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06

照相机1984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治疗糖尿病综述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飛天彩绘

已采纳

糖尿病中医如何治疗的?

121 评论

夏内内爱吃饭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糖尿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会引起各种器官例如肾、眼、血管、心神经的慢性伤害、功能障碍。糖尿病常见的一些病因有:遗传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对于糖尿病的了解与治疗中医有很长的历史,肯见的方法有大补阴丸、竹叶石膏汤、肾气丸、白虎汤、六味地味黄丸等。

对此病的用药建议是: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出现过关于糖尿病的病因、鉴别诊断、药物禁忌的载入,糖尿病相当于中医的治疗范畴。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多种中药有降糖作用:

1、多糖类:如桔梗、人参、杜仲、知母、天麻、玉竹、茯苓、黄茋、葛根等。

2、萜类:如地黄、地肤子、地骨皮、当归、田三七、木香、丹参、芍药等。

3、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如绞股蓝、山药、柴胡、知母等。

4、黄酮类:山药、半夏、生地、车前子、山楂等。总之近年来在中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用药需在中医师的辩证下实施。

饮食需要注意的有: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把控自己的饮食:

1、要以少糖,少淀粉的食物或者粗粮作为主食,例如莜麦面、荞麦面,麦面一类的,紫山药,紫红薯等。

2、多吃豆类及豆制品,豆油中包括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甘油三酯。

3、苦瓜、香菇、柚子、洋葱是糖尿病人最适合吃的食物,可降低血糖和预防并发症。

4、尽可能不吃吃含糖很高的食物,例如糖、蜜饯、果汁、果酱、甜饼干、甜面包等一些糖分过高的食物。

5、尽可能不吃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的内脏、肥肉、黄油、油炸食品等。

这些都是平常在生活中可以避免的细节,如若感觉身体不适,应在专业医师的嘱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信息,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来遣方用药。佩兰勾到饮食中,提防糖尿病再次出现。再就是针灸法,针灸对于治疗糖尿病也有很明显的治疗效果,是一个全身的舒缓调节。

158 评论

你的小恶魔

中医治疗糖尿病怎么样

中医治疗糖尿病怎么样,糖尿病它被中医界称做为“消渴病”,这个病在中医是被认为天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和后天因素共同影响造成的结果,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中医治疗糖尿病怎么样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下吧。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疗原则,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而西医治疗糖尿病是用药物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或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途径,降血糖作用快捷而效强,但有一定的副作用。

中医怎样治疗糖尿病

1、首先要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曾提出糖尿病患者“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不节饮食“纵有金丹亦不可救!”

2、必须配合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

3、注重调摄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4、适当的中药治疗传统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分析三消水平上,应该纳入包括现代医学检查项目在内的,所有能反映病情多方位的指标,用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糖尿病病因及各种糖尿病治疗方式

糖尿病病因

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1、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药物治疗

1、1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糖尿病病因及各种糖尿病治疗方式

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348 评论

鼹鼠大小姐

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浅谈中医学治疗糖尿病

第一篇: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讨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搜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的评估后,采用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共111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的有效率、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对照组(P<)。

所有报告了安全性的研究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中药穴位注射能改善DPN的症状和体征;能改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穴位注射;系统评价;Meta分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或)体征。

调查研究显示,DPN的发病率高达49%~92%,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或有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由于目前DPN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药治疗能起到温经通痹、通经活络、调整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穴位注射有药物和针刺的双重作用。

近年来,国内有较多关于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和护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报道。

本研究收集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客观评价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纳入标准

(1)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观察(RCT),不受样本大小、语种或随访时间的限制。

(2)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伴有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主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或体征;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3)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给予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等常规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穴位注射,不联合使用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甲钴胺、B族维生素、甲钴胺联合B族维生素)、中药其他给药途径治疗、针刺治疗。

(4)主要结局指标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痛觉过敏、腱反射减弱等神经症状和体征改善的总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

肌电图检查提示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

次要结局指标指安全性指标,主要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和发生率。

排除标准

(1)其他疾病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合并严重并发症或其他疾病;

(3)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治疗或西药穴位注射的文献;

(4)重复检出或发表的文献;

(5)不能提供有效数据或数据不完整的文献。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库、Medline、Embase、AMED、CINAHL;以中文检索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感觉障碍/穴位注射/水针法等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所有数据库的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立至2015年12月。

根据不同的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同时补充检索所得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利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有争议时通过讨论解决。

提取的主要资料包括:作者、发表年份、样本例数、治疗与对照措施、操作方法、治疗组注射的中药和穴位、对照组的给药途径、疗程、疗效、结局指标、退出或失访例数、不良反应等。

参考Cochrane协作网偏倚评价工具[5],由2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任何疑问经讨论后决定,有分歧时,则咨询第3位研究者。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进行Meta分析。

计算效应量时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计量资料若文献所报道测量工具相同,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分析;对文献测量工具不同,则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

通过?2检验确定各研究间的异质性。

当P>,I2≤50%时,认为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EffectModel)进行Meta分析;如果P≤,I2≥50%,首先应分析导致异质性的原因,如设计方案、测量方法、用药方法、对照选择等因素是否相同。

如果不同,进行亚组分析。

若经这些方法分析处理后,多个同类研究的结果仍然有异质性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Model)合并计算统计量。

若P≤时且无法判断异质来源,则不进行Meta分析,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结果

文献检索结果

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文献4134篇,其中数据库初步检出文献4123篇,其他资源获得文献11篇。

使用EndNoteX7软件去重后获得相关文献3853篇,经阅读文题、摘要初筛后初步纳入971篇文献,其中英文91篇,中文880篇。

剔除系统评价、综述、随机方法错误、非随机对照观察及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894篇。

通过阅读77篇全文,排除西药穴位注射、治疗组联合针对DPN的药物或其他干预措施、重复发表文献62篇,最终纳入文献15篇。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15篇文献中,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有西药口服、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疗程15~60d不等;评价指标有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及血糖指标。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价。

分析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有15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了比较。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OR=,95%CI(,),P<]。

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

[MD=,95%CI(,),P<]。

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对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情况比较

有3篇文献对中药穴位注射与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后的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注射组对DPN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优于其他治疗方法[MD=,95%CI(,),P<]。

安全性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

其他文献未提及不良反应。

3讨论

疗效分析

本系统评价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症状和体征改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穴位注射在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中药穴位注射对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穴位注射对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于中医学“血痹”“痿证”等范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病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

中药穴位注射既有针刺效应,又有药理作用,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促使经络气血通畅,从而调理局部组织代谢,激发经络穴位。

中药穴位注射对DPN疗效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药和选穴两方面,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研究的中药注射液都有活血、行气、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丹参,可活血化瘀,养血止痛,纠正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循环;川芎嗪,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

降低血液黏稠度;当归、麝香均可行气活血、通筋活络,具有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抑制细胞聚集、增强局部组织灌流等作用;灯盏细辛可活血舒筋、祛瘀止痛,能有效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

从而改善微循环,改善局部代谢状态;红花可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有抗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消除由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导致的血管收缩作用;三七可舒经活络、散瘀定痛,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黄芪可补气温阳、益卫固表,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功效。

而所注射的穴位多有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通络止痛的作用,达到强筋、壮骨、起痿的目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要穴,具有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阴阳、补益肝肾、养阴柔筋;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调理大肠经气;丰隆为足阳明络穴,可调理脾经经气,

既可健脾活血,又可化痰祛浊;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调理气血,通经活络;外关为三焦经络穴,联络气血,补益阳气;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调和气血;悬钟为足少阳经经穴、髓会,具有益精填髓、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滋肾阴、强腰膝,

可治疗下肢冷痛、足跟疼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之一,可理气止痛;阿是穴为疾病外在反应点。

针刺这些穴位,能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改善麻木、疼痛等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

因此,对DPN患者实施中药穴位注射,在腧穴的刺激基础上再给予中药注射液,既能延长腧穴的治疗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安全性分析

有9篇文献报告了不良反应的`观察情况,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少,但未进行详细描述。

其他文献均未提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所有纳入文献均未描述随访情况,不能判断远期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因而尚不能对中药穴位注射治疗DPN的安全性做出判断。

研究质量

本系统评价共纳入15篇文献随机对照观察,共1114例患者。

320 评论

sophialili

近些年来,虽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显著提升。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血糖含量高居不下,进而产生组织的慢性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在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几乎不能根治,伴随着患者一身,不过,相较于西医,中医的治疗方法也更加温和。那么,中医之如何治疗糖尿病的?其实,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时,主要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合理地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与一个人的饮食息息相关,因此,合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手段。一般来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应该禁止饮酒,同时限制米食和肉食的摄入。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的医家也总结了一些药膳验方,这些药膳验方在网上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人可以到网上搜索。当然,这些药膳验方都应该计算到每天的热量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每日的热量摄入。

第二种是保持合理的运动量。事实上,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当然,这一点也是与现代医学完全一致的。不过,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都要适量,而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地运动。一般来说,保持运动不疲劳最好。至于运动方式,可以是散步,也可以是太极或者滑冰、游泳等。对于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而言,运动强度过大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所以要严格地限制运动量。事实上,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太极拳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荐的运动形式。

第三种是保持乐观的心态。不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也会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都说“笑一笑十年少”,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俗语,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让气血更加的通畅,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第四种是适当的中医治疗。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治疗一般是进行三消论治。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也不再仅仅停留在三消水平上,而是引入了现代医学的方案,利用中医和西医同时进行治疗。

只要做到了以上几点,一定可以改善糖尿病。事实上,在临床治疗中,只要患者合理控制饮食一到两个月的时间,配合运动疗法,糖尿病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可以配合一定程度的中医治疗,糖尿病一般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343 评论

素手宛花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197 评论

相关问答

  • 糖尿病治疗论文综述

    这都行。。。。。

    lula不是lun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糖尿病运动治疗综述论文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柏拉图ing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综述论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糖尿病病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的、多发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的护理对于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飞火+流萤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糖尿病治疗综述论文

    急救:(1)补钾应积极。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由于酸中毒钾从细胞内逸出,正常血钾并不表示钾代谢正常,而实际上仍有失钾。另外应用胰岛素治疗后血容量趋向恢复,尿中大

    秀之美--艳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糖尿病饮食治疗综述论文

    我现在也要写一篇关于糖尿病的毕业论文,我是学影像的,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学习建议么,谢谢,急需。

    卡娃依叻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