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3

佑玲天涯
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经典论文温病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salisa喵喵

已采纳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于伤寒论经文也有独特的见解,通过圆运动的系统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文。 首先太阳病的意思就是外感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就是说温病的表现为发热口渴,不恶寒。其实温病是有恶寒症状的,但是恶寒时间很短。发热为疏泄的表现,恶寒为收敛的表现。 温病为疏泄之病,所以发热重,恶寒轻或者不恶寒。 发热、出汗、身体灼热,都是温病的表现,风温的意思不是受风的意思,而是厥阴风木的风,指的是木气,疏泄之气,也就是说风温就是木气疏泄之温病。 木气疏泄为病,脉阴阳俱浮,这里有人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阴阳俱浮就是寸脉和尺脉都是浮的。也有人说轻按为阳,重按为阴。轻按重按都脉浮,意味着疏泄之力较多。 木主疏泄,疏泄之力较胜,所以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都是因为疏泄太过,津液枯竭。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这句话意思是温病被攻下,因为温病本身中下阳虚,攻下后,木气被伤,疏泄不利,导致小便不利,同时中下空虚,身体虚弱,所以小便失禁。 这里主要是因为中下阳虚,木气被伤,所以要补木气,补中气。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如果被用了火攻之法,比如火疗,木气被火烤,就会出现身体发黄,津液不足,不能养筋,就会出现剧则如惊痫,时瘈疭。 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用攻下法、发汗法、火攻法等方法,一错再错,就会导致戕害身体,出现性命之忧。

128 评论

美丽苗条龙龙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关于《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分析 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为学温病的必学科目,是中医学院经典课程,但是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纠正,才可以学好温病。 1.温病病因:非伏邪、非新感。 不能按照去年冬天的寒,到了春天发的温病,这个是不对的,应该是去年冬天伤了寒,也就是伤了藏,所以导致木气疏泄,产生温病。 新感,感受空气的温,这个有点传染病的意思。圆运动认为是人体自病,也就是人体的本身木气疏泄失常的问题。 2.温病非由口鼻而入,然后三焦传变。 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温病为受大气疏泄影响,人体木气疏泄为病,肺金收敛不足,中下阳虚之病。 3.银翘散为治疗燥病方,非治疗温病方。 银翘散开肺气敛结,脉弦聚。. 温病需要收敛肺金,脉虚散。

108 评论

雪绒花05

温病条辨原文及翻译如下: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

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温病条辨

【桑杏汤方】辛凉法。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亦救肺卫之轻剂也。

【桑菊饮方】方见前。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沙参麦冬汤方】甘寒法。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温病条辨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龈胀咽痛之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翘荷汤】辛凉法。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

“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

温病条辨

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 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同时,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

书籍

同时,三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学家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创新理论之一。在温邪易耗伤阴液思想的指导下,吴鞠通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故《温病条辨》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105 评论

相关问答

  • 温病经方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

    疯*草莓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经典医学论文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

    快乐花蛇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眼科经典论文

    网上找些眼科类的论文参考参考呗,,(眼科学)这样子的书~~

    矮油没游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温病学经典医案导读论文

    大哥,你也太逗了吧,都说中国学术腐败,你还真到网上来现啊~~~~~再说,一份论文才值200分啊,??知道买一份文章的价钱是多少,????2000啊,还是人民币啊

    别做慈善家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经典儿科论文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探究论文 儿科患儿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且通常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儿科护理

    zdx826278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