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0

小人鱼不流泪
首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护理论文输液外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灵魂尽头z

已采纳

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发生于输液后常见现象。为了探寻引起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减轻由于重新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我们设计出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调查表,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输液外渗率及原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输液外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4~10月入住我科新生儿室的患儿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共输液581次,男55例,女35例,年龄10min~19天。其中早产儿14例,新生儿肺炎29例,新生儿窒息21例,新生儿黄疸14例,新生儿感染2例,其他10例;发生输液外渗49次。试验组90例,共输液679次,男58例,女32例,年龄10min~28天,其中早产儿21例,新生儿肺炎27例,新生儿窒息16例,新生儿黄疸14例,其他12例,发生输液外渗23次。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方法 采用组间对照方法,每组90例,收集两组患儿资料,对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常规输液,对试验组进行护理干预。试验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生理因素 包括选择血管、进针和绷紧皮肤、胶布的固定等,可以在静脉穿刺后将针头斜面向下固定,或常规固定好第1、2条胶布后把准备好的2条×大小上下错~重叠贴好的胶布贴于头皮针针尖处上前方的皮肤(此时皮肤要绷紧),然后按常规法或“S”型固定其他部位。这种固定方法可防止穿刺头皮针前上方皮肤皱折,进而起到固定穿刺血管的作用,有效防止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的发生,减少重新穿刺的机会。 病理因素 由于高热、脱水都可以使血管周围内外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血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局部感染、末梢循环差可引起局部组织的代谢障碍及供氧不足,从而导致局部酸中毒,诱发血管壁的损伤,此时可选择粗直的血管,两人操作,用5ml注射器,接4号半针头,边穿刺边抽回血,防止假性阻塞,此法成功率较高。 机械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可采用留置针。 药物因素 进行穿刺时有计划合理地利用静脉,提高穿刺技术,若输入碱性、高渗性、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甘露醇、葡萄糖酸钙等可选择微量泵进行速度调控。 穿刺部位不当 如耳后、枕后静脉,可逆向穿刺,指导家长适当约束患儿,可抱起,同时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

305 评论

大LY的小世界

护士扎完针之后应当有一段时间观察,护士的扎针手法也应当进行进行练习。

250 评论

孑子孓COMIC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患者因素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目赡堋?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疾病因素 (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324 评论

康昱装饰

药物外渗的预防,避免输液时药物外渗主要取决于护士穿刺技术的熟练程度、一针见血率,其次是病人的配合。 出现外渗,当天可以予硫酸镁湿敷或冰敷,第二天可以热敷、生土豆片敷有一定的效果。

93 评论

相关问答

  • 儿科输液护理论文下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09-01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小儿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而穿刺成功

    冬日红葉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儿科输液方面护理论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09-01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小儿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而穿刺成功

    蓝天勒蓝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论文

    随着医疗事业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而门诊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门诊护理管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选择医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门诊护理管理论文,供

    土豆炒洋芋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儿科输液护理论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09-01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小儿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而穿刺成功

    Xzylongfe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儿科输液室优质护理论文

    1.2022儿科护理工作总结范文 20xx年是全国卫生系统继续深化改革的一年,全体护理人员在院长重视及直接领导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的服务宗旨

    三月蛐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