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路岔
条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译注:太阳病如果要好的话,会在什么时间呢?应该在巳(9~11点)至未(13~15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黄帝内经》:“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巳至未时,在日中这个时间段,阳气最为旺盛,这样有助于身体的阳气驱邪外出。条文: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 译注:阳明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申(15~17点)至戍(19~21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这是根据临床经验,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有日晡发热的症状,指每至下午3时至5时左右体温升高、热势加重的表现。以此可知在这个时间段里,应该阳明经最旺盛。条文: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译注:少阳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寅(3~5点)至辰(7~9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少阳是阳气初生阶段“平旦人气生”,这时,自然界的阳气开始生发,与体内少阳的阳气同步,有利于驱邪外出。条文: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译注:太阴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亥(21~23点)丑(1~3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这个要从阴阳互根的原理去理解,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这也是“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亥子丑这个时间段阴气最盛,阳气也随着阴气渐多而渐渐入里,这样可以使藏寒得到温暖,使太阴病的里虚寒证得到转机。条文: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译注:少阴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子(23~1点)至寅(3~5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在三阴病中,每经欲解时的三个时辰有两个是相重叠的。如太阴的亥子丑中,子丑与少阴相重叠;少阴的子丑寅中,丑寅与厥阴相重叠。子时对应冬至是一阳生,少阴病是阳气虚衰,阳不归根,此病遇到子丑寅,则正值阳气归根来复,阳渐增息因此有利于机体康复。条文: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译注:少阴病如果要好的话,应该在丑(1~3点)至卯(5~7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伤寒论》原文337条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什么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呢?就是阴尽阳生的过程不能很顺利的交接。丑为阴将尽阳将生之时,是阴阳交替、新旧交替的时期。因此,它是促进阴阳气顺利完成交接的有利时期。条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注:平时体质比较虚,特别容易患太阳中风病的人。虽然表邪解了,但身上还是觉得不舒服,这是正气没有完全恢复,需要十二天才会完全康复。
qianxiao1985
《伤寒论》中将病定义为六种,其中有三阳、三阴,“太阳病”作为三阳中的一个,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且以刘力红教授给的思路来简要梳理一下,期望能够给大家一个简要可懂的表述。我们从病机条文、时相条文对称来解读“太阳病”的病机、病剧、病解与治愈。 太阳篇中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病机条文讲了三个脉证,一是脉浮,二是头项强痛,三是恶寒,这三个脉证便是鉴别太阳病的关键所在。根据刘力红教授的解读以及《伤寒论》的病机条文,可以知道,这三种脉证是或然关系,有其一二便可以断定其是太阳病,而不是三者都要具备。 具体解读看,这个脉浮,有五个思考点,一是脉之所在,病之所在。脉浮因为邪气犯表,阳气应之出表抗邪,脉便随阳而外浮。二是人法地,太阳主寒水,在地球上这个最高就是喜马拉雅山,这便于脉浮的最高脉相应。三是太阳重脉,因为太阳主水,是阳中之阳;少阴为水火之藏。因此,《伤寒论》中提纲条文中直接言脉,太阳是“脉浮”,少阴是“脉微细”。四是肺朝百脉,肺处华盖,为水之源。我们知道北方水,而肺归西方,为什么是水之源?这需要关切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逻辑关系才可以解读。后天八卦中坎水居于正北,所以有北方生水,水属北方,是从后天角度说的。在先天八卦里,坎水居于正西方金位,这个西在地上倒也是跟长江、黄河的源头对位了,也印证的肺为水之源的说法。而这个先后天的关系是体用关系,以先天为源为体,以后天为流为用。五是上善若水,人体主水的是肾,肾为水藏,在五藏中处于最低位置,而肾之华在发,又处在人体最高位置,一个至高,一个至下,几于道的深意也就出来了。 这个头项强痛也需要说两点,一是太阳之位主头项,主要是浮脉是最高的脉,头项是人的最高处,所以对应太阳;二是项为太阳专位,项是太阳主河流的端口,在人则是受枕之处。而这个“强”与寒有关,治疗此端口则必要土来对应。 恶寒也要解读两点,一是表受邪,太阳开机必受阻,阳气外出障碍,不敷肌表,所以恶寒。二是恶寒强调主观感受,注重形而上多一些。 太阳病时相条文中言及欲解时,即疾病有可能解除,或者有可能痊愈,或者有可能减轻的时间区域。也就是巳午未,从一天来讲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时段,从一个月来讲就是月望前后时段,从一年来讲就是四五六月这个区域。太阳病的要素主要是病位在表,病性多寒,开机受病。而在欲解时,开方就是开欲解时,开这个时间。比如这个太阳病,开一个巳午未的时间,就是麻黄汤,气温热、性开发,服后身暖汗出,仿佛置身于夏日的火热之中。这就相当于用麻黄汤模拟打造了一个巳午未时相。 欲作时正好与欲解时对冲,在亥子丑位,如果一个咳嗽或者腹痛,它在日周期内有很强的规律性,比如在亥子丑这段时间发作或加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它有太阳病的可能。这就是太阳病,在表,性寒,开机受病,在亥子丑发作,在巳午未缓解而可营造这个时位以治愈。
条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译注:太阳病如果要好的话,会在什么时间呢?应该在巳(9~11点)至未(13~15点)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黄帝内
岱恕整理,李翼龙口述讲解 太阳病,发热而渴。 因为太阳病为前提,所以说能量向体表聚集,因此在这有发热的可能。但是这种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太阳病的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三个症状同时出现,它提示了太阳肌表受邪所表现的临床特征。 太阳病主要是表证 。 《医宗金鉴》将太阳分三:①、体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①。若发汗已,身灼热②者,名风温③。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④,鼻息必鼾⑤,语言难出⑥。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收藏推荐 原文22条指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误施下法,损伤胸阳,邪陷胸中,正气抗