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长360姜文芳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问题综论文
【 摘要 】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肺癌患者为肺癌组, 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CYFRA21-1、NSE、SCCA含量, 并比较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SCC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1%, 准确度为86%, 明显高于单独检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 血清CEA、CYFRA21-1、NSE、SCCA检测在肺癌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且具有较好的特异度, 有助于提高肺癌的检出率。
【关键词】 肺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
目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之首[1]。肺癌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肿瘤标志物不仅可用于肿瘤诊断, 并且对肿瘤分期、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 但单项检测肿瘤标志物具有局限性, 本文通过检测CEA、CYFRA21-1、NSE、SCCA这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联合检测的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68例为肺癌组, 男39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岁, 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鳞癌的27例, 腺癌24例, 小细胞肺癌17例, 同期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 男37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具有可比性。
1. 2 检测方法 采集受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4 ml, 及时分离血清, 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 用深圳新产业PLUS200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CEA、CYFRA21-1、NSE、SCCA水平, 严格按仪器标准操作规程及试剂说明书操作, 检测当日室内质控均再控。正常参考区间分别为CEA 0~5 ng/ml, CYFRA21-1 0~7 ng/ml, NSE 0~10 ng/ml, SCCA 0~ ng/L。
1. 3 阳性判定标准 单项检测时以结果大于正常参考区间上限为阳性, 联合检测时4种肿瘤标志物中有一项为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照标准公式计算肿瘤标志物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 ;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100%。
2 结果
2. 1 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含量比较 肺癌组血清CEA、CYFRA21-1、NSE、SCCA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1。
2. 2 不同病理组织类型肺癌患者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比较 CEA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和小细胞肺癌(P<);cyfra21-1在3种肺癌中的阳性率均较高, p="">);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鳞癌和腺癌(P<);SCCA在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腺癌和小细胞肺癌(P<)。4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单项检测。见表2。
2. 3 4种肿瘤标志物单项和联合检测用于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 4种肿瘤标志物单独用于诊断肺癌时, 灵敏度最高的是CYFRA21-1(56%), 最低的.是CEA (29%), 4种指标联合检测后灵敏度可达81%, 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各项单独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联合检测后特异度略有下降, p="">)。见表3。
3 讨论
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近年来, 虽然临床肿瘤诊断和治疗学有着很大的进展, 但肺癌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3], 肺癌的诊断除影像学、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以外,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一种主要方法。肿瘤标志物主要是指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的与肿瘤相关的物质, 这些物质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能揭示某些肿瘤的存在, 肿瘤标志物在肿瘤发生明显影像学改变之前就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出来, 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由于肺癌组织病理的多样性, 同种病理组织细胞的异质性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复杂性,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不失为一种能有效提高肺癌检出率的手段[4]。
CEA属于非器官特异性肿瘤相关抗原, 也是最早被发现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肿瘤状态时, 癌细胞分泌CEA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 因此肿瘤患者血清中CEA含量可见不同程度的升高。本研究表明, 肺癌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并且在肺腺癌中的阳性率达到75%, 在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较低, 分别为26%和24%, 因此CEA可作为肺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NSE是一种糖酵解酶, 为烯醇化酶的同工酶, 存在于中枢、周围神经组织和神经外胚层起源的恶性肿瘤中,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起源的肿瘤, NSE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6]。本研究结果显示NSE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为71%, 在鳞癌和腺癌中的阳性率较低, 分别为22%和25%, 也证明了NSE在鳞癌和腺癌的诊断中意义较低, 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CYFRA21-1是细胞角蛋白19的片段, 为正常及恶性的上皮细胞支架蛋白, 主要分布在单层上皮细胞, 在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组织中的含量明显增高, 是非小细胞肺癌较敏感的肿瘤标志物[7]。本研究观察到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78%, 其次是肺腺癌, 阳性率为54%, 在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率很低, 与文献报道一致。
SCCA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 是用单克隆技术从肿瘤相关抗原TA4提纯出的一个糖蛋白片段, 本研究观察到SCCA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为67%, 在腺癌和小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均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4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明这4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均不高, CEA仅在肺腺癌中阳性率较高, NSE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性诊断指标之一, CYFRA21-1在肺鳞癌中的阳性率较高, SCCA是具有较好特异度的鳞癌标志物。而这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后在各组织类型的肺癌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率。研究也表明, 它们作为单一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但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不理想, 联合检测后提高了灵敏度和准确度, 有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代敏, 任建松, 李霓, 等.中国2008年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估计及预测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1):57-61.
[2]Hu W, Chen H, Shi Z, et al. Dual signal amplification of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imaging for sensitive immunoassay of tumor marker. Anal Biochem, 2014, 4(453):16-21.
[4]陈建忠, 顾利江. 肺癌患者血清CEA、NSE、CA19-9、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8):28-29.
[5]Canbay E, Ishibashi H, Sako S, et al. Preoperative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level predicts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esudomyxoma peritonei treated with cytoreductive surgery and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World J Surg, 2013, 37(6):1271-1276.
[6]Pujol JL , Boher JM , Grenier J, et al. Neuron specitic enolase and prognosis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ospective study in 621 patients. Lung Cancer, 2001, 31(3):221-228.
我的宝贝-童童
肺部巨大孤立性纤维瘤临床病理【1】
【摘要】 目的探讨肺部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肺巨大孤立性纤维瘤病例资料、术后切除组织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情况,并进行术后随访。
结果28例中术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4阳性24例,CD99阳性16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19例,Bcl-2阳性6例,另4例SMA阳性,3例Actin阳性表达。
术后21例生存,未见肿块复发,1例死于心肌梗死, 6例失访。
结论肺孤立性纤维瘤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治疗方式,且术后预后较好。
【关键词】 肺;孤立性纤维瘤;临床特点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间皮下纤维组织起源的良性肿瘤, 又称局限性纤维性肿瘤或间皮下纤维瘤。
肺部孤立性纤维瘤是SFT肺部常见表现,因其早期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临床诊断具有一定难度。
为探讨肺部巨大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治疗28例肺部巨大SFT病例,以此为SFT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8例肺部巨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术前穿刺活检确诊16例。
男性13例,女性15例。
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岁。
9例以胸背部隐痛为首发症状,7例表现为胸闷气短,4例咳嗽咳痰,3例出现呼吸困难,5例出现空腹血糖降低,1例有远端骨关节肥大,3例无任何症状。
病理学检查方法肿瘤组织均经 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
同时采用即用型 Envision 二步法,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苏木精对比染色,并对标本的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选用抗体包括 CD34、Vimentin 、CD99、 Bcl-2、Actin 、Calretinin、SMA。
阳性结果判定抗体阳性反应细胞呈棕黄色,CD34 、Vimentin 均为胞质染色,Bcl-2、CD99为膜染色。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切除肿瘤,术中探查见病灶位于左肺下叶9例,右肺中叶 5例,右肺下叶 14例。
瘤体直径7~29 cm,平均直径(±)cm。
22例可见一血管蒂与相应肺组织相连,肿块活动度良好,于蒂根部以直线切割器切除病变,肺组织一侧血管缝扎。
另6例因与肺组织粘连明显无法完全剥离,联同肺组织行肺叶切除4例,肺楔形切除2例。
术中出血量50~350 ml。
术后平均住院天数(±)d。
术后常规病理显示:良性 20例,恶性8例。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CD34阳性24例(),CD99阳性16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19例(),Bcl-2阳性6例(),另4例()SMA阳性,3例()Actin阳性表达。
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
28例患者中21例生存,术后未见肿块复发,1例死于心肌梗死,6例失访。
3讨论
孤立性纤维瘤,1931 年由Klomperer和Rolin首次提出,被认为是一种起源于间皮下纤维结缔组织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1]。
该类肿瘤分布较为广泛,多见于浆膜器官,如胸膜、腹膜及后腹膜,也可见于浆膜腔以外器官,如肺内、眼眶、纵隔、肝脏等。
临床中SFT多为良性,恶性SFT约占20%[2]。
SF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相等,发病原因尚未明。
肺部巨大孤立性纤维瘤是孤立性纤维瘤病在肺部的特异性改变,指肿瘤直径>7 cm的肺部孤立性病变。
因早期肺部SFT常无典型临床表现,多在体检查胸片时发现,伴随肿瘤不断增大,可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及咳嗽。
本组28例患者中14例以胸背部不适、胸闷及咳嗽咳痰症状就诊。
部分肺部巨大SFT患者随着瘤体增大,也可产生非胰岛素瘤性低血糖症(Doege-Potter syndrome),产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导致低血糖症[3]。
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出现空腹血糖降低,但未见低血糖性昏迷。
也有学者报道,SFT可出现继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导致杵状指[4] 。
本组有1例。
SFT组织病理学特点:大体上,良性SFT通常为单发,边界清楚,且有完整包膜的带蒂肿块,光滑或有圆形隆起,肿瘤可有包膜,切面灰白或偶为黄褐色、灰红,有束状、编织状、旋涡状条纹,形态类似子宫的平滑肌瘤[1]。
恶性SFT则多表现为部分或不带蒂生长,常伴有局部出血坏死及周围器官浸润。
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所构成,细胞核形态不一,呈类圆形或梭形,边界不清,肿瘤细胞与胶原以不同比例混合构成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两者交替存在,被纤维间质分隔,密集区内常可见到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富于间质血管,类似血管外皮瘤样结构。
自从首例在腹腔镜下施行胆囊切除术之后,胆道外科技术经历了革命性的改变。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外科手术方法被腹腔镜外科所取代。然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非平安无
1.颅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 归来. 左锋. 张智勇. 夏德林. 牛峰. 金骥. 俞宾. 罗金超.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年02期2.三维模型技术在颅面创伤修复
采访专业人才论文 眼视光技术专业是一门以保护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集眼科、视光学及视觉服务为 一体的眼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程全面的服务专业,旨在培养集眼保健
随着以疾病为本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及联合诊疗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普及,将使各类肝胆疾病患者都能获得最优化的系统治疗。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人们生活要
LC是指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是以一种特制导管插进腹膜腔,再注入二氧化碳约2~5公升,达到一定压力后再在腹部开4个0.5~1.5cm的小洞,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