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奶糖的鱼
1860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10月6日,数千名联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并在10月18日放火烧园以掩盖他们的行径。大火焚烧了整整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此后圆明园就只剩下部分断瓦残垣。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后来慈禧太后和同治帝都曾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但终因财力不足而作罢。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居民的趁火打劫。此后的数十年里,有一些圆明园遗迹被搬到北京大学等单位内,但更多的则是被拆毁和盗走了。 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一小块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这其中,包含着真实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废墟的文化就像刚刚愈合的伤口,表面的平静下埋藏着组织的撕裂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是写在历史上的阴影,它给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压迫,但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心理上回旋的空间:我们的生命有没有勇气承受超过其本身的灾难?历史的天空经历过风风雨雨,圆明园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这场熊熊大火,成了中国人永远的耻辱和伤痛,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随着那场大火化做了永远的灰烬。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此前的1873年,为了迎接慈禧四十岁生日,圆明园还曾进行了部分的整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圆明园再度遭到破坏。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两度劫难之后,神话般烟雨迷离的美景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废墟,这片遗址成为清代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也像一座警钟,时刻警示着国人不能忘记这一耻辱。 因为圆明园已经不单单指一个景点,而是代表着中国 人曾经经受的耻辱,可以提醒人们,具有很大历史意义。 圆明园集一个强大的帝国所有的人力物力兴建近一个世纪,劳民伤财,在现代社会是不再可能的了,曾经辉煌的圆明园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她的壮美是中国历史上的骄傲,她的焚毁也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现在的圆明园不好吗? 留住耻辱的记忆 圆明园需要悲情 话题缘起: 据10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18日是圆明园罹难144周年,来自各界的20多名专家齐聚园内,共商遗址公园建设大计。有专家提出,圆明园有必要复建部分景观,申报世界遗产。 争论: 反对:复建圆明园景观有损悲情纪念 专家提出“选择部分景区,按照原样复建,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的风采”,这愿望本身固然不错,但今日复建的景观所展现的其实已然不是昔日圆明园而是今日建筑艺术的风采。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建筑艺术是“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即便今日的技艺再精湛,即使能够完全复制甚至超过当年的“神韵”,其价值依然无法与过去相比。因为古代建筑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古”,在于它所留下的原样。甚至可以说,昔日留下的片瓦块砖也会比今日复建所呈现的“巍峨挺拔”更有意义,因而破坏昔日留下的残迹,代之以更加完美的重建其实也是种破坏。因而我们认为如果复建圆明园部分景观,其实不是在保护而是在毁坏圆明园遗址不可复制的价值。 从“世俗”方面考虑,如果复建就必然要投入巨资,这样销售门票乃至进行各种经营活动以收回投资可能就会在所难免。但在这样一个记载民族耻辱与痛楚的地方,如果加入过多的商业活动,那无疑会有损于人们凭吊往事时的肃穆气氛与静穆心境,因而会是一种不协调的杂音。现在有些城市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取消门票,目的就在于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为使人们能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便利。如果圆明园因为复建景观而夹杂进过多的商业因素,无疑会于充分发挥圆明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所损伤。 更为重要的是,今日的圆明园遗址正因为其残破而尤其具有纪念价值。因为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断壁残垣更能激活人们对于惨痛历史的记忆,并深思近代中国所以落后挨打的原因,且进而思考民族振兴的路径。痛苦的东西总让人牢记深刻,并促人奋进。相反,歌舞升平却可能使人麻痹,忘记居安尚要思危。这就是悲情纪念的意义所在。如果对圆明园景观进行复建,无疑会有损于复建前悲情纪念的效果,可以说会酿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上的损失。 >>>全文阅读 忧虑:圆明园不能再“毁”第三次 专家众口一辞地倡言“复建”圆明园,而很少“杂音”,这使得不论怎么看,“研讨会”都堪称是“复建吹风会”。这实在是非常奇怪的。 因为关于“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争论已不下十数年并且一直未曾有过公断。也正因此,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叶廷芳、李学勤、邓友梅、梁从诫等人去哪儿了? 之所以想到他们,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重修圆明园,包括部分重修持反对意见者。不止是他们,还包括更多人。1999年全国“两会” 时,“主修派”与“保留派”就有过一次交锋。此事可见诸当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当时,针对“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包括上述诸人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 正是在此次“交锋”中,梁从诫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 当年的那桩“公案”,也使得我们今天能更容易地找到反对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圆明园的理由。叶廷芳当时就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为此,梁从诫曾非常激动地说:“不能再毁圆明园了!”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哪怕是部分的)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
changyin1116
圆明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的焚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屈辱史。 由于闭关锁国,至清代中叶,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随后国内又爆发了反抗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要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在广州两度挑起战端,但未达到予期愿望。为了对清政府直接施加压力,就决计陈兵京城。侵略军于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7月,英法侵者军舰队再次闯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进京换约为幌子,一面武力进逼,一面诱以“讲和”。而又屡屡节外生枝,目的在于陈兵京师,逼清廷就范。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侵略军长驱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桥决战清军失利,次日晨,咸丰皇帝仓皇自圆明园逃奔承德避暑山庄而去。名为“北巡”,实则置祖宗社稷于不顾自逃性命。从而造成都城无主,百官皆散,军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机局面。 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竟借口其被俘人员遭到虐待,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国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这种行径看作了不起的业绩,而全世界的正直人们却为这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 列强霸占了中国的九龙半岛 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呢?或者说当年英法联军以什么理由或者说是以什么借口烧毁圆明园? 一方面,人们认为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他们所到之处的野蛮行径。 另一方面,就是“磕头外交”引起的。当时英法要求和满清谈判,“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要来和你建立外交关系,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旅游,以及和中国通商。 当时,英法要求就以上三点和中国谈判,按照现在的认识,中英双方出现的种种争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中是十分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协商谈判来加以解决。 但是,中国皇帝认为中国自古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所有人见到皇帝都必须磕头表示臣服。满清的传统外交主题就是让夷狄们前来磕头,并由此建立了一套被费正清称为“朝贡体系”的完整外交模式。所以,麻烦在于,夷狄拒绝磕头,而且他们还要长驻北京。公使驻京必然导致觐见皇上,而对皇上不行跪拜之礼将有悖于己于“天下一统”的观念,英法联军当时要求和满清谈判,要谈判就要见皇帝;见皇帝,按照传统外国使节就要在见皇帝时下跪,也就是为了磕头或不磕头。
那一年里
火烧圆明园 资料(1)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9世纪中期英法等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于1840年以中国禁烟运动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败,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赔款、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许多特权。英国资产阶级以为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倾销到中国。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1850年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比1844年还少了75万英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制着外国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国增加鸦片贸易与发展合法贸易存在着矛盾。由于鸦片战争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大量对华输入鸦片,中国的白银继续外流,使中国出口茶叶、生丝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无力再多购买英国的工业品,这当然对英国是很不利的。英国资产阶级是既要维护给它带来巨大利益的鸦片贸易,又要扩大对华的工业品销售。这样,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开放更多的商埠,进一步控制中国海关,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便以修约为名,企图压迫清政府给其新的侵略权益。1853年5月,英国首先向中国提出要求修改已订的《南京条约》的有关条款,美国和法国也接踵而来,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英、美、法等殖民主义者掀起的“修约”交涉未能得逞,就恼羞成怒,决定用发动新的侵华战争来实现其无理要求。 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 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资料(2)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补充:(一个贫穷落后,而有利可图的国家 加上强大而野蛮的国家就会有灾难发生)----。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影片火烧圆明园 故事片。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香港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1983年联合摄制。 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入宫册封为贵人。但因玉兰所属的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有宿怨,而未能得到咸丰帝的注目。玉兰苦思进身之计,终以一曲缠绵哀怨的小调吸引咸丰,进而博取宠幸。以后,聪明伶俐的玉兰,经常伴随在皇帝身旁。一年后,玉兰因生子载淳,被咸丰封为贵妃,在宫内的地位已与皇后相仿。此时,清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起。英、法等八国联军进攻广州、天津,后直达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咸丰采纳懿贵妃主张,命 僧格林沁亲王率兵御敌。八里桥一战 ,清兵败北,参战将士全部阵亡。咸 丰即率嫔妃及大臣肃顺等逃往热河行 宫,留弟弟恭亲王——奕在京与洋 人谈判。热河行宫里,咸丰不理朝政 ,犹自整日寻欢作乐,奏章由懿贵妃 代为批阅。骄横不可一世的英、法联 军欺其昏庸,仗着洋枪洋炮,攻入北 京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 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抢劫 一空,并付之一炬。本片获文化部19 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 编剧: 杨村彬、李翰祥 导演: 李翰祥 摄影: 杨林、汤姆森 美术: 宋洪荣 扮演者 剧中人 扮演者 剧中人 刘晓庆 懿贵妃 陈 烨 慈 安 梁家辉 咸 丰 肃 顺 周 洁 丽 妃 张铁林 恭亲王
小笼0113
反对:复建圆明园景观有损悲情纪念 专家提出“选择部分景区,按照原样复建,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的风采”,这愿望本身固然不错,但今日复建的景观所展现的其实已然不是昔日圆明园而是今日建筑艺术的风采。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建筑艺术是“不可复制”的。也就是说,即便今日的技艺再精湛,即使能够完全复制甚至超过当年的“神韵”,其价值依然无法与过去相比。因为古代建筑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古”,在于它所留下的原样。甚至可以说,昔日留下的片瓦块砖也会比今日复建所呈现的“巍峨挺拔”更有意义,因而破坏昔日留下的残迹,代之以更加完美的重建其实也是种破坏。因而我们认为如果复建圆明园部分景观,其实不是在保护而是在毁坏圆明园遗址不可复制的价值。 从“世俗”方面考虑,如果复建就必然要投入巨资,这样销售门票乃至进行各种经营活动以收回投资可能就会在所难免。但在这样一个记载民族耻辱与痛楚的地方,如果加入过多的商业活动,那无疑会有损于人们凭吊往事时的肃穆气氛与静穆心境,因而会是一种不协调的杂音。现在有些城市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已经取消门票,目的就在于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为使人们能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便利。如果圆明园因为复建景观而夹杂进过多的商业因素,无疑会于充分发挥圆明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有所损伤。 更为重要的是,今日的圆明园遗址正因为其残破而尤其具有纪念价值。因为圆明园被焚毁后的断壁残垣更能激活人们对于惨痛历史的记忆,并深思近代中国所以落后挨打的原因,且进而思考民族振兴的路径。痛苦的东西总让人牢记深刻,并促人奋进。相反,歌舞升平却可能使人麻痹,忘记居安尚要思危。这就是悲情纪念的意义所在。如果对圆明园景观进行复建,无疑会有损于复建前悲情纪念的效果,可以说会酿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上的损失。
虾球麻麻
一个有豪华宫殿,有名胜古迹,有精工细作的工艺品,也有众星拱月的美丽奇观——圆明园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之内变成了一片灰烬。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能不吸取这次的教训,这种悲壮的场面又使我们了解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啊!可恶的八国联军,你们是多么残忍!你们夺走了我们的奇珍异宝,夺走了我们的历史画,夺走了我们修建圆明园劳工的心血和汗水。八国联军,你们又是多野蛮,为了毁灭罪证,你们还要放火, ,你们还要放火,大火无情地烧了整整三天,难道我国这一片珍贵的瑰宝、建筑、艺术品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这一把火烧掉了我们中国一百五十年的经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汗水在这里就真的彻底毁灭了。 有哪一位中国人不想看一看自己的国家的历史,有哪一位中国人不想听听古代人民的诉说,又有哪一位中国人不想瞧一瞧古代人们的打扮、绘画、生活等方面的认识。 写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啊!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奇耻大辱!看,睡狮已醒,我们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巨龙腾飞,如今,我们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闪闪发光、光芒四射! 我们的祖国在发展,我们祖国的科技在进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新一代建设者.课,对是否应该重新修建圆明园,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我的观点是:无论从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教育子孙后代,还是从重展皇家园林风范,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的角度看,都有必要在科学的考古发掘基础上,重建圆明园。 首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如今尽管满目疮痍,但100多年来,圆明园遗址却无声地昭示着八国联军的罪行,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发掘遗址,修复圆明园,恢复皇家园林的风貌,是众盼所归。 其次,从文物部门对约3000位参观者的调查统计,大多数人支持修建圆明园,并愿意为此尽一份力。 第三,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的有关专家学者曾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发掘保护修复圆明园的方案措施,修复已经列入议事日程,只是意见稍有分歧,是全部恢复原貌,还是部分修复有代表性建筑物有待统一认识。 第四,法国著名诗人雨果的诗写到:“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此/时光的流逝会使一切都属于全人类”。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群,东方文化艺术宝库,难道我们就让它永远作废墟吗?千百年的仇恨不能随风而去?千百年的的历史辉煌,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的皇家博物馆应该重见天日。 第五,当恐怖袭击美国纽约后,纽约市长宣布:要重建世贸大厦,并说:不允许任何人改变美国纽约的轮廓。那么我们允许别人改变中国北京的轮廓吗?回答是:“决不允许!”。重建圆明园我想是许多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只是我们的国力目前还不能让我们实现这一“梦想”。但是,重建圆明园应该从现在开始,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修复。 第六,圆明园修复,才真正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标志,上可告慰华夏先祖,今可洗清中华民族之耻辱扬眉吐气,后可明标青史教育后人。如果说只能留下目前的遗址,才能教育后人,那只是一种无奈和儒弱的推辞,或者说借口罢了。 第七,国衰园毁,盛世兴园。如今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已相对发达起来,重建圆明园的条件越来越具备,当然还需要全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和园林艺术的人民共同努力,我希望皇家名苑、万园之园,能在我们这一代重现辉煌。难道有谁不愿意看到比法国凡尔赛宫、比英国白金汉宫还要光彩夺人的圆明园吗?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
1860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10月6日,数千名联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并在10月18
中华民族不仅有灿烂的文化,更有令人瞩目的遗产。遗产,《辞海》上解释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而冠以文化二字,则说明与文化相关。而前面又修饰以民族、民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