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3

优尼makeup
首页 > 学术论文 > 滥竽充数的议论文素材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食家Kitty

已采纳

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后来齐闵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我就曾经当过“南郭先生”。那是某个寒假的事了,隔壁家的妹妹在办宣传画报,我并不会画,但看到许多伙伴都在一起帮忙,我便也跟着去,还装腔作势地说:“这还不好画吗?简直是小菜一碟。”我一会儿让表妹画小人,一会儿让表弟画小鸭,俨然一个行家手。这事正巧被阿姨看见了,在大家面前表扬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可是,过了不久,阿姨让我们一人办一份报,比一比谁办得好。我大吃一惊,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个借口推托了;可我以后却再也不敢提这件事了。现在想起来,还真不好意思呢!今天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我更懂得了,凭作假,靠蒙混是不会长久的,总有露馅的一天。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但是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呢?如果大家都像南郭先生那样靠混过日子,那么谁来脚踏实地地干“四化”呢?如果大家都来充当行家手,让那些不懂行的人指手画脚搞建设,那么未来的中国会怎样的呢?简直不敢设想。我以后决不会再干滥竽充数的蠢事了,也奉劝大家不要做南郭先生式的人物了,因为这样是没有什么出路的。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培养起一门或几门专业技能,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祖国。

306 评论

朵朵陌上花

(八)滥竽充数【典故】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十)邯郸学步【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释读】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320 评论

小甜甜不赖你

(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可虚无其表)作文: 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学习也一样,决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一天,我翻开了寓言故事,那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寓言马上把我吸引住了,特别是《滥竽充数》一文,至今仍令我受益无穷.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人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必须有耐心,才能学到本领. 这则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话说战国时期,齐宜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宜王答应了.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后来,齐宜王死了,齐泯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了.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这个学期,英语老师要求我们多读、多背英语单词,成绩才能踏踏实实,然而我并不在乎,每当齐背时,我便摇头甩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到听写,我总是名落孙山.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 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我明白到身边明日的栋染,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266 评论

艾米tiantian

成语“滥竽充数”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寓言故事,我们通常将里面的主角南郭先生作为反面教材,讽刺那些没有真材实料的人或物,以此充好。 那么,有关这个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的只有这些吗? 我以为,不是。的确,读完故事之后,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南郭先生上,从而忽略了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比如齐宣王,齐泯王,甚至是那些与南郭一同吹竹的演员或者宫中负责招收吹竽人的官员。 这些人对于整个故事的发生看似毫无关联,而我认为实际上这些人才是造成整个“滥竽充数”事件的源头。所谓万物皆有其源,如果齐宣王不因为自己爱听百人合吹竽而大肆招收吹竽者,并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那么又何来南郭这本不会吹竽的人却甘冒杀头之险混入竽队?如果当时负责招收吹竽人的官员在工作中稍加考察,态度再认真些,那么南郭又怎么可能成功混入?再者,即使前方面都排除在外,那么那些与南郭一同吹竽的乐手又在做什么呢?我不相信,一个真正会吹竽的乐手在演奏时会听不出身边有人正在滥竽充数,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管不了,即那支队伍中除了南郭其实还有其他充数之人,南郭仅是“不幸”被当成了典范;第二就是不想管。 上梁不正下梁歪,齐宣王高高在上当Boss贪图享乐,手下人亦昏庸无能办事不力,于是那些真正心怀理想一心搞艺术的人也就手艺撒,不管了。他们不能管,管不了,也不想管,那整件事的源头在王的身上,谁也不会去当这等出头鸟。于是,“风气”便由此产生了。 下面我们来说齐泯王,齐泯王不支持滥竽充数,所以宫里等于一个一个单独上,南郭一看这数“充”不下去了,只好开溜。齐泯王知道有人开溜就会去追查,而后势必得知其中原委,于是对于下人办事不力进行整顿,以此类推......这样一来,之前宫中所盛行的不良风气便会被打破,换句话说,泯王进行了一次改革。 寓言讲的是事理,世事亦如此。一种不好的风气摆在那里,是需要一种力量去将它打破的。想当年和绅做贪官天下皆知,但乾隆不动他,朝廷里就没有一个敢动他,后来嘉庆继位才一举除去了这颗大毒瘤。 风气的形成需要条件与时间,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改变风气之人要有力量和勇气,如此这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这,就是我从“滥竽充数”中悟出的道理。

135 评论

相关问答

  • 滥竽充数的议论文素材

    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后来齐闵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

    优尼makeup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议论文的作文素材

    亲!很高兴能为你解答!一下是一些关于习惯 议论文的素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再别康桥》:现实与天堂的距离,理想与黑暗的反差,曾经的回忆是最美丽的温暖,于是

    大酸杏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比的议论文素材

    议论文 写作一直是高中教学和高考复习的重头戏,但收效甚微。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要如何写出中心论点。下面是我整合的2022年高考必备议论文素材 范文 万能,一起

    Perfect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议论文素材热点素材

    ,开过一家加油站,但都失败了。人到中年,他成了家餐馆的主厨和洗瓶师,可因政府修公路而拆了那家餐馆,他又失业了;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而他仍一无所有。

    川猫之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美的议论文素材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议

    那夜无边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