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5

考小拉考小花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世界皮肤科发展史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勿忘归途

已采纳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赵辨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

作者:赵辨 编

出版年份:2010-1

页数:2

内容简介:《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套装上下册)》根据“全、新、精”的编写原则,结构及内容较《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有了较大的删节、修改和补充。

一、随着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皮肤科学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化,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亚专业。皮肤科的服务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扩展。全书分为六篇,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性传播感染”“皮肤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各作为独立一篇,以体现皮肤科学的进展和发展方向。

第一篇皮肤科学基础,概述皮肤科的基础理论,密切与临床的联系,尽量反映当前的研究进展,比《临床皮肤病学》第三版增加了“皮肤遗传学”“皮肤光生物学”“皮肤药理学”三个新的章节。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是我国所特有。发扬中医精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皮肤科学,为世界皮肤科学作贡献,这也是我国皮肤科学者努力的方向,故将此作为独立一篇。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有助于“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实现。

性传播疾病是皮肤性病学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关于“性传播疾病”的认识,已远远超出过去传统“性病”的狭义范围。因此对这类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应从宏观上加以认识和研究。故《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套装上下册)》将“性传播疾病”作为一篇,名为“性传播感染”。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其中仍保留“性传播疾病”一章,但未应用“非淋菌性尿道炎”这一病名。因这一病名作为诊断已不准确,且目前应用较滥。从参考书的科学性要求出发,我们仅局限于“沙眼衣原体尿道炎/宫颈炎”,而对支原体的性传播感染问题,由于目前尚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故将“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在此篇中作为一章介绍。另外增加“性传播相关疾病”一章,以区别于传统“性病”的概念。我们这样编排,希望能更新传统的“性病”概念,拓宽对性传播感染的认识,有助于深化对性传播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皮肤外科学”和“美容皮肤科学”是近年来我国皮肤科中发展起来的两个亚专业,特别是美容皮肤科学的发展更是迅速,已是当今皮肤科医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套装上下册)》将“皮肤外科学”和“美容皮肤科学”各自作为一篇,对其发展方向、基本理论、临床应用、技术操作均作了扼要而简明的介绍。

二、第三篇“皮肤病临床”是《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套装上下册)》的核心部分。这次修改中除在内容上要体现近年来的一些新知识、新经验外,还增补了一些遗漏的病种或新病种、新病症。在章节的分类上,我们继续采取病因及病症相结合的分类方法,即原则上根据病因归类分章,对许多病因还不明确的疾病,我们又根据皮肤科学重视形态学的特点,采取了按皮肤病特殊病症或疾病发生的特殊部位及组织结构(如黏膜、皮肤附属器等)归类。有些疾病虽可归入某一病因的章节,但因其主要病症突出而归入相应的章节中。

223 评论

诗酒趁年少r

皮肤性病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皮肤护理课包括的专业理论知识多,专业操作技能广泛,学院 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学,所以要上好一堂生动的、高质量 的皮肤护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 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 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皮肤护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怕脏、怕传染的 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既要让护理学生学 好皮肤病的基础理论, 又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使病人舒适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和激发护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皮肤病总论概念性强,内容较单调。皮肤科外用药物多种 多样,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带教时笔者将本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展示外用药物 实物剂型时,先给学生观看美容霜、防晒霜、珍珠霜等,然后讲解其 组成、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在学习外用药物的剂型时, 先给学生拿一瓶水——溶液剂型,一袋炉甘石粉——粉剂,然后将炉 甘石粉倒入水中,形成洗剂,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肤专科护理操作较多,如湿敷、封包、封闭及 对创面处理等,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讲解,可在操作示范后让护生从 简单到复杂操作[1-2],鼓励护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自己先 寻找护理的方法。这样不但加深对皮肤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 有机地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使学习气氛活跃。 2 选课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和学的辨证统一。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 经验和技能为目的,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突出重点,其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存在 不少缺陷,如教学方法过死,教师授课中存在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 式教学方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此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 而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不足,缺乏临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皮肤护理的学生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面对各种皮损, 甚至是几种皮损集中在同 一个体身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学 生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学内容,选几节课,让学生讲讲,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 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 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 其他同学听起来亲切、 可信, 而且学生的讲课方法对教师也很有启发,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皮肤性病学授课过程中充满了大量形态的描述,许多皮肤病 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而皮肤性病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 异的皮损,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合理安排教时间,尽 量在讲完典型临床表现之后, 即时给学生观看典型皮疹的图谱或者是 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导出该病护理要点。例 如。天疱疮的患者可能有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皮损, 讲完后利用 3~5 分钟导入病例,请学生分析后说出其护理诊断和护 理要点。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最后由教 师总结、矫正。 4 注重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 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不 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新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的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集第一手的临 床病例资料,这光靠良好的服务是不够的,因此要教会护生如何与患 者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荨麻疹病例分析时,强调除了要告知患者 不要进食鱼、虾、蛋等过敏食物,还应与家属交往、沟通,不予患者 进食该类食物,避免一切可疑的诱发因素;面对病情比较特殊的如性 病患者,要事先准备好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尽量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 况下进行沟通,解除思想顾虑,告诉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告知医务人员 才能尽快治愈疾病,告知性伴侣应禁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在 取得患者信任以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使患者坚持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石 英 . 提 高 护 生 临 床 教 学 质 量 之 我 见 [J]. 局 解 手 术 学 杂 志,2003,12(1):6-7 .[2]林雪峰,刘凤琴.皮肤科护理带教模式的改革初探[J].哈尔滨 医药,2002,22(5):97. [3]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 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7,6(3):927-928. [4]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 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5] 孙 晓 英 . 皮 肤 科 护 理 带 教 方 法 探 讨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04,19:139.

307 评论

梦朦胧6620

pí fū bìng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十八、十九世纪,由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在医学领域内,由于内、外科学的发展,皮肤科学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十八世纪,有少数学者开始瞩目于皮肤科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英国的特纳(Turner,D. 1667~1740),他整理了默库里亚尔(Mercuriale)1572年写的书,1714年出版第一本英文的《皮肤病学》(De Morbus Cutaneis),他根据发病部位将皮肤病分成头部和其余部位两大类型。

法国的阿斯特拉克(Astruc,J. 1684~1766),他的著作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解剖位置与皮肤各层及其附属器官的关系,他著有花柳病书《Morbus Venercis》。

法国洛里(Lorry,A. C. 1726~1783),继承了希腊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强调病因和发病机理,根据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及其原因等进行了分类。

维也纳的普伦克(Plenck,J. von 1732~1807)原系外科医师,著有花柳病论文,撰写了皮肤病学。根据皮肤病的形态学,将皮肤病分成十四类。

上述四位学者,在十八世纪皮肤病学萌芽时代,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时代关系,他们的工作范围较广,仅对于皮肤病的认识有所侧重而已。

英国的威兰(Willan,R. 1757~1812),根据普伦克的形态学分类和洛里的生理、病理及病因学分类,加以综合整理,使每一种皮肤病的病名、症状、原因及其与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关系更为明确而清楚,初步奠定了比较有条理的皮肤病学基础,为十九世纪皮肤病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威兰是一个皮肤形态学家,他的著作,到1900年合并成一本《皮肤病》,在当时是一部内容新颖的皮肤病专著。

十九世纪欧洲皮肤病学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创造,出现了学术研究中心和学派。

欧洲皮肤病学学术研究中心首推法国阿利伯特(Alibert,J. L. 1769~1837)创建的巴黎圣路易士中心。阿利伯特于1799年将一个位于巴黎郊区收容小腿溃疡、疥疮和别人不愿收治的慢性皮肤病人的圣路易士医院接收过来,设了300多张床位。他以无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经过近6年的整顿,建立了临床学制,成为专科教学的基础,对外自由开放,听者甚众。但他的临床描述和分类,还有一些缺点,以致引起他的学生如比特(Biett,~1840)的不满,比特则更多地采取威兰的方法。不过阿利伯特建设的圣路易士医院是第一个皮肤病学的学术研究机构或中心。以后这所医院培养出一系列卓有世界声誉的皮肤病学家。

稍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一位国际著名的皮肤病学家赫布然(Hebra,~1880),他创立了维也纳皮肤病学派,在他领导期间,维也纳成为当时世界皮肤病学中心。他根据病理变化对皮肤病进行分类,强调皮肤病的外因学说和外用疗法(与当时看到了大量的疥疮病人有关)。同时注意到皮肤病的发展,从一种变为另一种,如从斑疹变为丘疹等。他鼓励看病时注意形态学,认真察看、记录和分析所看到的形态,而不管病史和病因的理论如何。维也纳学派在当时培养了一批学术界有名的皮肤病学专家,如卡波西(Kaposi,M. 1837~1902)和奥斯皮茨(Auspitz,H.)等,赫布然于1810年发表的皮肤病分类专论,将皮肤病分为十二类,为十九世纪西方皮肤病学工作者所接受。

除上述两个学派中心外,当推德国汉堡昂纳(Unna,~1929)在皮肤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昂纳已跨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的毕业论文当时是勉强被通过的,他遭此打击,遂于1875年到维也纳从赫布然和卡波西学习皮肤病临床,从奥斯皮茨学习皮肤病理,二年后回汉堡开业。他的诊所门庭若市,诊务兴旺,1881年昂纳在汉堡修建了一所具备有大学中心所有的临床、实验室和教学条件的医院,并开办进修讲座,几年后名闻世界。他有很多创造,如创用地衣红酸染弹性纤维,多色美兰染丘疹性荨麻疹的肥大细胞等等。1894年他出版一部彩色的皮肤病组织学,至今仍是皮肤病学的标准著作,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皮肤病专家。而他办的皮肤病理训练班,成为当时世界皮肤病病理中心。随着临床和肉眼观察的深入,显微鉴别和特征鉴别也获得了正确的地位。皮肤病的显微分析,成为诊疗的合理基础,在药物应用时得到高级精致技术的帮助,诊疗可提高到组织治疗(histotherapy)的水平。昂纳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他的创造性业绩为皮肤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九世纪还有许多新的发现,特别在显微镜改造和玻片染色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许多细胞和微生物得到辨认与鉴别。这些发展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更为突出。例如: 组织切片染色研究的发展和霉菌的发现。霉菌首先为法国舍恩莱因(Schoenlein)于1839年发现黄癣菌;法人奥杜尼(Audouini,J. V. 1797~1838)发现奥杜尼氏小孢子菌;艾施蒂特(Eishstedt 1816~1892)发现汗斑菌;伯查特(Burchardt)于1858年发现红癣菌(现认为系微细棒状杆菌,并非霉菌);1892年法人萨布罗(Sabouraudi,R. J. A. 1864~1938) 发现霉菌培养基——萨布罗氏培养基,为多种霉菌之鉴别奠定了基础,系医学霉菌学上一大贡献。其他微生物方面,如意人杜克雷(Ducrey,O. A. 1860~1940)于1889年发现软性下疳链杆菌(sheptobacillns ducreyi);挪威汉森(Hansen,G. A. 1841~1912)于1869年发现麻风杆菌; 德人科赫(Koch,R.)于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 瑞士人利瑟(Leiser,L. S.)于1879年发现淋病双球菌;德人西蒙(Simon,G. 1824~1876) 1842年发现毛囊虫;炭疽杆菌于1877年亦为科赫所发现。

由于疥疮在欧洲流行,1634年就传说有人找到疥虫。1687年博诺莫(Bonomo)叙述意大利农村妇女在小孩疥疮中找到了疥虫(中国公元620年隋巢元方在其著作《诸病源侯论》中已叙述人们往往以针挑出疥虫),但后来失传。直到1834年法人雷努奇(Renucci,.)看到农村妇女从小孩疥疮中挑出疥虫,就去圣路易士医院在群众(包括阿利伯特教授)面前试验,以针头从一妇女疥疮中挑出疥虫,疥虫并在他的指甲上行动,这才使欧洲喧嚷多年的疥疮病因最后得到解决。

梅毒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仍甚流行,但病因一直未能发现,直到二十世纪早期1905年肖丁(Schaudinn,~1906)和霍夫曼(Hoffmann,F.)才从一位女病人的大 *** 损害中找到苍白螺旋体。1906年乏色曼 (Wassermann,A. P. von 1866~1925)发现梅毒患者血清华氏反应阳性,到1910年艾利希发现606,以后又发现914,这样,梅毒的广泛传播才获得一定的控制。

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出现学术中心,特别是下半期皮肤病学工作者人材辈出,著作林立,以后又出版杂志、书籍,组织学会,开办国内或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使皮肤病学的新成就很快得到相互交流,皮肤病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欧洲重视皮肤病学,法、德医院均设有皮肤科专科病床,其他国家许多医学院都有独立的皮肤病院,从而促使皮肤病学的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十世纪的皮肤病学除早期的梅毒苍白螺旋体、华氏反应和606的发明外,获得普遍地发展,到1954年罗斯曼(Rothman,S.)出版《皮肤生理和生化》(Physiologyand Biochemistry of the Skin),此书综合国际上多年来有关皮肤生理、生化的工作,给皮肤病学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促使皮肤病学向基础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贾勒特(Jarrett,A.)主编的《皮肤生理和病理生理》(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he Skin),从1973年起已出了三十六册,对基础性研究也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十余年来,皮肤病学基础科学又有蓬勃的发展,如胶原和角蛋白的转化、表皮细胞培养系统的应用、郎罕细胞对移植的排斥作用、角朊细胞在制作免疫调节分子(immunomodulory molecule)的作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抗原的特性、单克隆抗体、T细胞亚类、细胞荧光图象仪等。

244 评论

相关问答

  • 皮肤科用药发展史总结论文

    医生个人工作总结要怎么写,当医生有很多总结报告要写,非常的麻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皮肤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这一

    日月草112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世界皮肤科发展史论文摘要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赵辨 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上下册) 作者:赵辨 编 出版年份:2010-

    考小拉考小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世界皮肤科发展史论文

    中医药美容以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效果持久等特点,逐渐成为现代美容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美容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

    隐逸的军装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儿童皮肤科的发展历史论文

    1954年,在北京成立,原名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郭沫若题名。1957年,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1970年,迁移到江苏,改名为“江苏皮肤病

    开心土豆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美国皮肤病发展历史论文

    迈克尔杰克逊得的是白癜风。 杰克逊在80年代模仿卓别林拍摄的一张旧照可以证明,当时他的脸上已经出现明显的白癜风症状。在1986年迈克尔就被诊断为白癜风。但在媒体

    烽火馋眠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