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6

冒火得很000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国法医学杂志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果果果大美

已采纳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的版本非常多。

比如:在中国古代著名法医宋慈有,他也被认为是法医的鼻祖,他有一本著名的《洗冤集录》,在这本书中的《卷之三·二十一章·溺死》记载着许多关于溺亡的鉴别方式,其中就记载这这样的一段话: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这句话讲的就是溺水而亡的人的姿势,男性是面朝下,女性是面朝上。

宋慈的这个论述大概是他在多年的法医生涯中总结下来的经验,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除了宋慈,现代医学也有相关的阐述,主要是集中在人体结构上。尤其是男性与女性的盆骨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导致重心会随着骨盆的形状略有不同。人在直立的时候,骨盆口平面与水平面是呈现一定的角度,这也被称为骨盆倾斜度。

而女性的骨盆倾斜度比男性的骨盆倾斜角度会更大一些,这使得女性的重心相比男性更偏向后方。不过,如果尸体上挂上了重物,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但关键还是看重心在哪里。

传统的看法基本上都聚焦在人体的身体结构对重心的影响,尤其是探讨男性和女性身体结构不同,导致重心发生了些微的变化。那么这个看法到底对不对呢?

理论 vs 现实

其实传统的看法一点毛病没有,理论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曾经就有人对浮尸的情况进行统计,我找到了两篇相关的论文都有相关数据的呈现。首先,第一篇是《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统计了751具浮尸,其中有男性,也女性,并统计了这些尸体有多少是面朝上,有多少是面朝下的。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411,占比;面朝上的有104,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82,占比;面朝上的有48,占比。

也就是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面朝下的多,而且比例接近于80%,面朝下的比例是20%左右,并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也就是说,和性别压根没有关系。

除了这篇论文,还有一篇名为《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

这篇论文章,作者对236具浮尸进行的统计分析,也对男性和女性分别进行了统计。

我们可以把三年的数据进行合并来看,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

男性浮尸面朝下的有119,占比;面朝上的有28,占比。

女性浮尸面朝下的有71,占比;面朝上的有18,占比。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并不大,“面朝下”和“面朝上”都是接近于8:2,并没有呈现出性别区别。

因此,目前统计到的数据来看,浮尸的“俯仰姿势”和性别关系不大。两组数据能得到的共性是:“面朝下”的情况与“面朝上”的情况大概是八二开,也就是“面朝下”的情况更为普遍一些。那这背后有什么原理吗?

就有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看法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来自于“太理想化”,有点类似于直接把实验室里解剖的那种尸体扔水里的情况,也就是假设了“不挣扎”。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现实情况,就会发现人在溺水时,由于求生欲以及对死的恐惧,就会不断地剧烈挣扎。

人一旦挣扎,由于人体是有有机的整体,就会带动着整个身体都在动。由于连接整个人体各部位的是颈部、肩关节、髋关节、上下肢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当这些关键部位弯曲时,大多都是像腹部这一侧的,所以人体一旦剧烈的挣扎,肢体都是向着腹部侧弯曲的。因此,人体的重心实际上是要靠向腹部侧的,这就使得人都是俯卧的,也就是面朝下的。

除非是溺水死后,尸体悬浮在水中发生了尸体痉挛,此时的尸体就会呈现角弓反张状,重心就会靠背部这一侧,那尸体最终就会是仰卧,也就是面朝上,只不过尸体痉挛的概率相对较小,所以这种情况就出现的相对较少一些。

因此,这才会出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浮尸大多都是面朝下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少考虑了“人会挣扎”这个要素。

参考文献:

[1]祝家镇,法医病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59).

[2]林彬,许操,李旭,236例水浮尸俯仰机理分析[J],广东省公安科技,2012(2):22-23.

[3]李学军,郭向东等,232 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17(5):298-307.

[4]李旭,龚茂华,林彬,751具浮尸俯仰姿势观察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7(32):82-84

127 评论

wangjue0512

这个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他们其实差别并不大。不同的情况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主要就是看重心在哪里,还有要考虑非常多的要素。

133 评论

莎拉波哇

因为男性的盆骨与女性的盆骨位置不一样,形状也不同,女性盆骨的倾斜程度比男性要大,这就导致了女性的重心要靠后,所以女人面朝上,男人面朝下。

168 评论

清砖淡瓦

#什么东西解酒最快#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喝高」,眼看着年节将至,大大小小的聚会应接不暇,免不了要喝酒助兴。

虽说「小酌怡情,大喝伤身」,但是气氛到了,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就成了李白的诗中描述的画面:「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然后……

醉了。

一、什么是醉酒?

酒精摄入过量,中毒了。

也就是说酒精的代谢跟不上吸收的速度,较多的乙醇(酒精的学名)经血液循环进入大脑内,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这就导致醉酒的人出现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行为,比如:酒后吐真言、酒后大哭……反正脑子已经失去了理智,做出什么都有可能。

有意思的是,醉酒还分等级:

轻度醉酒者:话多、易怒、面色潮红、眼部充血、心率加快、头昏、头痛等。

中度醉酒者:有些表现与轻度醉酒者类似,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步态不稳、动作笨拙、言语含糊、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

重度醉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表现为昏睡、面色苍白、低体温、低血糖、低血压、呼吸缓慢等。

二、如何缓解醉酒?

我们先来明确一个前提: 只要摄入一点酒精,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宿醉,可以采取这些方法来缓解不适:

一杯蜂蜜水:蜂蜜富含果糖,果糖能促进体内乙醇的分解,减少毒性最大的中间产物乙醛的停留时间,其实头疼就是乙醛在作祟。

且果糖吸收代谢迅速,可及时改善因胰岛素大量分泌导致的酒精性低血糖。

吃点水果蔬菜:果蔬中含有的多元酚、有机酸、维生素等物质,使乙醇脱氢酶和乙酸脱氢酶的活性大大提高,从而加快乙醇的代谢。

建议选择西瓜、葡萄、橘子、桃子、番茄等果蔬鲜榨汁。

一碗粥或米汤:谷物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在人体内通过构成肝脏内辅酶促进乙醇的代谢。

加入白糖,效果更佳。

三、靠这些方法解酒,真的没用

① 喝酒前吃点东西不能护胃

在上一辈人口中经常能听到这句话:“喝酒前吃点东西能护胃。”其实这句话是错的。

乙醇是一种水溶性醇,可快速通过细胞膜,被胃肠系统吸收,主要是胃(70%)和十二指肠(25%)。当胃中无内容物时,血液中乙醇的浓度在饮酒后30~90分钟达到峰值。

喝酒前吃点东西,能一定程度上减慢酒精的吸收速度,但不能减少酒精的吸收,也不能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② 胃粘膜保护剂没啥太大用

相比于酒精对全身的伤害,胃黏膜刺激显得微不足道。

而且,胃粘膜保护剂通常被当做预防用药,容易给人一种「百酒不侵」的错觉,更加肆无忌惮地酗酒了。

③ 保肝药如同亡羊补牢

保肝药的特点是促进受损的肝细胞再生,也就是治疗已经发生的肝损伤,并不能事先给肝脏添加一层「防护罩」,保护其免受酒精的损伤。

④ 喝茶和咖啡还不如喝水

茶和咖啡是天然的利尿剂,所以很多人习惯酒后来上一杯。但是乙醇由肾和肺排出的量至多占总量的10%,剩下的90%由肝脏代谢、分解。

如果你想通过这种促排尿的方式解酒,多喝水也是可以做到的,尽管两者的作用都十分有限。

我猜,看到这里肯定有人想,喝一点茶和咖啡提神醒脑总可以吧?

酒中的乙醇进入人体后,会刺激神经系统兴奋,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茶叶中的茶碱和咖啡中的咖啡因同样有此作用。

醉酒后用茶或咖啡解酒,等于再刺激神经系统一回,对本就负重的心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⑤ 用醋解酒百害而无一利

乙醇在肝脏内辅酶的作用下最终转化为乙酸,醋的主要成分也是乙酸。酒后喝醋,人体内用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负反馈,会给大脑传递减慢乙醇转化为乙酸的信号。

醋还会促进胃酸和胰液的分泌,加上酒精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有诱发十二指肠溃疡和胰腺炎的可能。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再多的解酒方法也弥补不了酒精对人体的伤害,希望大家摒弃「感情深,一口闷」的酒桌陋习,做到理性饮酒!

— 参考文献 —

[1] 张幼芳. 乙醇脱氢酶在酒精代谢中的作用[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05): 391-393.

[2] 韩桂玲, 杨海英. 酒精的代谢与饮酒对人体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 下半月, 2012.

[3] 杨玲, 王伟珺. 只要摄入酒精 就不是安全的[J]. 江苏卫生保健, 2018, 251(12): 51.

[4] 杨存放. 蜂蜜水最解酒[J]. 大家 健康 , 2013, 12(343): 27-27.

[5] 丁锦鹏. 浓茶解酒伤心伤肾[J]. 健康 天地, 2009.

108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药学杂志参考文献查询

    中国中药杂志要原始数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中药杂志》参考文献在文章出现的顺序于上角方括号内标明序号,尽量使用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不要使用内部资料。

    我喜欢小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医学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次序,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参考文献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woshiyujiaolo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法医学杂志参考文献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

    冒火得很000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参考文献是法医学杂志

    男俯女仰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传言:溺水而亡的人,男性会面朝下,而女性则是面朝上。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空口无凭的,而是有人做过细致的分析的。而且从古到今,各种解释

    xieyouliab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药学杂志参考文献格式

    新人从小杂志开始投吧,通常来说稿费低一点的杂志要求也会低一些建议你去 品 优 刊,豆瓣稿费银行,天使领域-浮云殿看看里面有各种类型杂志或是报刊的约稿函,

    昂昂千里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