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0

吃肉肉变胖子
首页 > 医学论文 > 张亭栋治疗白血病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黑色海盗猪

已采纳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之后,按照诺贝尔奖的标准,张亭栋的白血病砒霜疗法、王学昌的颈肩腰腿痛弧刃针疗法、盛志勇的烧伤病程规律和新疗法、施一公的剪接体结构和机理、韩济生的针灸镇痛原理可能会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以下简要介绍几人:

张亭栋:白血病的砒霜疗法张亭栋,1932年11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重点研究血液病,承担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疗效的机理研究,曾发表有关癌灵1号治疗M3型白血病及其他学术论文102篇,著书三册。

张亭栋教授的最主要的贡献,是创新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砒霜(三氧化二砷)疗法。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以毒攻毒,中药早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

王学昌:颈肩腰腿痛的弧刃针疗法

王学昌,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颈肩腰腿痛、针刀医学学术带头人,“多功能埋线针”线针刀、弧刃针刀发明人,“颈肩腰腿痛五个治疗原则”的提出者,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痛王全国“八合一”颈肩腰腿痛精华培训班主讲专家,10多年来治愈了数以万计的颈椎病、腰椎病等颈肩腰腿痛疑难杂症患者,被誉为“颈肩腰腿痛之王”。

王学昌最主要的贡献是研发了对颈肩腰腿痛疾病具有显著治疗效果的弧刃针疗法。

目前,颈肩腰腿痛疾病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最常见的多发病、慢性病之一,甚至被称为仅次于感冒的全世界第二大“流行病”,无处不困扰着人类。对颈肩腰腿痛疾病已经临床证明具有神奇疗效的弧刃针疗法,作为古老的中国针灸医学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无疑是中国医学对人类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

盛志勇:烧伤病程规律和新疗法

盛志勇,创伤外科学家,烧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

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四临床部专家组组长、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南开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创伤外科学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在1990年代的一次国际烧伤会议上,盛志勇的学生把一部记录孙波(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5%、深度烧伤为90%)治疗过程的纪录片带去放映,当即,会场引起了震动。一位外国教授看完录像介绍之后,激动地满眼泪花,把在场介绍的中国专家抱起来原地转了两圈。盛志勇在在烧伤治疗中,倡导了休史期复苏加用全血、血液动力学监测指导输液量、CO2张力计监测和山莨菪碱改善肠道血供、证实烧伤后氧自由基损伤和防治的重要性及休克大面积切痂等,使烧伤临床治愈率达,LA50达98%(III度LA50%86%)。

指导完成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创、烧伤后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的研究,对创、烧伤后感染和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领导了解放军军“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创(烧)伤后多器官衰竭(MSOF)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盛志勇在记者采访时曾说,他正在研究植皮后汗腺再造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已经在小面积植皮上获得成功,但对大面积再造汗腺的研究,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愿能在我闭上眼睛那一刻,无所遗憾。”

扩展资料: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半身侧面像,右边为诺贝尔的生卒年(罗马数字),左下角有作者签名“ 1902”

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该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

269 评论

傻傻的双子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1971年3月,韩太云将它们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曾在当地风行一时,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应用于很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分别检测“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张亭栋和“癌灵一号”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该文还提到还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从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介绍5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各种临床表。1979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发表他们当年的第二篇论文,在《黑龙江医药》,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单用“癌灵一号”治疗23例,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如果说,1973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一号”的开创性论文,1979年这篇就是张亭栋等有关 “癌灵一号”的代表性论文。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讨论: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在使用其他中药时,他们也指出其他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2)在第11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3)在第10页和第11页,他们两次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法国-美国-英国FAB分型的M3型白血病,也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文章最后注脚标明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交流了“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他们也再次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延伸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的文章。他们报道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16例存活超过五年。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实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该文同1991年论文一样都是中文,内容不过是1991年论文的简介,而实际发现最早发表于1973年,到1979年已明确了对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可见国际同行对于此一重要发现的年代毫不知情。注:2013年2月,一篇“睡美人”式文献被发现,朝阳人民医院儿科:砷剂合并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体会,《辽宁抗癌战讯》,期。这表明1972年锦州朝阳人民医院已经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似乎没有针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该文的历史地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参见科学网博文: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张亭栋:关于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猜想。

279 评论

冬日红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终身教授张亭栋在求是奖颁奖典礼上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此次奖项主要奖励张亭栋教授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治疗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贡献。张亭栋,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张亭栋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重点研究血液病,承担白血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疗效的机理研究,曾发表有关癌灵1号治疗M3型白血病及其它学术论文102篇,著书三册。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是药剂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而其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患者效果最好。他是我国在单体化学药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认的屈指可数的成就之一。三氧化二砷经过哈医大一院科研工作者不断创新,在1990年代后推广全国,其后推广到全世界,血液科专家周晋教授开创的“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静脉输注法”,纠正了沿用30多年的三氧化二砷常规静点时发生率很高的“高白细胞血症”,降低了“类维甲酸综合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如今,三氧化二砷成为全球治疗APL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150 评论

相关问答

  • 白血病治疗有关论文

    1.COALL-97 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大剂量静脉滴注门冬酰胺酶治疗后脑脊

    天使禁猎区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儿童白血病治疗论文

    可以做手术,或者是做保守治疗,也可以采用中医混合的方式治疗,还可以寻找适合的骨髓,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制定治疗的方案。

    shishan786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白血病治疗费

    不用。 我们要看看白血病的具体类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治疗费用也是不同的,例如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骤,治疗难度大,并且病发后需要及时救治,经特殊治疗,花费的金额巨大

    苏夏夏110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董针治疗白血病论文

    不能天天刺血,要有间隔时间,最好专业医生指导,以免引起感染。

    小皮球佳佳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砒霜治疗白血病论文

    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发现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20世纪90年代中期,陈竺和他的同事们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它的作用机理—

    耶丽芙小熊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