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橙小狐狸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小老头and小胖子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当时药物专著已达110多种。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既是先秦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总结,又是后世本草和开发利用的楷范。全书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中药的养命、养性、治病等3种功效归并为上、中、下三品。这些药物至今仍有200余种沿用不衰。到了魏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到730种(《名医别录》新增365种),后又经《本草经集注》增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此,我国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药物知识也已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临床应用的需要。国家曾组织力量开展药源调查,在此基础上于显庆年间(656--660年)编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并颁布实施的具药典性质的药学专著。在已有的本草学基础上,精选民间新药114种,使药物种数达到850种,这本药学专著以较多的药物基原考证和较丰富临床用药经验赢得了中外医药工作者的尊崇。70多年后,陈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载之药692种,撰成《本草拾遗》。二者合计,唐代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已达1500多种。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宋时期,国家再次大规模调查药物资源,并成立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还设立了官办的制药厂(惠民制药局)生产中成药。百余年中,三次修订本草,大量校勘汇总,增补文献和用药经验,形成历史上官修本草高潮,官方代表作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宋代唐慎微集前人之大成,收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筛选遗余药物554种,又自增8种,辑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至此,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药物资源已达1748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宝库。金、元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在稳定和巩固品种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精炼药效、归纳药理,其主要贡献是把医药理论与具体药物密切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深。明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医药界人文荟萃,名著迭起。《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物1815种,增补46种,尤以文字简洁精要。彩色实物绘图名闻于世。《滇南本草》收载药材448种,是一部记载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的珍贵著作。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把古代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推向了顶峰,并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总结了明以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图文井茂,提高了本草学的编纂技能和水平,开拓了后世中药发展的新局面。清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中药行、店林立,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中药材产量和运销量随之大增,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和提高,著录和存世的本草近400部,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 实图考》。前者收载《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后者收载植物1714种,虽名为《植物名实图考》,实际也是一部宝贵的药物专著。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药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藏族著名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编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载药物2294种,具有浓厚的藏药特色,是中国藏医药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angel小芋头
中药的含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材:刚从自然界收集起来,经过产地洁净、干燥等简单处理,没有经过特殊加工炮制,还不能直接用于配方和制剂的中药资源,统称为中药材。 饮片: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临床用药的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再次加工处理,使之成为薄片、节段、块状或颗粒等不同形状,或经过特殊的炮制,可以直接用于制剂,或供药房配方之用。 中成药:中成药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而且普适性又较好的优良处方,可以是经方、古代的验方,也可以是现代的经验方,并考虑方中药物的特性,(如有效成分是否可溶于水,干燥后是否可以粉碎等因素),还结合临床对该处方的要求,(如疗效的快慢等)选择合适的剂型,最终制成丸剂、膏剂或现代的片剂、胶囊剂等,以方便贮存、携带和服用,这样的制剂就叫中成药。 中药学的含义: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中药学:一切研究和介绍与中药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属于中药学范畴,其中包括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定、化学、炮制、制剂、药理及临床、应用等系列学科。 狭义中药学:又称临床中药学,以临床安全、有效和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主要研究和介绍中药传统理论及中药性能、临床应用知识的学科。 中药学发展历史: 1、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分总论和各论,收药365种,按毒性大小和补虚与祛邪的功用,分上中下三品,上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 学术价值:一是文献价值方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二是理论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概括了配伍关系,还谈到了药物对剂型的选择。三是实用价值,所载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神农本草经》全部内容,第二部分为作者整理增补的内容,为《名医别录》,第三部分为作者注释。共收药730味。 学术价值:一是首创了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二是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基本模式。 3、唐代《新修本草》,主要作者为苏敬,后世避讳而称苏恭,在《本草经集注》基础上增加药物114种,共844。 学术价值: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故又称《唐本草》。二是开创了本草图文对照的先例。 4、宋代最有影响力和价值的,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成书北宋年间,作者唐慎微。 学术价值:一是文献价值,引用了北宋以来大批方药资料,体例比较复杂,而所引用原书大部分都已亡佚。是第一本原貌保存下来的古代中药文献。二是在本草学中开创了大量附方的先例。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分60类。 学术价值:一是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二是“虽命医书,实骸物理”,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 学术价值:对《本草纲目》作了重要的订正和补充。 7、民国时期《中国药学大词典》,作者陈存仁。 注: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是中药学第一次出现的分支学科。 中药功效的含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的特殊表述形式。简单讲,就是中药对人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注意:1、此功效仅针对传统给药途径。(如芒硝泄下,但静脉注射无效;枳实升高血压,天花粉用于中期引产,只在静脉注射下有效。)2、功效是单味药的作用,不是复方。 功效分类:按主治病症的病因病机,分为祛邪、扶正、调理脏腑三类;按药政管理分,有治疗和保健两类。 对“证”治疗功效 :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做出的综合性概括,是对患者病情本质作出的诊断。(如湿热证、瘀血证) 对“病”治疗功效 :病,是对某种特定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作出的概括,代表着该病种的基本矛盾。(如疟疾、蛔虫病) 对“症”治疗功效 :消除或缓解患者某一自觉症状或临床体征。(如平喘、止呕、止血、止痛)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是在药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是论文的重要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