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之前的我
17级半新不老的学生打个卡。
说真的,每年开学典礼,学校都会说说这些名人,但据我研究所得:江大的名人多集中于企业家、政治家和科研专业这方面,尤其是企业家,几乎覆盖全国的轻工业领域。
先说说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洪平凡,印象深刻是因为我觉得他这一生所得,称得上是不平凡。
老师说过,他只在大学期间在江南大学学习,那时候的江南大学,还叫做无锡轻工业学院呢,专业是王牌专业——纺织工程。
他以前在联合国的两个知名期刊《世界经济与社会概览》和《世界经济形势展望》下当过作者,对国内外经济有独特的个人见解。我试着看了一下,有些晦涩难懂,感兴趣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是可以深入研究的。
说季克良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认识,但说起茅台酒,大家应该没有不知道的吧!
季克良将自己学过的生物工程知识,运用到茅台酒的研发中,创造出来的东西比个人本身更有名气,我觉得这是对他实力的认可。
虽然他现在已经不是茅台董事长了,但我第一次知道他是江大出来的时候,内心着实激动了一番:原来我以为这么遥远的东西,其实就在身边。
作为一个食品专业学生,我其实没有啥远大的理想,例如做一个企业家什么的,但看到这样里程碑的人物出现在我校,内心也是激动得很。
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于国家、社会有益的人,也能在校史上记下自己的名字。
L趣多多
作为生物工程学院的一份子,我想说江大的生工名人可真不少呀,稍微整理了一下,介绍的不好,别见怪哈。
陈坚
陈坚院士是咱们生工学院人,也是咱们江南大学的校长,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许多重身份。优秀的人,总是身兼多职,将自己的能力尽最大可能散发出去的。
虽然不经常见到校长大大的真容,但是一眼万年,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到他的成就,那是一句两句说不完的。陈坚院士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等荣誉,那可真是厉害呀我的校长。
张启先
张启先先生来自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设立了“张启先奖励基金”,奖励鼓舞了许多优秀学子,包括奖励国内生物制造领域优秀青年学者和奖励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优秀学生等。
季克良
他是贵州茅台董事长,在江大的影响力也很大,生工学院有一个酒科技馆就是受到他的影响所开拓出来的。
酒科技馆馆主要以展示酿酒历史、工艺、科技、教育、文化等为内涵的,以实物(或文物)、图片、多媒体等为载体的相关知识。其主要特色在于体现酿酒行业中的“科技”要素。
大家可以来看看逛逛,品品酒哈。
姚惠源
他是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对我国粮食产后深加工的高等教学,粮食工程科技领域的工程理论,新工艺、新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粮油是民生的根本,粮油研究一直是我们的核心研究方面,姚惠源先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专业的启蒙老师。
就生物工程学院来说就有这么多厉害的老师、名人,其他学院更是不用说了,我很钦慕这些牛人们,同时,我为我是江南大学的一份子感到骄傲。希望以后我也可以成为让人钦慕的人,为此不断奋斗着。
希望我的回答能达到你的要求,总结的不到位请多见谅哈。
独角兽z
人杰地灵这个词放在江大毫不为过,在学校这么久,对江大的杰出校友也略有耳闻。
企业家:
除季克良(原茅台集团董事长,超有名的那个茅台)和张亚东(青岛啤酒董事长,超市常见的青岛啤酒)外,江大出来的杰出企业家不胜枚举。
虽然江大是个很低调的学校,这些人物的名字或许很多人没有听过,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却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酒食饮品,事业上大有成就。
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这些企业家已经给母校捐了不少钱啦。
政治家:
以邓鸿勋为代表,江大学子学业有成后,为各个省份出谋划策,奉献精力的也不少。
例如苏森是原青海省副省长,邓鸿勋是原海南省省委书记,徐国健担任过江苏省省委常委......江大名人是说不完的,他们遍及全国各省,在无人知道的时刻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科研教育家:
因为我是纺院的,就我学院而言,不少讲师和教授的母校,也都是江大。
他们在江南大学学习后进修升级,再回过头将自己学过的知识传递给我们。这样一脉相承的精神,也正是江大想要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吧!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江大众多退休的老教师,老教授都是具有院士资格的,这些优秀教师多集中在生工院和食品院,在业内名号响当当。听过几次课,风骨尤存的教师!
轻工业是强项,江南大学出过不少轻工业方面的领军人物。今日我以江大的名人为荣,也希望将来,江大可以以我为荣。
sisley0522
德裔美国科学家 。1879 年3月14日生于德国乌耳姆镇的一个小业主家庭,1955年4 月18日卒于美国普林斯顿 。自幼喜爱音乐,是一名熟练的小提琴手。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并取得瑞士籍。后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找到固定工作。他早期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都是在这里作出的。1909年首次在学术界任职 ,出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 。1914年,应M.普朗克和W.能斯脱的邀请,回德国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1933年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又坚决捍卫民主,首遭迫害,被迫移居美国的普林斯顿。1940年入美国籍。1945年退休。基本上是一百字..
梁小姐1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拥有瑞士国籍),思想家及哲学家,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05年9月27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德文物理学年鉴上发表论文“动体的惯性取决于其能量吗?”,揭示了能量与质量的关系。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扩展资料: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犹太人,是20世纪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也是相对论的创立者,是现代物理学及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小豆包么么
高士其,原名高仕锜,乳名贻甲,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他从1935年起拿起笔来为当时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撰写科学小品,文章发表时均署名“高士其”。朋友们问起改名的动机时,他解释道:“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1918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获得英语、国语、化学、博物各科优等奖章。1925年夏,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正当高士其准备报考化学系研究生之际,高士其的姐姐突然因病去世,于是他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一次在研究脑炎病毒的过程中,瓶子破裂,不幸被病毒感染了,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但还是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在学期间,被选为芝加哥大学国际学生年会代表,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公共卫生学会。 1930年,高士其特意从纽约乘上一艘德国邮轮,绕道欧亚十几个国家回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同时也更深刻地体验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回国后,他的家人、亲友和同学、老师都劝他先把病治好再工作,他因目睹各地疫病流行,甚为猖獗,每天都要残杀数以百计的人,我怎能袖手傍观,独自养病?不久,就在一位留美同学的关照下,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担任检验科主任。旧社会的医院是商店加衙门式的官商机构,正像一首民谣所说的: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高士其目睹旧医院的腐败黑暗,连买一台能用的显微镜都不给解决,就愤然辞职了。弃职后的高士其,变成了一个失业者。但他又不愿回到父亲家里,怕父母见到他病成那个样子伤心,住在他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的好友李公朴的家里,以翻译、写作和当家教为生。后经李公朴介绍,他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陶行知先生的邀请与戴伯韬、董纯才等一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李公朴在上海创办了“读书生活社”,高士其就搬到了“读书生活社”去住,在“读书生活社”,他结识了《读书生活》的副主编,《大众哲学》的作者,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并成为莫逆之交。在艾思奇的影响下,他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认识到万恶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大魔王”,比夺去他弟弟妹妹生命,又使他重病缠身的“小魔王”还要可恶,而要消灭“小魔王”,就得先消灭“大魔王”,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 这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刚刚创刊不久。一天,他在这个杂志上看到一个新鲜的栏目:“科学小品”,和一篇论述科学小品的文章,就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这一看就把他吸引住了。特别是一篇克士(周建人)写的《讲狗》的文章,把旧社会的“走狗”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骂得真是痛快。高士其觉得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文学笔调,撰写一些浅显易懂、富有情趣的科学短文,既能向人民大众传播一些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又能针砭时弊,唤起民众,与反动派作斗争,是科学与文学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好形式。于是也拿起笔来撰写科学小品,一气发表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霍乱),三篇文章,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高士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此,走上了艰辛的科普创作道路。 从文章一发表,就受到文化界和读者的重视与欢迎,许多报刊都前来约稿。这时他写字手已发抖,一个字要一笔一划地写半天,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到千把字。居住的条件也很差,夏天又闷又热,但他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写作。在1935年到1937年两年多时间里,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高士其的文章的特点,是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并很快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出版。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士其在艾思奇的影响下,决心奔向延安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在兵荒马乱的情势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从上海,经南京、汉口、郑州,来到了古城西安。于1937年11月25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这时他才知道,艾思奇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士其是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又是一位在上海已崭露头角的文化人--科学小品作家。因此,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领导人的格外关注和欢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并派了一名红军战士担任他的护士兼秘书。1938年2月,高士奇与董纯才、陈康白、李世俊等20多位研究科学的青年聚会,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它的宗旨是:一面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一面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以增强抗战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经过近一年革命队伍的艰苦生活磨练和考验,高士其于1938年秋提出了入党申请,于1938年12月被批准接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毛主席祝贺并勉励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模范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斗终生。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由于高士其的病情不断加重,他在党组织的护送下,于1939年4月离开延安。经西安、重庆、昆明、河内、海防,前往香港。在重庆,他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和北琣休息了3个月,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细心关照,并与叶剑英、吴玉章同志同在一个党小组里过组织生活,受到了这几位革命领导人的很多教益,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并在以后科普工作上取得他们的关怀和支持。高士其到达香港以后,在地下党的精心关怀下,被安排在香港的一家最好的医院--玛琍医院住院治疗。这是一所充满铜臭、势利的贵族医院,对高士其这样的穷人,常常是白眼相待。高士其的心情越来越烦闷苦恼,病情也越来越重。一次他昏迷了好几天,医院已准备把他送到太平间去,但高士其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医院为了把他赶走,就造谣说他疯了,强行把他送入了香港精神病医院。地下党的负责同志得知后,马上派人交涉,把他从这倍受折磨的囚牢里搭救了出来,并准备再找一家比较好的医院给他治病。高士其十分感谢党的关怀,但再也不愿遭受那些贵族医院的歧视,希望能回到同志们中间去。党尊重高士其的意愿,在九龙租了一间楼房,让高士其住在那里养病,还派了一位护士谢燕辉去照料他。地下党的同志们和进步人士、进步青年也经常去看望他。他的心情很快好转,病情也大为减轻。高士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病稍微好一点,就支撑着起来,开始写作。这时他写字已十分困难,就由他口述,护士笔录,口干舌燥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科学小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1941年底,到广西养病。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枪声、炮声、警报声,此起彼伏,九龙与香港的居民纷纷逃离,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香港到九龙的交通也断绝了,地下党组织与高士其失去联系。九龙与香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被日军占领后,地下党组织委派的黄秋耘同志把他从香港转移到广州,从广州又转移到桂林,交给广西的地下党组织负责照顾。在桂林他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病情也有所好转。根据他的请求和特长,党组织安排他担任了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兼食品研究所所长。他通过参观当地的一些著名酿造工厂,并运用他的微生物学知识,利用当地的普通植物原料研制食品,供应前线,并与著名诗人柳亚子探讨了一些诗歌创作问题,发表文章,并进行了一种名为科学字母的拼音法研究和逻辑学研究。这时在九龙与他失散的护士谢燕辉也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身边,与他结为名誉上的夫妻。还有一位自称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女儿:李小姐,也自愿来当高士其的护士,协助谢燕辉来照顾高士其。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就开始轰炸桂林,在桂林撤退的一片混乱中,外出求援的谢燕辉因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了人世,而自愿前来照顾高士其的李小姐,又趁机席卷而逃,连一顶防蚊的帐子都没给他留下,并把他反锁在房间里。等高士其发现情况不对,已求救无门,又没有东西可吃,饿得两眼发黑,夜里成群的蚊子更是把他叮得浑身是包,多灾多难的高士其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幸好地下党组织委派的经常去看望高士其的青年作家马宁把他救了出来。以后党组织又设法弄到一条小船,派马宁夫妇把他从日军炮火轰击下的桂林送到昭平县。之后,高士其就被安置在昭平县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黄姚,并得到一位从上海逃到广西的革命同志--周行先一家的照顾,过了一段边养病、边写作、边研究的平静生活,直到日本投降。1944年,任科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和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把高士其从黄姚接到广州,一路上也是历经艰辛,在一个叫做八步的小镇,等船就等了两个月。高士其有感而发,写了一系列抒发自己感情和针砭时政的诗篇,如《别了,黄姚》、《光明还没有完全来到》、《我们还在彷徨》、《电子》、《黑暗与光明》、《我的质问》、《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等。之后,我国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如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征军和羊枣的死,叶挺、王若飞等的殉难,又促使他写了《给流血的朋友》、《悼四烈士》等战斗诗篇。在广州期间,他还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哲理和对对革命、对人民当家作主满怀必胜信念的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这首诗共有41节,288行。从天是什么,讲到天的发展变化,人类对天的认识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天的物质的对立统一,最后归结到天不是不变的天,天不是死硬派的天,天不是顽固分子的天,天是人民的天呀!这是他早期科学诗创作的一篇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并为从此以后,以写诗作为他从事科普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奠定了基础。1946年5月,高士其从广州回到了他阔别10年的上海,上海依旧是纸醉金迷的花天酒地的富人的天堂,同时也是贫困潦倒的疫病流行的穷人的地狱。高士其一到上海就病倒了,富人的贵族医院住不起就住进了一家平民医院。但平民医院不爱平民,高士其因不能一次预交几个月的费用,被停止供应饮食,不得不请人从外面买点面包用开水泡烂了吃。这件事被报纸报道后,激起了众多读者的同情,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送钱、送药、送花、送吃的络绎不绝,还有许多人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邓颖超同志得知后特地去看望了他,并带来了当时正在上海的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慰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上海党组织的负责人钱之光也来看望了他,并委派一位白桦同志做高士其的护士,专门照顾高士其。高士其深受感动,倍受鼓舞,用十分动情的诗句,写了一首答谢诗:《回敬崇高的慰问》,发表在《文艺生活》上。也就在这一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在光天化日下肆无忌惮的杀害了。这两位一位是他多年的好友,一位是他清华的同学,高士其悲痛万分,怒不可遏。接着曾多次关照、接济过他的师长般的老友陶行知先生也在上海逝世了。上海党组织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静安寺举行规模空前的公祭李、闻、陶三位先生的大会,考虑到高士其行动不便,又正在病中,就没有通知他。他得知后,再三请求一位因前来找人无意中告知他这一消息的护士小姐的女友带他去参加公祭大会,并在会后立即写出了《七月的腥风吹不熄人民的怒火》的悲壮诗篇。由于高士其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呼唤民主与进步的激进诗篇,并被查出曾去过延安,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地下党获悉后迅速将他转移到苏州,以后又从苏州经上海转移到台北,直到1949年1月,国民党的大势已去,才同意他回解放区的请求,把他从台湾护送到香港待命。很快北平就解放了,接着南京也解放了,5月又把他从香港护送到天津,在天津休息了一周,于5月31日到达北平。1949年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1950年,参加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科学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儿童科学画库》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当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全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2800余行科学诗,著书18本。主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并担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创作,组建和壮大科普队伍,倡导科普理论研究,建设和发展科普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活动,以及恢复和振兴科协做出了重大贡献。
fomeca刘勇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代表作品有:《非欧几里德几何和物理学》《统一场论》《我的世界观》等。
主要成就:
1、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
2、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 。
3、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4、参加反战和平运动 。
5、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扩展资料:
爱因斯坦的10个人生成功秘诀:
保持你的好奇心:"我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坚持是无价的:“我成功并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我花了更多的时间来考虑问题。”
关注眼前:“任何一个男人要想同时安全地开车和亲吻一个漂亮的女孩,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要在需要有注意力的时候亲吻。”
想象力最有力量:“想象力是一切。对将到来的生活的预想才有吸引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会犯错:"一个永不犯错的人也不会尝试任何新的事物。"
活在当下:“我从不思考未来-它很快就会来。”
创造价值:“不要为成功去奋斗,而是为有价值。”
不要期望于不同的结果:“所谓愚昧就是将同一件事做了一遍又一遍,希望每次结果都不一样。”
知识来源于经验:“消息并不是知识;知识的唯一源泉是经验。”
学会规则,有助于做得更好:"你要学会游戏的规则,这样你才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答案:这个我以前没发表过,我们医院暂时没规定,看网上很多都是中介,好像我们上级领导发表文章的时候都是找那些中介的,在携手论文网找的杂志社代理发表成功了。你要不去
医学院要求比较严格,你已经在那边了,直接去学校网站看看规定,按要求准备申请即可。
昨夜观一让人潸然泪下影片名曰“姐姐的守护者”耽误了睡眠时间,今一整日显得萎靡不振。但即早些睡亦是睡不着。因周日晚生物钟总习惯晚睡。周一则习惯精神恍惚,呵欠连连。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
医学论文作者最多几名 ?普通论文通常只有一名作者,而医学论文通常都是多名作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发表医学论文作者的数目没有明确的限制,3-4个一般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