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沉醉
世界医学杂志论文
“大数据”浪潮下,传统的临床案例的研究是不是“过时”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几位医生最近的行动鼓舞了临床医生进行临床研究的士气。他们对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篇重点文章提出了质疑,最终获得了《柳叶刀》及原文作者认可。
发表于《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的这篇论文是《2008年至2012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由中国疾控中心、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和美国NIH等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研究者们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记录的共31个省市自治区的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篇论文其中一处提到,“手足口病的发病症状多持续一天,死亡率便增加1%。”这引起了市妇儿中心的几位临床和公卫医生的'注意:这句结论与自己观察到的临床数据并不吻合。
“在我们的临床病例中,并不是所有症状出现都增加死亡风险,如发热;相同的症状出现在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吞咽障碍。”作者之一李佩青告诉记者。市妇儿中心的几位医生向《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提出了质疑:“根据对2012年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EV71型手足口病病例的连续统计,我们发现,患者发病早期若出现脑干和丘脑方面的症状,会增加死亡风险。”
结果让李佩青们很自豪:《柳叶刀感染性疾病杂志》采纳并刊登了他们的提问,原文作者的回复也发表在了该杂志上。作者承认,这项研究确实没有收集到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数据。市妇儿中心神经康复科主任杨思达认为,“这次临床数据与大数据的交锋中,大数据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提升了临床医生的价值,鼓舞临床医生坚持临床研究。”
神级的男子
郭峭峰医生说,许多杭州女人觉得“楔形鞋”鞋跟比较粗,既能起到增高的目的,又比细跟的高跟鞋穿着舒适。实际上,女人穿高跟鞋,粗跟比细跟更伤脚。郭医师的这个观点,与最新一期的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吻合。哈佛大学斯保丁康复医院的内科医生凯西博士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研究说,“楔形鞋”的粗跟对脚部的伤害并不比高跟鞋的细跟小。“楔形鞋”从2007年一路红到了2008年,应该说是前几年流行的“松高鞋”的升级版。“松高鞋”是前高后高,而“楔形鞋”鞋掌部分较薄,鞋跟由鞋掌伸至鞋尾,全部密封如船身。身高只有米的小陆,只要一蹬上“楔形鞋”,腰杆儿直了,臀部翘了,腿部线条拉长了,整个人立马就自信起来。只是穿久了后,膝盖和腰酸得厉害,使不上力气。昨天,小陆下楼梯时脚一软,就扭了脚。小陆说的膝盖酸,其实可能就是穿“楔形鞋”引起的。凯西博士从人体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原来女性在穿高跟鞋走路时,将增加了膝关节平常所承受的压力。穿高跟鞋后,可以造成足部和踝关节难以发挥正常功能,结果这个功能转嫁由膝关节来承担,去完成额外的受力工作。凯西博士对20名,平均年龄为34岁的健康女性,进行跟踪研究。她发现,女性穿粗跟高跟鞋时,膝关节所受的压力比赤脚时增加了26%,而穿细跟高跟鞋时,增加率是22%。也就是说,女性穿粗跟高跟鞋后,膝盖要比穿细跟高跟鞋时,多承受4%的压力。省立同德医院骨科郭峭峰医师解释,因为像“楔型鞋”这样的粗跟高跟鞋,女性穿上后会更加舒适,给足跟提供的空间更多,并能减少大拇指挤压,减少拇囊炎的发生几率。许多女性为此穿的频率比较高,时间也比较长。但是,穿粗跟的高跟鞋,在减少脚掌酸痛的同时,却增加了膝盖的承受力,这是许多女性没有意识到的。此外,“楔形鞋”大多比较笨重,女性穿久了后五根脚趾及膝关节会过度伸直,容易导致腰背部肌肉过度拉紧、韧带紧绷,由此产生慢性腰痛及膝关节疼痛。郭医师建议女性朋友,多穿平底鞋和运动鞋。如果真的无法抵挡“楔形鞋”的魅力,那么最好在脚前掌或脚跟等受压处做个软鞋垫,以减低膝盖所承受的压力。
记者 李惠钰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致死率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榜首,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过去几十年来,卵巢癌的治疗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特别
现任职位:现任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军区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主任委
营养素是大家知道的,它作为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生存等一切的生活活动,只有每天补充够了,才能满足机体的最低需求。从人体所要摄取的营养素来看,主要分为七大类
1、自然Nature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及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2、新英格兰医
是个垃圾杂志,审稿居然收费500,发行更是勒索了1W8,有也不要投这种垃圾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