啊!1952年夏,查良铮和妻子周与良拒绝了去台湾或者印度德里大学任教的聘请,决定返回祖国。当时留学生拿的还是国民党政府颁发的护照,又值朝鲜战争时期,美国不批准他们回大陆。他们四处奔波,托人疏通,才得到批准返到香港。查良铮很有感慨地对朋友说:“美国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那是属于蓝眼睛、黄头发的美国人的,而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中国再穷,也是我们自己的国家啊!”朋友看到他回大陆的执著劲头,以为他是***员,周与良笑着解释道:“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人民。”1953年初,他们夫妇终于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回国后查良铮被分配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面对求知似渴的学生和翻译方面的学术空白,他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立刻全力投入到教学和翻译工作中,他用惊人的速度翻译出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等国外著名抒情诗人的作品,还翻译了不少文学理论著作。他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就以花生米代之,顾不上睡觉就凑乎打个盹儿……尽管回国后的物质生活是简朴的,查良铮还是感受到了在国外时所没有的那种快乐——南开需要他,学生需要他,中国的文学事业需要他!但是这种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反右运动开始了,他因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打成右派,到南开大学图书馆进行管制劳动。每天在整理图书、抄录索引甚至打扫厕所之类的繁重劳动之余,他依然坚持着翻译工作,在恶劣的环境和抑郁的心境下,他热爱的文学就是他的精神支柱。接着“文革”爆发,他又被抄家,批斗,关入“牛棚”劳改。第一次批斗抄家那天,他午夜才被放回家,一进门,他就看到散乱满地被撕毁的书和文稿,他顿时面色铁青,瞪大了双目,怔了一怔,突然奔到一个被砸烂的书箱前,从木头板子底下抽出了一叠厚厚的稿纸,拍拍上面的木屑和尘土,看清了第一页稿纸上的字——拜伦《唐璜》译稿,他赶紧把稿纸搂在怀里,哆嗦着,长出了一口气:这是他几年来的心血,是他的生命啊!但是后来一次次的“扫荡”,这部译稿还是被抄得七零八落。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受到多年的不公正待遇,查良铮从来没有流露过丝毫对从美国回来的后悔情绪,也没有动摇过对新中国和***的信念。当他的妻子也受到株连时,他总是劝她,要相信我们的国家不会永远这样下去,以后会好起来的。他总是抱着“人活着总是要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情”的人生态度,在残酷的现实中顽强地生活着,默默地工作着,“虽九死其犹未悔”。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防震棚中他仍坚持伏案写作,家人劝他休息,他说:“不让我工作,就等于让我死。”他似乎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像百米冲刺一样地译着、写着。1977年2月,查良铮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和文学事业。1981年,他的冤案终于彻底平反昭雪,南开大学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了“查良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近年来,查良铮和他的诗日益受到文学界和诗歌爱好者的关注,各种版本的穆旦诗集和译著也相继出版,他和历代生前失落的文人雅士一样,赢得了煌煌身后名,这颗被历史的浓云所遮蔽、过早陨落的诗界巨星,终于重新绽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125 评论

相关问答

  • 清代海宁查氏家族诗歌研究论文

    在查良镛先祖中,最有名望的当算是查慎行、查嗣庭兄弟。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受《长生殿》案牵连改名慎行。康熙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他曾追随邑人远征

    会逃跑的桃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清朝晚期诗歌论文研究

    神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

    爱心小猪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海子的诗歌研究论文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52938/1. 海子的诗 作者 : 海子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2. 海子的诗 作者 : 海子

    挑剔宝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河东柳氏家族研究论文与书籍

    由青年作家柳育龙所著《历代柳氏家训集释》一书即将完稿,预计年底前出版。全书分家训、家风故事、家训研究、附录四大部分。系统梳理了自唐至今以来的家训,每篇家训后均附

    飛846968264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古代诗歌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康永 摘要 “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在祖国广阔天地里培养了他对大自然的爱慕和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山水

    jinshengya075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