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6

小可爱vivi
首页 > 学术论文 > 城市设计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usun1989

已采纳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至扼杀。目前环境艺术设计界的确存在着一些误区:国际化的趋势,即简单的现代化淡化了地域特色;很少考虑现状、文脉和功能等问题,很少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忽视了建筑是活动的产物。在这样背景下,城市历史地域环境艺设计何去何从,便成了有责任的设计师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正如目前许多建筑设计师们的一个共同的声音: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而所谓越是民族的,其实就是地域性的表现。本文仅就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对其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理论源泉 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新与旧更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城市空间环境对历史地域的改造更新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对与历史地段基本采用推倒重来的办法,而经过一系列惨痛的教训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了保护性更新的道路。期间所经历的一些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文脉主义。文脉(Context),原指文学、语言学中的上下文,或语境,设计中的文脉主义指的是文化的脉络,文化在历史时空中的继承关系。建筑中的文脉主义强调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场所理论。舒尔茨认为,场所是由具体实在物质的形状、肌理、色彩等构成的,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环境的特色。建筑环境的场所特征由两方面内容决定,一方面是形状、尺寸、色彩、质感等显性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是内含的人类长期使用的痕迹以及相关历史文化事件等隐性内容。场所理论和现象学强调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回失去的场所,找回失去的归属和认同感。对于历史地区的更新设计来说,场所感的创造也要立足于当代活生生的生活内容和方式,盲目的仿古不是场所精神的回归。 二、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要解决的两个矛盾 1.传统与现代。城市历史地域的建筑和景观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土壤,以过去某一时期的知识为引导,技术作为支撑,在审美上其材料、色彩、视觉符号的选择和组合以历史上某种稳定的风格式样呈现出来,在功能上则体现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思维方式等。传统的历史遗留地域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在功能和审美上的新要求,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 2.地域性和全球化。历史上的建筑和景观环境在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的双重影响下,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全球通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等)和结构技术凌驾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之上。这样,即便是在历史地域的环境更新设计中,也将出现忽视地区差异,造成形式和方法的雷同。三、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尊重当地传统,尊重周边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创造植根于现代生活,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1.延续历史传统风格 风格是一定时期内建筑环境中各要素按照某种固定程式和方法组合而表现出的外显的风貌、特色。传统风格中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现代建筑环境对传统风格的延续,意味着历史信息跨时空的传递,目的是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 (1)象。空间的形态、现象谓之象。文化结构、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和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成不同的空间形态。 (2)言。在言的层面体现传统风格,可以采用要素重构的手法,即分解原来元素系统间旧的构成关系,根据时代要求将其重新组合。 (3)意。设计中讲求传统风格的延续不应停留在对形式的探索,还应深入到传统心理和审美观,即意的层面。我国传统建筑与景观环境常表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现世情趣的生活之美,而日本传统建筑与园林意境却往往表现出世的禅意。 2.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 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修缮、调和、对比和转化。 (1)修缮。对原有历史建筑和景观环境进行整修和补足。在尊重原有空间形态的基础上,用现代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铝合金配以木材等轻巧材料对传统建筑进行添加。通过新元素衬托旧元素,增添了历史信息的可识别性。 (2)调和。设计中采用类似的手法,或取其形似,或取其神似,将新景观的形态统一到旧景观的历史氛围中去,或是对旧景观进行形式上的更新设计。 (3)对比。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旧景观作为片段存在于新景观中成为废墟,并凸现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其二是新景观作为历史的片段,直接与旧景观拼合在一起,表现历时性的过程,如巴黎蓬皮杜洋中心。 (4)转化。转化指保留历史建筑和环境原有的结构和形态,转换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和主题。如俞孔坚的中山岐江公园设计,将废弃的造船厂整体转换为公共休闲空间。 四、城市历史地域环境更新设计的未来发展 1.具有民族化风格。联合国组织各国出巨资保护世界各地文化遗产,目的是提倡在现代文化创作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保持地域文化的特点。地域性是民族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借鉴传统文化,强调地域性,用全新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的建筑语汇,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较好创新途径。 2.具有时代的个性化。个性化不同于传统,也不同于外来的,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在现代基础上融入传统中或从传统中抽象出来的。它是内在的原创,具有独特的个性。而城市历史环境设计也就是对地域的、环境的、历史的诸多元素进行结合,塑造个人与城市之间的美好空间。 五、结语 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诺伯特-舒尔茨提出的城市意象,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提出的建筑意,都是对环境艺术综合效果提出的高层次的目标,追求相应的意境。在城市历史环境更新设计中强调地域性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亮点,强调地域性与民族风格也就是通向设计的世界性。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环境艺术作品,也才能更好地展示丰富的城市地域文化。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289 评论

加密算法

1. 王一:探索一种基于城市认识论的城市设计理论,新建筑,. 2. 卢济威、王一:城市交通体系化和空间一体化—深圳地铁老街站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汇刊,. 王一: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设计—现状与思考,建筑技术及设计,. 王一:认识、价值与方法:当代城市发展趋势与城市设计应对策略,建筑与地域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 200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卢济威、王一: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必然性与背景,安徽建筑,. 王一:城市市政工程建设与滨水区空间形态整合,建筑技术及设计,. 王一:当代城市设计思想评述,华中建筑 p74-788. 卢济威、王一:建构山水型城市“起居室”—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建筑学报, p18-219. 王一:系统整合与当代城市建筑空间形态发展特征,中国建筑学会 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p247-255 10. 王一:从几何空间到校园场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时代建筑,. 王一:从城市要素到城市设计的要素—探索一种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设计观,新建筑,, p53-5612. 王一:设计的本质与城市设计的乌托邦定势,规划师,, p5-813. 王一:市政工程要素与滨水区空间形态整合—以丽水市滨水区城市设计为例,理想空间,第10期, 94-96页,2007 14. 王一、卢济威:基于行为特征的 CBD 空间形态—以杭州运河(江干区段)江河汇流区城市设计为例,城市规划学刊,. 王一:以国际化为背景推进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2009全国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39-41页,重庆,200916. 王一:大规模城市建设项目决策中的社会政治博弈,同济·城市国际论坛论文集,. 王一:Reconnect Water with City: Waterfront Development and Urban Design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China,ISHED Conference 2012, 14-4页,上海,201218. 王一:大型展会项目的后续发展策略—以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为例,2012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 931-934页,北京,201219. 王一、于璐:城市地下空间公共化的指标与策略,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2013

262 评论

xiaomao7taotao

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生态系统本就相当脆弱的滨水区域。因此,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的概念,可以有效缓解水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排水问题,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基于此,对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现代

引言:

城市的功能体系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要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转,就必须确保各项功能都顺利维持运行。实际上都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干旱、水污染等问题。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科学地应用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当中,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海绵城市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有强大的吸水性,能够吸收大量的水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植被数量不断减少,城市的储水能力也越来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海绵理念,通过配置相应的设施,实现对城市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净化,再储蓄剩余的水资源。与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不同,海绵城市建设是基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最低的破坏来改善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保障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相适应[1]。我国近10年来不断在尝试将海绵城市理论、自然、新技术等进行结合,如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厦门五缘湾环湾景观整治以及秦皇岛汤和公园等,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海绵型城市。如我国江苏连云港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也面临较大的挑战。流经连云港城区的很多水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大多直接排放,河堤上被丢弃大量垃圾,水面污染严重,甚至有些河道散发出轻微异味,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城市水系网格格局,促进水系统生态安全。同时,连云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需要风景园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市政部门等多个单位的协作,同时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2、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生态效益

滨水区的生态价值较高,主要由于其在城市内陆与水域之间充当连接纽带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主要是通过增强已经受损生态系统的防御能力,进而杜绝污染源到达水源的终端。城市污水一般都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滨水区,然后才能到达自然水域[2]。因此,对滨水区进行优化设计,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防止污染源进入水体,从而促进滨水区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城市滨水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首先,可以控制污染源,一般情况下,通过生物滞留技术、下沉式绿地等方式来处理受污染的地表径流,具有非常强的滤污净化能力,能够有效保护城市水体环境。其次,可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水平,通过对受损水生态环境的恢复来构建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最后,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升自然水利用率,通过蓄存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源,可以大大减轻水资源供给压力。

社会效益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开放空间需求的一部分,在其生态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丰富植物品种,不断扩大绿化面积。另外,滨水区的优化建设,能够改善城市文化形象,使其符合国家发展趋势,还能提升城市居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从而促使人们参与到其中,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3、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

防洪原则

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滨水区的特点,不能忽略其休闲娱乐的功能。同时,相关设计人员必须重视海滨的防洪功能。当强雨季来临的时候,一定的洪水防御能力才能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使其不会被雨水破坏。

因地制宜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内容复杂多样,而且海绵城市有许多特色水面景观,施工前,必须科学分析城市各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使得水域景观的设计和城市土地利用情况相对平衡。

生态性和完整性原则

在开展滨水区景观设计时,将生态理念切实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3]。在设计滨水区景观时,要科学合理规划,如用点和线合理创建河滨区域,营造出科学整合的城市和水生环境,确保滨水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4、海绵城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道路海绵体设计

在进行滨水区生态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强对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首先是道路铺设设计,在道路路面和停车场路面应主要铺装具有透水性的混凝土和沥青,而道路旁边的人行道,应铺设透水砖。其次,植物绿化配置中,要注意植物规划不能遮挡驾驶员的视线,以免影响行车安全,应着重对道路一侧的植物进行设计,并且在车位之间选用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栾树、国槐、洋槐等,以改善停车区域的生态环境[4]。再次,雨水收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停车区域设置地下蓄水池、设计雨水花园,从而实现科学净化水源的目的。并且净化后的水资源还可以再次利用,可用来清洗车辆或者灌溉绿植等,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廊道设计

生态廊道可以有效隔离或者联系滨水区多个不同的生态板块。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很多配套设施,要将其与周边的生态环境充分结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工的总工程量,进而大大降低建设成本,大幅度提升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生态廊道设计,可以将雨水设施划分为蓄水坑塘、季节性湿地、小型沟渠雨水等多个部分,并设定对应的管理权限,从而有效判断不同区域的雨水拦蓄能力。另外,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能够实现拦蓄径流的目的,大大提升雨水的综合利用率,从而有效减轻外围河道的排水压力。

5、湿地设计中海绵体理念的应用

湿地的主要功能是净化降水以及储存降水,既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还可以为滨水景观提供水源。湿地主要由水塘和河流组成,其进出水口很容易被水流侵蚀,所以要设置消能坎等设备,以及铺设一些碎石[5]。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通过建设湿地前置塘等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处理雨水径流。湿地和沼泽都可以净化雨水,沼泽有深浅不同的区域,浅泽区的水深不到,深泽区水深,可在沼泽区适当设置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在湿地中设置出水池,水池深度要求在,以调节水温,防止水面存在漂浮物。湿地景观的科学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一起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促进水系统的循环利用,还能够为生物生存及迁徙创造良好的条件。

广场海绵体设计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广场的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在铺设广场道路时选取较硬的材料,导致路面吸水性较差,难以渗透雨水。海绵体城市理念的应用,要求在规划广场时合理选取透水性较高的材料,以提高路面的吸水能力。

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雨水花园的建设中,雨水花园一般设置在具有较大高度差异的场所,这样能够保障雨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以减少对灌溉用水的消耗,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为了充分合理利用雨水,在雨水花园中应种植大量湿生植物,从而吸收足够的水分,并且科学储蓄剩余的雨水,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的效率。另外,海绵城市的理念在滨水城市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人工湿地建设中,人工湿地实际上就是将小池塘集合在一起,将小池塘的水提供给住户使用,也可以在夏季蒸发水分,以降低温度,使环境更加舒适。人工湿地还可以促进生物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到滨水景观设计的实际情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科学规划人工湿地建设。

6、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有效改善城市水资源污染的情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还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规范标准。通过道路海绵体设计、生态廊道设计、湿地设计、广场海绵体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中海绵体设计,可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收稿:2021-06-07)

参考文献:

[1]张梦娜.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概念的应用策略分析[J].产业科技创新,2020(34):17-19.

[2]晁晨,刘振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11):6-7.

[3]原振华,段汉明,谢培琦.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6):47-51.

[4]张天眷,罗媛媛,张梁.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7(16):208-209.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22年第1期

91 评论

相关问答

  • 城市设计设计策略研究论文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

    小可爱viv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城市设计研究小论文怎么写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论文 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

    嘟嘟喵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论文

    初中英语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初探的论文 一、初中英语作业的重要性 随着初中英语新课程的深度改革与有效实施,新课程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学过程、方法及其策略较之以前都有

    我是五叶神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城市设计空间策略研究论文

    从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环境改善而带来 的城市复兴来认识城市设计除空间塑造和规划管 理外的深层作用,并通过对英国城市设计应用实 例的介绍,力求在我国目前快速城市化进

    小懒虫苗啊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城市设计景观杂志

    《风景园林》《中国园林》

    小眼睛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