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的小新
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植物保护系主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六十年代初在国内进行植物病害流行的数理分析。七十年代倡导采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进行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是中国植物病害流行学和植保系统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开拓免疫学与流行学交叉的研究领域中也起了重大作用。在研究植物水平抗病性,小麦条锈病定量流行学和大区流行规律及其计算机模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合作主编《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杨演合著《植物病害流行学》。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邓叔群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在植物病理学方面有杰出贡献。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林亮东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油菜病害、稻瘟病、烟草立枯病和疫病都有较深的研究。他编著的《江西省病虫害志》一书,对促进江西省农业生产起过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齐望历任南昌大学、江西农学院、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西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西省常委,还担任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以及江西省植保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职。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豆豆侠3
一、勇于探索 善于创新陈延熙是一位有创见的科学家。他善于钻研,思维敏捷,勇于创新,重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中国植物病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在1941年他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系毕业时,他的“小麦叶斑病研究”论文就证明附球菌的弱寄生性。1942年他的硕士学位课题——真菌生理的研究,发现柑桔青霉菌的孢子萌发需要生长素,这一发现较国外早十多年。1949年他的“腐霉菌的无机营养”论文发表,其后进一步研究该菌的营养问题,发现氨基酸的毒害作用,较国外又早十余年。50年代初期,中国东北苹果树腐烂病暴发,为害严重,陈延熙应生产急需赴东北与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对该病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发现该病是由于树体抗病性下降而引发流行的,这为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的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苹果树势为主体的防病策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对苹果锈果病及炭疽病进行了研究并有专著和论文发表。苹果生长后期发病严重的炭疽病,经他的潜心研究,发现病原菌并非仅在苹果生长后期侵染,在幼果期即开始侵染,但病害并不立即发展,病原菌在幼果内呈潜伏状态。在果树病害方面,陈延熙还对柑桔黄龙病进行过研究,虽然当时误认为是病毒所致,但却也发现中国存在柑桔速衰病毒,而且具有无症体内带毒现象。他在研究甘薯黑斑病时,也发现类似现象,尤其是甘薯干腐病菌不仅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而且可与黑斑病菌复合侵染甘薯。在他指导的林木树皮腐烂病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植物病理学关于病原物侵染的认识。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开拓者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从土传病原菌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起来的。早在40年代,陈延熙就对土传病原菌——腐霉菌生理进行过研究。50年代中期,他对中国橡胶病害,尤其是根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他发现,海南岛没有橡胶白根病,并建议种植三叶橡胶。数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为了系统介绍国外关于土传病原菌生态学及土传病害防治新进展,他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专著《根病真菌及其防治》一书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学术界。50年代后期,陈延熙在德国进修期间,重点研究植物病原物的拮抗菌。60年代前半期是陈延熙形成独特学术思想的重要阶段,他在果树、林木、大田作物病害的研究中,揭示了多种病原物存在潜伏侵染及植物无症带菌现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片面强调病原物在致病中作用的唯病原观点对植物病理学发展的有害影响,成为后来他提出“植物体自然生态系”新概念的基础。联系到当时国际植物病理学界将生态学观点引入植物病理学,在土传病原菌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生物防治的观点,可以说陈延熙已与这种观点不谋而合。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断了他在这方面的探索。1978年,陈延熙较系统地查阅了国外植病界的文献,决定进一步开展土传病原物生态学的系统研究,并且发现棉花导管中不仅有病原菌,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多类微生物。同年,他在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召开的阳朔会议上作了题为“现代植物病理学及其发展”的报告,对中国植物病理学的恢复起了推动作用。他的报告融合了他的学术观点,即植物病理学中的生态学观点。为了更有力地推进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的学科发展,在陈延熙主持下,1979年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室,主编了内部刊物《植病生防》,组织编译了《土传病原物生态学研究法》、《丝核菌的生物学与防治》、《微生物生态》等书,这些材料和书籍至今还为同行们参考应用。除招收研究生进行专题研究外,在他主持下,生物防治研究室还举办了为期3年的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进修班,指导校内外青年植保工作者进行以开展研究工作为主、边研究边学习的培训;在大田、蔬菜、果树、林木及药用植物等广阔领域进行全面探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为新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植物体表和体内存在多种多样的微生物,其中也包括能侵染植物造成病害的微生物、不浸染植物但对植物有害的“害菌”,及能抑制病原物减轻病害或刺激植物生长发育的“益菌”。这些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和植物之间在一定环境下存在互作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以及数十年科研、教学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提出了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新概念,并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创造了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增产菌”。1984年,在他主持下在江苏无锡召开了中国规模空前的“土传病害与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发展。1986年,他为研究生开设一门新课——生态植物病理学,系统地介绍这一新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他的研究得到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并于1988年由农业部批准成立了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三、急农业生产之所需,作农民的忠实朋友陈延熙认为,植物病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在于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害防治问题。他不仅这样教育年轻一代,而且身体力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苹果产区苹果树腐烂病严重流行,损失惨重,各级领导部门号召科技人员赴第一线研究解决造成农民饥苦的病害。陈延熙毅然走出高等学府深入实际,不辞辛苦实地调查研究,走访果农,取得第一手资料,并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经数年的艰苦研究最终解决了该病的防治。50年代中期,南方柑桔疮痂病发生严重,急待解决。陈延熙亲赴浙江黄岩,经试验证明,波尔多液有良好防治效果,很快在大面积柑桔园中得到应用,其后又进一步在南方各省得到推广。甘薯是重要粮食作物,由于黑斑病猖厥,构成甘薯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有的省份,甚至耕牛因喂食生有黑斑病的甘薯而中毒死亡。陈延熙应生产之所急立即投入研究。在深入东北病区开展广泛的试验研究中发现,采用硼砂浸甘薯种薯,能有效地减轻黑斑病为害。之后他以极大的热情向领导部门、技术人员及群众进行宣传,作出示范,很快为群众所接受并在大面积上得到应用,减轻了黑斑病的为害。90年代初,中国对日本的外贸出口板栗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大量干腐病,病栗外观症状不明显,但果仁干缩而不堪食用,严重影响板栗外销。陈延熙领导的研究组,投入研究,并很快找出了板栗干腐病的病因,发现其为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在运输过程中因板栗失水,抗病性下降而导致发病。他们提出通过控制生态条件抑制发病的措施,解决了这一国内外的难题,保证了中国板栗出口。这项研究成果受到日本同行的高度赞扬。陈延熙对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大贡献,当属增产菌的研制和应用。他根据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概念,选出对植物有益、对病原物有害的微生物,增殖后用于植物,改善植物自然生态系,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他还提出开展植物—微生物生态工程研究的设想。他所指出的这一方向具有鲜明的应用意义。70年代以前国内外对生防菌的筛选,主要自土壤和根际采样分离,以平板抑菌作用为指标。研究对象则主要是抗逆能力不强的荧光假单胞菌。他和他的助手们发现,植物体表和体内存在大量抗逆能力很强的芽孢杆菌,其中一些菌株不仅与植物亲合力强,而且具有防病和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因此,他决定重点对芽孢杆菌进行研究。他的这一决策是出自强烈的要将研究成果用于农业的愿望,因为国外对荧光假单胞菌的研究受其抗逆力不强而难于大面积商品化应用。关于有益微生物的筛选方法,他强调用植物活体,因为只有这种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也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对其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陈延熙认为大田多点对比试验兼设小区对比试验的田间试验方法,可减少小面积土壤间差异的影响而具有生产部门和生产者都能看到,具有示范作用,易于为群众理解和接受等优点。陈延熙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亲自去各省检查试验,尤其是1986年以后,在不同省市对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等作物增产菌应用试验示范进行专家现场评议会时,他必定亲自到现场进行调查。此时,他已是年逾七十并由于胼骨软化而不得不手拄拐杖行走于田埂的老人,同行领导、专家和农民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增产菌的田间试验、示范取得成功以后,为能尽快将这一科研成果大面积用于农业生产,他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领导汇报,并举办各地技术人员培训班,出版增产菌通讯等,进行宣传和技术培训。同时,还由他亲自主持成立“增产菌试验研究联合体”,组织全国推广应用。通过共同努力,增产菌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令人嘱目的作用。据统计,在陈延熙辞世的199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4种作物上已使用了增产菌,累积面积达2620 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使这一技术不断发展,更好地为农业服务,他一再强调必须保证菌剂质量。当他身患重病,已不能口述时,还在病床上用手写给去看望他的同事们,可见他一片服务于农业的赤诚之心。陈延熙致力于科学研究服务于农业生产,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对农民来信十分重视,有问必答。当他收到农民来信,称他为“农民的忠实朋友”的时候,他满怀感情地说:“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落叶无声2015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馋猫儿星星
防病害五月后,茄子病虫害主要为灰/绵疫病、白粉病。灰疫病表现为成熟果实上出现淡褐色至褐色病斑,微有凹陷,病害加重时,整个果实呈黑褐色,如果湿度增加,果面产生灰白色霜状霉层,逐渐软化腐烂,发出恶臭,有时,在茄子运输途中及店铺的摊位上发病。高温、高湿环境下最有利于绵疫病病菌的生长发育,当然也有利于其它病菌侵染。所以在夏季高温多雨时,可以看到大量的茄子腐烂并迅速长出又长又密的白毛,即将成熟的大量茄子果实,被绵疫菌侵染后,很快形成烂茄子。防治方法:初始发病出现中心病株,应立即拔除销毁并喷药防治。从雨季开始,每隔7天喷一次1:1:200倍波尔多液进行防护,效果很好。一旦发病,必须立即施药。药剂有75%百菌清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等,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上述药剂与天达-2116瓜茄果专用型混配使用,效果更佳。为防止形成抗药性,每次用药宜采用不同种类药物。
1、修剪叶片:使用干净的剪刀将玫瑰花上有黄斑的叶片全部剪掉。2、正确浇水:将玫瑰花置于通风处,晾干土壤中多余的水分。3、补充光照:将玫瑰花移至散光照射的室外,促
是蓝莓的红点病。彻底清除病叶、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方法。 染病初期,叶面产生橙黄色、稍隆起、边缘清晰的近圆形斑点。病斑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加深,病
张宝华 主任医师现任安康医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天津市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组成员。中国药物依赖专家组成员;天津市劳动能力和残疾人鉴定专家库成员。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
沈小杰 请采纳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植物的作用主要为对污染物的治理及其预防和监测。但由于各环境要素存在差异,植物在各环境要素保护中的作用不尽
石榴产业已成为增加我市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随着石榴面积的不断增加,石榴病虫害危害程度也随之增加。由于去年我市石榴大面积发生早期落叶病,为提早预防和除治,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