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野
订阅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疫病则称为瘟疫。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度。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自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20世纪,较大规模的瘟疫竟达数百次之多。▲中国历史大疫表而提到中国古代的瘟疫,就不能不提东汉末年的那场特大瘟疫。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连年饥荒,这场特大疫情爆发。秦妍在《汉末三国之际瘟疫探略》中也提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在古籍中可以找到许多描写当时瘟疫惨烈景象的文字:建安二十二年,疠气盛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植《说疫气》“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疫疠多起,士人雕落。——魏文帝曹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灾难降临之时早在东汉之前,历代王朝都曾有瘟疫发生。由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有限,他们往往对瘟疫的具体类型分辨不清。所谓的疫:“民皆疾也。”——《说文》;“病盛行也。”——《字林》。即凡能传染的病统称为“疫”。瘟:烈性感染病,可以在禽畜动物与人之间相互熏染。基于此,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统称“瘟疫”。在近现代学者的努力下,许多古籍中记载的“瘟疫”种类被辨别出来,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防寒、伤寒、肺病、麻风、疟疾、血吸虫病等,它们都曾光顾过中原大地。▲疫鬼/插画师何欣▲疟疾鬼/插画师何欣历史发展到汉代,由于战国以来的长期战乱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导致了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即使在西汉王朝的“文景之治”时期,也出现了“民大疫死,棺贵”的悲惨景象。及至东汉,瘟疫更是来势凶猛。尤其是东汉末年,在王朝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一种可怕的疫病以空前的速度席卷每一个角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东汉末年的这次大瘟疫,被统称为“伤寒”。病毒主要通过动物(马牛羊等)作为中间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便来势汹汹。患者身体上会出现血斑淤块,同时高热致喘,气绝而死。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 ,曹魏大军围攻吴国江陵城,胜利在望之际皇帝却突然要求撤军,究其原因则是“贼中疠气疾病,夹江涂地,恐相染污”,可见“疠气”传染性之强。在瘟疫来临的初期,面对可怕的瘟疫,人们几乎是束手无策,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后世历史学家统计,自公元119年至217年的这百年间,就曾有几十次大瘟疫。而在东汉末年的数十年间,大瘟疫更是连绵不断,其死亡人数之多,已无从统计。▲汉末三国疫情表在瘟疫的打击下,不仅普通民众因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而大量死亡,那些一向养尊处优的上层人士也难逃厄运。著名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静静地过
霍乱这种疾病在古代肯定也是有发生的,但是并不是起源于中国的。武汉大学出现了霍乱病例,这也让很多人开始对霍乱这种疾病关注了起来。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英文,是《希波克拉底文集》当中首次出现的。当时有一种比较烈性的传染疾病在沟中境内传播的时候,当地的人根据疾病的发源地把这种病毒取名为印度霍乱,这场混乱的波及面积实在是太广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人感染。
当然也会有一些认为在古代中国就有出现过霍乱,那个时候人们会把这种疾病叫做亚洲霍乱。其实霍乱这个词在中国也是早就已经出现了,而且霍乱在《黄帝内经》当中就已经有了记载。不过现在的霍乱和古代时候所说的混乱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根据点击的记载来看,在感染霍乱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的症状都是差不多的。霍乱基本上都是通过粪口传播的,因为食品安全不过关所导致的细菌繁殖。
在进入到人体之后,就会引起呕吐,腹泻。听起来虽然和急性肠胃炎有一些相似,但是要比肠胃炎要严重很多。在感染了霍乱这种细菌之后会出现非常严重的腹泻,会导致脱水甚至死亡的情况。在某一时间段内,印度感染霍乱的人是非常多的,因为印度人本身就习惯喝很喝里面的水,但是又会把尸体垃圾以及一些排泄物都扔进恒河里。
这就导致恒河里面有大量的细菌繁殖,在进入到人体之后,肯定是会感染一系列的病菌的。就算那些没有喝恒河水而躲过一劫的人,也会在暴雨时期恒河水泛滥的时候不幸被感染。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饮食安全和健康,在接触完不干净的东西之后,一定要记得洗手之后再进食,不要随便吃不干净的东西。
魔法袋的礼物
据记载,真性霍乱病的传入中国,始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一八二○年)。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每年,估计有300万~500万霍乱病例,另有10万~12万人死亡。病发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O1和O139这两种霍乱弧菌的血清型能够引起疾病暴发。大多数的疾病暴发由O1型霍乱弧菌引起,而1992年首次在孟加拉国确定的O139型仅限于东南亚一带。非O1非O139霍乱弧菌可引起轻度腹泻,但不会造成疾病流行。最近,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发现了新的变异菌株。据观察认为,这些菌株可引起更为严重的霍乱疾病,死亡率更高。扩展资料:霍乱病的发生常为散发性,本病的传染途径一般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就是通过摄食和饮水而感染;病禽排出的飞沫常带有细菌,被健康禽吸入后亦可造成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两季多发。各种飞禽和山鸡的接触,特别是麻雀到处乱飞,常到山鸡舍吃料,很容易将病带给山鸡。病鸡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了土壤、饲料、水、工具、房舍等均可成为传染源。禽霍乱潜伏期4-9天,一般为7天。禽霍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最急性型 一般发生在本病流行的开始阶段,比如从外地或市场上购入禽霍乱病鸡,第2天就能爆发本病,这时鸡群中有的鸡突然死亡,死亡的病鸡基本看不出明显的症状。②、急性型 最急性型病鸡没有死亡便转入急性型,病鸡表现精神萎顿,呼吸急促,有时张嘴呼吸并发出咯咯声。病鸡表现口渴,并从口腔和鼻孔中流出粘稠的混有泡沫的黏液。病鸡常排出黄色、灰白色或黄绿色稀便,眼圈发干呈青紫色,体温升高到43-44℃,一般经1-3天死亡。③、慢性型 由急性型病鸡没有死亡而变为慢性型。也有些鸡从表面看是健康鸡,一旦遇到气候变化、饲养变化等不利因素,就显现禽霍乱症状而发生死亡。有些病鸡表现为水肿性关节炎症状,也有的病鸡歪脖子,还有些病鸡表现为呼吸道症状。慢性型病鸡病程较长,可达数周或数月,也有的病鸡不死而成为带菌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霍乱病
lisalisa喵喵
霍乱在古代也存在。 霍乱于 1817 年首次出现在恒河三角洲盆地,在加尔各答集中爆发。 此时的加尔各答已经是一座繁华和污染的城市。 霍乱在从这个外交、军事和贸易中心蔓延之前,杀死了驻扎在那里的 5,000 名英国士兵。 六年后,第一场瘟疫已经消退,但它已经蔓延到亚洲、东非和阿拉伯半岛。 1826 年发生了第二次瘟疫,向西北蔓延到阿富汗,1830 年袭击了莫斯科,造成那里一半的感染者死亡。
美丽苗条龙龙
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病毙者甚众。据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疗法概况》记载:“自一八二零年英国用兵缅甸,一旦霍乱流行,直由海道经缅甸达广州,波及温州及宁波两处,以宁波为剧。次年,真性霍乱遂流行于中国境内,由宁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隶、山东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传入中国。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调入英印联军,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乱流行”。陆定圃《冷庐医话•卷三•霍乱转筋》中说:“嘉庆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瘟毒吐泻转筋说》中也说:“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死亡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币施棺,月余之间,共数十万金”。在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国时代,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患病者达10666人,死亡者达31974人。霍乱传入我国后,因不知病源,医生则据症状名病和预防。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付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民国初年,也有据英语者称此病名为“真霍乱”。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在法定文献和教科书中便称此病为霍乱,而不再称“真霍乱”和其他病名了。在王孟英所著《霍乱论》中,提出在春夏之际,在井中投以白矾、雄黄,水缸中浸石葛蒲根及降香为消毒预防之法。霍乱虽然与《伤寒论》之霍乱病源和轻重不同,但运用《伤寒论》的辨证和方药,如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就明确指出以温经通阳之药为治。这一观点,历代以来虽有徐灵胎、王孟英等人反对,谓霍乱属热不可以热药疗治,但从病证有腹痛、米泔样便、手足厥冷等一派寒象来看,用姜附四逆辈方为契合,这也为实践所验证。当年章太炎先生就指出,四逆汤之疗效,和西医的樟脑针、盐水针(补液)效果不相上下,而且原理也相同。在当代,治疗霍乱的几大原则不外乎是输液或口服药物以补充水及电解质,使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霍乱是值得重视的,早在《内经》的运气学说中,就指出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与某些疾病流行相关。1951年,郁维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1961年的埃尔托型霍乱,也曾出现于我国广东沿海,后曾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经证实是埃托型的变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我国1993年在新疆首先发现0139,5年多时间报告300余例,仅占同期爱尔托病例的%。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霍乱的流行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公共问题。1997年霍乱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这证明,霍乱仍是灾难性的,这也说明第7次流行还没结束。
雪绒花0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曼延,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外,其实居家环境卫生也相当重要。历史上传染病泛滥,让世人因此认知到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那就是霍乱图为1919年台湾发生境外移入型霍乱传染,共造1300多人死亡,这是当时台北景尾等待施打霍乱预防针的人群。「霍乱」这个单词中国古代医学就有,而非来自翻译。《皇帝内经》写道:「乱于肠胃,则为霍乱」;汉代医书《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对霍乱甚至有详细的描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凡此种种,皆说明在汉代霍乱已是个常见的疾病。不过古代的「霍乱」是指单纯的上吐下泻的急性肠胃炎症状,与19世纪因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而引发全球流行的霍乱,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在19世纪前,霍乱弧菌所导致的霍乱仅发生于印度次大陆与周边地区,过去在全球引发7次大流行,并随着每一次的大爆发而传播到新的地区,累积下来已造成数百万人丧生,成为许多国家的流行病。面对与拉肚子极为相似,却会导致死亡的霍乱,人们对其传播方式摸不着头绪,且难以解释为何同村的几个住户没有得到霍乱。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弄清楚霍乱是怎么回事。1849年,英国医师斯诺(John Snow,1813-1858年),透过实验与统计学的方式找到霍乱的传染途径,并著书《霍乱传递方式研究》(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Cholera)。他指出,霍乱是透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与水传播,让人们意识到维持环境卫生与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霍乱的最好方式。尽管今日霍乱依然存在,但在发达国家(DevelopedCountry)来说是个相当罕见的疾病,现在霍乱主要流行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依中国近代著名医学家伍连德(1879-1960年)研究,霍乱大约是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传入中国江南地区。为与古代霍乱区隔,近代中国相关文献多将霍乱称作「吊脚痧」、「麻脚瘟」或是「时行霍乱」。清代吴江震泽(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医家费善庆所着的《垂虹识小录》,为记载苏州吴江地区的地方志。该书卷七载,「道光辛巳(1821年)六七月间,江浙大疫,初起足麻不能伸,名为脚麻痧,又名吊脚痧,患此者或吐或泻,骤如霍乱,甚至顷刻殒命者,日数人」。这场霍乱大流行前后延续五年,是清代江南地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最为广泛的传染病。尽管清政府对此采取一系列的救治防疫措施,但传统的救治方法、药方都对霍乱不管用,因此直到20世纪初叶,霍乱依然是中国相当严重的传染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6、7月间,杭州霍乱流行,据当时报导称死者有一万人。这是因为清代以来,江南地区如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人口逐渐稠密,在城市开发、排水与自来水系统不足的情况下,河川污染的情形越发严重,民众只好自行凿井取水。但水井深度不足,井水也容易受到污染。由于人们依然维持仰赖直接饮用河水井水的习惯,便成为霍乱流行的基础。
霍乱是一种危害人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所以在历史上被称为炼狱的疾病。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糖尿病是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
一篇高质量的教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下列特征: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
精神病学术论文篇三:《精神病人的犯罪分析》 摘要近年来,精神病人犯罪的比率不小,对其周围的人的生命和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