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家的小姐
1.草原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由于长期受人为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区草原持续沙化、退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全区80%草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和利用不合理,导致草地面积日益缩小,退化趋势严重。据农牧业厅统计,目前,全区天然草原现有退化面积万亩,比80年代增长了。其中:轻度退化面积增长,中度退化面积增长78%,重度退化面积增长218%。而国家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虽然已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项目受益区小,沙化面积大,治理所需资金严重不足。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工程每年仅安排我区2700万亩左右的任务,且在27个旗县范围内实施,任务少,期限短,补助标准低,工程建设内容缺项多,局限大。而现在项目实施已到期限,禁牧舍饲项目补贴将全部结束,形势十分严峻。尤为严重的是,如果项目就此中断,多年来全面实行的草原保护制度就会失去基础,必将给牧民带来直接损失,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所得成效定然难以持续、难以巩固,甚至可能会前功尽弃。对此,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普遍感到担忧,对今后草原生态建设信心不足。 2.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严重滞后。牧区草场是牧民的全部生产力,与农民不同的是,退牧还草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牧民要把仅有的草场贡献出来,不得不主要依靠项目工程补贴款维持生计,生活因此而陷入困境。牧民为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做出了牺牲,付出了代价,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迟迟不能出台,加上项目区牧民享有的补贴与农民土地补偿反差大,牧民心理不平衡,反应强烈。值得注意的还有:当前在不少地方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在草原上开发石油、矿产煤炭等资源,不仅当地政府不知晓,资源税、所得税为零,而且严重破坏了草牧场,牧民毫无补偿,对此基层呼声很大。 3.生态移民难度大。一是国家给予的政策补贴资金较少,无法满足移出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二是移出牧民实现稳定就业办法少,有的地方牧户与转移前相比,总体收入没有增加,个别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致使有的移出牧民又返回原地。 4.草原畜牧业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区传统畜牧业仍然占很大比重,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够,科技推动支撑力度不足,品种改良、个体产出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模化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还未实现,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草原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全区33个牧业旗县,自治区每年仅安排500万元防灾救灾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牲畜棚圈、饲草料基地、牧用机械等建设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5.草原畜牧业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小,覆盖不均衡,“三牧”与“三农”补贴反差大。据农牧业厅相关部门和财政厅资料显示,现在涉农补贴在我区有13种。2007年国家和自治区农牧业各项补贴和建设资金约50亿元,其中给农民的各项直补资金总计亿元,其它奖励资金和标准粮田基本建设资金7亿多。而畜牧业补贴仅有5项约亿元。农业补贴除去一些技术性、风险性的间接补贴外,增加了大量惠农直补和价格波动补贴,而畜牧业补贴中有较大部分属技术性间接补贴,如奶牛冻精补贴和疫病防治疫苗补助,占补贴额的,是补给相关技术部门的;退牧还草工程国家只补贴饲草粮,占补贴总额的,仅限于760万亩禁牧区、1350万亩休牧区范围内的牧民享有,其它大部分牧区没有享受到这项补贴。还有奶牛后备母牛补贴在农区以及城郊结合地区投入比例较大,只有肉牛、肉羊、绒山羊、细毛羊这几项直接补贴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还是自治区下拨2020万补贴资金,在全区54个旗县实行,但数额很小。综合起来计算,涉及牧业牧民直接补贴资金不足亿元,农民与牧民享有的直接补贴资金比例约为66�1,存在较大的反差,国家直接补到从事草原畜牧业牧民身上的资金少,涵盖面十分有限。 (二)关于牧民增收的问题 1.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03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201元,2007年为5510元,年均增长,而同期牧民人均支出由2003年的元增长到5235元,牧民人均纯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364元减少到275元。与农民对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133元增长到2007年的3750元,年均增长,而同期农民人均支出由1055元增长到2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1078元增加到1605元,可见牧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农民。东乌旗为我区最大牧业旗,也是牧民收入最高旗,200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8582元,同比增长,而人均生产生活费用支出9856元,同比增长62%,2008年上半年牧民人均生产费用同比增长,实际增长为负数,生产费用是历年来同期增加额度最多、增速最快的时期,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牧民增收困难。 2.实施草原保护制度过程中牧民收入出现新情况。实行草原保护制度对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给牧民增收带来一些新的困难。一是实行草畜平衡,使得牧民养殖数量严格地受到所承包到户草场面积的限制,降低了牧民养殖牲畜的头数,给牧民增收带来直接影响。据自治区农经站提供数据,我区牧民家庭经营所得由政策实行前(即2002年前)到政策实行后,收入总量减幅为26%,人均纯收入由政策实行前的2701元下降到政策实行后的2168元,减幅为25%。二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休牧政策,加大了牧民生产成本。据自治区统计局提供数据,2005年牧业生产中间消耗比2004年增加了,其中饲料、饲草增加的幅度最大为,燃料、用电量、畜牧用药的增长幅度超过20%,2007年牧民用于生产占总支出的,2008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飞速上涨,畜牧业生产费用进一步增加,畜牧业纯收入大幅度下降。 3.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中低收入牧民增收困难。由于畜牧业经营饲养方式的转变还不能马上到位,加之科技支撑力度不强,标准化防疫、模式化圈养、短期育肥等适用技术普及率低,牧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高,还要受市场、气候、灾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对于收入中85%以上来自畜牧业的牧民来讲,增收还有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在视察中发现,一些牧区70%的牲畜集中于25%的大牧户手中,畜牧业收入和牧民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牧业大户的拉动,而75%属中小牧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平均线,增收困难。据克什克腾旗调查,有的贫困牧民,他们的收入仅占牧民总收入的,有的牧民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他们的收入却占牧民总收入的,大户掩盖下的贫困问题明显。此外,牧民人均负债严重,仅锡盟人均负债达6600元左右。值得注意还有,牧区贫困户在一些地区有扩大的趋势。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草原畜牧业建设和牧民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关于草原畜牧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1.建议在新一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自治区民族地区特点,进一步深化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增强对牧民增收的关注度。切实要把“三牧”问题摆在与“三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强化分类分析、分类研究、分类指导的力度,要注意在大农业概念下,防止以农代牧、以农盖牧的倾向,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加强为决策层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基于近年来我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要加大工业反哺草原畜牧业的力度,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上应更多地向牧区倾斜。建议自治区进一步突出草原的地位和作用,将草原列为自治区国土资源整治的主要内容,并尽快制定草原生态建设规划法,完善《草原法》,促进草原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其具有刚性约束。 2.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后续政策。一是建议国家每年安排内蒙古退牧还草的规模能够达到5000万亩,并参照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将退牧还草禁牧休牧饲料粮补助年限再延长10年,同时相应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建议进一步充实工程建设内容,增加划区轮牧、饲料粮基地、牲畜棚圈、青贮窖、饲草料加工机械和水利等建设内容。三是建议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工程后期管护经费,给予草原监理部门适当的工程管护补助费。四是建议增加锡林郭勒盟、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为项目实施范围,并对建设规模达到或超过中、重度退化草原面积的旗县继续安排退牧还草工程。 3.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自治区财政投入力度。在牧区资源开采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运用经济杠杆调整企业与地方利益关系,解决地企共享资源、共同发展问题,提高资源税,建立和开征生态环境保护税,改革利益分配方式和机制。在完善投入体系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杠杆作用,利用政策导向和财政功能,采取贴息贷款、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各种手段,引导、鼓励和吸纳各方面资金向草原畜牧业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入体系。考虑到自治区经济总体实力已具备扶持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条件,建议在自治区新增财政收入中加大向草原畜牧业倾斜和投入力度,有些重要方面,可在国家补贴未下达前率先在自治区实行对牧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在倾斜政策中应优先考虑支持产业化项目,对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优良畜种的培育以及牧民经合组织都要大力扶持,并对畜产品大旗予以奖励。 4.积极支持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建议自治区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加强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研发、引进和集成配套,对牧区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实施专项推进,突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技术和环保措施建设,注重改善基层牲畜改良支撑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改进技术服务手段,逐步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装备步伐。切实加大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力度,重点扶持诸如西门塔尔牛、乌珠穆沁羊、阿尔巴斯羊等优势畜种发展,着力提高良种牲畜比重,对积极响应和执行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牧民,应予以奖励和补贴。加快培育牧区经纪人队伍、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牧户、协会、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畜产品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要坚持立草为业,扩大饲用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引进林草加工企业,推广饲草加工转化技术,提高饲草转化利用率,为禁牧后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饲草料保障。 (二)关于促进牧民增收的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牧民稳步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议自治区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比照国家支农惠农的补贴政策,对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采取与农民同等待遇的直接补贴政策。(1)建议提高牧民禁牧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粮食补贴的标准。(2)建议自治区参照国家政策,将牧民纳入国家实施的柴油等综合性补贴范围,保证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3)建议围绕“改善品质,提高单产”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对所有养殖户购买种畜进行补贴,加快推广优良种畜使用力度。建议2009年将自治区畜牧业良种补贴资金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主要用于对西门塔尔牛、三河牛、细毛羊、绒山羊和肉羊种畜、冻精进行补贴。可参照国家对生猪和奶牛扶持政策,对西门塔尔牛和三河牛基础母牛、细毛羊、绒山羊和肉羊基础母羊按现有存栏数进行补贴。(4)建议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将生态移民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2万元。另外,建议自治区积极向国家争取,参照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制定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避免牧民的收入因为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降低;参照农作物保险政策,将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畜种纳入保险范围,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牧民的稳定增收。 2.加快牧区人口转移步伐,鼓励牧民自主创业。加强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更多的牧民掌握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推动牧区劳动力由盲目寻业向有序转移就业转变,增强牧民适应市场的竞争力,使牧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通过培育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组织牧民积极投入矿产开发、道路建设、生态治理、市政建设等领域,努力增加牧民工资性收入。建议自治区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小额贴息贷款、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和扶持牧民自主创业,开展草原家庭旅游,加工销售民族工艺、服饰、奶食品等产品,从事餐饮、运输、修理等行业,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非牧业收入。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据西乌旗调查,该旗从2006年开始实施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60%的牧民享受到了“两险一保”,在保障牧民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盟市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建议自治区在制定政策时,能够借鉴吸纳西乌旗和其它旗县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区推广实行,进一步建立健全牧区医疗卫生、最低生活、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和监管水平,将符合条件的极端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鼓励各地开展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切实为牧民解除后顾之忧。要建立对牧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同时,建议认真总结生态移民工程的经验,重视解决移民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在实行围封转移过程中,成立人口转移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转移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四级联动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确保转移牧民真正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陳詞濫雕
锡林浩特市是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新兴的城市,于1983年改成市建制,是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的开放城市。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特的草原风情,被誉为璀璨的“草原明珠”。全市面积18750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有蒙、汉、回、满等17个民族,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 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草原城市。 锡林浩特市原名贝子庙,是因乾隆八年(1743年)所建的喇嘛召庙——贝子庙而得名。这座贝子庙是锡林郭勒盟草原上最大的庙宇之一,占地平方公里。历经七代活佛修建成,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这座庙宇,香火缭绕,佛光普照其建筑重楼复阁,飞檐斗拱,千姿百态的佛像塑造,富丽堂皇的绘画雕刻,辉煌的壁画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民族的建筑美和艺术美。 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敦达浩特东约20公里上都河北岸的元朝陪都上都古城遗址,是一座元代古城遗址。始建于1256年,当时命名为开平府,元中统世祖五年(1264年),正式称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由于这座元代古城规模宏大,当地群众见城内建筑台基比比皆是,便称它是“兆奈曼苏默”,蒙语是“108座庙的意思。上都是蒙古统治者第一座有计划营建的城市。从现存遗址上看,它继承了唐、辽、宋、金的传统布置和建筑风格。有些殿阁的整个模样,则完全仿照元代以前的手法。像作为宫城内主要建筑的大安阁,就是搬迁了宋代汴京的熙春阁。上都也有独特的民族建筑特点,如上都古城的宫殿与衙署没有严格的区分,各类建筑物的布置没有一定的规律,把大面积苑囿用城墙围起来,并做为都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从元代开始的创举。在宫城之前布置广场,更是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少见的。 上都古城由外城、内城、宫城和关郊组成。外城周长约公里。全部是板筑土墙,外围是濠沟,每面各开两门,门有瓮城和城楼。宫城为皇帝的住所,有大明、仪天、宝云等殿,大安、延春等阁,绿珠、瀛洲两亭及振辰堂等,但是现在仅存有基石。宫城城墙是板筑土墙,外包砌青砖,内砌有石块,周长约2公里。东、南、西各开1门,门上有城楼,四角有角楼。内城是随皇帝避暑的官司员们临时僚署区,城内布局整齐。在东北、西北角各有一大型院落,是上都城内著名的华严寺和乾元寺遗址,现仅存殿基和碑亭。城外东、南、北三面关郊地带,是市肆、居民及仓廪地,有很多遗迹。 ~~~~~~~~~~ 回眸“十五”大型系列报道:大开放带来大发展 来源: 锡林郭勒日报 ———二连口岸过货量突破800万吨,二连铁路口岸过货量上升为全国陆路口岸第三位;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进出口贸易额累计突破6亿元,进出口货物累计达152326吨; ———去年全盟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8447万美元,出口总额达6806万美元,进口总额达51641万美元; ……“十五”期间,我盟依托二连浩特、珠恩嘎达布其两大口岸,构建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同时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协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口岸经济和经济协作区成为我盟新的经济增长点。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二连打破过去“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观念,大力解放思想,实行“一顶帽子大家戴”的政策,迅速形成以大边贸为龙头,以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经济格局。二连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口岸城市。 漫步在二连浩特市街头,一栋栋中式、欧式建筑新颖别致,街上车水马龙,来自内地、沿海,来自蒙古、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客商络绎不绝,处处散发着边贸城市繁荣兴旺的浓郁气氛。 在二连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记者看到来这里采购商品的蒙古国人很多,他们中大部分人穿着我国生产的羽绒服、皮夹克、风衣。来自浙江、广东、江西、山东等地的“移民”,用熟练的蒙语,和蒙古国客商做着“国际贸易”。 在陈秀林的店铺里,我们遇见了从蒙古国扎门乌德市来此购货的几位身穿西服的蒙古边民,他们一边选购商品,一边与我们聊了起来。陈秀林在二连做买卖有十几年了,采访中,这个曾经用计算器与蒙古客商做买卖的浙江人,用流利的蒙语义务为我们做起了“翻译”。 谈话中,几位蒙古人对二连市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赞不绝口,同时也对沿边开放的做法十分称赞。他们说,二连浩特市刚开放时与扎门乌德差不多,仅二十多年的光景,特别是近几年,现在已变成了一个很繁荣的城市,还是中国人有办法。 “南有深圳,北有二连”,1992年二连刚刚开放,在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月收入有两千多元的乐国文夫妇听亲戚说,二连刚刚开放,政策好,挣钱快,于是他们千里迢迢从深圳来到二连淘金。如今乐国文已是二连市江西商会会长、二连市的人大代表。说起二连投资环境的变化,他感慨很多:“以前交通不太方便,运费也高,服装运费每公斤2元,现在每公斤8角钱。当初几次都有走的念头,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见证了二连这些年的发展。如今我们家里装上电脑了,大部分都是从网上订货。2001年,我家花22万元买了两层的商住楼,楼上住,楼下出租,市场里也有五个摊位,摊位月租金2400元。” 像乐国文、陈秀林这样当初只拿着二三千元钱来二连闯天下的客商,如今他们的产业已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他们有了自己的住房,固定的产业,已经成了真正的二连人。目前,外来创业者在二连浩特市就有4万多人,二连个体工商户中50%以上来自全国各地,流动人口是二连户籍人口的3倍。各类边贸公司已发展到94家,有5家外经贸企业荣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有11家外贸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其中4家企业进入全区出口20强之列。 有了客源,有了市场,二连市委、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打造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条,即木材加工、绒毛加工、食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26家加工企业入驻经济合作区,总投资近3亿元,年木材加工量已达到22万立方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放是口岸的生命线,是开放给二连今天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也只有开放才能推动二连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五年间,二连组织重要外事交往活动60余批、近600人次。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罕乌拉区结为友好城区,与俄蒙部分口岸和城市建立了友好交往关系,与扎门乌德建立了快速灵活的协调联络机制,与天津口岸建立了跨区域通关合作机制。五年协议引进资金亿元,实际到位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81万美元。 与二连口岸相呼应,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也将成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这也为曾经的“蒙马处”带来新机遇。那正在建设中的国际商贸城,那透着无限商机的俄蒙商业交易市场,那气势恢宏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联检大楼在草原上相映成辉。 随着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即将成为我区第三个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东乌珠穆沁旗20位牧民瞄准了商机,每户集资12万元,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兴建呼布钦高毕新艾里商城,成为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第一批掘金者。 20位牧民之一的斯日古楞告诉记者,他们这20户都是东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牧民。近年来,为了保护草原生态,他们压缩牲畜头数,率先实现了草畜平衡。为了拓展发展空间,他们瞄准了边境贸易这块香喷喷的“羊肉”,他和呼木吉勒图、东布日勒等牧民倡议发起到新兴的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集资建楼经商,想在口岸再干出一番事业。 珠恩嘎达布其口岸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东方省和肯特省等东部地区紧紧毗连,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季节性陆路开放口岸。这个口岸的建立,在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之间,又开辟了一条国际大通道。与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毗邻的蒙古国地区,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为促进口岸经济发展,拓展国际贸易,2004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正式批复在口岸新设嘎达布其镇,以此来增加口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 大开放带来了“大边贸”,“大边贸”带来了大发展。我盟以开阔的襟怀、开放的胆魄,创新开放的机制、开放的氛围,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创业者,使人才流、信息流、商品流充分涌动,开放合作与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 盟委副书记、盟长荣天厚在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牧区工作的认识。一要提高对农牧业经济的认识。全党抓经济,既包括第二产业,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抓工业,既要抓煤、电、油、化、矿等企业,也要抓肉、乳、薯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突出抓项目,既包括工业项目,也包括农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提高工业对农牧业的反哺和支持能力;通过推进城镇化,逐步提高城镇对农村牧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推进农牧业产业化,逐步提高产业化项目拉动农牧民增收的能力。二要提高对农牧民增收的认识。“三农三牧”问题的重点是农牧民,核心是农牧民增收。抓住了核心问题,就抓住了农村牧区工作的关键。三要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认识。从我盟实际出发,考虑到各旗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牧区人口居住分散、新农村与新牧区建设模式有所不同,必须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作为首要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引路、循序渐进,在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好农牧业生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人口转移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工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支撑城市经营发展,关键在加快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是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产业的支撑,没有旺盛的人气,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城市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和发展。锡林浩特市对这一点,目标明确。位于城市西郊的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座相继建成的肉类加工企业已经成为园区中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草原伊盛、小肥羊、奈伦、乌珠穆沁羊业等肉食品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为锡市肉业之都的梦想画上了最为浓重的一笔。各小型肉食品加工企业也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骨血、脏器、绒毛、皮革精深加工。锡林浩特市围绕主导产业,把配套企业、相关项目有目的地引导到工业园区内集中布局,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集中度,向着集群化发展道路又迈进了一步。同时将产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确保农牧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提高城镇产业支撑能力,解决城乡就业问题。
蓝莓嘉人
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利用草原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国家对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制度。本办法所称草畜平衡,是指为保持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在一定时间内,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通过草原和其他途径获取的可利用饲草饲料总量与其饲养的牲畜所需的饲草饲料量保持动态平衡。第四条开展草畜平衡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加强保护,促进发展;(二)以草定畜,增草增畜;(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四)循序渐进,逐步推行。第五条农业部主管全国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草畜平衡的具体工作。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畜平衡的宣传教育培训,普及草畜平衡知识,推广草畜平衡技术,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实施人工种草,储备饲草饲料,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降低天然草原的放牧强度。第八条农业部根据全国草原的类型、生产能力、牲畜可采食比例等基本情况,制定并公布草原载畜量标准。第九条省级或地(市)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业部制定的草原载畜量标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并公布本行政区域不同草原类型的具体载畜量标准,同时报农业部备案。第十条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业部制定的草原载畜量标准和省级或地(市)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不同草原类型具体载畜量标准,结合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所使用的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前五年平均生产能力,核定草原载畜量,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牲畜饲养量。草畜平衡核定每五年进行一次。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对核定的草原载畜量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核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核一次,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决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草畜平衡管理档案。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载明以下事项:(一)草原现状:包括草原四至界线、面积、类型、等级,草原退化面积及程度;(二)现有的牲畜种类和数量;(三)核定的草原载畜量;(四)实现草畜平衡的主要措施;(五)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责任;(六)责任书的有效期限;(七)其他有关事项。草畜平衡责任书文本样式由省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报农业部备案。第十三条牲畜饲养量超过核定载畜量的,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草畜平衡:(一)加强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建设;(二)购买饲草饲料,增加饲草饲料供应量;(三)实行舍饲圈养,减轻草原放牧压力;(四)加快牲畜出栏,优化畜群结构;(五)通过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草原承包面积;(六)能够实现草畜平衡的其他措施。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草原资源动态监测工作,根据上一年度草原产草量的测定结果及对其他来源的饲草饲料量的估算,分析、预测本行政区域内当年草原载畜能力,指导草畜平衡工作。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组织对草畜平衡情况进行抽查。草畜平衡抽查的主要内容:(一)测定和评估天然草原的利用状况;(二)测算饲草饲料总量,即当年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以及其他来源的饲草饲料数量之和;(三)核查牲畜数量。
通过对北京相关机构的调查确定,栀子、白术、牛膝均为临床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其饮片包括栀子、炒栀子、焦栀子、白术、炒白术、焦白术、牛膝及酒牛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畜牧兽医领域有着长足的进步。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畜牧兽医专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畜牧兽医专业论文题目(一)
各种省级期刊,举个例子:黑龙江畜牧兽医、山东畜牧兽医、广西畜牧兽医等,而且这些杂志对稿子要求也比较低某些期刊稿件不够,经常需要发动全院师生一块投,名字就不方便点
TbCl3-CdCl2-HCl-H2O(298.15K)的相平衡 学 生: 指导老师: 年级: 专业: 班级:摘 要 测定了四元体系TbCl3-Cd
1.草原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由于长期受人为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区草原持续沙化、退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全区80%草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