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e甜甜圈
一提起论文价值,恐怕首先想到的是影响因子。尤其是在中国,影响因子对于科研人员和工作者真是命根,晋级,升迁,申请基金,评奖等等无不与影响因子有关。但是除了影响因子,还有许多其它的评价论文价值的方法。本文就介绍一下常见和新兴的评价论文价值的指标。评价一个论文价值,无非从量化和质化两个方面来评价,或者期刊和论文的角度来评价。下面提到的指标,有的是从量化,有的是从质化,有的是从期刊角度,有的是从文章角度。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确切说是针对期刊的,而并非直接针对论文的。影响因子应该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为何?这是因为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低水平的文章也并非没有,低影响因子高水平的论文也大有存在。当然,如果论文婆家找的好,自身的身份也就自然高了。正如以前的皇妃,可能整个素质比一般大众好,可以平民中也大有出类拨粹的人物存在。因此,现在影响因子也是饱受垢病。有的人戏称SCI是stupid chinese idea,其中的原因也就不多说了。查看影响因子的方法有多种,最经典的方法当然是Web of Science,但是收费,一般人用不起。简单方便的方法可以使用医学文献助手:利用医学文献助手筛查PubMed文献质量引用次数这个就不用多介绍了吧。很多数据库和在线查询平台都可以实现引用次数的查看,例如Google和微软学术搜索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还有利用医学文献助手筛查PubMed文献质量H指数(H Index)H指数是2005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希尔施提出的。H指数的计算基于其研究者的论文数量及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赫希认为: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他的H指数就是N。可以按照如下方法确定某人的H指数:将其发表的所有SCI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序;从前往后查找排序后的列表,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所得序号减一即为H指数。以上有关H指数的内容来自维基百科查看H指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Google Scholar,注意是英文版的,中文版的不要。另外FireFox和Chrome也有相应的插件可以选用。I10指数(I10-Index)I10-index是由Google提出来的,指作者发表文章数被引用10次以上的个数。比如我发表了100篇文章(呵呵,有点大了啥),其中90篇被他人引用了10次以上,那么本人的I10-index就是90。如果说影响因子是针对期刊的话,那么H指数和I10指数就是针对个人的。论文的影响因子高,只能说该论文找了一个好婆家,具体引用情况并不一定。而H指数和I10指数就是确切反应论文引用的一种量化标准。G指数(G-Index)G-Index(G指数)相比于上述几个指标来有点默默无闻。G-Index是由Leo Egghe于2006年提出的, 评价作者论文数量的一个指标。G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把所有作者发表文章按照引用次数降序排列,序号为g把作者所有发表文章的序号进行平方,得到g2把作者所有文章的引用次数进行加法,得到∑TC最后一个∑TC仍大于g2的序号就是G指数。有点绕哈,没事举个例子更清楚一些,比如我发表了以下文章,按照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如下引用次数(TC) 序号 (g) 文章引用 次数之和 (∑TC) g^2 47 1 47 1 42 2 89 4 37 3 126 9 36 4 162 16 21 5 183 25 18 6 201 36 17 7 218 49 16 8 234 64 16 9 250 81 16 10 266 100 15 11 281 121 13 12 294 144 13 13 307 169 13 14 320 196 13 15 333 225 12 16 345 256 12 17 357 289 12 18 369 324 12 19 381 361 11 20 392 400 … … … …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的H指数是13,g指数是19,因为第20个文献g2已经大于前面所有引用次数之和了。(该例子数值来源于Egghe. An Improvement of the H-Index: the G-Index)G指数相比于H指数和I10指数,更能反应论文整个引用情况。比如我发表的文章,总体都不高,可能H指数比较高,可是一算G指数立马原形毕露,原来是水货一枚。H5指数(H5-index)和H5中位数(H5-median)H指数、I10指数和G指数是针对个人论文引用次数的统计,而H5指数和H5中位数(H5-median)是针对杂志引用次数的一种评价体系。H5指数H5指数是过去5年之内某一杂志所发表的论文数相比于引用数的最小值,如Nature杂志过去5年之内发表了1000篇文章(当然实际数值比这个大),按照每篇论文的引用数进行降序排列第381位的文章的引用数是381,而382的文章引用数是300,那么Nature的H5指数就是381H5相较于IF,是反应杂志过去5年文章的引用情况,而IF是反应的杂志平均引用情况。H5相较于H指数,是针对杂志的总体情况,而H指数是针对于个人论文的引用情况。有时候不同影响因子的杂志,H5可能一样。如PLoS One和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的H5都是130,可是两者的影响因子相差可不止一个档次。H5中位数H5中位数(H5-median)是指所用文章引用次数的中位数。为毛不用平均数?因为资料不是正态分布。每一个杂志的文章引用次数肯定不会是平均分布的,正如我国居民收入一样。有的引用次数肯定很大,可是有的文献可能很水,引用次数少的可怜。如果平均无法反应真实的引用情况,中位数最佳的选择。F1000F1000(Faculty of 1000)是为生物学及医学研究人员提供评估服务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是由英国BioMed Central出版的一种新型在线研究辅助工具,包括生物学(Biology)和医学(Medicine)两大系列。 其目前是给生命科学研究者一个新的评价体系,而不仅仅依赖于是否被SCI收录。医学F1000:由2400多位世界顶级的临床专家、学者收集和评价,提供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医学论文信息及发展趋势。它包括18个领域:麻醉和镇痛、心血管疾病、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皮肤病学、糖尿病和内分泌病学、循证医学、胃肠病和肝病学、血液病学、感染性疾病、肾病学、神经疾病、肿瘤学、心理学、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和临床免疫、泌尿病学、女性健康。该网站文献与PubMed及PubMed Central进行了链接。生物学F1000:由2300多位专家学者的评价,提供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学论文信息及研究趋势。涵盖学科领域: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癌症生物学、心血管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胃肠生物学、基因组学和遗传学、免疫学、代谢及内分泌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神经科学、药理学与药物发现、生理学、植物生物学、肾生物学、呼吸生物学、结构生物学。主要特点主要对PubMed收录的重要论文的进行客观评估,评估依据是以学术成就而非该期刊是否被SCI收录;参加评议的成员分别由美国和欧洲等国际知名机构的著名专家组成。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和医学研究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通过客观反映学术水平的指标(F1000因子)给予评分,每日将最近一个月内的极少数优秀论文推荐给读者,并提供Pubmed链接。F1000三个等级分别为9分(杰出)、6分(必读)和3分(推荐)。以上有关F1000的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因此F1000相比于影响因子,多人工挑选的干预,其分值高的研究意义就比较重大。F1000应该是一个质化的指标,最简单的实时查看F1000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医学文献助手。聊完了传统的评价指标,再扒一扒新兴的论文评价指标AltmetricAltmetric是一个新兴的指标,虽然字面意思是替代指标,但是我认为「社会化影响力」或者「网络影响因子」或者「分享因子」更能反应其本质。Altmetric出现的背景可能大家遇到这么一种情况,有的论文发表以后,被大家广泛转载,网络新闻报道,Twitter或者G+上评论和分享。这时,影响因子和F1000就不能反应这些了。Altmetric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Altmetric就是反应某一论文分享、下载、阅读的情况。但是现在Altmetric争议也比较大,关于名字都有争议。我个人认为InterMetric更好,简称IM,有点和实时通讯软件混了啥。SocialMetirc,简称SM,有点变态了哈。有关Altmetric更多详情可以参阅此文:利用Altmetric评价系统了解论文的关注度分享情况类似的还有Plum Metrics (利用Plum Metrics评价系统了解论文的关注度分享情况)和Impactstory(这个可能要挂代理)RG ScoreRG Score(RG因子)是ResearchGate推出的一个评价作者的指标。RG Score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评价自己在科学圈内的处于一个啥水平。计算方法并不是自我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自己的科研工作被同行认可以程度。RG Score不同于传统评价指标在于可以统计更多的信息,如下载,浏览、分享等。RG Score不同于Altmetric之处在于RG Score更测重于分享。如果和同行分享自己的Idea,并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讨论,那么RG Score增长很快。更多有关RG Score的详情可以查看此文:ResearchGate科研人员自己的FaceBook
我是豆豆豆逗
摘 要:期刊评价指标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刊数、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多种,为首的前两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往往格外受到重视。由于影响因子存在一定的不足,2005年乔治?赫希()提出h 指数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h指数;影响因子;期刊评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04-02 传统的文献计量指标有载文量,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等,最重要的是影响因子。由于影响因子等经典指标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各国研究人员都努力寻找新的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的指标[1]。 乔治?赫希()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的物理学家,2005年他提出了h指数(h-Index),用于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h指数把发文量和被引量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克服了以往评价指标的缺点,更有优势[2]。 一、h指数的定义 如果科研人员的NP篇论文中有h篇论文被引次数至少为h,其他(NP-h)篇论文中每一篇的被引次数都≤h,那么这位科学家的h指数就为h[3]。h指数就是指某科研人员有h篇文章每篇被引至少h次,而其他的文章每篇被引都少于h次。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它是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科研水的指标。h指数和类h指数的研究将对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有重大现实意义。同行评议存在诸如评价周期长、参与人员少,主观因素和不公平现象多等缺点,h指数却能很好的克服这些不足[4]。 二、h指数的优势和不足 h指数特别适合评价科研人员的个人科研水平;它结合了参考文献的影响力与论著的产出2个指标;仅是论著数量增长并不影响h指数的数值;h指数能评价科研人员持久的科研能力;任何类型的文献都可以用h指数评价,因为它不随着从那考文献数量的变化而改变。仅仅通过自引难以提高h指数;单篇论著被引频次高不影响h指数的数值。 h指数不利于刚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对于科研人员最新的科研成果,h指数很难及时反映其成就;h指数也很难及时反映科研能力逐渐走下坡的现象;与其他计量指标相比,h指数难以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评价教过不同。 三、h指数的扩展指标 研究人员对h指数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弥补其缺陷,今年有许多h指数的扩展指标问世。刚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h指数比较低,自引能明显改变h指数的数值,所以Kosmulaski对h指数的自引情况进行修正,消除了自引对h指数的影响。Kosmulaski还发现,作者同名同姓或者婚后随夫姓的情况也会对h指数产生影响,为此提出h(2)指数进行修正。 由于h指数不能很好地反应高被引论文,2006年Egghe提出了g指数文。g指数是h指数的扩展指标,指论文按被引用次数排序后相对排前的累积被引至少g2次的最大论文序次g,亦即第(g+1)序次论文对应的累积引文数将小于(g+1)2。A-指数和R-指数也是金碧辉为弥补h指数不能很好地反应高被引论文二提出的。按照定义h指数的数值只可能增加,不可能下降,因此金碧辉又提出了AR-指数。AR指数是指h核内每篇论文的年均被引频次总和的平方根。在AR指数中,考虑了时间因素,按照AR指数,如果科研人员的经典文献不能被后人大量引用,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它的权重会趋于0[5]。时间相关h指数(Contemporary h-index)是由Sidiropoulos等提出的,论文每一次被引用都将付以一个时间权重,被引用的时间越早权重越低。h指数序列和h指数矩阵是由Liang提出的,可以体现不同年代科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就。2006年Batista等又提出了个人h指数,科研人员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估分值I的立方根h就是科学家的个人h指数,反映多名作者合著一篇论文的情况下,每位作者的对论文的贡献。Anderson等[6]提出的hr指数是针对全部被引频次对h指数的贡献而提出的一个h指数的扩展指标,花平寰等[7]经过检验发现,hr指数分辨能力很高。随着h指数在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和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的应用,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逐渐展现出来,新的h指数的扩展指标又继续不断被提出,如g-指数(高被引矫正的h指数);hm-指数(基于样本大小矫正的h指数);hg-指数(基于较高被引论文及高质量论文矫正的指数);mock h指数(充分考虑到所有发表论文的贡献);f-指数(学科因素矫正的h指数);e-指数(考虑到h核心区全部的被引频次);SRI-指数(基于期刊水平的校正)。 四、期刊h指数与期刊影响力 h指数在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时主要考虑的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期刊的动态h指数反映的是某刊在某年发表的所有论文随着时间的发展,其h指数的变化情况。 由于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的数量是逐年增加的、被引频次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所以期刊的动态h指数可反映期刊整体影响力的动态变化趋势。期刊的静态h指数选取某一特定年限内期刊发表的论文统计其被引频次,期刊的静态h指数的特点是论文总数不变,仅被引频次变化,便于分析某一特定年限内期刊发表的论文的质量。 Braun等认为,h指数与影响因子相结合能更好地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Braun等检索2011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期刊,并计算其h指数,再检索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iton Reports,JCR)数据库中这些期刊的影响因子,h指数和影响因子比较后发现某些影响因子较高的杂志由于发文数量受限而导致h指数较低。 2006年,Bador等[8]检索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数据库中的药理学方面的杂志199个分析后得出结论,杂志的h指数与其影响因子并不完全相同,在同一研究领域内的杂志,h指数可以作为影响因子的一个补充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
emmazhaoyang
发展论坛中医外治集成创新新作问世——梅全喜、何庭华《中药熏蒸疗法》读后感曹东义1-2中药材电子商务SWOT分析付非;申蕾;冯波2-3治理医疗逐利行为,推进中医药健康发展黄妮娟4-6基础研究肾衰诱发心衰对大鼠心脏酶活性及基因表达改变的影响王文博;李静静;陈丁丁6-9伸筋草提取物及主要药效成分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影响邹桂欣;尤献民;刘晶;侯政10-11葛根芩连汤对高血脂模型大鼠降脂作用研究余学钊;杨伟峰;刘合刚;郭琰;陈佳;李峰杰;李贻奎12-14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的动物实验研究韩淼;胡晓彤15-16药学研究广东土牛膝组织培养方法研究余允清;田素英;梅全喜17-18不同来源铁棒锤中乌头碱的含量比较马学琴;康小兰;付雪艳19-21虎杖提取物对实验性痛风的作用及机理分析林金朝21-22非洛地平的合成方法对比研究宋飞23-25HPLC-ELSD法测定酸枣仁分散片中两种成分含量的研究涂艳艳25-27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张立;崔名全;尹蓉莉;朱双燕;陈柳钦;李开28-29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田基黄胶囊中总蒽醌含量卓斌;曾聪彦;张文霞;陈文秀;郑雪青;刁军飞30-31HPLC法测定司坦唑醇分散片含量的方法学研究周明礼;苏小兰;梁懿32-332(-4-甲基哌嗪基)-N(-2,4,6-三甲氧苯基)乙酰胺合成研究龚志强;刘金雷;谢丽莎;兰树彬34-35皂角刺与日本皂角刺的生药鉴别参考文献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信时,可将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不得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第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者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如:西文加“,et al”;日文加“,他”)。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参考文献为期刊者均须著录起止页。电子文献要标注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标志并置于方括号内,如: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核对无误,按文内引用先后顺序排列于文后。举例:[1] 彭卫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编结核病学.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4:85-93.[2] 石瑞如,张建源,刘新,等.链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gidB基因突变研究.中国防痨杂志,2008,30(3):197-199.[3] Datta M,Radhamani MP,Selvaraj R,et assessment of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under the district tuberculosis Lung Dis,1993,74(3):180-186.[4]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lnc. Historg of OCLC[EB/OL].[2000-01-08].
可以 另 保 姵,乘坐路69,东路行驶公里27,左后前方米转弯进入678山塘街,数字连一起上〔W鈊〕就到了。
可以 另 保 姵,乘坐路69,东路行驶公里27,左后前方米转弯进入678山塘街,数字连一起上〔W鈊〕就到了。
不是核心期刊着急发表找有关系的人,多给审稿费、版面费,有可能行,只是说有可能。不过距离12月刊只有一个月零几天,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简单查询,包括人用、农用等等,差不多有400个期刊。
可以 另 保 姵,乘坐路69,东路行驶公里27,左后前方米转弯进入678山塘街,数字连一起上〔W鈊〕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